界面新闻记者 |
金融科技在信托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2月17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和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建信信托承办的信托业首届金融科技年度论坛以线上方式召开。
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做好海量数据治理?如何让数字化转型推动信托公司降本增效?各家公司祭出了自己的打法。
从数据治理角度来看,中航信托信息业务总监李耀峰梳理总结了信托业数据治理及应用面临的7大挑战,包括治理体系、数据架构、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资产、数据安全和数据应用7个方面。他对应提出7大解决方案:“建体系、理数据、定标准、提质量、控资产、强安全、深应用”。
建信信托副总裁王晓薇也指出,信托公司普遍面临数据痛点,如数据质量不佳、标准不统一、数据孤岛等,建信信托因其业务全面性,上述痛点更加突出。
究其原因,李耀峰分析,通常大家会面临系统离散异构、数据孤岛、手工台账、交换混乱等顶层架构问题,这根本的原因是前期在进行系统建设时缺乏架构规划,尤其是数据架构。
至于数据质量的提升上,他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端到端的动态闭环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治理相结合。
从提质增效的角度出发,陆家嘴信托信息技术总监王前提出,让“数字员工”替代时效要求高的重复性工作。
王前分析称,当下信托行业面临人力成本上升、业务转型、管理精细化、人效不足和人均净利润考核等问题,同时操作类岗位此前受疫情影响无法有效支撑业务发展,人工效率低下。
数字员工将有利于解决上述难题。所谓数字员工,是基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工作桌面,自动识别UI、完成预先设定的工作流程的软件机器人,它可以自动操作整个业务流程,代替人工完成高重复、标准化、规则明确、大批量的手工操作。
据介绍,2018年9月,陆家嘴信托开启数字员工研究开发,随后小小托1号——出纳小助手、小小托24号——智能财务审核小助手等相继上岗,截至2022年12月公司数字员工数量达到200个。
例如,随着标品业务的开展,客服员工每日需要在TA系统输入大量申购合同并进行背靠背审核,在高峰时经常需要加班才能完成,“小小托144号——标品业务小助手”的上线将客服员工从上述繁琐的操作中解放出来,平均每天节省3小时。
整体来看,一个全天候待命、铁面无私的数字员工,王前认为,其有助于降低成本和操作风险,提升效率,打通信息和数据孤岛,并且加快数字化转型。
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应用应不局限于报表、报告等,数字化运营、财富、监管报送、数字化风控等场景备受关注。
监管报送方面,建信信托在报送自动化上有所进展。王晓薇表示,公司在源系统数据采集、质量校验、报表自动生成报送等方面持续发力。截止到2022年底,报送自动化率已达87.5%,其中EAST、全要素、利率报备、人行资管等主要监管报表均实现全面自动化。
事实上,尽管对数字化转型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要求,在此之前,相较于其他金融行业,信托行业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却明显不足。
2022年8月,首份立足信托业金融科技视角的行业报告——《中国信托业金融科技应用发展报告(2021)》正式发布。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李峰解读称:“整个行业根据我们数据整理和分析,在编科技人员不足1000人,精确的数字是926个人(截至2022年3月),平均每家不足15个人。一些城商行,比如说上海银行已经超过1000多个金融科技的在编人员。所以总体来说,金融科技条线在信托业编制少、资源投入不够。”
路漫漫其修远兮。王前认为,在数字经济与后疫情时代,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金融业的选择题,而是所有金融机构的必答题。
对于信托公司数据治理和未来方向,李耀峰给出三点建议:
一是深化治理效果,构建适应数据生态的新一代数据治理体系是延续命题,相对于聚焦信托公司内部应用的传统治理而言,有机融合生态场景经营、兼顾多样化数据形式、实时需求是未来必然要考虑的方向。
二是探索数据资产估值和定价,积极融入数据要素市场是大势所趋,法律角度的数据确权、财务会计角度的数据估值或定价,以及市场角度的数据交易是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三大驱动力。
三是积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必由之路,信托业通过数据治理及应用等数字能力的建设,全面提升业务能力,发掘实体经济新动能、助力人民美好生活,是持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和内在要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