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新冠感染暂难现第二波高峰,但仍须警惕其他传染病反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冠感染暂难现第二波高峰,但仍须警惕其他传染病反弹

除了新冠病毒,近期鹦鹉热、诺如病毒、HRSV病毒、登革热、季节性流感等均有可能出现发热症状,同样需要注意防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春节过后我国已平稳渡过新冠感染第一波高峰,随着感染形成的免疫力会降低,很多人对病毒“卷土重来”感到惴惴不安。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个别学校出现多名学生感染新冠病毒的消息引发关注,尽管官方已明确,相关学生都是首次感染,并不代表新一波流行的开始。但是,舆论对于新冠感染趋势的变化愈发关注。第二波感染高峰真的会到来吗?何时会到来?

多人发烧是新一轮新冠流行?

据杭州日报此前消息,2月19日晚上,“杭州某小学多人发热,停课四天”的消息在多个家长群中流传。2月20日,杭州日报从杭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了解到,目前感染情况涉及到杭州三所学校,分别是西湖区某小学(共出现10例,均为新冠首次感染);拱墅区某中学(共出现5例,均为新冠首次感染)。另外 ,上城区某小学12名学生有发热症状,确定为流感聚集性传播。

杭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杭州个别学校班级出现数名学生感染新冠病毒(均为首次感染),属于正常现象,并不代表新一波流行的开始。另外,目前甲流、诺如病毒感染也已经进入多发期,即便孩子出现发烧等症状,也不一定是由新冠病毒引起,建议家长第一时间帮助孩子进行抗原检测。

此外,界面新闻注意到,浙江省宁波、金华和天津市等地均有学校发出通知称,部分学生出现发烧等症状,暂时停课、提前放学。

据津云新闻消息,天津市北辰区教育局表示,北辰区华辰学校小学部和中学部确实有个别班级因学生发烧而暂停线下教学,停课时间为2月20日和21日。目前,学校已经对所有患病学生进行了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证实发烧是因甲型流感引起。宁波当地教育部门也表示,近期确有个别班级因学生健康问题出现停课的情况,但学生停课是因为流感,而非新冠。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2月18日向中新网表示,近期不太可能暴发新一波疫情,除了少数还没阳过的人感染新冠,大部分发热病例和新冠没有关系。目前新增确诊病例主要是还未感染过的人,被完全相同的毒株感染2次的可能性非常小。

一位不愿具名的流行病学家告诉界面新闻,除了新冠病毒,近期鹦鹉热、诺如病毒、HRSV病毒、登革热、季节性流感等均有可能出现发热症状,同样需要注意防护。“近期多种传染病陆续反弹,是我们在偿还‘免疫债’。此前我国对于新冠病毒严格防控,人群对于各类传染病感染机会减少,虽然大幅减少了人群发病,但由于缺少了隐性感染的过程,人群免疫水平相对较低。如今,随着生活恢复常态化,人群密集程度、流动性的增加,各种传染病爆发的几率也相应加大。”该专家表示。

上述流行病学家表示,近期陆续出现学生感染,但学生不是新冠感染的高危人群,反而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照顾小孩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老年人群更需要关注健康状况,若有不适应及早就医。

除了部分学生出现发烧症状外,也有人出现了“复阳”的情况。来自内蒙古的冯慧告诉界面新闻,2022年12月26日,全国正在经历第一波高峰时,她感染了新冠病毒,一周左右症状全部消失,她认为自己“阳康”了。“我心脏不舒服是老毛病,前几天感觉胸闷,2月13日去医院检查,结果检出核酸阳性了。我并没有感觉到很典型的新冠症状,只有轻微的咳嗽,胸部CT也没有太大异常。” 冯慧说。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高山向界面新闻介绍,非专业人员很难辨别“复阳”和“再次感染”,因为有报道称个别病例携带毒株的时间将近一个月。“再次感染”需要满足两个标准,一是第一次感染后必须核酸3次均为阴性,二是第一次感染转阴与下一次核酸阳性的时间间隔至少在一个月以上。此外,最好能通过测序确定两次阳性感染的病毒株是否为同一株。

据中新网报道,李侗曾介绍,2020年起,复阳病例就一直存在,一些人持续两三个月还是阳性,或者曾经检测阴性后再次阳性。他表示,这部分人主要是一些免疫低下人群,多见于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艾滋病免疫低下,或者肿瘤放化疗阶段的免疫下降人群。

他还指出,复阳和再次感染是两个概念。复阳是同一次感染,一般不会有传染性,不会致病。再次感染通常和上次感染不是同一个毒株,或者遇到一个变异株后,发生再次感染的风险更高一些。一般认为3个月内的再次检测阳性者,属于复阳的可能性大,属于再次感染的可能性很小。

第二波感染高峰还会来吗?

中国疾控中心官网2月18日发布的全国新冠病毒感染情况显示,核酸阳性人数2022年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年2月16日为10720例;检测阳性率12月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月16日为1.1%。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年12月9日快速上升,12月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月16日阳性数降至508(阳性率为0.7%)。

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2月16日为12.4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5.7%。不过,据媒体统计,2月份以来,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的核酸检测阳性数日新增仍在5000例以上。

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人数变化趋势。说明:自2022年12月9日起,监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疗量;12月21日起,增加监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诊疗量(不含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图片来源: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数据显示,虽然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性增加,但感染率和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并未出现大范围波动。前述流行病学专家介绍,春节前我国各省市基本已经渡过了第一轮高峰,人群中已经建立起较高的免疫屏障。此外,我国主要流行株为BA.5.2,BF.7,二者产生的中和抗体基本可以互相覆盖,即使人员在不同省市间流动,前期感染形成的免疫屏障仍然有较强的保护作用,所以在春节并没有出现第二波感染高峰。

该专家表示,虽然人群二次感染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几乎不可能会达到第一波的规模。第一波高峰过去后,新冠病毒在人群中处于低流行水平,但不代表新冠病毒已经消失了,病毒仍在人群中形成反复的传播,还是会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

然而,新变异株不断出现,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曹云龙此前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与BA.5.2和BF.7相比,目前国际上主要流行的BQ.1.1、XBB等新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即使是感染了BF.7,康复后产生的抗体对XBB等最新突变株的中和能力也较低。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国内BA.5.2和BF.7感染高峰过去后,不排除出现因BQ.1.1、XBB或者是其他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毒株驱动的感染高峰。

对于国内疫情发展趋势,多位流行病学专家向界面新闻表示,由于XBB等新变异株免疫逃逸能力增强,预计会今年六月份之前,在局部地区爆发疫情,但基本不会出现第一波时全国大规模感染的情况,不同地区的感染高峰会存在时间差,对医疗资源的压力也相对较小。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2月16日,我国主要流行株为BA.5.2.48(60.4%)和BF.7.14(28.9%)。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5例,其中,1例XBB.1,1例XBB.1.5,1例BQ.1,5例BQ.1.1,1例BQ.1.1.17,4例BQ.1.2和2例BQ.1.8。

病毒学家常荣山告诉界面新闻,上述重点关注变异株已经进入中国,但是都被去年底全国疫情形成的免疫屏障压制,在今年5月份前应该不会有大规模的疫情,但是点状疫情、区域疫情仍可能会此起彼伏。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曾公开表示,据推断,第二波感染的高峰日期将在2023年5月至6月之间。张文宏估计,第二波疫情中感染者的比例将为25%-50%,症状也可能会缓解。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全国范围内人群的免疫保护力处在较高时期,所以近几个月再出现新一波新冠疫情的可能性比较小。

“今后再出现类似于这次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也比较小,随着我国优化防控策略措施,新冠疫情在未来可能会断断续续在局部地区、部分人群、一段时间内发生,出现全国范围内短时间集中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比较小。”吴尊友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冠感染暂难现第二波高峰,但仍须警惕其他传染病反弹

除了新冠病毒,近期鹦鹉热、诺如病毒、HRSV病毒、登革热、季节性流感等均有可能出现发热症状,同样需要注意防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春节过后我国已平稳渡过新冠感染第一波高峰,随着感染形成的免疫力会降低,很多人对病毒“卷土重来”感到惴惴不安。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个别学校出现多名学生感染新冠病毒的消息引发关注,尽管官方已明确,相关学生都是首次感染,并不代表新一波流行的开始。但是,舆论对于新冠感染趋势的变化愈发关注。第二波感染高峰真的会到来吗?何时会到来?

多人发烧是新一轮新冠流行?

据杭州日报此前消息,2月19日晚上,“杭州某小学多人发热,停课四天”的消息在多个家长群中流传。2月20日,杭州日报从杭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了解到,目前感染情况涉及到杭州三所学校,分别是西湖区某小学(共出现10例,均为新冠首次感染);拱墅区某中学(共出现5例,均为新冠首次感染)。另外 ,上城区某小学12名学生有发热症状,确定为流感聚集性传播。

杭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杭州个别学校班级出现数名学生感染新冠病毒(均为首次感染),属于正常现象,并不代表新一波流行的开始。另外,目前甲流、诺如病毒感染也已经进入多发期,即便孩子出现发烧等症状,也不一定是由新冠病毒引起,建议家长第一时间帮助孩子进行抗原检测。

此外,界面新闻注意到,浙江省宁波、金华和天津市等地均有学校发出通知称,部分学生出现发烧等症状,暂时停课、提前放学。

据津云新闻消息,天津市北辰区教育局表示,北辰区华辰学校小学部和中学部确实有个别班级因学生发烧而暂停线下教学,停课时间为2月20日和21日。目前,学校已经对所有患病学生进行了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证实发烧是因甲型流感引起。宁波当地教育部门也表示,近期确有个别班级因学生健康问题出现停课的情况,但学生停课是因为流感,而非新冠。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2月18日向中新网表示,近期不太可能暴发新一波疫情,除了少数还没阳过的人感染新冠,大部分发热病例和新冠没有关系。目前新增确诊病例主要是还未感染过的人,被完全相同的毒株感染2次的可能性非常小。

一位不愿具名的流行病学家告诉界面新闻,除了新冠病毒,近期鹦鹉热、诺如病毒、HRSV病毒、登革热、季节性流感等均有可能出现发热症状,同样需要注意防护。“近期多种传染病陆续反弹,是我们在偿还‘免疫债’。此前我国对于新冠病毒严格防控,人群对于各类传染病感染机会减少,虽然大幅减少了人群发病,但由于缺少了隐性感染的过程,人群免疫水平相对较低。如今,随着生活恢复常态化,人群密集程度、流动性的增加,各种传染病爆发的几率也相应加大。”该专家表示。

上述流行病学家表示,近期陆续出现学生感染,但学生不是新冠感染的高危人群,反而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照顾小孩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老年人群更需要关注健康状况,若有不适应及早就医。

除了部分学生出现发烧症状外,也有人出现了“复阳”的情况。来自内蒙古的冯慧告诉界面新闻,2022年12月26日,全国正在经历第一波高峰时,她感染了新冠病毒,一周左右症状全部消失,她认为自己“阳康”了。“我心脏不舒服是老毛病,前几天感觉胸闷,2月13日去医院检查,结果检出核酸阳性了。我并没有感觉到很典型的新冠症状,只有轻微的咳嗽,胸部CT也没有太大异常。” 冯慧说。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高山向界面新闻介绍,非专业人员很难辨别“复阳”和“再次感染”,因为有报道称个别病例携带毒株的时间将近一个月。“再次感染”需要满足两个标准,一是第一次感染后必须核酸3次均为阴性,二是第一次感染转阴与下一次核酸阳性的时间间隔至少在一个月以上。此外,最好能通过测序确定两次阳性感染的病毒株是否为同一株。

据中新网报道,李侗曾介绍,2020年起,复阳病例就一直存在,一些人持续两三个月还是阳性,或者曾经检测阴性后再次阳性。他表示,这部分人主要是一些免疫低下人群,多见于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艾滋病免疫低下,或者肿瘤放化疗阶段的免疫下降人群。

他还指出,复阳和再次感染是两个概念。复阳是同一次感染,一般不会有传染性,不会致病。再次感染通常和上次感染不是同一个毒株,或者遇到一个变异株后,发生再次感染的风险更高一些。一般认为3个月内的再次检测阳性者,属于复阳的可能性大,属于再次感染的可能性很小。

第二波感染高峰还会来吗?

中国疾控中心官网2月18日发布的全国新冠病毒感染情况显示,核酸阳性人数2022年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年2月16日为10720例;检测阳性率12月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月16日为1.1%。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年12月9日快速上升,12月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月16日阳性数降至508(阳性率为0.7%)。

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2月16日为12.4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5.7%。不过,据媒体统计,2月份以来,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的核酸检测阳性数日新增仍在5000例以上。

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人数变化趋势。说明:自2022年12月9日起,监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疗量;12月21日起,增加监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诊疗量(不含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图片来源: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数据显示,虽然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性增加,但感染率和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并未出现大范围波动。前述流行病学专家介绍,春节前我国各省市基本已经渡过了第一轮高峰,人群中已经建立起较高的免疫屏障。此外,我国主要流行株为BA.5.2,BF.7,二者产生的中和抗体基本可以互相覆盖,即使人员在不同省市间流动,前期感染形成的免疫屏障仍然有较强的保护作用,所以在春节并没有出现第二波感染高峰。

该专家表示,虽然人群二次感染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几乎不可能会达到第一波的规模。第一波高峰过去后,新冠病毒在人群中处于低流行水平,但不代表新冠病毒已经消失了,病毒仍在人群中形成反复的传播,还是会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

然而,新变异株不断出现,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曹云龙此前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与BA.5.2和BF.7相比,目前国际上主要流行的BQ.1.1、XBB等新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即使是感染了BF.7,康复后产生的抗体对XBB等最新突变株的中和能力也较低。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国内BA.5.2和BF.7感染高峰过去后,不排除出现因BQ.1.1、XBB或者是其他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毒株驱动的感染高峰。

对于国内疫情发展趋势,多位流行病学专家向界面新闻表示,由于XBB等新变异株免疫逃逸能力增强,预计会今年六月份之前,在局部地区爆发疫情,但基本不会出现第一波时全国大规模感染的情况,不同地区的感染高峰会存在时间差,对医疗资源的压力也相对较小。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2月16日,我国主要流行株为BA.5.2.48(60.4%)和BF.7.14(28.9%)。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5例,其中,1例XBB.1,1例XBB.1.5,1例BQ.1,5例BQ.1.1,1例BQ.1.1.17,4例BQ.1.2和2例BQ.1.8。

病毒学家常荣山告诉界面新闻,上述重点关注变异株已经进入中国,但是都被去年底全国疫情形成的免疫屏障压制,在今年5月份前应该不会有大规模的疫情,但是点状疫情、区域疫情仍可能会此起彼伏。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曾公开表示,据推断,第二波感染的高峰日期将在2023年5月至6月之间。张文宏估计,第二波疫情中感染者的比例将为25%-50%,症状也可能会缓解。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全国范围内人群的免疫保护力处在较高时期,所以近几个月再出现新一波新冠疫情的可能性比较小。

“今后再出现类似于这次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也比较小,随着我国优化防控策略措施,新冠疫情在未来可能会断断续续在局部地区、部分人群、一段时间内发生,出现全国范围内短时间集中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比较小。”吴尊友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