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春季招聘静悄悄:市场回暖,但打工人没感觉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春季招聘静悄悄:市场回暖,但打工人没感觉到

今年的“金三银四”,还会来吗?

文 | 霞光社 麻吉

编辑 | 宋函

“感觉市场回暖了,简历挂到招聘平台以后,终于开始有人联系我了。”王凯在朋友圈敲下这句感慨。

随着疫情全面解封,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尤其在强劲的春节消费刺激下,酒店餐饮、娱乐旅游等行业的招聘需求快速反弹。

霞光社联系的多名招聘平台人士、企业HR和猎头均表示,就业市场“稳中向好”,正在缓慢恢复。只是历经几年波折,市场修复需要时间,企业也需要重新恢复元气,疫情解封对人才需求的释放效果,并不像按下开关键一样快速和显著。

尤其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裁员潮叠加招聘停滞,让有限岗位上的人才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在乍暖还寒、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传导到“打工人”身上的,更多还是寒意。

在王凯发出“看到曙光”的朋友圈后不久,一些“泼冷水”的留言就纷纷在评论区出现:

“确实,很多家让我发简历,然后就没消息了。”

“联系我的感觉都是骗简历的猎头,要不就是外包岗位。”

“其实是HR怕被裁,在卷KPI吧?”

刚“放开”的就业市场,不如想象“热闹”

智联招聘一项春节后的数据显示,超7成企业看好未来的经济走势,其中酒店/餐饮行业节后首周的招聘职位数同比大增40%。此外,民航业回暖也带动人力需求恢复,时隔三年,多家国内航空公司近期重启大规模线下招聘。

行业资深从业者沈睿告诉霞光社,春节假期后,活跃求职者、招聘者的人数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从城市维度看,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招聘需求均有所上涨。

另一名国际招聘平台专家也向霞光社表达了相似观点。综合分析平台数据后,他认为今年中国人力市场“整体正在复苏,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行业复苏明显,销售、BD和IT岗位的招聘需求均有明显提升。

防疫政策放开后的首个春节,餐馆排队、电影院爆满的现象,让不少人在高涨的消费热情中体会到了曾经的“年味”。但人们对节后求职市场的感受,却并不像预期般“火热”。

在数度投递简历并“石沉大海”后,不少求职者不得不重新评估找工作的难度。

“今年市场上的工作岗位明显比之前多得多。但只是看上去多了。”王凯说,相比去年下半年招聘平台上寥寥无几的新增岗位,他逐渐发现目前虽然机会多了,但不少主动投递几乎都显示“未读”,而与HR或猎头的沟通,也都止于向对方发送简历这一步,此后便再无回音。

和王凯有着相似经历的打工人还有很多。在职场社区平台脉脉上,不少求职者曾经期盼开年后会有一大批新工作机会释放,猎头也期盼年后可以一扫阴霾,开启“天堂模式”。而事实是,理想的工作仍然可遇不可求。

自春节放假回来,林娜便开始在各大招聘平台投放简历,为了得到优先被HR看到的机会,她还开通了简历曝光等付费功能。

之后,林娜得到过几次面试机会,但几乎没有靠谱的。一次,面试官在看完她简历后只问了两个问题“在哪读的大学?”“哪里人?”,便叫她回家等通知。

“这不是逗人玩吗?面试来回三个小时的路程,打印简历还花了我四五块钱。”林娜说,其他的一些面试机会要么来自行业名声不佳的公司,要么就是业务负责人自己都毫无规划。“总之就是不靠谱,即使进去了也随时有被裁员的风险,好工作真的不好找了。”

去年,林娜在互联网行业经历了两次类似的“被优化”事件:项目上马不过几个月,便因为没能立刻变现,团队被就地解散,而自始至终,管理者自己都没想清楚方向。

所以,现在的她即使每月要自己负担几千元房租和社保,也坚持要找一家靠谱的公司。“压力确实有,现在的环境也很难谈稳定性,但我想着还是尽量少踩坑,不然就是浪费彼此的时间,简历也花了。”

求职者抱怨简历“无人赏识”,而企业在招聘方面也显得格外谨慎。

猎聘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人力资源趋势报告》显示,受一季度企业对经济形势的看好预期,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招聘活动方面显得更加主动和活跃。但报告同时指出,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今年一季度计划减少招聘的企业增加了一成,以“从战略和市场策略方面进行调整和准备,以期在后半年发展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

近来,“谨慎招聘”已经成为一项全球趋势。领英提供的一份最新全球人才市场洞察显示,去年12月,几乎所有国家的招聘活动都呈现同比下降趋势。

其中,科技互联网企业成为了招聘放缓的“典型”。领英在报告中指出,在所有主要经济体中,科技、信息和媒体行业都在对此前的过度招聘进行重新调整。与前几年的招聘热潮相比,该行业的增长放缓表明,更多的选择权已经重归雇主。

而节后的中国招聘市场,虽然信心正逐渐恢复,但步伐依然迈得相当谨慎。

叶婉就职于上海一家著名投资公司的HR岗位,即使“放开”之后,她和身边的HR朋友都感觉到,市场上的新岗位需求并不多。

“我们公司的业务属于人力成本占比很高的,所以今年预算还是卡得很紧。一些海外同事的工资简直高得‘吓死人’,因而老板一直倾向招聘中国市场同等优秀的人才,来降低成本。”

叶婉说,去年公司也在招人,但基本都是“汰换”形式,即岗位总数不变,只将一些“不产生价值”的员工平薪替换为产生更多价值的员工。

今年以来,叶婉并未接到公司新增的岗位需求,只是明显感觉到对员工的“优化”力度没那么大了。“有些新业务在准备拓展,只能说之后有可能会招人,但没那么快。”

另一位HR任华所在的公司则表现得积极一些。前不久,任华收到了来自公司高管的一封邮件,大意是:随着疫情过去,经济正在复苏,希望HR能够对公司的重要资产——人才的招聘引起足够重视。

任华公司的高管认为,目前市场还未完全复苏,正是避开同行人才竞争,逆市吸纳优秀人才的最好时机,要求HR尽快梳理各职能条线的关键空缺岗位,给出招聘计划和人员到岗时间表。“公司会担心市场起来之后,就抢不到最优秀的那波人了。”

此前,受疫情等影响,任华公司的招聘岗位不断出现缩减。“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不管社招还是校招,几乎都是停滞的。很多企业都撑不下去了,更何况是招新人呢?我们公司也是出售了很多业务,才让现金流基本稳定下来。”

任华说,虽然最近上级提出了“逆市吸纳人才”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HR还是会结合具体业务,来衡量是否真正存在人力需求。“比如目前来看,增加人手可能很难,但‘汰换’是一定可以做的。”

“一卷再卷”的求职市场

去年,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张波先后经历了三次裁员。最近一次是在年前,公司领导充满歉意地告诉才入职一个多月的他,公司业绩不好,他所在的又非核心岗位,年后就不用再来上班了。

“我仿佛掉进了一个找工作的循环里。”张波说,他的心态已经比初次裁员时好了很多。“去年比较难熬,希望今年机会多一些。”

对人才流动感知最为敏锐的,莫过于市场一线的猎头。在互联网行业猎头张楠看来,近年随着泡沫逐渐破灭,互联网行业裁员力度加大,最直观的感受是如今入职人数越来越少,岗位竞争越来越卷。

张楠主要为互联网行业寻觅和招揽高端人才。在入行的四、五年时间里,他经历了互联网大厂高速扩张下高薪挖角的招聘爆发期,也见证了近期行业的裁员潮和岗位缩招。

在张楠和很多人眼中,2020年前的互联网行业,不论从人才需求量或是薪酬方面,都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面貌。

大厂为招揽人才打出的高薪、高福利,成为优秀人才跳槽互联网行业的重要原因。而一些招聘网站不能够填补的高级岗位空缺,则成为了猎头们的机遇。

这些高端岗位,往往是某个部门的领导,或是整条事业线的负责人,其中也包括为探索新业务而招募、搭建的新团队。

但2020年之后,随着不少企业整体营收情况不佳,很多业务线难以进行更多扩展和尝试,甚至被直接砍掉。去年互联网行业持续的裁员力度,将越来越多候选人重新推向求职市场,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进一步升级。

“一方面企业的招聘名额没有那么多,再一个即便放出了名额,也会对候选人的要求特别高。”张楠说,相对求职者来说,如今是招聘方的选择面更大,具体对候选人年龄、毕业学校、核心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更为苛刻的筛选标准。

“如果以前的岗位要求是普通或重点一本毕业,那么现在就直接升到985、211,或者直接看研究生。一些海归在就业中也并不占优势,因为他们并不一定能适应中国互联网大厂的这种‘内卷式消耗’。”张楠说。

人才的供给大于需求,造成了与企业招聘“高要求”“高绩效”对应的,并不是“涨薪”。张楠说,自己从前为候选人介绍一份新工作时,薪资的合理涨幅在10%-20%,但在去年下半年的就业压力下,一些候选人对平薪跳槽,甚至是降薪10%-20%的情况也可以接受。

身为公司管理层的王凯也有相似的感受。去年,王凯从一家互联网大厂跳槽至一家同行业规模只有20几人的创业公司,并晋升为管理层之一。工作过程中,因为不认可老板的理念和做事方式,王凯一度想过“吃回头草”,直到他听说前东家开始了持续的大规模裁员。

“即使我还留在前东家,以最近越来越激进的绩效目标来看,估计也是要被裁的。现在公司小归小,但因为营收稳定,起码过去一年没有裁员,也没降薪。”只是王凯也发现,在他之后入职的同事,公积金的缴纳比例都从最高标准变为了最低,无形之间省下了不少成本。

王凯说,相对不少大厂严抓考勤,或是用“超高绩效”劝退员工的做法,自己所在的小厂做法更为激进。

“居家时候我们每天必须要开摄像头办公,恢复坐班以后,老板为了提高员工绩效,甚至给办公室也装上了摄像头。这样即使她出差,也不影响随时通过手机监控大家在干什么、说什么。”王凯说。

越来越卷的不止打工人,猎头作为人才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同样受到了波及。

对张楠这样比较资深的从业者来说,因为有相对稳定的客户资源,并且搭建了自己比较完备的人才库,可以优先拿到职位并进行候选人匹配,受到的影响还不算太大。但一些新入行,缺乏资源储备的“小白猎头”,则留存率很低。

“一是基于这两年的环境,候选人不会轻易去动;二是同样的岗位放出来以后,小白猎头因为没有储备,只能通过招聘网站去找候选人,这就意味着同时面对和企业HR、其他猎头公司,甚至是内部同事的竞争,成功率会小很多。”张楠说。

另一名入行多年的猎头,也向霞光社描述了一些从业者现状:去年大批企业裁员缩编,面对有限的岗位,猎头间的竞争也陡然加剧,不少猎头公司应声倒闭。为了保证稳定的收入,一些猎头转型为企业HR,而录用了这些猎头的企业也很精明,因为他们可以让新晋HR把猎头的活一起干了,省下一大笔额外的猎头费用。

“难以消化”的人才去哪儿了?

“据说好多老板都在找工作,是认真的吗?”社交媒体上的这句调侃,无意间戳中了很多人,王凯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王凯身边一些朋友的公司倒闭,更多朋友在一波接一波的裁员潮中失业,加之疫情影响,很多人一直在家中待业。

让王凯感到惊讶的是,自己入职后收到的众多简历中,不乏各种有着知名机构工作履历的优秀候选人。

“我所在的只是一间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看到这些简历,我经常会问自己,环境已经这么差了吗?”其中让王凯印象最深刻的,是应聘兼职文案岗位的一名“高龄”候选人。

这名年近60岁的应聘者,曾任职某家公司的总裁一职,职业履历堪称辉煌。在与王凯对谈的过程中,这名“前高管”态度谦和,表示自己虽然一直位居管理岗位,但热爱写作,希望可以胜任这份工作。

“年纪再轻一点,40岁以上的应聘者就非常多了,其中不乏投资总监、公关总监和名校博士。”王凯感慨地说。

相比之下,这时王凯才觉得自己已经算是幸运。“什么病都不如穷病难受,就先苟着吧,虽然老板脾气确实特别差,但也慢慢习惯了,不管这地方好坏,只能说过去一年庆幸自己还有一份工作。”

猎头张楠的人才库里,也躺着不少被当今职场定义为“大龄”的候选者。“这些四、五十岁努力找工作的人,很努力地营销自己,从我的角度很想帮助他们。但没有办法,现在很多企业都对年龄提出了硬性要求。从个人职业发展来讲,一般走的是专业路线或者管理路线,如果35岁以上还是一线员工,确实比较难找到心仪的工作。尤其在互联网行业,35岁确实是一个坎。”

“大龄”打工人在无奈中被迫“退休”,而不少占据着年龄优势的大学毕业生,也同样在求职过程中感到迷茫。

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消息,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而延迟就业的压力,自去年就开始凸显。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3%,但高校毕业生需求人数同比下降14.3%。

“去年三四月学校也不开学,想去面试但连出行都是问题。所以我也没怎么找工作,感觉像完全没有春招这回事。”2022届毕业生小雨说,自己所读的专业是小语种,本想毕业后“出海”从事外贸工作,但随着不少外贸企业在疫情中受到冲击,就业随之变得艰难。

“工作不难找,但好工作很难找。”小雨和同学眼中的“好工作”,指的是薪资待遇和上班时间成正比,且相对稳定,有发展前途的工作。但大环境压力下,这个标准被放宽至“只要有正常双休,上下班时间别太‘阴间’就行”。

出于就业压力和学历焦虑,小雨的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考研。“大学生不值钱了,就卷研究生,等研究生不值钱了,就卷博士生。”小雨说,大家被社会裹挟着走,都想提升学历,实际上却很迷茫。而她在经历了就业和考研的双重难题后,最终选择了去西部做志愿者,作为“待业”的缓冲。

目前,小雨已经在新疆某地基层服务了大半年时间。由于是志愿活动,小雨没有工资,但每月会拿到一笔视所在地艰苦程度发放的补贴。因为小雨服务的地区环境不错,所以补贴并不算多,每个月2000多元勉强够她应付日常开销。

忙碌的工作之外,小雨仍在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备战考研、考公。“‘西部计划’在考研、考公方面都有加分政策,而且之后就业可以享受应届高校毕业生待遇。”小雨说,自己努力复习,就是不想浪费这个机会,不管是读研、考公,还是就业,当自己回归的时候,希望能更有竞争优势。

“金三银四”,会有期待中的转折吗?

虽然就业市场还远未恢复往日的热度,但很多求职者还是将希望寄托在即将到来的“金三银四”传统招聘旺季上。

目前处于待业状态的张波和林娜,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关注各大平台的招聘需求;而在现有岗位“苟”了近一年后,王凯也希望能好好把握防疫政策放开后的首个招聘旺季。

“我今年的目标是找一家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水平相对完善的大公司,相比管理随意性过大的小公司来说,大公司不会离谱太多。”王凯说。

瑞银投资银行亚洲经济主管兼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曾在接受CGTN采访时表示,之前国内消费受到抑制,随着政策的放宽,人们会更多外出消费,带动消费大幅反弹,继而改善中小企业的营商情况,这将有利于扩大就业和促进收入增长,并进一步支撑消费。

“‘金三银四’是传统的招聘旺季,叠加宏观环境开放的影响,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医疗健康,到带动就业的生产制造、互联网行业,再到新能源、人工智能、汽车制造等新领域,都有招聘需求的增加。”行业资深从业者沈睿告诉霞光社。

任职HR的任华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仍然渴望优秀人才并已在制定相应的招聘计划,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岗位扩招,但基本确定今年将陆续恢复海外线下校招活动。

疫情之前,任华和团队每年都会代表公司到海外名校做线下宣讲,为公司补充更多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优秀毕业生,直接进入管培体系。但在过去几年,海外校招不得不转至线上进行,名额也一再缩减。

任华相信,随着经济复苏,人才招聘市场将会逐渐热起来。“去年我们出门吃饭,到处都是空位,大家不上班,很多餐厅也都关了。但今年尤其是年后,到公司附近的任何一家店吃午餐,都免不了要排队。”

任华说,这样的场面她已经许久未见,等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人才市场的复苏也将到来,只是短期内可能难以见到招聘市场的“报复性”增长。“要花多长时间、恢复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是个未知数。整体大环境的走势,我觉得大家还都在观望。”她说。

疫情政策放开以后,猎头张楠也预计此后的市场行情会逐渐好起来,虽然目前他手上的招聘需求并没有明显增多。

“疫情政策放开不久就赶上过年,最近很多客户还在进行整年的梳理,预计一些稳定合作的客户会陆续放出一些新职位。经过前两年的节衣缩食和优胜劣汰,同业竞争或许比原来少了一些,今年的‘金三银四’可能会比较热闹。”张楠说。

具体来说,张楠更看好技术、产品方向岗位的未来需求,因为不论是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或是互联网领域,技术、产品岗都仍然是公司内部的核心岗位。“目前来看,围绕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岗位,整体薪酬和福利待遇要比互联网企业还略高一些。”

此外,今年大火的ChatGPT也带起一波招聘热度,AIGC技术人才正成为市场争相抢夺的对象。

在某招聘平台上,最近释放的AIGC相关岗位包括算法工程师、产品运营、研究员等,招聘方中既有巨头BAT和众多科技公司的身影,也不乏本地生活、物流、教培、社交媒体等多个领域的头部企业。其中,不少岗位标注的年薪,都超过了一百万人民币。

在张楠看来,今年市场布局AI并挖角的情况,很像去年元宇宙概念火热的时候。“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风口,很多公司都希望能做到第一。但经过三年疫情,其实各个公司能拿出多大余力投入,这股风潮会不会像去年的元宇宙一样,现在还很难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春季招聘静悄悄:市场回暖,但打工人没感觉到

今年的“金三银四”,还会来吗?

文 | 霞光社 麻吉

编辑 | 宋函

“感觉市场回暖了,简历挂到招聘平台以后,终于开始有人联系我了。”王凯在朋友圈敲下这句感慨。

随着疫情全面解封,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尤其在强劲的春节消费刺激下,酒店餐饮、娱乐旅游等行业的招聘需求快速反弹。

霞光社联系的多名招聘平台人士、企业HR和猎头均表示,就业市场“稳中向好”,正在缓慢恢复。只是历经几年波折,市场修复需要时间,企业也需要重新恢复元气,疫情解封对人才需求的释放效果,并不像按下开关键一样快速和显著。

尤其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裁员潮叠加招聘停滞,让有限岗位上的人才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在乍暖还寒、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传导到“打工人”身上的,更多还是寒意。

在王凯发出“看到曙光”的朋友圈后不久,一些“泼冷水”的留言就纷纷在评论区出现:

“确实,很多家让我发简历,然后就没消息了。”

“联系我的感觉都是骗简历的猎头,要不就是外包岗位。”

“其实是HR怕被裁,在卷KPI吧?”

刚“放开”的就业市场,不如想象“热闹”

智联招聘一项春节后的数据显示,超7成企业看好未来的经济走势,其中酒店/餐饮行业节后首周的招聘职位数同比大增40%。此外,民航业回暖也带动人力需求恢复,时隔三年,多家国内航空公司近期重启大规模线下招聘。

行业资深从业者沈睿告诉霞光社,春节假期后,活跃求职者、招聘者的人数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从城市维度看,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招聘需求均有所上涨。

另一名国际招聘平台专家也向霞光社表达了相似观点。综合分析平台数据后,他认为今年中国人力市场“整体正在复苏,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行业复苏明显,销售、BD和IT岗位的招聘需求均有明显提升。

防疫政策放开后的首个春节,餐馆排队、电影院爆满的现象,让不少人在高涨的消费热情中体会到了曾经的“年味”。但人们对节后求职市场的感受,却并不像预期般“火热”。

在数度投递简历并“石沉大海”后,不少求职者不得不重新评估找工作的难度。

“今年市场上的工作岗位明显比之前多得多。但只是看上去多了。”王凯说,相比去年下半年招聘平台上寥寥无几的新增岗位,他逐渐发现目前虽然机会多了,但不少主动投递几乎都显示“未读”,而与HR或猎头的沟通,也都止于向对方发送简历这一步,此后便再无回音。

和王凯有着相似经历的打工人还有很多。在职场社区平台脉脉上,不少求职者曾经期盼开年后会有一大批新工作机会释放,猎头也期盼年后可以一扫阴霾,开启“天堂模式”。而事实是,理想的工作仍然可遇不可求。

自春节放假回来,林娜便开始在各大招聘平台投放简历,为了得到优先被HR看到的机会,她还开通了简历曝光等付费功能。

之后,林娜得到过几次面试机会,但几乎没有靠谱的。一次,面试官在看完她简历后只问了两个问题“在哪读的大学?”“哪里人?”,便叫她回家等通知。

“这不是逗人玩吗?面试来回三个小时的路程,打印简历还花了我四五块钱。”林娜说,其他的一些面试机会要么来自行业名声不佳的公司,要么就是业务负责人自己都毫无规划。“总之就是不靠谱,即使进去了也随时有被裁员的风险,好工作真的不好找了。”

去年,林娜在互联网行业经历了两次类似的“被优化”事件:项目上马不过几个月,便因为没能立刻变现,团队被就地解散,而自始至终,管理者自己都没想清楚方向。

所以,现在的她即使每月要自己负担几千元房租和社保,也坚持要找一家靠谱的公司。“压力确实有,现在的环境也很难谈稳定性,但我想着还是尽量少踩坑,不然就是浪费彼此的时间,简历也花了。”

求职者抱怨简历“无人赏识”,而企业在招聘方面也显得格外谨慎。

猎聘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人力资源趋势报告》显示,受一季度企业对经济形势的看好预期,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招聘活动方面显得更加主动和活跃。但报告同时指出,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今年一季度计划减少招聘的企业增加了一成,以“从战略和市场策略方面进行调整和准备,以期在后半年发展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

近来,“谨慎招聘”已经成为一项全球趋势。领英提供的一份最新全球人才市场洞察显示,去年12月,几乎所有国家的招聘活动都呈现同比下降趋势。

其中,科技互联网企业成为了招聘放缓的“典型”。领英在报告中指出,在所有主要经济体中,科技、信息和媒体行业都在对此前的过度招聘进行重新调整。与前几年的招聘热潮相比,该行业的增长放缓表明,更多的选择权已经重归雇主。

而节后的中国招聘市场,虽然信心正逐渐恢复,但步伐依然迈得相当谨慎。

叶婉就职于上海一家著名投资公司的HR岗位,即使“放开”之后,她和身边的HR朋友都感觉到,市场上的新岗位需求并不多。

“我们公司的业务属于人力成本占比很高的,所以今年预算还是卡得很紧。一些海外同事的工资简直高得‘吓死人’,因而老板一直倾向招聘中国市场同等优秀的人才,来降低成本。”

叶婉说,去年公司也在招人,但基本都是“汰换”形式,即岗位总数不变,只将一些“不产生价值”的员工平薪替换为产生更多价值的员工。

今年以来,叶婉并未接到公司新增的岗位需求,只是明显感觉到对员工的“优化”力度没那么大了。“有些新业务在准备拓展,只能说之后有可能会招人,但没那么快。”

另一位HR任华所在的公司则表现得积极一些。前不久,任华收到了来自公司高管的一封邮件,大意是:随着疫情过去,经济正在复苏,希望HR能够对公司的重要资产——人才的招聘引起足够重视。

任华公司的高管认为,目前市场还未完全复苏,正是避开同行人才竞争,逆市吸纳优秀人才的最好时机,要求HR尽快梳理各职能条线的关键空缺岗位,给出招聘计划和人员到岗时间表。“公司会担心市场起来之后,就抢不到最优秀的那波人了。”

此前,受疫情等影响,任华公司的招聘岗位不断出现缩减。“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不管社招还是校招,几乎都是停滞的。很多企业都撑不下去了,更何况是招新人呢?我们公司也是出售了很多业务,才让现金流基本稳定下来。”

任华说,虽然最近上级提出了“逆市吸纳人才”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HR还是会结合具体业务,来衡量是否真正存在人力需求。“比如目前来看,增加人手可能很难,但‘汰换’是一定可以做的。”

“一卷再卷”的求职市场

去年,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张波先后经历了三次裁员。最近一次是在年前,公司领导充满歉意地告诉才入职一个多月的他,公司业绩不好,他所在的又非核心岗位,年后就不用再来上班了。

“我仿佛掉进了一个找工作的循环里。”张波说,他的心态已经比初次裁员时好了很多。“去年比较难熬,希望今年机会多一些。”

对人才流动感知最为敏锐的,莫过于市场一线的猎头。在互联网行业猎头张楠看来,近年随着泡沫逐渐破灭,互联网行业裁员力度加大,最直观的感受是如今入职人数越来越少,岗位竞争越来越卷。

张楠主要为互联网行业寻觅和招揽高端人才。在入行的四、五年时间里,他经历了互联网大厂高速扩张下高薪挖角的招聘爆发期,也见证了近期行业的裁员潮和岗位缩招。

在张楠和很多人眼中,2020年前的互联网行业,不论从人才需求量或是薪酬方面,都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面貌。

大厂为招揽人才打出的高薪、高福利,成为优秀人才跳槽互联网行业的重要原因。而一些招聘网站不能够填补的高级岗位空缺,则成为了猎头们的机遇。

这些高端岗位,往往是某个部门的领导,或是整条事业线的负责人,其中也包括为探索新业务而招募、搭建的新团队。

但2020年之后,随着不少企业整体营收情况不佳,很多业务线难以进行更多扩展和尝试,甚至被直接砍掉。去年互联网行业持续的裁员力度,将越来越多候选人重新推向求职市场,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进一步升级。

“一方面企业的招聘名额没有那么多,再一个即便放出了名额,也会对候选人的要求特别高。”张楠说,相对求职者来说,如今是招聘方的选择面更大,具体对候选人年龄、毕业学校、核心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更为苛刻的筛选标准。

“如果以前的岗位要求是普通或重点一本毕业,那么现在就直接升到985、211,或者直接看研究生。一些海归在就业中也并不占优势,因为他们并不一定能适应中国互联网大厂的这种‘内卷式消耗’。”张楠说。

人才的供给大于需求,造成了与企业招聘“高要求”“高绩效”对应的,并不是“涨薪”。张楠说,自己从前为候选人介绍一份新工作时,薪资的合理涨幅在10%-20%,但在去年下半年的就业压力下,一些候选人对平薪跳槽,甚至是降薪10%-20%的情况也可以接受。

身为公司管理层的王凯也有相似的感受。去年,王凯从一家互联网大厂跳槽至一家同行业规模只有20几人的创业公司,并晋升为管理层之一。工作过程中,因为不认可老板的理念和做事方式,王凯一度想过“吃回头草”,直到他听说前东家开始了持续的大规模裁员。

“即使我还留在前东家,以最近越来越激进的绩效目标来看,估计也是要被裁的。现在公司小归小,但因为营收稳定,起码过去一年没有裁员,也没降薪。”只是王凯也发现,在他之后入职的同事,公积金的缴纳比例都从最高标准变为了最低,无形之间省下了不少成本。

王凯说,相对不少大厂严抓考勤,或是用“超高绩效”劝退员工的做法,自己所在的小厂做法更为激进。

“居家时候我们每天必须要开摄像头办公,恢复坐班以后,老板为了提高员工绩效,甚至给办公室也装上了摄像头。这样即使她出差,也不影响随时通过手机监控大家在干什么、说什么。”王凯说。

越来越卷的不止打工人,猎头作为人才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同样受到了波及。

对张楠这样比较资深的从业者来说,因为有相对稳定的客户资源,并且搭建了自己比较完备的人才库,可以优先拿到职位并进行候选人匹配,受到的影响还不算太大。但一些新入行,缺乏资源储备的“小白猎头”,则留存率很低。

“一是基于这两年的环境,候选人不会轻易去动;二是同样的岗位放出来以后,小白猎头因为没有储备,只能通过招聘网站去找候选人,这就意味着同时面对和企业HR、其他猎头公司,甚至是内部同事的竞争,成功率会小很多。”张楠说。

另一名入行多年的猎头,也向霞光社描述了一些从业者现状:去年大批企业裁员缩编,面对有限的岗位,猎头间的竞争也陡然加剧,不少猎头公司应声倒闭。为了保证稳定的收入,一些猎头转型为企业HR,而录用了这些猎头的企业也很精明,因为他们可以让新晋HR把猎头的活一起干了,省下一大笔额外的猎头费用。

“难以消化”的人才去哪儿了?

“据说好多老板都在找工作,是认真的吗?”社交媒体上的这句调侃,无意间戳中了很多人,王凯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王凯身边一些朋友的公司倒闭,更多朋友在一波接一波的裁员潮中失业,加之疫情影响,很多人一直在家中待业。

让王凯感到惊讶的是,自己入职后收到的众多简历中,不乏各种有着知名机构工作履历的优秀候选人。

“我所在的只是一间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看到这些简历,我经常会问自己,环境已经这么差了吗?”其中让王凯印象最深刻的,是应聘兼职文案岗位的一名“高龄”候选人。

这名年近60岁的应聘者,曾任职某家公司的总裁一职,职业履历堪称辉煌。在与王凯对谈的过程中,这名“前高管”态度谦和,表示自己虽然一直位居管理岗位,但热爱写作,希望可以胜任这份工作。

“年纪再轻一点,40岁以上的应聘者就非常多了,其中不乏投资总监、公关总监和名校博士。”王凯感慨地说。

相比之下,这时王凯才觉得自己已经算是幸运。“什么病都不如穷病难受,就先苟着吧,虽然老板脾气确实特别差,但也慢慢习惯了,不管这地方好坏,只能说过去一年庆幸自己还有一份工作。”

猎头张楠的人才库里,也躺着不少被当今职场定义为“大龄”的候选者。“这些四、五十岁努力找工作的人,很努力地营销自己,从我的角度很想帮助他们。但没有办法,现在很多企业都对年龄提出了硬性要求。从个人职业发展来讲,一般走的是专业路线或者管理路线,如果35岁以上还是一线员工,确实比较难找到心仪的工作。尤其在互联网行业,35岁确实是一个坎。”

“大龄”打工人在无奈中被迫“退休”,而不少占据着年龄优势的大学毕业生,也同样在求职过程中感到迷茫。

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消息,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而延迟就业的压力,自去年就开始凸显。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3%,但高校毕业生需求人数同比下降14.3%。

“去年三四月学校也不开学,想去面试但连出行都是问题。所以我也没怎么找工作,感觉像完全没有春招这回事。”2022届毕业生小雨说,自己所读的专业是小语种,本想毕业后“出海”从事外贸工作,但随着不少外贸企业在疫情中受到冲击,就业随之变得艰难。

“工作不难找,但好工作很难找。”小雨和同学眼中的“好工作”,指的是薪资待遇和上班时间成正比,且相对稳定,有发展前途的工作。但大环境压力下,这个标准被放宽至“只要有正常双休,上下班时间别太‘阴间’就行”。

出于就业压力和学历焦虑,小雨的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考研。“大学生不值钱了,就卷研究生,等研究生不值钱了,就卷博士生。”小雨说,大家被社会裹挟着走,都想提升学历,实际上却很迷茫。而她在经历了就业和考研的双重难题后,最终选择了去西部做志愿者,作为“待业”的缓冲。

目前,小雨已经在新疆某地基层服务了大半年时间。由于是志愿活动,小雨没有工资,但每月会拿到一笔视所在地艰苦程度发放的补贴。因为小雨服务的地区环境不错,所以补贴并不算多,每个月2000多元勉强够她应付日常开销。

忙碌的工作之外,小雨仍在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备战考研、考公。“‘西部计划’在考研、考公方面都有加分政策,而且之后就业可以享受应届高校毕业生待遇。”小雨说,自己努力复习,就是不想浪费这个机会,不管是读研、考公,还是就业,当自己回归的时候,希望能更有竞争优势。

“金三银四”,会有期待中的转折吗?

虽然就业市场还远未恢复往日的热度,但很多求职者还是将希望寄托在即将到来的“金三银四”传统招聘旺季上。

目前处于待业状态的张波和林娜,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关注各大平台的招聘需求;而在现有岗位“苟”了近一年后,王凯也希望能好好把握防疫政策放开后的首个招聘旺季。

“我今年的目标是找一家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水平相对完善的大公司,相比管理随意性过大的小公司来说,大公司不会离谱太多。”王凯说。

瑞银投资银行亚洲经济主管兼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曾在接受CGTN采访时表示,之前国内消费受到抑制,随着政策的放宽,人们会更多外出消费,带动消费大幅反弹,继而改善中小企业的营商情况,这将有利于扩大就业和促进收入增长,并进一步支撑消费。

“‘金三银四’是传统的招聘旺季,叠加宏观环境开放的影响,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医疗健康,到带动就业的生产制造、互联网行业,再到新能源、人工智能、汽车制造等新领域,都有招聘需求的增加。”行业资深从业者沈睿告诉霞光社。

任职HR的任华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仍然渴望优秀人才并已在制定相应的招聘计划,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岗位扩招,但基本确定今年将陆续恢复海外线下校招活动。

疫情之前,任华和团队每年都会代表公司到海外名校做线下宣讲,为公司补充更多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优秀毕业生,直接进入管培体系。但在过去几年,海外校招不得不转至线上进行,名额也一再缩减。

任华相信,随着经济复苏,人才招聘市场将会逐渐热起来。“去年我们出门吃饭,到处都是空位,大家不上班,很多餐厅也都关了。但今年尤其是年后,到公司附近的任何一家店吃午餐,都免不了要排队。”

任华说,这样的场面她已经许久未见,等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人才市场的复苏也将到来,只是短期内可能难以见到招聘市场的“报复性”增长。“要花多长时间、恢复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是个未知数。整体大环境的走势,我觉得大家还都在观望。”她说。

疫情政策放开以后,猎头张楠也预计此后的市场行情会逐渐好起来,虽然目前他手上的招聘需求并没有明显增多。

“疫情政策放开不久就赶上过年,最近很多客户还在进行整年的梳理,预计一些稳定合作的客户会陆续放出一些新职位。经过前两年的节衣缩食和优胜劣汰,同业竞争或许比原来少了一些,今年的‘金三银四’可能会比较热闹。”张楠说。

具体来说,张楠更看好技术、产品方向岗位的未来需求,因为不论是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或是互联网领域,技术、产品岗都仍然是公司内部的核心岗位。“目前来看,围绕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岗位,整体薪酬和福利待遇要比互联网企业还略高一些。”

此外,今年大火的ChatGPT也带起一波招聘热度,AIGC技术人才正成为市场争相抢夺的对象。

在某招聘平台上,最近释放的AIGC相关岗位包括算法工程师、产品运营、研究员等,招聘方中既有巨头BAT和众多科技公司的身影,也不乏本地生活、物流、教培、社交媒体等多个领域的头部企业。其中,不少岗位标注的年薪,都超过了一百万人民币。

在张楠看来,今年市场布局AI并挖角的情况,很像去年元宇宙概念火热的时候。“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风口,很多公司都希望能做到第一。但经过三年疫情,其实各个公司能拿出多大余力投入,这股风潮会不会像去年的元宇宙一样,现在还很难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