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铲屎官喊贵,医院哭穷,宠物医疗的钱被谁赚走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铲屎官喊贵,医院哭穷,宠物医疗的钱被谁赚走了?

进口替代道阻且长。

图片来源:Unsplash-Chinda Sam

文|雪豹财经社 李欣彤

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元的宠物医疗费用,正在不断抬高当一名“铲屎官”的门槛。

在北京三甲医院做一次过敏原筛查,费用大约800元。但如果猫狗在宠物医院做一次类似的检查,需要花费至少5000元。

在消费者看来,这是因为宠物医院乱收费、过度医疗,为牟取暴利“赚黑心钱”。但宠物医院却在抱怨赚不到钱,甚至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重资产投入、人力成本高企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在吞噬宠物医院的利润空间。

不久前,国内最大的宠物医疗服务机构新瑞鹏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据招股书披露,2020年到2022年前三季度,新瑞鹏分别亏损11.6亿、13.72亿和7.56亿元,不到3年总亏损约33亿元。行业龙头尚且如此,缺乏品牌和规模效应的中小机构生存状况更加不容乐观。

宠物医疗行业的钱,到底被谁赚走了?

“暴利”的宠物医院不赚钱

2022年下半年,退休老人王凤发现自己养了9年的灰色泰迪犬眼睛变成了灰白色,会在玩耍过程中撞到椅子腿,上下楼也变得磕磕绊绊。

“就像人老了一样,小狗也会得白内障,不及时治疗,两只眼睛就会失明。”宠物医院的医生告诉她,手术是白内障的唯一治疗方式。因为小狗的年纪已接近老年犬,需要做更全面的检查,手术复杂程度也更高,单只眼睛的治疗费用在1.6万元左右。

本着“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贵也要给孩子治病”的念头,王凤咬咬牙取出了自己的退休金。从术前检查到术后住院护理,再到每个月复查,共3个月时间,全部费用接近4万元。

在一次复查过程中,医生提到小狗的髋关节正在退化,容易导致后腿瘫痪,拍片子和开药又花了2000多元。王凤拿着一堆印满英文的产品回家,查询后才发现全是保健品,没有一样是可以用作治疗的药品。

看病贵、诱导消费、过度医疗,宠物医院的消费深坑,已成为“铲屎官”们最大的痛点。

在微博上,“宠物看病比人贵合理吗”的话题,讨论量超过2.2亿。在小红书上,上千篇帖子吐槽宠物医院过度医疗、诱导消费。据国联证券统计,给宠物看一次病,手术费平均在5000元以上,几乎相当于应届大学生的月平均工资。

一边是没有医保、全靠自费的消费者,承担着不小的经济压力;另一边,是绝大多数需要自负盈亏的私营宠物医院,作为主力员工的医生还背负着销售KPI,想法设法从消费者口袋里掏钱。

从业5年的宠物医生丹迪在浙江省一家社区宠物医院担任主治医生,他每个月要完成10万~12万的营收KPI。“按照我们院的客流,我的客单价要达到400块钱才可以。”他告诉雪豹财经社,“如果上一个病人只是打了疫苗,消费100多元,意味着下一个病人我要让他花上700块钱。”

据丹迪介绍,宠物医生常用的“宰客”套路是全身检查、小病大治和开保健品。

比如,呕吐、软便、瘙痒是宠物的常见症状,大部分医生会采用“排除法”治病。先用仪器逐步排除病因,这是牟利的第一步。再把小问题夸大成慢性病,需要定期吃药或检查。最后在开药过程中,兜售几款售价贵、利润高的保健品辅助治疗。

丹迪早就习惯了医生和销售的“双重”身份。“整个行业都是如此,即便换一家医院,业绩也是考核的硬指标。”

据《2021 宠物医疗行业白皮书》,中国宠物医疗医药市场的规模为727亿元,两年内增速接近90%,为宠物行业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

然而,消费者眼中费尽心思“赚黑心钱”的宠物医院,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暴利行业,而是挣扎在温饱线上。中国兽医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宠物医院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利润率超过15%的宠物医院占比不足30%,有35%的宠物医院利润率在10%左右,还有近20%的宠物医院处于亏损状态。截至2022年,国内有2.2万家宠物医院,较上年减少近8000家。

规模化,不是扭转这一现状的良药,即便是行业中的带头大哥也陷入了连年亏损的局面。

通过快速并购,新瑞鹏旗下已拥有近2000家门店,收入也随之不断攀升。2020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新瑞鹏营收分别为30.08亿、47.84亿和43.15亿元,但持续处于亏损状态,不到3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

高投入不一定有高回报

想靠开宠物医院赚钱,首先得投入一笔数百万元的前期费用。

按照规模大小,宠物医院通常分为三种:150平方米左右的社区型医院,200平方米以上的专科医院,以及部分一二线城市才有的中心医院。

此外,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的《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能够被称为“医院”的机构,除了拥有基础的场地和功能区外,还必须有3名以上执业兽医师、X光机或B超等器械设备,以及相应的手术室和手术设备。

以150平方米的社区店为例。开在一线城市,房租一年大约30万元,装修成本20万元,医疗器械等固定设备至少100万元,药物、食品、宠物用品等成本20万~30万元。其中,给宠物拍摄X光的DR机器一台就要15万~20万元,一台彩超机接近30万元。

北京美联众合宠物医院某分院院长王澜算了一笔账:撇开预留的流动资金,投资最小的社区型医院前期投入也要近200万元,专科医院的投资约400万~600万元,中心医院上不封顶。

“社区医院的回本周期通常是2年,但设备3年左右就会老化,如果继续经营,还需要再投入一大笔钱。”王澜告诉雪豹财经社,国内宠物医疗行业起步较晚,宠物专用设备和药品都需要采购进口品牌,成本颇高。

迈过前期投入这道坎,高企的人力成本是宠物医院要迈过的第二道关。

作为人力密集型的医疗服务行业,人力成本在宠物医院的日常经营中占大头。据雪豹财经社了解,一家社区医院最基础的配置也要有10名员工,除了3名医生外,还要有4名助理、2名美容师和1名前台。

新瑞鹏在招股书中称,宠物医疗行业对人力依赖程度较高,人才资源是市场核心资源,为留住人才需要提高工资与福利水平。目前,新瑞鹏的人工成本占比已达到52%,7年前这一数字还只有22%。

然而,不菲的资金投入不一定能换回高额营收。

从收入端来看,接诊量通常能反映一家宠物医院的收入水平。《2019中国宠物医院发展报告》显示,超八成宠物医院日均接诊量在20个以内,近六成宠物医院日均接诊量不足10个。

“周中每天会接待十几个病患,节假日多一些,30个左右。”丹迪所在的宠物医院是杭州口碑最好的社区医院之一,但每个月流水只有20万元左右,利润率不足20%。

2020年,新瑞鹏旗下宠物医院年平均收入为167.8万元。到2022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字已降至117.6万元,减少近30%。

“很多人投资宠物医疗都是看中其‘消费医疗’的属性,将其对标医美、齿科。”王澜告诉雪豹财经社,开一家中型宠物医院的投资成本接近医美诊所,但坪效和人效远不如后者。

在丹迪看来,宠物医院并不是暴利行业,赚的是“辛苦钱”。“医生每天坐班12个小时,美容师隔三差五就被猫爪狗咬,要长期打狂犬疫苗,员工一周只能休息一天,很多人做个两三年就转行了。”

不过,在单次费用动辄数千上万元的开销面前,很难把宠物医院不赚钱甚至亏损的理由,完全归因于高昂的前期投入和攀升的人力成本。

真正的行业顽疾,是过于强势的上游公司挤压了宠物医院的利润空间。

钱进了谁的口袋?

宠物医院在整条产业链中位居下游,也相对弱势,上游的药品疫苗、宠物医疗设备和医疗耗材企业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第三方调研机构GrandView发布的一份数据显示,在2021年的北美动物医疗市场销售额中,兽药和疫苗占比超过65%,保健品及添加剂占比16%,诊疗费用的份额只有14%。成熟的国际市场尚且如此,被少数几家国际医药巨头把持的国内市场也是同样的局面。

无论是疫苗、药品还是保健品,国内宠物医院用的几乎都是进口产品。《2021年宠物市场白皮书》数据显示,国内药品及疫苗全年销售额近300亿元,其中,90%的疫苗市场和70%的医药市场被外资品牌占据。

以“铲屎官”们最熟悉的宠物疫苗举例。农业部批准的狂犬疫苗只有3种,分别是美国默沙东的宠必威、美国硕腾的瑞比克和法国梅里亚的瑞贝康,用于治疗犬瘟热疾病的疫苗则出自荷兰的英特威和美国的硕腾。

硕腾过去是美国辉瑞旗下的动物保健部门,是全球市占率排名第一的动保企业,市值超780亿美元。硕腾猫三联疫苗妙三多在2011年进入中国市场,至今仍是国内市场唯一获批的猫三联疫苗。

“狂犬疫苗已经是宠物医院最便宜的医药产品了。”王澜告诉雪豹财经社,宠物医院基本都用狂犬疫苗来引流,单支进价30元,售价60~80元。给一只宠物打疫苗需要花费三四十分钟,由一名医生加一名助理进行服务,刨去开支,宠物医院赚不了多少。

从医药巨头的财报数据中,不难窥见这一行业的暴利。

2021年,硕腾宠物板块营收46.89亿美元,净利润13亿美元,毛利率常年稳定在70%左右。中国市场为其贡献了3.47亿美元的收入,已成为除美国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就像人类用药一样,国内研发出“平替”,宠物药品的价格自然能降下来,但这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海正药业旗下的海正动保是国产宠物药知名品牌,其猫驱虫产品海乐妙2015年就已经上市,但直到2021年销售额才突破1亿元,而且是国内品牌中唯一销售额破亿元的驱虫药。

德国的勃林格殷格翰是全球最大的动物驱虫药企业,生产的犬用驱虫药尼可信2021年全球销售额9.1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7亿元)。猫犬通用的驱虫药福来恩销售额也超过4亿欧元。

国内动物医药市场高度分散,玩家们尚处于起步阶段,短期内很难形成技术壁垒。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一份研报,2020年,国内兽药行业排名前八的企业加起来,市占率仅为22.4%,排名第一的中牧股份市占率不足4%,整个行业都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跑出来。相比之下,全球动物医药市场的话语权高度集中,2019年,规模前五的兽药企业市占率(CR5)近45%,CR8达到75%。

和人类药品研发周期动辄十几年不同,动物药品的研发通常只要3~5年。国内企业想要在短时间内和拥有几十年研发经验和技术积累的国际巨头掰手腕,绝非易事。

“从2015年开始,资本疯狂投资宠物医疗机构,发现不赚钱之后,这两年开始看药企了。”王澜告诉雪豹财经社,一些宠物医疗投资人试图进入上游产业,但有人看了近两年的项目,都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标的。

“如果国产药品和疫苗的效果能够和海外品牌持平,价格低于国外品牌,医疗机构一定会大量采购。”王澜相信,看病贵、难赚钱和被进口绑架都只是一时,宠物医疗长坡厚雪,仍是朝阳行业。

(本文人物均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铲屎官喊贵,医院哭穷,宠物医疗的钱被谁赚走了?

进口替代道阻且长。

图片来源:Unsplash-Chinda Sam

文|雪豹财经社 李欣彤

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元的宠物医疗费用,正在不断抬高当一名“铲屎官”的门槛。

在北京三甲医院做一次过敏原筛查,费用大约800元。但如果猫狗在宠物医院做一次类似的检查,需要花费至少5000元。

在消费者看来,这是因为宠物医院乱收费、过度医疗,为牟取暴利“赚黑心钱”。但宠物医院却在抱怨赚不到钱,甚至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重资产投入、人力成本高企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在吞噬宠物医院的利润空间。

不久前,国内最大的宠物医疗服务机构新瑞鹏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据招股书披露,2020年到2022年前三季度,新瑞鹏分别亏损11.6亿、13.72亿和7.56亿元,不到3年总亏损约33亿元。行业龙头尚且如此,缺乏品牌和规模效应的中小机构生存状况更加不容乐观。

宠物医疗行业的钱,到底被谁赚走了?

“暴利”的宠物医院不赚钱

2022年下半年,退休老人王凤发现自己养了9年的灰色泰迪犬眼睛变成了灰白色,会在玩耍过程中撞到椅子腿,上下楼也变得磕磕绊绊。

“就像人老了一样,小狗也会得白内障,不及时治疗,两只眼睛就会失明。”宠物医院的医生告诉她,手术是白内障的唯一治疗方式。因为小狗的年纪已接近老年犬,需要做更全面的检查,手术复杂程度也更高,单只眼睛的治疗费用在1.6万元左右。

本着“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贵也要给孩子治病”的念头,王凤咬咬牙取出了自己的退休金。从术前检查到术后住院护理,再到每个月复查,共3个月时间,全部费用接近4万元。

在一次复查过程中,医生提到小狗的髋关节正在退化,容易导致后腿瘫痪,拍片子和开药又花了2000多元。王凤拿着一堆印满英文的产品回家,查询后才发现全是保健品,没有一样是可以用作治疗的药品。

看病贵、诱导消费、过度医疗,宠物医院的消费深坑,已成为“铲屎官”们最大的痛点。

在微博上,“宠物看病比人贵合理吗”的话题,讨论量超过2.2亿。在小红书上,上千篇帖子吐槽宠物医院过度医疗、诱导消费。据国联证券统计,给宠物看一次病,手术费平均在5000元以上,几乎相当于应届大学生的月平均工资。

一边是没有医保、全靠自费的消费者,承担着不小的经济压力;另一边,是绝大多数需要自负盈亏的私营宠物医院,作为主力员工的医生还背负着销售KPI,想法设法从消费者口袋里掏钱。

从业5年的宠物医生丹迪在浙江省一家社区宠物医院担任主治医生,他每个月要完成10万~12万的营收KPI。“按照我们院的客流,我的客单价要达到400块钱才可以。”他告诉雪豹财经社,“如果上一个病人只是打了疫苗,消费100多元,意味着下一个病人我要让他花上700块钱。”

据丹迪介绍,宠物医生常用的“宰客”套路是全身检查、小病大治和开保健品。

比如,呕吐、软便、瘙痒是宠物的常见症状,大部分医生会采用“排除法”治病。先用仪器逐步排除病因,这是牟利的第一步。再把小问题夸大成慢性病,需要定期吃药或检查。最后在开药过程中,兜售几款售价贵、利润高的保健品辅助治疗。

丹迪早就习惯了医生和销售的“双重”身份。“整个行业都是如此,即便换一家医院,业绩也是考核的硬指标。”

据《2021 宠物医疗行业白皮书》,中国宠物医疗医药市场的规模为727亿元,两年内增速接近90%,为宠物行业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

然而,消费者眼中费尽心思“赚黑心钱”的宠物医院,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暴利行业,而是挣扎在温饱线上。中国兽医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宠物医院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利润率超过15%的宠物医院占比不足30%,有35%的宠物医院利润率在10%左右,还有近20%的宠物医院处于亏损状态。截至2022年,国内有2.2万家宠物医院,较上年减少近8000家。

规模化,不是扭转这一现状的良药,即便是行业中的带头大哥也陷入了连年亏损的局面。

通过快速并购,新瑞鹏旗下已拥有近2000家门店,收入也随之不断攀升。2020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新瑞鹏营收分别为30.08亿、47.84亿和43.15亿元,但持续处于亏损状态,不到3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

高投入不一定有高回报

想靠开宠物医院赚钱,首先得投入一笔数百万元的前期费用。

按照规模大小,宠物医院通常分为三种:150平方米左右的社区型医院,200平方米以上的专科医院,以及部分一二线城市才有的中心医院。

此外,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的《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能够被称为“医院”的机构,除了拥有基础的场地和功能区外,还必须有3名以上执业兽医师、X光机或B超等器械设备,以及相应的手术室和手术设备。

以150平方米的社区店为例。开在一线城市,房租一年大约30万元,装修成本20万元,医疗器械等固定设备至少100万元,药物、食品、宠物用品等成本20万~30万元。其中,给宠物拍摄X光的DR机器一台就要15万~20万元,一台彩超机接近30万元。

北京美联众合宠物医院某分院院长王澜算了一笔账:撇开预留的流动资金,投资最小的社区型医院前期投入也要近200万元,专科医院的投资约400万~600万元,中心医院上不封顶。

“社区医院的回本周期通常是2年,但设备3年左右就会老化,如果继续经营,还需要再投入一大笔钱。”王澜告诉雪豹财经社,国内宠物医疗行业起步较晚,宠物专用设备和药品都需要采购进口品牌,成本颇高。

迈过前期投入这道坎,高企的人力成本是宠物医院要迈过的第二道关。

作为人力密集型的医疗服务行业,人力成本在宠物医院的日常经营中占大头。据雪豹财经社了解,一家社区医院最基础的配置也要有10名员工,除了3名医生外,还要有4名助理、2名美容师和1名前台。

新瑞鹏在招股书中称,宠物医疗行业对人力依赖程度较高,人才资源是市场核心资源,为留住人才需要提高工资与福利水平。目前,新瑞鹏的人工成本占比已达到52%,7年前这一数字还只有22%。

然而,不菲的资金投入不一定能换回高额营收。

从收入端来看,接诊量通常能反映一家宠物医院的收入水平。《2019中国宠物医院发展报告》显示,超八成宠物医院日均接诊量在20个以内,近六成宠物医院日均接诊量不足10个。

“周中每天会接待十几个病患,节假日多一些,30个左右。”丹迪所在的宠物医院是杭州口碑最好的社区医院之一,但每个月流水只有20万元左右,利润率不足20%。

2020年,新瑞鹏旗下宠物医院年平均收入为167.8万元。到2022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字已降至117.6万元,减少近30%。

“很多人投资宠物医疗都是看中其‘消费医疗’的属性,将其对标医美、齿科。”王澜告诉雪豹财经社,开一家中型宠物医院的投资成本接近医美诊所,但坪效和人效远不如后者。

在丹迪看来,宠物医院并不是暴利行业,赚的是“辛苦钱”。“医生每天坐班12个小时,美容师隔三差五就被猫爪狗咬,要长期打狂犬疫苗,员工一周只能休息一天,很多人做个两三年就转行了。”

不过,在单次费用动辄数千上万元的开销面前,很难把宠物医院不赚钱甚至亏损的理由,完全归因于高昂的前期投入和攀升的人力成本。

真正的行业顽疾,是过于强势的上游公司挤压了宠物医院的利润空间。

钱进了谁的口袋?

宠物医院在整条产业链中位居下游,也相对弱势,上游的药品疫苗、宠物医疗设备和医疗耗材企业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第三方调研机构GrandView发布的一份数据显示,在2021年的北美动物医疗市场销售额中,兽药和疫苗占比超过65%,保健品及添加剂占比16%,诊疗费用的份额只有14%。成熟的国际市场尚且如此,被少数几家国际医药巨头把持的国内市场也是同样的局面。

无论是疫苗、药品还是保健品,国内宠物医院用的几乎都是进口产品。《2021年宠物市场白皮书》数据显示,国内药品及疫苗全年销售额近300亿元,其中,90%的疫苗市场和70%的医药市场被外资品牌占据。

以“铲屎官”们最熟悉的宠物疫苗举例。农业部批准的狂犬疫苗只有3种,分别是美国默沙东的宠必威、美国硕腾的瑞比克和法国梅里亚的瑞贝康,用于治疗犬瘟热疾病的疫苗则出自荷兰的英特威和美国的硕腾。

硕腾过去是美国辉瑞旗下的动物保健部门,是全球市占率排名第一的动保企业,市值超780亿美元。硕腾猫三联疫苗妙三多在2011年进入中国市场,至今仍是国内市场唯一获批的猫三联疫苗。

“狂犬疫苗已经是宠物医院最便宜的医药产品了。”王澜告诉雪豹财经社,宠物医院基本都用狂犬疫苗来引流,单支进价30元,售价60~80元。给一只宠物打疫苗需要花费三四十分钟,由一名医生加一名助理进行服务,刨去开支,宠物医院赚不了多少。

从医药巨头的财报数据中,不难窥见这一行业的暴利。

2021年,硕腾宠物板块营收46.89亿美元,净利润13亿美元,毛利率常年稳定在70%左右。中国市场为其贡献了3.47亿美元的收入,已成为除美国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就像人类用药一样,国内研发出“平替”,宠物药品的价格自然能降下来,但这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海正药业旗下的海正动保是国产宠物药知名品牌,其猫驱虫产品海乐妙2015年就已经上市,但直到2021年销售额才突破1亿元,而且是国内品牌中唯一销售额破亿元的驱虫药。

德国的勃林格殷格翰是全球最大的动物驱虫药企业,生产的犬用驱虫药尼可信2021年全球销售额9.1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7亿元)。猫犬通用的驱虫药福来恩销售额也超过4亿欧元。

国内动物医药市场高度分散,玩家们尚处于起步阶段,短期内很难形成技术壁垒。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一份研报,2020年,国内兽药行业排名前八的企业加起来,市占率仅为22.4%,排名第一的中牧股份市占率不足4%,整个行业都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跑出来。相比之下,全球动物医药市场的话语权高度集中,2019年,规模前五的兽药企业市占率(CR5)近45%,CR8达到75%。

和人类药品研发周期动辄十几年不同,动物药品的研发通常只要3~5年。国内企业想要在短时间内和拥有几十年研发经验和技术积累的国际巨头掰手腕,绝非易事。

“从2015年开始,资本疯狂投资宠物医疗机构,发现不赚钱之后,这两年开始看药企了。”王澜告诉雪豹财经社,一些宠物医疗投资人试图进入上游产业,但有人看了近两年的项目,都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标的。

“如果国产药品和疫苗的效果能够和海外品牌持平,价格低于国外品牌,医疗机构一定会大量采购。”王澜相信,看病贵、难赚钱和被进口绑架都只是一时,宠物医疗长坡厚雪,仍是朝阳行业。

(本文人物均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