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猫
“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大壮,是一位特种兵,本次来这座荒岛是为了探寻亿万富翁神秘的失踪之谜。然而不幸的是,中途直升机遇到了袭击,大壮和另一位同行者阿强侥幸存活下来。突然不远处出现了一个神秘身影,居然是长着三只手和三只脚的女人,她叫小美,究竟是经历了怎样恐怖的遭遇,让一个花季少女沦落成这幅惨状,而这个遍布食人魔的恐怖小岛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可怕的秘密,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如果你经常刷短视频,可能会在近期“频频”碰到这样类似的视频桥段。这可不是什么狗血的电影片段,而是来自于近期大火的多人生存游戏《森林之子》的“现场直播”。
说到《森林之子》,可能不少玩家对其特别陌生,不过提到上一款产品《The Forest》,可能很多玩家都有所耳闻。这款于14年就上线EA,18年正式发售的硬核生存游戏,不仅卖出了1000万套(保守估计)的惊人销量,至今还维持着95%的好评如潮的爆炸口碑。
至于为什么不叫《The Forest 2》,按照官方的说法,他们想带给玩家一种独立的新游戏体验,而不仅仅是原版游戏的升级版,两者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新作却保持着独立的特色,翻译成中文大概意思是“光叫2的话,这一点都不‘COOL~”!
正因为如此,《森林之子》在公布之初就受到了玩家的广泛关注,上线当天力压《霍格沃茨之遗》斩获200万销量,最高在线人数一度突破40万人。据业内人士估算,在扣除抽成之后,首日的收入也有近2亿元。
这么一看,《森林之子》肯定是一款素质颇高的爆款神作,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大量玩家对本作其实并不是很满意。一方面,游戏的帧数低得令人发指,甚至有玩家调侃:“探店齁b多,真假我来说,《森林之子》四人加起来不到200帧”。
另一方面,游戏中各种BUG频发令人匪夷所思,尤其是穿墙BUG,经常莫名其妙就掉到地底被关小黑屋,美其名曰“就地坐牢”。深受其害的玩家也开始自我反省,开发团队究竟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也给某些大神带来了各种另类邪道玩法,顺手直接将通关时间压缩进了8分钟之内,不少玩家感慨“人家退款前都够通关20次了,我才刚下飞机”。
然而,就是这样一款充满各种问题的“半成品”,依旧掩盖不了天生自带的爆款流量,时至今日《森林之子》依旧在排行榜上身居高位。究竟是怎样的产品魅力能让玩家忽视现有问题投入其中,相比上一代神作,《森林之子》又作出了哪些改变和进化?
01 12.5万美元的成本赚了几个“小目标”
想要拆解《森林之子》现有的成功,可能先要聊聊它的前作《森林》(The Forest)。这款开放世界神作并不像大多数人想得那样,来自于经验丰富的大型团队之手,反而是充满了独立游戏特有的传奇色彩。
最早,《森林》仅由一支4人团队开发,当时的主创Ben Falcone对生存恐怖游戏无比热爱,想要打造一款令玩家感到孤独和恐惧的开放世界游戏。在某些媒体采访中,Ben Falcone还透露出他们为了让玩家能感受到自然和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加入了大量的环保要素,这可能也是“森林”这个题材的来由之一。
《森林》的主要玩法可以拆解为生存和建造,通过探索的方式将两者绑定链接在一起。玩家扮演的是一位飞机失事的幸存者,需要在一座荒岛上找寻自己失踪的儿子,最初,大部分玩家会接受简单的教学之后去追寻主线,然而各种猎奇的怪物以及地下神秘建筑的出现,往往让玩家很快将这条主线抛之脑后,好奇心成为了这款游戏最强的驱动力。
凭借着极为硬核的生存玩法以及自由的建造工艺,初期开发成本仅有12.5万美元《森林》经过长时间的EA更新后一炮而红,通过开放式的玩家反馈,多人模式的加入让这款原本孤独的游戏充满了难以想象的乐趣。
《森林》也顺利成章的从一款小众的生存独游游戏,一跃成为和《RUST》《七日杀》比肩的千万级大作。经过了3年的等待后,随着2021年新作《森林之子》的首次公开,玩家对这款新作产生了极高的兴趣,愿望单也水涨船高长期处于排行榜前列。在连续三次跳票之后,这款新作终于通过EA“如期”上线。
02 找人做主线哪有追老婆好玩
对于Steam上的开放世界生存游戏,持续的内容更新几乎成为了长线运营的“基操”,《森林》本应该和其他同类游戏一样走上这样的老路。不过在收获了几个“小目标”的收入之后,《森林之子》显然想要玩点不一样的,在我看来这对于《森林之子》能够脱颖而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地图体验上的显著增强。《森林之子》的海岛面积达到了前作的4倍之多,虽然依旧处于太平洋西北部地区,不过开放团队为了体现原始森林的物种丰富性,加入了大量的植物,灌木,树木和花卉等类型,让整个地图上的每个地区都展现出独特性。像是丛林,溪流,雪山等几乎都被囊括其中,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借此为玩家呈现出最真实的自然风貌。
除了常规的日夜改变之外,《森林之子》还首次加入了动态的四季系统,玩家能够通过时间的推移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为了不让这套系统成为摆设,开发团队为此设计了一套匹配的生存玩法,比如夏天的时候,河里的鲑鱼数量会变多,玩家捕猎会变得容易,而到了冬天河流结冰,食物获取来源变少,这就意味着玩家想要生存下来,必须提前储备食物过冬。真实的生存环境模拟带来的不光是刺激的游戏体验,更是大大加强了玩家的代入感。
其次,游戏中NPC的AI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方面,受到前作多人模式的启发,《森林之子》开局增加了一个AI队友。这位工具人上能搬木头,下能捉鱼,很快便成为了廉价劳动力,各位玩家也在游戏中体验了一回“资本家”的快感。
当然,穿着“死库水”的老婆也不得不提。一但解锁了好感系统便会成为玩家盟友,随便给她一把枪,这位死库水老婆就可以瞬间化身成为最强单兵利器,无限弹药谁用谁知道。
另一方面,敌人的AI也得到了大幅进化。不仅种类更为丰富,进攻也更具组织性和危险性,在战斗过程中,开发团队还加入了一套行为反应系统。简单来说,敌人会根据玩家的行为作出反应,比如玩家可以在寡不敌众的时候砍下地方头颅,通过摇晃威慑吓跑对方。甚至在战斗过程中,他们还会去啃食死去的尸体。
此外,更强的沉浸感带来了真实的求生体验。《森林之子》在建造和制作的拟真上大大进行了强化。相比前作物品直接凭空变出来,本作在制作过程中会展示整个制作的流程,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更加立足于现实,比如制作长矛的时候,玩家会看到角色将木头一端削尖,而做骨棍的时候,也会出现将头骨插在棍子上的展示演出。
建造玩法也更偏向自由化,本作中加入了大量底层建筑的基础教学,通过展示某些建造原理,将创作的主动性交给了玩家。虽然也加入了蓝图可以让玩家根据已有的结构进行建造,不过从大部分玩家的游玩体验来看,更具创造性的自由搭建显然成为了另一种被追捧的乐趣。
最后,就是剧情细节上的打磨。《森林》之所以能够如此受到玩家追捧,除了生存和建造的主要玩法之外,对于碎片化的剧情处理的也恰到好处。在《森林之子》游戏中,玩家可以从各地收集到大量信息文本,最终通过细节上的相互关联,自行拼凑出游戏的整个剧情背景。比如,三脚老婆的由来之谜,地底神秘建筑怎么回事,为何会出现这么多猎奇的变异体,甚至是本作中的小岛名字,也在上一代背景信息中有所展现。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由始至终,玩家都由自身的好奇心驱动去探索整个岛屿,而通过现有信息的梳理和收集,最终形成一个从外到内,循序渐进的探索体验,我想这也可能就是开放世界游戏最大的乐趣。
结语
当然,上面优点说了那么多也依旧掩盖不了《森林之子》就是一个“半成品”的事实。
画质提升却没有进行相应的优化,带来的结果就是玩家肉眼可见的掉帧。开放世界可探索面积确实成倍增长,而过于单调的生态环境也暴露了空洞无趣的事实。尤其是加入了实时的地图探测器之后,不少玩家对其嗤之以鼻,认为标注的信息影响了探索的新鲜感。虽然对新手玩家比较友好,不过对于已经身经百战的老司机来说,这种指引更像是强制性的让他们去探索,缺少了野外求生的未知乐趣。更不要说成吨的BUG严重影响游戏体验,现在不少玩家甚至把最速通关当成游戏之外的另一种乐趣,就想知道这游戏在退款前究竟能通关多少次。
不过话说回来,最初的《森林》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用了4年的时间积累,才终成一代神作。《森林之子》作为一个刚刚上线“半成品”,却在首日带来了过亿的收入,也自然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由此来看,在玩法框架经过市场检验之后,玩家的关注点可能不会过多放在这到底是不是一个半成品上,而是这个“半成品”到底能不能给他们带来足够的乐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