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2023年财政着力点重回支出端,对基建的态度或偏谨慎 | 两会·最关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3年财政着力点重回支出端,对基建的态度或偏谨慎 | 两会·最关注

今年预算报告新增“注重政府投资绩效,防止盲目扩大投资”等用词,说明2022年下半年以来基建投资快速增长背后可能蕴含的风险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警惕。

2022年9月18日,江苏无锡,南沿江城际铁路江阴段。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樊旭

2023年财政预算报告显示,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走出疫情阴霾,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正在重回支出端。分析师指出,从财政发力的方向来看,扩内需是今年的首要目标,基建投资或偏谨慎。

平安证券指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加上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两本账”预算支出合计增长5.9%,明显高于2022年“两本账”实际支出增速3.1%。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整体小于2022年,而“两本账”预算支出增速回升,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的要求。

中泰证券也表示,虽然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增速比去年实际执行结果下降了0.5个百分点,但与财政政策“加力”的提法并不矛盾。考虑到约1.9万亿元的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实际赤字规模可达5.78万亿元,赤字率约4.5%,虽然比上年的4.7%略有下降,但仍处于2015年以来的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积极财政的力度要求。

从政策发力方向来看,光大证券认为,扩大内需是2023年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政策可选项包括对绿色家电和节能产品等进行财政补贴与贷款贴息、通过税收优惠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等。

申万宏源证券提到,今年的预算报告对基建的表述尤为谨慎和严厉,新增“注重政府投资绩效,防止盲目扩大投资”等用词,说明2022年下半年以来基建投资快速增长背后可能蕴含的风险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警惕。

以下是界面新闻整理的部分券商观点

平安证券:“两本账”预算支出增速回升

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5.6%,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增长6.7%,“两本账”预算支出合计增长5.9%,明显高于2022年“两本账”实际支出增速3.1%。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整体小于2022年,而“两本账”预算支出增速回升,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的要求。

支撑支出强度的因素有三:一是,2023年积极财政着力点重回支出端,对比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2023年大规模新出台减税降费政策的概率不高,主要是延续或优化存量政策;二是,2022年缓税超7500亿元,随着中国经济从疫情管控模式向常态化回归后,相关缓税将逐步上缴形成税收收入;三是,财政收入有望支撑支出,2023年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两本账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9%,高于2022年的实际收入增速-0.6%(考虑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

中泰证券:实际赤字率仍处于2015年以来的较高水平

考虑到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财政平衡压力较大,包括结存利润上缴,存量资金使用空间已经大幅下降,按照“加力”的要求,赤字率上调至3%符合预期。如果将赤字规模(38800亿元)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9030亿元),合计57830亿元作为一般公共预算实际赤字,计算出的实际赤字率约4.5%,较去年4.7%小幅下降,但仍处于2015年以来的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积极财政的力度要求。

按照预算安排,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预计为5.6%,较去年下降0.5个百分点。增速回落与财政部“加力”的提法并不矛盾,因为今年政策发力关键在于“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最终目的是“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而非盲目追求支出增速的提升,这也和政府工作报告设定5%经济增速目标背后的政策意图相符。

光大证券:扩大内需成为2023年财政的首要任务

财政转向需求的紧迫性上升,扩大内需成为2023年财政的首要任务。在“2023年主要收支政策”部分,“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被列在首位,“企业端减税降费”则从2022年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此外,这部分还强调“促消费——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稳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

预计2023年将有一系列促消费举措出台,与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结合,促进消费潜力充分释放,例如对绿色家电、节能产品等进行补贴与贷款贴息、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稳投资方面,基建投资仍是重要抓手,重点强调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牵引作用。

申万宏源证券:基建投资或在年内成为财政调整的重点

预算报告对投资的表述尤为谨慎,新增“注重政府投资绩效,防止盲目扩大投资”,基建投资或在年内成为财政调整的重点。

财政对于投资的表述变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适当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即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过去审核过、项目现金流风险较小的项目中,而非新增项目。二是新增“注重政府投资绩效,防止盲目扩大投资”的表述,措辞较为严厉,说明2022年下半年以来基建投资快速增长背后可能蕴含的风险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警惕。

浙商证券:转移支付再创新高

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再创新高,达到100625亿元,增长3.6%,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7.9%

对于转移支付,重点需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兜底社保、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重点支持薄弱地区的薄弱领域,补充地方财力,增强基层“三保”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增强促消费、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等战略部署。以区域协调发展为例,2023年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相关转移支付1770亿元、增长8%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平安证券

3.7k
  • 早盘多家券商APP又现卡顿,业内人士:用户量、成交额大幅增加导致
  • 平安证券:本轮A股行情仍有向上空间,中期弹性风格更偏向成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3年财政着力点重回支出端,对基建的态度或偏谨慎 | 两会·最关注

今年预算报告新增“注重政府投资绩效,防止盲目扩大投资”等用词,说明2022年下半年以来基建投资快速增长背后可能蕴含的风险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警惕。

2022年9月18日,江苏无锡,南沿江城际铁路江阴段。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樊旭

2023年财政预算报告显示,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走出疫情阴霾,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正在重回支出端。分析师指出,从财政发力的方向来看,扩内需是今年的首要目标,基建投资或偏谨慎。

平安证券指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加上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两本账”预算支出合计增长5.9%,明显高于2022年“两本账”实际支出增速3.1%。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整体小于2022年,而“两本账”预算支出增速回升,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的要求。

中泰证券也表示,虽然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增速比去年实际执行结果下降了0.5个百分点,但与财政政策“加力”的提法并不矛盾。考虑到约1.9万亿元的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实际赤字规模可达5.78万亿元,赤字率约4.5%,虽然比上年的4.7%略有下降,但仍处于2015年以来的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积极财政的力度要求。

从政策发力方向来看,光大证券认为,扩大内需是2023年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政策可选项包括对绿色家电和节能产品等进行财政补贴与贷款贴息、通过税收优惠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等。

申万宏源证券提到,今年的预算报告对基建的表述尤为谨慎和严厉,新增“注重政府投资绩效,防止盲目扩大投资”等用词,说明2022年下半年以来基建投资快速增长背后可能蕴含的风险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警惕。

以下是界面新闻整理的部分券商观点

平安证券:“两本账”预算支出增速回升

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5.6%,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增长6.7%,“两本账”预算支出合计增长5.9%,明显高于2022年“两本账”实际支出增速3.1%。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整体小于2022年,而“两本账”预算支出增速回升,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的要求。

支撑支出强度的因素有三:一是,2023年积极财政着力点重回支出端,对比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2023年大规模新出台减税降费政策的概率不高,主要是延续或优化存量政策;二是,2022年缓税超7500亿元,随着中国经济从疫情管控模式向常态化回归后,相关缓税将逐步上缴形成税收收入;三是,财政收入有望支撑支出,2023年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两本账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9%,高于2022年的实际收入增速-0.6%(考虑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

中泰证券:实际赤字率仍处于2015年以来的较高水平

考虑到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财政平衡压力较大,包括结存利润上缴,存量资金使用空间已经大幅下降,按照“加力”的要求,赤字率上调至3%符合预期。如果将赤字规模(38800亿元)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9030亿元),合计57830亿元作为一般公共预算实际赤字,计算出的实际赤字率约4.5%,较去年4.7%小幅下降,但仍处于2015年以来的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积极财政的力度要求。

按照预算安排,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预计为5.6%,较去年下降0.5个百分点。增速回落与财政部“加力”的提法并不矛盾,因为今年政策发力关键在于“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最终目的是“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而非盲目追求支出增速的提升,这也和政府工作报告设定5%经济增速目标背后的政策意图相符。

光大证券:扩大内需成为2023年财政的首要任务

财政转向需求的紧迫性上升,扩大内需成为2023年财政的首要任务。在“2023年主要收支政策”部分,“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被列在首位,“企业端减税降费”则从2022年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此外,这部分还强调“促消费——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稳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

预计2023年将有一系列促消费举措出台,与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结合,促进消费潜力充分释放,例如对绿色家电、节能产品等进行补贴与贷款贴息、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稳投资方面,基建投资仍是重要抓手,重点强调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牵引作用。

申万宏源证券:基建投资或在年内成为财政调整的重点

预算报告对投资的表述尤为谨慎,新增“注重政府投资绩效,防止盲目扩大投资”,基建投资或在年内成为财政调整的重点。

财政对于投资的表述变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适当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即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过去审核过、项目现金流风险较小的项目中,而非新增项目。二是新增“注重政府投资绩效,防止盲目扩大投资”的表述,措辞较为严厉,说明2022年下半年以来基建投资快速增长背后可能蕴含的风险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警惕。

浙商证券:转移支付再创新高

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再创新高,达到100625亿元,增长3.6%,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7.9%

对于转移支付,重点需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兜底社保、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重点支持薄弱地区的薄弱领域,补充地方财力,增强基层“三保”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增强促消费、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等战略部署。以区域协调发展为例,2023年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相关转移支付1770亿元、增长8%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