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summer
图片来源:pexels
1866年的社会语境下,男性普遍认为“女人不具备镇定的性格或平衡的头脑,无法在政治事务中做出判断”,这种偏见同样蔓延在科学领域,甚至延长至21世纪。据自然学术期刊统计,过去60年里女性学者发表的文章数量只占27%,她们获得的学术资源和支持往往比男性同行更少。
另外,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加剧性别不平等,由男性主导的行业文化会自动过滤掉女性应得的职业机会。且女性在科学等关键领导决策层面的缺席,会导致她们难以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医疗、卫生服务等。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女性在科技领域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力量,2023年国际妇女节,联合国妇女署以 “数字包容:创新和技术推动性别平等” 为主题,着力通过包容性技术创新和数字教育推动实现性别平等和赋权妇女与女童,使得她们可以更加充分地获取信息、知识和公共服务,并更加深入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与此同时,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女性也越来越积极地参与进各行各业。以航天领域为例,从第一位女宇航员苏联的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到我国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女性开始承担更多的航天任务;以科研领域为例,中国女性科研工作者数量达4000万,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提升,且男女职称晋升中的差异也在逐步缩小......
不仅仅是以上这些赛道,其他诸如建筑、海洋、植物等不同细分领域,女性参与的比重也愈来愈庞大, 她们用坚韧和智慧、独立和勇敢的特质促使自己迈向更高更远的征程。
基于此,TOPHER本期选取了不同行业的女性群体画像,希望你们能够可以感受到她们闪烁的的理性光芒。
PART 1 凝视生命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珍妮弗·杜德纳和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两位科学家,获奖原因是她们开发出基因组编辑方法,提出一种被称为CRISPR-Cas9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改变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这一奖项不仅仅是对一项成就的认可,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一方面,CRISPR之所以是继DNA结构后最为重要的发现,这些基因剪刀将生命科学带入了新时代。另一方面,这标志着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两名女性共同获得了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如今,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关注焦点。这不仅是一场生命科学的竞赛,也让人类开始审视这场生命科学革命所引发的问题。编辑自身基因会对社会多元化产生何种影响?我们应该编辑自身基因,以降低感染致命病毒的风险吗?
这些问题或许可以在《解码者》中找到答案,由沃尔特·艾萨克森撰写的这本书籍讲述了珍妮弗·杜德纳和她的合作者、竞争对手的故事、CRISPR专利之争、基因编辑引发的伦理问题、生命科学的竞赛及人类的未来等,让人类了解到生命的起源和重写生命的密码。
值得注意的是,艾萨克森一直在为知名人物撰写传记,包括史蒂夫·乔布斯、列奥纳多·达·芬奇及珍妮弗·杜德纳,这些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好奇心。可以看到,它是驱使人类创新和前进的动力,也是人类如此幸运的重要原因。
从珍妮弗·杜德纳的传记中,我们不仅能纵观CRISPR-Cas系统的前世今生,更重要的是看到了科学家的韧性。对科学的执念意味着不断对未知发起挑战,时刻酝酿新的突破,而这最终将引发人类未来的巨大变革。
书中用了许多重要的段落,阐述女性科学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处境,即使在强调平权的当代社会,女性科学家也还是存在性别上的弱势,值得大家去正视、讨论和持续改善。与此同时,作者在书中展示了科学研究的另一番魅力。
令科学工作者欣慰的是,在传记中关于基因编辑的相关伦理道德的讨论,是基于科学原理的,且对未来的状况持有乐观态度。杜德纳相信,CRISPR最终带来的益处必将大于风险:“科学不会倒退,我们不能抛弃已经学会的知识。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条稳健的前进道路。这一力量既令人肃然起敬,又让人感到害怕。因此,我们必须谨慎前行,尊重我们所获得的力量。”
另一方面,由于仍然存在巨大的未知风险,杜德纳认为,只有在具备科学必要性且没有其他良好选择的情况下,才应使用CRISPR。通过限制基因编辑,仅允许在具有真正“医学必要性”的情况下使用它,我们可以让父母努力加强自己子女能力的可能性降低。
回顾整个基因解码的过程,可以看到生物技术将是下一场伟大的科学革命,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第三个时代,这一时代甚至更为重要,它是一场生命科学革命。正是由于杜德纳这些科学家的力量,才推动整个社会向前迈进一步。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荐书:《解码者》
作者:[美]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
译者:王宇涵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PART 2 深海有光
在地球上,照亮生命的自然光几乎都来自两个源头:太阳与生物发光。在永无阳光的海洋深处,无数奇异的生物也在黑暗中创造着生命的光芒。关于深海,我们的了解甚至还不及火星。
这个被错误描述为“亘古黑暗”的世界,时时刻刻都有“灯光秀”上演。甲藻、珊瑚、水母、磷虾……还有被误传为“北海巨妖”的大王乌贼,都在用光的语言编织生命的戏码。
在阳光照射不到的深海,光意味着什么?在没有庇护的黑暗里,生物如何逃避天敌、吸引伴侣?那些我们闻所未闻的海洋生物,如何借着光的语言生存?
这些是伊迪丝·威德从小就在思考的问题。幼时就梦想成为海洋生物学家的她,因为一次意外导致短暂性失明,这让她对光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在那之后的50多年来,她越发着迷于海洋深处闪现的神秘光芒,一次又一次回到深海,只为解开生物发光的谜团。
科学探索是艰难却奇幻的冒险,动人的发现和惊人的奇迹,往往就在冲破界限后闪现。
威德结合实验室研究和创新技术,致力于发现、观察深海发光生物,探索生物发光现象的意义。她多次参与设计、改进潜水装备和工具,利用自己设计的隐形摄像机等设备初步实现了对海洋环境的无干扰观察。2012年,威德更是利用自己研发的技术,拍摄到了自然栖息状态下大王乌贼的珍贵影像,引发了公众对深海生物的兴趣。
一直以来,威德都致力于通过开发创新技术来科学地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为此,她也投身科普事业,多次参与纪录片拍摄,先后三次在TED演讲中分享自己多年深海探索的经验及成果。
由她所撰写的《深海有光》就将自己50年来的深海追光历程全面展示在了众人面前。本书通过风趣幽默的自传式书写方式,在认真科普深海生物发光现象的同时,还将作者辉煌的科考经历与研究突破融入其生命体验之中,呈现了一个“仰望”深海而又脚踏实地的可亲可敬的科学家形象。
就连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忍不住感叹:“威德在艰难中保持乐观,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我梦想要做的事,她做成了。”的确,突破生理与技术极限,潜入地球秘境的威德,凭借一颗惊奇之心,在蓝色星球看到了无数奇迹。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荐书:《深海有光》
作者:[美]伊迪丝·威德(Edith Widder)
译者:郑昕远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PART 3 仰望星空
女性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她们不再是以往单一的形象,她们愈发立体、富有情感、兼具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具备超强的专业素养,而这一切离不开女性自我要求的提升和完善。
与男性相比,女性似乎更加具备坚持和韧性,正是这种强大的内核驱动力使她们愈发耀眼。
如果说,女性地位的提升是一部漫长而仍未完结的史诗。那么,由娜塔莉亚·霍尔特(Nathalia Holt)所撰写的《让火箭起飞的女孩》一书中描绘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女性计算员的形象,则为这篇伟大的史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当时,男性占据职场主导地位,仅仅只有20%的女性走出家门工作,她们因为怀孕或许就会面临解雇的困境,众多职业女性的生活在时代背景之下似乎难上加难。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招募了一群年轻女性来完成所有关键的计算工作。她们打破了女性只能从事无关紧要的文秘工作的固有印象,从计算员到程序员,再到科学家与工程师,这群女性在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本书如同一颗封存完好的时间胶囊,使我们浸入半个世纪以来的技术革新、航天事业、美国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之中,也让人们得以感受女性在母亲身份之外的,更为理性、闪光的职业女性形象。
很多人的刻板印象则是,在NASA的早期历史上,女性只能承担无关紧要的文秘工作,但这群女孩却推翻了这种固有印象。从计算员到程序员,再到科学家与工程师,她们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导弹飞上天空,火箭飞越太平洋,美国第一颗卫星的发射,月球任务和行星际探索任务,都离不开她们的计算和程序。
同样身为女性的科学家娜塔莉亚·霍尔特敏锐细致地在本书中为读者刻画了这群女性身为母亲、科技工作者多重身份的光辉与挑战。走进她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将看到火箭研发和太空探索计划的成败得失,也会看到她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个人成长,还能看到她们对生育可能中断职业生涯的担忧和身为在职母亲的分身乏术。
本书既是一部科技领域女性的生命史,也是一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发展史和人类太空探索史。多层次的科技领域女性群像刻画让我们了解到女性对创新和进步同样重要,这些身处前沿科技领域的女性,让“个人的一小步”成为可能。
2013年,娜塔莉亚·霍尔特组织了本书主人公——喷气推进实验室计算员的重聚。如同叙事电影的尾声,后记中描写的这次重聚虽有岁月已逝的伤感,但更充满着温情和力量,这也是这部从个体生命出发、以群体传记形式表现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发展史的基调。
与探寻她们的生命、成长和自我实现同样重要的是,霍尔特将鲜活的个体生命置于时代语境中,让人们得以感受与思考人、科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此外,在给予太空竞赛幕后的计算员应有的承认的同时,《让火箭起飞的女孩》也激励着在今天有志于从事科技工作的女孩们。
图片来源:九州出版社
荐书:《让火箭起飞的女孩》
作者:[美] 娜塔莉亚·霍尔特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PART 4 浪漫建筑
从事建造业不是一件容易事,对女性而言更是如此。1883年,纽约地标性建筑布鲁克林大桥落成。这座大桥全长1834米,是当年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也是世界上首次以钢材建造的大桥,“被誉为工业革命时代全世界七个划时代的建筑工程奇迹之一”。
这座奇迹由艾米丽·罗布林建造而成,凭借丰富的科学和工程学知识、高超的沟通技巧、非凡的管理才能,她最终坚定地建成了这座大桥。然而,她的名字和照片却被隐匿于各种对布鲁格林大桥的介绍、词条之中。原因就在于,在她生活的时代,人们不相信女性的大脑能够像她一样理解掌握复杂的数学和工程知识。
为了让人们了解女性在建筑行业所付出的努力,一位年轻的女性结构工程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布鲁克林大桥的工程原理和建造技术,以及艾米丽在大桥建造中的巨大贡献。她就是罗玛·阿格拉瓦尔。
由她所撰写的《建造》一书,从专业角度带领我们解析建筑的成形过程。她从最基础的结构和材料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如何在水下开凿隧道,如何在最宽和最深的河流之上架起桥梁。她生动地讲述了历史中充满野心和想象力的有识之士,介绍了万神殿的混凝土穹顶是如何完成的,摩天大楼如何一步步拔地而起,人类如何以更高的高度突入天际线。
罗玛并没有逃避失败的案例,相反,她审视了多个建筑事故悲剧,反复强调工程师从灾难中学习的重要性,还与我们分享了见证自己第一个有形贡献的喜悦,也不断地向我们传递工程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朴素导向。
本书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提供了个人洞察的生活和广泛成就的女性结构工程师的成就,并以平易近人和引人入胜的方式教授关键的工程概念。与此同时,罗玛一直在积极鼓励女性投身工程行业,并为政策制定者和政府提供关于科学教育的建议。正是她,不断激励着那些正在考虑进入工程行业的年轻女性深入赛道,在建筑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来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荐书:《建造》
作者:[印]罗玛·阿格拉瓦尔(Roma Agrawal)
译者:张依玫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PART 5 俯瞰大地
在浩瀚的未知世界面前,我们都是一只只小小的蚂蚁,努力往前人堆筑的蚁丘上,添加一星半点儿。也正像牛顿所说的那样:未知世界依然犹如一望无际的海洋,令我们常怀卑微谦恭之心。面对科学领域,更是如此。无数人前赴后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沙丘变成大厦。
霍普·洁伦正是其中的一份子,身为一个研究土壤、种子、树木与花的地球生物科学家,她曾入选《时代》杂志100位极具影响人物。此外,她还曾三获富布赖特奖、先后斩获两枚地球科学领域的青年研究者奖章,到目前为止,仅有四名科学家获此殊荣,她是其中唯一的女性。目前,她正在挪威奥斯陆大学任“威尔逊教授”一职。
《实验室女孩》则是霍普·洁伦的一本自传,它绝不是枯燥的科研记录,相反,本书记录了霍普·洁伦重要的人生回忆故事,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科研之外的霍普·洁伦。
19世纪80年代,霍普·洁伦的曾祖父母随彼时兴起的移民潮,从挪威奔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虽然和很多北欧家庭一样,霍普早已习惯与家人沉默相伴的日常,但倔强而不与命运妥协的母亲,还有宽厚而心智开放的父亲,都给予了她另择人生可能的想象与勇气。
从小在父亲工作的实验室长大,在研究型实验室求学、打工、获得学位、拿到教职,再到从零开始搭建自己的实验室,霍普·洁伦在这部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作品中所记录下的友谊和爱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事业发展,都不能再与“实验室”相分离。
就像植物会向光生长,人也一样。霍普选择科学是因为科学供她以需,给了她一个家,一个令她心安的地方。而童年时期与她仅有一窗之隔、教会她坚忍克己的美国蓝杉,帮助她完成蜕变、实现第一项独立科学发现的美洲朴,这些树都在静默的时间历程中刻录下各自的记忆,赋予霍普自然的眼睛,认识世界,再识自身。
本书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根与叶”从作者的童年回忆起,记述她自身如何在父亲的实验室里播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第二部分“木与节”记述了在科研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作者如何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如何做野外工作,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跃然纸上。第三部分“花与实”讲述了霍普结婚怀孕生子的故事,回首走过的路,她在书中不无感慨地写道:“时光改变了我,改变了我对我的树的看法……科学告诉我,世间万物都比我们最初设想的复杂,从发现中获得快乐的能力是过上美妙生活的诀窍”。
通过《实验室女孩》,霍普用文学之笔记录下了学术路上的焦虑、挫败、有所失和有所得。她把“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的秘籍刻录在启发她心智的叶片、土壤和种子之中,教会你在科研领域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爱中试错、收获,再继续前行。
正如她所说的:“科学研究是一份工作,既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差。所以,我们会坚持做下去,迎来一次次日月交替、斗转星移。”也正是这种坚持,让科学的大厦越筑越高。
图片来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荐书:《实验室女孩》
作者:[美]霍普·洁伦(Hope Jahren)
译者:蒋青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尾
女性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说道,
“女性不是弱者,而是坚韧不拔的力量”。
正是这些充满力量和勇气的女性,
不断挑战着行业的偏见和准入门槛,
通过自己的智慧与行动影响着各行各业。
也正是因为有她们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整个社会才会进步前行,世界才会更加光明。
正如大地上每一种植物都能展示自然之美,
性别也从来不应该是科研的藩篱。
希望所有女性都能尽情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