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小i机器人登陆美股,乘ChatGPT的东风能走多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i机器人登陆美股,乘ChatGPT的东风能走多远?

小i机器人登陆美股后,想要进一步突围仍然困难重重。

文|美股研究社 坚白

近日,国内聊天机器人最早入局者小i机器人成功登陆美股,但上市首日便以大跌近15%惨淡收场,而历经20多年的发展,这家曾有过多次高光时刻的人工智能公司,目前市值仅为4.2亿美元。

小i机器人10几年前推出聊天机器人,借助于QQ、MSN等即时通讯平台,也曾风靡一时,与当下如日中天的ChatGPT颇有几分相似。然而放弃C端转型B端,多年来辗转多个行业之后,小i机器人又想重拾C端,声称要打造中国版ChatGPT。它还有机会吗?

多年来辗转多个行业,艰难求生

时间维度上,小i机器人确实是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先驱。小i机器人成立于2001年,彼时中国互联网尚处于起步阶段,新浪、搜狐、网易也才雏形初现,从其跨度达2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小i机器人是典型的“起了个大早”。

在成立之后近8年时间里,与现在不同,小i机器人一直专注于C端,而其产品形态与如今的ChatGPT很相似,也是以软件形态存在的聊天机器人。2004年小i聊天机器人入驻QQ、MSN,迎来了生命中第一个高光时刻。可以想象,在互联网尚处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的阶段,小i聊天机器人这种极具开创性的产品,将引发一阵追捧热潮。

尽管当时的小i机器人并不算智能,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关键词搜索引擎+话术库,但在那个阶段尚无产品可以与之相较。其风靡即时通信软件时,苹果标配Siri才刚刚成立。

随着在两大即时通讯软件的快速渗透,小i机器人的用户数量也爆发式增长,到2008年即突破了1亿规模。但尽管坐拥海量用户,却始终难以变现。再看B端,早在2006年小i机器人帮助上海科委做了一款客服机器人,这让其意识到,B端定制型客服机器人是一个潜在的市场,商业模式清晰,客户的付费意愿强。

面对与日俱增的带宽、人工、服务器维护等无底洞般的投入,2009年,小i机器人决定从C端撤退,转而进军B端,从“通用人工智能”转向“特定领域人工智能”,主要为B端用户提供智能客服软件。而且携C端的盛名,B端开局也非常高,小i机器人先后拿下建设银行、京东、招商银行等重量级客户。自此,小i机器人终于迎来了清晰的变现模式。

2009年以来,小i机器人一直延续着这样的业务模式,截至目前,其服务过大量的头部企业,其中包括四大行、三大电信运营商、华为、东航、小米等,横跨通讯、金融、城市公共服务、建筑、元宇宙、制造和智能医疗等诸多行业。

不过,尽管号称覆盖近千家企业及政府部门,但事实上,小i机器人多年来的营收规模始终偏小且不稳定。公开信息显示,小i机器人2015年全年、2016年全年及2017年上半年三个报告期内,小i机器人分别实现营收4515万元、8582万元、6511万元,同时对应亏损分别为6079万元、7335万元、1048万元;而2020年全年、2021年全年及2022年上半年,则分别实现营收1386万美元、3252万美元、1286万美元,对应盈利则为-706万美元、368万美元、59万美元。

而且,其营收对于大客户的依赖程度极高,据招股书披露,2021年小i机器人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为41.2%,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为67.1%,2022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提升至71.8%。

营收困境主要源于小i机器人缺乏自有场景,且随着科大讯飞、阿里、百度等后来者纷纷入局,小i机器人面临激烈的竞争,其大客户也不断迁移。以科大讯飞为例,2013年中国移动入股科大讯飞成为其第一股东,紧接着,中国移动的客服系统便切换为科大讯飞的智能云因系统,此前,中国移动也是小i机器人的大客户。

因此,尽管转型B端以来,小i机器人找到了明确的商业模式,多年来服务了很多行业和客户,但营收规模始终未见起色,且连年亏损靠融资补血,小i机器人实际上是辗转在多个行业之间,艰难求生。

曾登陆新三板,但近年来融资停滞

与业务上的高光时刻相呼应,在资本市场小i机器人也曾备受追捧。在登陆纳斯达克之前,长达20年的时间中,小i机器人有过多达6轮融资,其中不乏知名投资机构及巨头公司。

2007年,在小i聊天机器人风靡即时通讯软件时,其爆发性增长的终端用户量,引来了资本的空前看好,这一年,小i机器人获得了数千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IDG资本、英特尔投资、DFJ德丰杰中国基金、清科创投、Militello Capital等知名机构和基金。

而小i机器人不得不转向B端市场之后,资本对其仍然抱有很大期待。2013年,小i机器人在转型B端4年后完成C轮融资,规模同样达到数千万美元,投资方包含阿里巴巴。C轮融资的完成以及产业巨头的加持,对于小i机器人的意义不言而喻,标志着其B端战略成功得到认可。

此后,小i机器人进行了D轮和E轮融资,紧接着又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新三板期间,尽管其营收及盈利均不见起色,但仍然在2017年和2018年进行了两轮定向增发,两轮增发均由天堂硅谷领投,小i机器人分别募集了2亿元和2.63亿元。定增完成后,小i机器人市值达到25亿元。

然而,众所周知,烧钱是AI行业的“通病”,高昂的研发开支,让小i基本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新三板的融资效率,显然也已经跟不上小i机器人的烧钱速度,于是2018年小i机器人又从新三板退市,着手冲击港股IPO。当年7月,小i机器人CEO朱频频在新品发布会上,高调宣布小i机器人2017年实现营收2个多亿、利润超过4000万,并声称2018年的营收将实现翻番,达到5亿收入和1亿利润,使市场对小i机器人登陆港股寄予厚望。

但剧情很快急转直下。一年后,CEO朱频频突然辞职,一同离开的还有小i机器人的首席财务官。很快,在与投资方接洽的过程中,小i机器人又爆出财务造假问题,矛头直指朱频频曾经高调宣布的2017年2亿营收。也有传闻朱频频的离职源于内部的路线斗争,与财务造假无关,个中详情迄今仍不清楚。自此之后,小i机器人不仅未能冲击港股IPO,而且融资活动也基本停滞。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开始,小i机器人主动发起了针对苹果的专利战,双方之间的缠斗达10年之久。小i机器人认为苹果旗下的Siri侵犯了自己于2004年申请的专利——一种聊天机器人系统,而苹果认为该专利无效,诉讼一直打到最高人民法院,最终苹果败诉。名不见经传的小i机器人,敢于向苹果发起专利战,这对于小i机器人来说,无论结果如何都是稳赚不赔的事情,小i机器人也因此博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曝光。然而,专利之战虽然有助于小i机器人塑造品牌形象,但始终未能提振融资及业务发展。登陆纳斯达克、打造中国版ChatGPT,成为小i机器人下一个征程的开端。

打造中国版ChatGPT困难重重

当前,ChatGPT在全球范围内爆火,微软、谷歌等巨头们纷纷出手布局,市场掀起了一阵“AI热潮”。与此同时,小i机器人的IPO进程也枯木逢春,成功登陆美股。

而资本市场重新关注小i机器人,显然与ChatGPT有所关联。首先,小i机器人多年来专注于以自然语言处理为核心的认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而ChatGPT同样是基于自然语言;另外,小i机器人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积累了庞大的中文语料库,以智能客服为例,小i机器人的中文语义库和领域知识库,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在资本市场看来,这些优势都可以成为小i机器人发展ChatGPT的重要资源。

小i机器人也非常准确地抓住了资本心理,其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袁辉在上市仪式上表示:“小i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版ChatGPT,目前小i机器人拥有中国自主研发并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认知智能平台,并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变现。”

但很明显,小i机器人的产品现状,距离ChatGPT仍相当遥远。目前,小i机器人的竞争对手其实是一些传统的人工智能聊天玩家,包括苹果的Siri、微软的Cortana、阿里的天猫精灵和百度的小度等。而且各家产品大同小异,同质化非常严重,这从小i机器人可以就一个2004年的专利跟苹果缠斗10年之久就可以看出来。

此外,从小i机器人多年来走马灯似地游走于众多行业夹缝,便可看到,小i机器人并没有将自己的先发优势成功转化到商业上,与苹果、小米、百度等巨头相比,小i机器人缺乏自有场景,由此导致不仅原有客户规模被蚕食,自己不得不持续转换行业,而且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客单价也在快速下滑,据报道,小i机器人智能客服单价已经从200万元左右下降到20-30万元。

不可否认,小i机器人最初的C端产品——基于“通用人工智能”的聊天机器人,与如今的ChatGPT,确实有几分形态上的相似,但两者的技术逻辑迥然不同。

以小i机器人的最初形态为例,本质上其实是一个问答库,其中最早的300条问答是其创始人冥思苦想出来的,与ChatGPT所运用的大模型和高强度训练相比,小i机器人自主学习能力、人工智能强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而言,小i机器人属于封闭模式,通过独立的自洽逻辑,固定的问题对应标准的答案,而ChatGPT则是利用大模型去迭代优化。

由此可见,小i机器人如果要打造中国版ChatGPT,本质上不亚于推倒重来,尽管小i机器人已经打出了这样的旗号,但其实际进度仍停留在讲故事层面。

总体而言,小i机器人是深耕行业20多年的先行者,服务各类客户和行业的经验十分丰富,但在行业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基于原有技术的业务难以突破且无法造血,而转型ChatGPT又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持,小i机器人登陆美股后,想要进一步突围仍然困难重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i机器人登陆美股,乘ChatGPT的东风能走多远?

小i机器人登陆美股后,想要进一步突围仍然困难重重。

文|美股研究社 坚白

近日,国内聊天机器人最早入局者小i机器人成功登陆美股,但上市首日便以大跌近15%惨淡收场,而历经20多年的发展,这家曾有过多次高光时刻的人工智能公司,目前市值仅为4.2亿美元。

小i机器人10几年前推出聊天机器人,借助于QQ、MSN等即时通讯平台,也曾风靡一时,与当下如日中天的ChatGPT颇有几分相似。然而放弃C端转型B端,多年来辗转多个行业之后,小i机器人又想重拾C端,声称要打造中国版ChatGPT。它还有机会吗?

多年来辗转多个行业,艰难求生

时间维度上,小i机器人确实是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先驱。小i机器人成立于2001年,彼时中国互联网尚处于起步阶段,新浪、搜狐、网易也才雏形初现,从其跨度达2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小i机器人是典型的“起了个大早”。

在成立之后近8年时间里,与现在不同,小i机器人一直专注于C端,而其产品形态与如今的ChatGPT很相似,也是以软件形态存在的聊天机器人。2004年小i聊天机器人入驻QQ、MSN,迎来了生命中第一个高光时刻。可以想象,在互联网尚处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的阶段,小i聊天机器人这种极具开创性的产品,将引发一阵追捧热潮。

尽管当时的小i机器人并不算智能,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关键词搜索引擎+话术库,但在那个阶段尚无产品可以与之相较。其风靡即时通信软件时,苹果标配Siri才刚刚成立。

随着在两大即时通讯软件的快速渗透,小i机器人的用户数量也爆发式增长,到2008年即突破了1亿规模。但尽管坐拥海量用户,却始终难以变现。再看B端,早在2006年小i机器人帮助上海科委做了一款客服机器人,这让其意识到,B端定制型客服机器人是一个潜在的市场,商业模式清晰,客户的付费意愿强。

面对与日俱增的带宽、人工、服务器维护等无底洞般的投入,2009年,小i机器人决定从C端撤退,转而进军B端,从“通用人工智能”转向“特定领域人工智能”,主要为B端用户提供智能客服软件。而且携C端的盛名,B端开局也非常高,小i机器人先后拿下建设银行、京东、招商银行等重量级客户。自此,小i机器人终于迎来了清晰的变现模式。

2009年以来,小i机器人一直延续着这样的业务模式,截至目前,其服务过大量的头部企业,其中包括四大行、三大电信运营商、华为、东航、小米等,横跨通讯、金融、城市公共服务、建筑、元宇宙、制造和智能医疗等诸多行业。

不过,尽管号称覆盖近千家企业及政府部门,但事实上,小i机器人多年来的营收规模始终偏小且不稳定。公开信息显示,小i机器人2015年全年、2016年全年及2017年上半年三个报告期内,小i机器人分别实现营收4515万元、8582万元、6511万元,同时对应亏损分别为6079万元、7335万元、1048万元;而2020年全年、2021年全年及2022年上半年,则分别实现营收1386万美元、3252万美元、1286万美元,对应盈利则为-706万美元、368万美元、59万美元。

而且,其营收对于大客户的依赖程度极高,据招股书披露,2021年小i机器人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为41.2%,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为67.1%,2022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提升至71.8%。

营收困境主要源于小i机器人缺乏自有场景,且随着科大讯飞、阿里、百度等后来者纷纷入局,小i机器人面临激烈的竞争,其大客户也不断迁移。以科大讯飞为例,2013年中国移动入股科大讯飞成为其第一股东,紧接着,中国移动的客服系统便切换为科大讯飞的智能云因系统,此前,中国移动也是小i机器人的大客户。

因此,尽管转型B端以来,小i机器人找到了明确的商业模式,多年来服务了很多行业和客户,但营收规模始终未见起色,且连年亏损靠融资补血,小i机器人实际上是辗转在多个行业之间,艰难求生。

曾登陆新三板,但近年来融资停滞

与业务上的高光时刻相呼应,在资本市场小i机器人也曾备受追捧。在登陆纳斯达克之前,长达20年的时间中,小i机器人有过多达6轮融资,其中不乏知名投资机构及巨头公司。

2007年,在小i聊天机器人风靡即时通讯软件时,其爆发性增长的终端用户量,引来了资本的空前看好,这一年,小i机器人获得了数千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IDG资本、英特尔投资、DFJ德丰杰中国基金、清科创投、Militello Capital等知名机构和基金。

而小i机器人不得不转向B端市场之后,资本对其仍然抱有很大期待。2013年,小i机器人在转型B端4年后完成C轮融资,规模同样达到数千万美元,投资方包含阿里巴巴。C轮融资的完成以及产业巨头的加持,对于小i机器人的意义不言而喻,标志着其B端战略成功得到认可。

此后,小i机器人进行了D轮和E轮融资,紧接着又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新三板期间,尽管其营收及盈利均不见起色,但仍然在2017年和2018年进行了两轮定向增发,两轮增发均由天堂硅谷领投,小i机器人分别募集了2亿元和2.63亿元。定增完成后,小i机器人市值达到25亿元。

然而,众所周知,烧钱是AI行业的“通病”,高昂的研发开支,让小i基本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新三板的融资效率,显然也已经跟不上小i机器人的烧钱速度,于是2018年小i机器人又从新三板退市,着手冲击港股IPO。当年7月,小i机器人CEO朱频频在新品发布会上,高调宣布小i机器人2017年实现营收2个多亿、利润超过4000万,并声称2018年的营收将实现翻番,达到5亿收入和1亿利润,使市场对小i机器人登陆港股寄予厚望。

但剧情很快急转直下。一年后,CEO朱频频突然辞职,一同离开的还有小i机器人的首席财务官。很快,在与投资方接洽的过程中,小i机器人又爆出财务造假问题,矛头直指朱频频曾经高调宣布的2017年2亿营收。也有传闻朱频频的离职源于内部的路线斗争,与财务造假无关,个中详情迄今仍不清楚。自此之后,小i机器人不仅未能冲击港股IPO,而且融资活动也基本停滞。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开始,小i机器人主动发起了针对苹果的专利战,双方之间的缠斗达10年之久。小i机器人认为苹果旗下的Siri侵犯了自己于2004年申请的专利——一种聊天机器人系统,而苹果认为该专利无效,诉讼一直打到最高人民法院,最终苹果败诉。名不见经传的小i机器人,敢于向苹果发起专利战,这对于小i机器人来说,无论结果如何都是稳赚不赔的事情,小i机器人也因此博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曝光。然而,专利之战虽然有助于小i机器人塑造品牌形象,但始终未能提振融资及业务发展。登陆纳斯达克、打造中国版ChatGPT,成为小i机器人下一个征程的开端。

打造中国版ChatGPT困难重重

当前,ChatGPT在全球范围内爆火,微软、谷歌等巨头们纷纷出手布局,市场掀起了一阵“AI热潮”。与此同时,小i机器人的IPO进程也枯木逢春,成功登陆美股。

而资本市场重新关注小i机器人,显然与ChatGPT有所关联。首先,小i机器人多年来专注于以自然语言处理为核心的认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而ChatGPT同样是基于自然语言;另外,小i机器人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积累了庞大的中文语料库,以智能客服为例,小i机器人的中文语义库和领域知识库,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在资本市场看来,这些优势都可以成为小i机器人发展ChatGPT的重要资源。

小i机器人也非常准确地抓住了资本心理,其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袁辉在上市仪式上表示:“小i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版ChatGPT,目前小i机器人拥有中国自主研发并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认知智能平台,并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变现。”

但很明显,小i机器人的产品现状,距离ChatGPT仍相当遥远。目前,小i机器人的竞争对手其实是一些传统的人工智能聊天玩家,包括苹果的Siri、微软的Cortana、阿里的天猫精灵和百度的小度等。而且各家产品大同小异,同质化非常严重,这从小i机器人可以就一个2004年的专利跟苹果缠斗10年之久就可以看出来。

此外,从小i机器人多年来走马灯似地游走于众多行业夹缝,便可看到,小i机器人并没有将自己的先发优势成功转化到商业上,与苹果、小米、百度等巨头相比,小i机器人缺乏自有场景,由此导致不仅原有客户规模被蚕食,自己不得不持续转换行业,而且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客单价也在快速下滑,据报道,小i机器人智能客服单价已经从200万元左右下降到20-30万元。

不可否认,小i机器人最初的C端产品——基于“通用人工智能”的聊天机器人,与如今的ChatGPT,确实有几分形态上的相似,但两者的技术逻辑迥然不同。

以小i机器人的最初形态为例,本质上其实是一个问答库,其中最早的300条问答是其创始人冥思苦想出来的,与ChatGPT所运用的大模型和高强度训练相比,小i机器人自主学习能力、人工智能强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而言,小i机器人属于封闭模式,通过独立的自洽逻辑,固定的问题对应标准的答案,而ChatGPT则是利用大模型去迭代优化。

由此可见,小i机器人如果要打造中国版ChatGPT,本质上不亚于推倒重来,尽管小i机器人已经打出了这样的旗号,但其实际进度仍停留在讲故事层面。

总体而言,小i机器人是深耕行业20多年的先行者,服务各类客户和行业的经验十分丰富,但在行业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基于原有技术的业务难以突破且无法造血,而转型ChatGPT又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持,小i机器人登陆美股后,想要进一步突围仍然困难重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