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近期,各地在陆续公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其中人口数据的变化引发广泛关注。
2023年3月22日,四川省统计局发布《2022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四川省全年出生人口53.5万人,人口出生率6.39‰;死亡人口75.7万人,人口死亡率9.04‰;人口自然增长率-2.65‰。年末常住人口83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万人。
此前发布的《安徽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安徽全省常住人口为61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万人。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截至3月22日已公布2022年人口数据的23个省份中,有14个省份的常住人口数量增加。
在全国人口总量进入负增长,各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陆续转负的背景下,为何已公布数据的大多数省份常住人口不降反升?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指半年以上)的人口。按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规定,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户口在本地,住在本地或者离开本地不满半年的人;二是户口在外地,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者,或离开户口地半年以上而调查时在本地居住的人;三是调查时居住在本地,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登记常住户口,如手持户口迁移证、出生证、退伍证、劳改劳教释放证等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
由此可见,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流动(流入、流出)是影响常住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在自然增长转负的背景下,省际间的人口流动,是某些省份常住人口增加的动力,但这一动力源能持续多久,各方存在不同看法。
安徽省统计局人口统计处人士向界面新闻介绍,安徽省一直是人口流出大省,但近些年出现人口回流,“去年外省回流了近20万”,导致常住人口正增长。对于人口回流的原因,对方解释,一方面是由于安徽省经济发展较好,就业机会增加,另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一些人选择回到家乡工作。
按照中国现行统计制度,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尾数逢“5”的年份开展1%人口抽样调查,其余年份开展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其样本量约占全国人口的1‰。上述人士介绍,安徽省此次抽样调查的样本量为90万人,超过本省人口的1%,远超过国家要求的样本量,因此数据质量可以保障。
但该人士也提到,全国人口已出现负增长,安徽省人口自然增长也为负,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结构、生育意愿有关,一时难以扭转,而人口流动主要受经济、就业等因素影响,因此未来人口向发达地区、收入较高地区流动的趋势会更加明显,这将影响某些地区的常住人口规模。
从已公开的数据看,东部省份常住人口增加量普遍高于西部省份,其中浙江拔得头筹,去年常住人口增加37万。安徽、湖北增加14万,江苏、广西增加10万。而中西部常住人口增加相对较少,贵州增加4万人,青海增加1万人,重庆增加仅0.9万。
另一位统计系统人士向界面新闻解释,单从常住人口增加的省份个数,来观察人口变动趋势有失偏颇,“有些劳务输出大省减少的人口可能达几十万,而某些常住人口增加的省份,增加的只有一两万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大。
该人士指出,从目前公开数据的23个省份中有14个省份常住人口增加这一趋势看,等到31个省份的数据全部公开后,可能还有更多常住人口增加的省份出现。因常住人口数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人口的吸引力,这显示在全国人口总量负增长的背景下,各省仍在着力于“抢人”政策,省际间人口竞争的“内卷”加剧。
这位人士还特别强调,由于中国的国际移民数量可以忽略不计,某省常住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其他省份常住人口必然减少,因此不能因为常住人口增加的省份较多,忽略了全国人口总量减少这一严峻事实。
界面新闻注意到,早在2020年,北京大学人口学教授李建新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刘瑞平在《人口学刊》发表题为《中国省际人口负增长趋势的差异性分析》的论文指出,随着各省人口进入负增长,未来人口再生产进入“缩减型”已成为中国各地区的共同趋势,过去靠内部人口迁移或流动来弥补省内人口“空缺”的时代已经结束。
李建新告诉界面新闻,近些年各地出台的“抢人”政策虽然有不同初衷,但共同大背景是“都感觉缺人了”,决策者对人口的认识已经转变为“战略性资源”,不过各地可能即将面临“无人可抢”的现实。
“如果各级政府仍力求以人口流动或迁移来应对本地人口负增长的潜在风险,可能会因吸引人口而产生恶性竞争,一些地区的人口负增长问题得到缓解的同时,会加剧另一些地区的问题。因此,各地区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争夺人才的政策,只是一场零和博弈。”上述论文写道。
李建新表示,在稳定的低死亡水平下,生育率持续下降是人口负增长的关键因素。减缓人口负增长趋势、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国家政策应即刻转向加大家庭支持力度,努力提高生育率水平方向上来。激励生育措施与相关社会经济政策配套实施,提高生育水平,积极应对老龄化,是国家及各地区制定人口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