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最话FunTalk 任雪芸
编辑|王芳洁
这篇文章我想来谈谈腾讯,但在此之前,我想说一些其他公司。
3月21日,趣头条宣布从美股退市。退市前,较发行价,趣头条的股价下跌了超过99%。过去一两年,类似这样的公司还有很多,例如那些在线教育公司,以小贷为核心业务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甚至是万亿规模的地产公司。毫无疑问,它们曾经非常popular,我的很多同行以加入这些企业为荣,包括我的编辑,可是当时代打算抛弃它们时,就连一句再见也不会说。
毫无疑问,时代已经改变。它不再是灰度很高的样子。大企业膨胀一点不要紧,中型企业浪费一点也没关系,至于小企业,跑错了赛道都还有机会,以前有个很有名的说法,叫作九败一胜。
那时,每个人都笑嘻嘻的,像一个跌倒了还能爬起来的孩子。
如果要给当下以形容,我想说它要性很强,它有很强烈的需求,并且弹性很低。为了证明上述判断,今天,我打算说说腾讯。
2022年,腾讯经历过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尤其是上半年,其净利润连续两个季度同比下滑,并且在二季度,它甚至出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同时下滑的情况。当然这些变化和当时的外部环境非常同频。
由于承担着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平台公司可被视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晴雨表,所以,腾讯的这些变化,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时代之音的一段和弦。
但是一定有什么地方没有合拍。作为企业,你必须读懂时代的“唇语”,然后迅速地采取行动。
这么说起来,不如做一名短期主义者好了,随波逐流。比如,在流量成本上升的时代,尽量去做变现,趁着消费互联网走到了周期的顶点,加大马力,去冲击海洋里的最后一块大陆。
但恕我直言,如果说符合时代的需要,是0或1的选择,那么坚持自我,保持适度的ego,恐怕才能让一家企业从1走向100。
2022年,就连一向以温和著称的马化腾,也开始展现他的ego,在内部表达出明确的管理意志,甚至是非常激烈的。
当年12月的内部大会上,马化腾明确表示,自己已经不相信买量了,留给某些业务的时间也不多了。
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强管理意志下,2022Q3开始,腾讯净利润开始恢复增长,Q4更是确立了复苏态势,净利润同比陡增19%。
01
2016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提出了一个论断,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上半场已经结束,消费互联网领域已经不存在机会窗口。其实从那时起,大家基本已经达成共识,产业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
但是,这个转折点究竟什么时候到来,其实大家是有分歧的,就拿那年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互联网时代的分水岭,在那之后,抖音、美团、滴滴、拼多多等诸多公司都先后成长为巨头。
但是对于大公司来说,如果没有提前预感时代的转换,也会很麻烦,和创业公司all in某个领域不同,大象的转身,或者说高速换轮胎,难度其实非常大。
2018年9月份,在游戏、广告业务仍处在高增长通道的背景下,腾讯进行了战略升级,成立了CSIG,拥抱产业互联网。
实际上,腾讯的转型也不算早,那时,类似体量的公司也都已经开始进行To B领域的布局。
不过,到目前为止,只有腾讯将To B产业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核心业务,即腾讯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已经连续7个季度,在集团的营收占比超过30%。并且,现在,它已经超过游戏,成为了腾讯的第一大营收来源。
当然有些时候,时代的召唤就像一阵风,比如去年这个时候,大家都在谈元宇宙,股市上所谓的元宇宙概念股都翻了好几倍,但腾讯好像刻意要规避时髦,坚持自己的概念——全真互联。一年过去了,元宇宙的热潮已经褪去,反倒是全真互联还是腾讯坚持的技术路线。
马化腾在这次财报业绩会上还专门提到这一点,他指出,“在元宇宙比较概念盛行的时候,我们也认为其本质上是数字融合的一个方向。我们在过去投入云基础设施以及PaaS、 SaaS 等产品,都是希望能够发挥数实融合方面的优势,尽量去融合到实业和产业中去发展。”
继元宇宙之后,随着采用大模型路线的生成式AI产品ChatGPT问世,今年火的概念是AI。不过,业内基本已经形成共识,人工智能绝不会是一阵风,或者泡沫时代的一场热病。英伟达CEO黄仁勋称,AI的iphone时刻已经来临。
前不久,我跟一些大厂的朋友交流,他们认为业内有四家正在做大模型的公司,分别是百度、阿里、华为和字节,其中没有腾讯。当然也没有商汤,但商汤的朋友则坚称,他们在做超大模型。
不过在此次财报发布的当晚,马化腾和刘炽平接受了媒体采访,并透露,其实腾讯早已在着手开发自己的大模型。
虎嗅在一篇报道中介绍了腾讯大模型的进展,腾讯混元 AI 大模型覆盖 NLP(自然语言处理)、CV(计算机视觉)、多模态等基础模型和众多行业与领域模型;算力领域,腾讯已发布三款自研芯片:紫霄( AI 计算)、沧海(视频处理)、玄灵(面向高性能网络)。
当然如这家公司的管理层确认,AI大模型的开发和训练是非常昂贵的投入,这一点从腾讯的研发开支上也能看出来。
过去三年,相关数字从2019年的303亿飙至 2022 年的614亿,累计投入超182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6.5%。
02
因为时代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企业当然必须顺势而为。在过去两年里,大家对此感受最深的恐怕是在教培行业,双减之后,K12阶段的学科辅导几乎毫无商业空间,像新东方这样行业巨头,不去寻找出路,例如搞直播电商,那么就只能接受萎缩的现实。
其实腾讯也经历过类似的时刻。自2021年7月22日起,中国的游戏版号停摆了263天,市场新游戏出现断层,版号之困极大制约了腾讯的游戏新项目的推进——整个2022年,腾讯共在国内上线15款手游,数量相较2021年减少6款。
不过,随后,游戏版号重开,2022年12月,腾讯拿到了《无畏契约》《重生边缘》两款重磅产品国内版号,还将《宝可梦大集结》《大航海时代:海上霸主》《命运方舟》的版号一并拿下。
但马化腾告诫内部,“从长期看,国内游戏市场的版号肯定是紧缩状态,不会像过去那么容易(拿版号)。”
从财报会透露的信息来看,过去一年里,腾讯将游戏的重心放到了海外市场,通过研发新产品和发行拓展布局全球化。
2022年Q4腾讯海外游戏收入同比增长5%达139亿元,排除汇率影响及2021年Q4 Supercell相关调整后,该部分收入同比增长11%,占整体游戏收入的比例已经提升至33%。
客观而言,要让大公司改变,其实并不容易,尽管中国文化里总是强调“上善若水”,但大公司的ego往往不是太小,而是太大。所以它们总在扩张,总在扩充边界,甚至可能会有无所不能的幻觉。
在相当一段长时间里,腾讯的投资列表非常长,其中不乏京东、美团、贝壳、滴滴这样的独角兽公司。这些公司一方面为前者带来了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大家也结成了商业上的生态同盟。
只是到了今天,随着整个消费互联网市场的规模见顶,监管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市场上的主要玩家基本已经达到了大混战的状态,这种生态同盟的意义已经不大了。相反,随着互联网股的光环减退,它们给腾讯带来的价值空间也越发逼仄。
2022年,腾讯相继将京东和美团两家公司的股票,以派发股息的形式进行了减持,几乎可以明确的传达出这家公司改变的决心。
在To B领域里的路线变化也大致如此。由于云服务市场长期都有排位赛的传统,所以目前整个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变成了大公司的游戏。而几家大公司,则在市场份额方面咬的很紧。
这种风气让每家公司都陷入到规模迷思当中,大家都愿意做总集,而不是被集成。然而,一个比较残酷的现实是,总集虽然营收大,但承担的责任也大,毛损毛亏,应收账款还多。
于是,从马化腾到汤道生都开始在内部强调,腾讯要放弃做总集的执念。“不要被人家奚落两句,说哎呀你这个云是不是被华为给超过了,你才老三了(你就忍不住)”,上述12月的会议上,马化腾表态:“无所谓!我们不着急,千万不要上当”。
所以尽管在四季度,腾讯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同比出现了微跌,但刘炽平认为,这项业务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通过追求规模到追求利润的主动调整,整个组织运转更加高效,轻装上阵的to B业务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
03
最后,我想说说视频号,这应该是当下腾讯最受瞩目的项目,号称“全村的希望”。
经过了一年的发力,从结果来看,这个希望的确不负众望。根据微信公开课数据,2022年视频号原创内容播放量同比提升350%;视频号看播规模增长300%,看播时长增长156%。另据财报显示,目前,在微信用户时长依然保持增长的前提下,视频号的人均使用时长为去年同期的三倍,而且已经超过了朋友圈的使用时长,当然这个数字比起抖音和快手来说,还要低不少。
财报会上,确实有券商分析师问到了用户时长的问题,从腾讯首席战略官James Mitchell的回答来看,这家公司的想法是,采取算法改进、扩大创作者规模、高质量内容增长来驱动用户的人均时长。
其实这个时长也许可以更多。身处于微信这样的流量池里,腾讯完全可以采取更激进的运营动作。前几天,网络上流传了一张截图,其中视频号图标出现在微信首页的一级入口,但腾讯马上辟了谣。
另外,尽管推出了几年时间,2022年,视频号才算正式开始商业化。在Q4季度的腾讯财报电话会议中,刘炽平表示视频号信息流的单季度广告收入达到10亿元,但仍处于商业化的非常早期阶段。
这些数字也许可以更高,如果腾讯参考了更为主流的流量平台商业变现做法,比方说,尽量的多加载广告,或者在算法上侧重于中心化流量分发逻辑。
从目前来看,视频号的商业化路径不是这样,作为腾讯开放生态的一部分,视频号实际上承担着商家私域流量入口的作用,将微信生态里的公域流量导流给商家。
微信小程序实际上承担着商家私域流量池的功能,在2022年第四季度,小程序的使用时长分别为去年同期的两倍,同样超过朋友圈使用时长。同时,小程序2022年交易额达数万亿元人民币。
本质上来说,商家之所以搭建私域,是为了后期降低营销成本,从而提升整体的ROI水平。所以相较于公域,私域流量池的利益会更倾向于商家。
当然,腾讯方面确认,近期已大幅增加视频号的广告加载, 且视频号广告的每千次曝光收入(eCPM)高于朋友圈,也远高于其他两家短视频平台。
这是因为相比于朋友圈,视频号的广告加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扩展,而在此之前,众所周知,腾讯在朋友圈的广告变现方面非常的克制。它相当程序化的定期增加用户可看到最大广告数量,从一个到两个、三个。
这自然是为了不打扰用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腾讯广告收入的增长空间。——不过,这是一种自我限制。腾讯在寻找自己的节奏。在视频号的推动下,腾讯第四季度网络广告营收247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214亿元,同比增长17%;媒体广告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4%。
一位曾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企业微信等路径做用户运营的人士告诉我,“腾讯企业文化的底层就是比较尊重一线伙伴、尊重平台上的每个B和每个C。”
这位人士还表示,因为微信的底层就是这样构建起来的,所以很难去破坏这个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它商业化很谨慎。
关于这一点,刘炽平曾说过一段话。他说,面对具体的产品,要运用好的道德标准去判断到底哪些是商业价值,哪些是用户价值,哪些是社会价值,要在之间做平衡、做取舍。而腾讯一直以来的做法是用企业文化和大家的认知去确定底线。
我想这个底线,就是腾讯坚持的ego。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