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连线Insight 王慧莹 晓鹿
编辑|叶丽丽
阿里迎来了24年来最大的一次组织变革。
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发布全员信《唯有自我变革,才能开创未来》,宣布启动“1+6+N”组织变革。按照“1+6+N”的组织结构,阿里将分为三层 —— 1个阿里巴巴的上市公司主体、6个业务集团以及多家独立的业务公司。
作为公司的“一把手”,张勇未来将不再管理阿里的一切,每个业务集团的 CEO 需要对各自的经营结果负总责。
更重要的是,阿里将从一家公司走向多家公司。各业务集团财务独立,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都可以独立融资和独立上市。
这意味着,阿里巴巴集团,从原本对旗下业务的统管模式,变成了控股模式,这样的组织架构调整,全球已经有成功先例。
面对庞大的业务和规模,2015年,谷歌进行了大规模分拆,创办控股公司Alphabet,旗下的不同业务分别成立子公司,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在各个领域更灵活地冲锋陷阵。
对于一个业务触角伸向多个领域的巨头来说,Alphabet的企业管理模式显然让各个业务更具战斗力。而阿里也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候。
这几年,阿里巴巴的业务之多、跨度之大,在全球的大型上市公司里也极为罕见。集团变大后,阿里频繁地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以试图盘活各个业务的活力,应对外界的竞争。
如今,阿里花费大量精力孵化的业务们,到了自己单打独斗的时候。张勇在内网解答员工的回答中提到,“我们希望这些公司真正面对市场,真正从顶层关系入手释放活力,让组织加速,让决策加速,让市场响应加速。”
无论是基于过去的积累,还是市场客观需要,张勇认为都必须要走这一步。
这几年,阿里一直在“变”,每一次的重要组织变革,都成为了阿里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器,并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路。
如果要为张勇理想中的组织状态打个标签,那就是敏捷。拆分势在必行,打法变了,活法也会跟着改变,从消息释放后阿里在美股开盘涨超11%的情况来看,资本市场认可阿里巴巴的调整,未来阿里巴巴如何更好地治理公司,也将持续受到关注。
1、阿里巨变,不破不立
一切商业竞争的核心都是组织竞争,而所有的组织竞争都是时代之下的产物。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很多事情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除了适应力外,还要有摸索前行的能力。
阿里就一直是这样一家公司,熟悉阿里的人都知道,推动组织改革、引领组织创新是阿里的常态。
2004年,支付宝从淘宝分拆成独立公司,长出了蚂蚁;2011年一个淘宝变为“三个淘宝”,长出了天猫;如今,一个阿里变成“六个业务集团”。
从阿里巴巴变革历程来看,每次组织调整都在为战略服务,激发技术和业务创新,在此次史无前例的组织变革中,阿里尽可能地让组织里的每一份子都活跃起来。
图源阿里巴巴官网
最突出的变化是,2022年执行了一年的“四大业务板块”架构将升级为六大业务集团,即“1+6+N”模式,并分设六大CEO,分管各自业务,对各自经营结果负责。根据最新的方案,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
根据全员信,张勇在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兼CEO的同时,兼任阿里云智能集团CEO;戴珊任淘宝天猫商业集团CEO;俞永福任本地生活集团CEO;万霖继续担任菜鸟集团CEO;蒋凡任国际数字商业集团CEO;樊路远任大文娱集团CEO。其他公司也将独立经营管理。这释放的一个关键的信号是,张勇正带领阿里内部放权的动作变得更直接,阿里正在变“小”。
从当年的十八罗汉,成长到现在拥有10多万员工的公司,阿里这艘巨轮驶过了24年,已经从单一业务、简单组织演进为多元业务、庞杂组织。
其中,既有以淘宝、阿里云为代表的成熟业务,还有饿了么、菜鸟等链条复杂的业务,也有夸克、盒马这种新兴物种。每个业务面对的市场、人群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模式也不同,此次的变化意味着阿里集团的各个业务将彼此独立、互相合作,以更敏捷、灵活的姿态面临市场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阿里的运营重心也会从具体业务抽离出来,将精力更多投向投资、创新、孵化。每个业务集团要独立面对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公司,都将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
张勇表示,“孩子大了,还是要走出去,去独立面对市场。阿里巴巴集团更像一个大底座,来给他们做好支撑。”
图源阿里内网张勇问答员工视频
放权、变“小”的同时,阿里也在变薄。更深层次的意义是,阿里要通过对生产关系的重塑,来适应阿里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这次,张勇希望每一位阿里人回归创业者状态再出发,“不拥抱变化就会变得僵化,不改变自身就会被时代打败”。
这次阿里的变化,不由得让市场想到2015年谷歌创办Alphabet时的情景。发展24年,高速前进的阿里已然是个像谷歌一样庞大的商业帝国,未来阿里巴巴集团将向投资控股公司方向靠拢。
在国内,阿里是率先探索类似创新组织形态的平台企业,这或许会为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公司治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2、组织进化,如何再造生产力?
巨头型企业大都存在着某些共性。他们对商业趋势判断更敏锐、更精确、更擅长激发企业创造力、更懂如何让一家企业从慢到快,从快到稳,再从稳到壮大。
抛开这些相对容易看到的能力,大公司更核心的、更稀缺的特质在于,他们沉淀下来的组织设计与调整能力,这种能力会进而激发出新的生产力与创造力。
阿里此次大刀阔斧的调整,根植于此。过去近10年,在张勇掌舵下,阿里看重、激发、运用并沉淀下来的组织创新能力,支撑着阿里的稳步增长。
同样在2015年进行过大规模分拆的谷歌,也是如此。
当时,除了核心的搜索和广告业务,谷歌正试图将触角延伸到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医疗保健等新兴领域。随着公司业务不断走向多元,庞大的内部队伍、纷乱的业务方向、不透明的运营机制,变成了这家全球搜索巨头的新挑战。
谷歌的应对之策是重组。它创办了一家新的控股公司Alphabet,并在纳斯达克上市,原来的谷歌则按照不同的业务方向分拆,比如当时的无人驾驶汽车、气球网络、可以监测血糖的隐形眼镜等项目,都成为了Alphabet的子公司。
Alphabet“伞状公司”结构,图源CNNMoney官网
从当时的谷歌到当下的阿里,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做出了类似的组织架构调整,说明了一点:优秀组织的洞察和调整能力、乃至思路,往往殊途同归。
比如谷歌决定分拆的想法,也是从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找到的灵感。
谷歌重组时,会为每个子公司挑选新的强有力的CEO,他与另一位创始人布林将在所需时提供必要的建议咨询;而阿里的此次重组,也分别选定了张勇、戴珊、俞永福、万霖、蒋凡、樊路远这几位早已自证能力的老兵。
张勇提到,此次调整可以让业务在面对外部竞争时,变得更加敏捷,同时让员工心态有所变化,真正走向为自己的业务而战,为自己所在的领域而战。而此前谷歌拆分时,拉里佩奇也表示,希望重组能让Alphabet重新获得“创业公司般的活力。”
无论是Alphabet的“伞状构架”,还是新阿里的“1+6+N”构架,带来的改变都会是显而易见的:
重组后的新公司将有更大的自主权与灵活性、不同的业务单元能保持更大限度的市场专注、重新激发各子公司自主创业。
放长远来看,这种通过组织的分拆带来的敏捷性、能动性,最终会激发出更大的生产力与创造力。Alphabet就是现成的例子。
目前Google是Alphabet最大的子公司,旗下的产品包括了有近25亿用户的YouTube、超五成市场份额的操作系统Andriod、超九成市场份额的搜索引擎Google Search、全球市占率第三的Google Cloud等等。
再来看Alphabet旗下的非Google业务。
最成功的是从X实验室拆分出来的子公司Waymo,长成了全球最大的无人驾驶龙头企业,估值一度上探到1750亿美元;
由原生命科学业务拆分出来的生物科技公司Verily,在2020年推出了首个标志性产品,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疾病;
由原智慧城市生活业务分拆出来的Sidewalk Labs,后来单独收购了Control Group和Titan,成立了Intersection公司,几年前就在多伦多启动了大型开发项目;
同样从X实验室拆分出来的、开发无人机传送系统和UTM系统的子公司Project Wing,早在2019年就成了美国第一家获得航空运营商证书的无人机企业。
为了最大激发子公司的活力,Alphabet给予子公司更多的自主权,包括允许它们设计自己的工作结构和薪酬水平等。
在这个模式下, Alphabet的财务表现、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呈现稳中增长态势。
2022年,Alphabet营收较2015年拆分时增加了超过两千亿美元,过去几年的收入增速,也长期维持在20%上下的水平。
而从2015年到现在,Alphabet的市值增加了接近一万亿美元,最高点时,Alphabet离两万亿美元的市值只差临门一脚。
以Alphabet为参照系,不难发现,在当前阶段重新完成组织重构的新阿里,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想象空间依然很大。
3、让组织更敏捷,阿里再“进”一步
早在2015年5月,张勇接任阿里巴巴CEO伊始,他就在演讲中就提出让组织变得敏捷。
彼时,阿里员工已从几千人迅速膨胀至超过3万名员工,他希望阿里能继续保持“像豹子一样的敏捷”。
张勇回忆起阿里的初创时期,最早十八个创始人开始做阿里巴巴的时候,没有人分配谁应该支持什么,而是自发地梦想驱动下,要去做这件事。他认为,对于越来越庞大的组织来讲,“需要把土松一下,提供一个更灵活的组织的可能性,让一些新的idea、项目能够冒出来。”
图源阿里官网
管理学家杰夫 萨瑟兰曾提出敏捷型组织的概念,他说,“拥抱不确定性是企业组织应对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的最佳方法。因此任何组织都需要转变成为敏捷型组织。通过大胆变革让你的组织在下一波破坏浪潮中保持活力。”
阿里一直在敏捷型组织的方向上探索。
2015年12月7日,张勇提出“大中台,小前台”战略,前台是具体到用户、商户的业务部门,中台是为前台提供数据、资源和能力的整合平台。在这套组织设计下,大中台打通了各个业务体系,有了中台的底层支撑,前台可以轻装上阵,迅速开展行动。
对当年的阿里来说,这是一次重大变革,而这套组织变革显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盒马的诞生便是其中的最佳案例之一。成立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盒马已经成为零售及非零售领域,在行业内影响颇深的新零售品牌,无论是供应链还是产品层面的革新,它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便是零售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的提升。“盒马作为初创企业,能够在如此短时间内,搭建起一整套线上、线下的售卖、仓储、物流体系,在传统行业是不可想象的。”曾有零售从业者评价。
如此迅速、精准且具备创新活力,背后“大中台,小前台”战略提供的土壤功不可没。阿里统一调度的大中台,能提供完整的技术架构、产品支撑体系、安全体系和服务体系,为多元化业务提供统一的支撑和资源调度,前台可以迅速打开局面。
而盒马的故事只是其中一个案例,纵览阿里近些年的新成绩,一批明星产品的诞生,无不与这套组织架构相关:
淘宝直播、天猫精灵、钉钉......乃至阿里巴巴的智能工厂业务犀牛智造,都是根植在阿里巴巴的大中台系统上。在“中台战略”的指引下,阿里巴巴迅速搭建起了淘宝、天猫、闲鱼、优酷、菜鸟,乃至盒马等业务都能共享同一套技术、人力、客服等系统,这些创新业务的背后亦是阿里的云计算、大数据等综合能力的体现。
阿里巴巴业务体系,图源阿里巴巴2022财年财报
张勇曾提到,2015年起开始施行的“中台战略”,是过去几年阿里最重要的组织战略。随着整个集团正在形成多业务引擎驱动未来增长的格局,面向未来,“多元化治理”将成为集团全新的组织战略。希望通过更多新型治理方式的探索,始终用生产关系的先进性来驱动先进生产力的释放,用组织的创新去驱动业务的创新。
2021年,为应对复杂的市场变化和激烈市场竞争,张勇在内部直言阿里的业务发展太慢,中台要变薄。
这一年,张勇进行了上任六年来最大的组织架构调整。阿里宣布成立4个业务板块,分别由4个大总裁代表集团分管。随后,盒马、飞猪、饿了么等业务分别成为独立的“环路公司”,有自己单独的薪酬、福利、预算和员工期权激励机制。
阿里从中台战略升级为“多元化治理”,业务总裁承担起“小CEO”的职能,不仅要负责业务,也要负责财务、法务、人力、公关等。并任命戴珊、张建锋、俞永福和蒋凡分别掌管中国数字商业、云与科技、生活服务和海外数字商业四大板块。
在多元治理结构下的经营责任制,能够让每个业务能够有自己独立的经营策略,独立决策,独立承担责任,而不是“缺资源,问集团要,做市场决策,听集团的”。
如今,新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再进了一步,“1+6+N”的历史性变革更为彻底,阿里的中后台职能部门将全面做轻做薄,阿里的“大中台、小前台”模式将走向“快中台,强前台”模式。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发展阶段,被划分到对应的业务集团或独立业务公司,以更敏捷的方式服务更多元化的发展需要。
纵观过去几年的变革,敏捷、灵活、高效始终是阿里治理公司的核心思路。经过多年的铺垫,张勇说道:“今天我们有底气跨出这历史性的一步。”
时代的风在继续吹。在群狼环伺、变幻莫测的市场,对一家巨头而言,更难的是敢于改变的勇气, 如今,阿里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再次走在行业前列。
正如2019年,阿里巴巴二十周年年会上,张勇所说:拥抱变化,做时代的“造风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