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林子人
《屠龙简史:武林漫游三千年》
比武时常常会碰到“不明就里”的对手,这里面有什么样的门道?武人打拳陡然收势,为什么要十年功力?金庸在《天龙八部》里写到的易筋经,真的是达摩老祖创作的吗?如果你对武人的绝招、武林的掌故感兴趣,如果你喜欢阅读徐皓峰的《刀与星辰》、沈诚的《借势:武术之秘》这类作品,不妨读一读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王永胜曾从事媒体工作,业余习武,《屠龙简史》分为绝招篇、人物篇、闲杂篇、语录篇,从文史典籍和小说等作品中的故事入手,以随笔形式讲述江湖中的轶闻趣事。书中既讲述了易筋经、梨花枪、袈裟斩、鸳鸯阵等绝招,也涉及李白、杜甫、辛弃疾、赵云等历史人物。
《吞噬黑暗的人》
近些天,出国旅游“失联”、被“割腰子”的谣言层出不穷,这反映出人们对异国旅行安全问题的焦虑与担忧。在2000年7月1日,一个叫露西的英国女孩真的在异国遇害了——她在以低犯罪率著称的日本离奇失踪。
在英国欠下债务的前空姐露西来到日本做夜店女招待赚钱。一天在外面陪客的时候,露西给朋友打电话说会及时回家,却再也没有出现。此前失踪的风俗业女性已经不止一位,但日本警察对此类案件并不上心。然而正值八国集团首脑峰会即将在日本举办,于是失踪案件升级为新闻事件,接着又引发英日两国首相表态,成为了国际政治事件。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出现了……
这本书的作者、旅居日本20余年的英国记者、作家理查德·劳埃德·帕里写出了该事件各个面向——露西本人的生活情况;日本东京警视厅面对跨度20年的案件如何毫无警觉、无能又自满;凶手是如何踏上了犯罪的道路;露西的家人朋友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等。帕里尝试从更深的层面剖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给人们从农村进入城市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给人们提供足够的生存资料,但是人与地之间的关系也有冲突,土地的过度城市化和人口的不完全城市化,使得一系列问题也涌现出来:如何保护耕地、保证农民的财产权益?怎么面对城市更新的困局?怎么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陶然的《人地之间》分析了中国城乡土地制度的整体挑战,指出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土地利用的多方面影响,并在既有政策框架基础上,给出城乡土地改革方向及具体的政策组合,以进行适度的调整,逐步缓解现有矛盾。
《克拉克森的农场:田园生活从开始到放弃(划掉)》
英国汽车节目主持人杰里米·克拉克森原本分不清大麦小麦,却突发奇想要经营自家农场,他时不时“灵机一动”:不如养羊吧?不如养猪吧!养点蜜蜂!开个农场商店怎么样?再开个餐馆也不错。做这些事能有多难呢?
这位幽默风趣、常常语出惊人的暴躁老头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开着兰博基尼拖拉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面对自然情况,他屡败屡战——播种期赶上了几十年一遇雨季,生长期遇到了记录以来最干旱的春季,收割期赶上百年一遇疫情……一年下来净赚144英镑。然而在农场生活也带来了纯粹的快乐,喝着自己灌装的不含大便的泉水、看到每一只都在赔钱的可爱小羊,谁能说这样的生活不幸福呢?克拉克森不仅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田园之趣,也写出了在英国脱欧、疫情来袭和天公不作美的情况之下,农民生活的艰难。
《大地中国》
纳入地理学的知识是最古老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韩茂莉看到,从人类祖先立足大地开始,在所有维系生存的活动中,首先获得的就是地理知识。走的人多了,有了路,有了原始聚落,有了农业……在大自然原本的山川湖泊之中,有了人类创造的农田、村落和城市。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没有离开过大地,如果以大地为落点,那么,人们看到的就不仅仅有生产行为和技术创造,还有政治、军事等等……历史地理学就是这样一门“带着时间和空间双重属性的学科”。
“中国”的内涵在如何发生着变化?古代人如何思考“天下中心”?关中的地理优势对古代人来说为何重要?黄河曾经经历过什么样的改道?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大地中国》一书中收录了26篇专题。按照时间为主轴,从新石器时代、一万年前的世界和中国一直谈到宋元明清和近现代,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呈现历史和文明发展的动力。
《日本文化核心》
东京大学客座教授、帝冢山学院大学教授松冈正刚看到,“日本的流行音乐和动漫,以及日本现在的美术蕴藏着什么,在现代一直没有相关的日本文化和哲学作品来对其明确地进行解说。”因此他在本书中,想要用新的视角来解说和分析日本文化真正的面目与核心、深层日本特色的所在之处。本书从剖析日本神话的构造开始,反思它们引申而出并带来的一系列可能,从而深入探寻近代日本的构造。在松冈正刚眼中,日本文化是单一又多样化的,它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在神佛、和歌、国学、常磐津、歌舞伎、日本话、昭和歌谣、水手服、漫画等正在发生的变化中,潜藏着日本文化的真髓。
虽然是面向大众的写作,但松冈正刚也意识到,人们常常想要从浅层理解日本文化,可是这种做法行不通。他拒绝把文字写得简单易懂,因为“日本文化有着深沉的背景,只有在看起来高深的字里行间,才能够凸显其真正的价值”。
《在东大和上野千鹤子学“吵架”》
遥洋子是一位演艺界人士,有一次在工作场所,大家在讨论下场节目邀请哪位女艺人,她听到了这样的对话。男人盯着照片提问:“多大了?”“16岁。”“胸大吗?”“很大。”“嗯,可以吧?让她来呗。”就这么定了。
开始在东京大学向上野千鹤子学习之后,遥洋子越来越发现该如何去分析和理解上述现象,也开始明白如何和狡猾的对手展开辩论。这段学习经历开始时令她痛苦不已,看不懂文献、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做报告无从下手、面对诘问不知该如何应对……但是随着学习的进行,她也收获颇丰。女性常常受到要礼貌的束缚,但是讨论实际上是一场格斗,“战场之上没有家人、爱人,人人都要豁出去,赌上自己存在的意义去战斗”,这时候,上野千鹤子的教诲就能够派上用场;另一方面,想要打破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不愉快,上野千鹤子的经验也能给予读者帮助。
《丢勒:艺术与观念13》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被誉为“北方的达·芬奇”,是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当时德国正处于极为黯淡的历史时期,宗教改革前后,不仅思想和信仰十分混乱,而且饥荒和瘟疫也在威胁着人们,德国的文化艺术处于萎靡状态。但欧洲的很多其他国家已经开始走出中世纪。在这个时候,丢勒在德国追求和传播着“现代”欧洲的先进思想。
“肖像画之父”“水彩画鼻祖”“阿佩莱斯再世”……丢勒何以在油画、肖像画、水彩画、雕版画乃至人文思想方面获得崇高的地位?本书作者杰弗里·奇普斯·史密斯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艺术史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欧洲艺术(尤其是1400—1700年间德国艺术和荷兰艺术)。本书以时间为线索,突出了丢勒在艺术创作、交往、版画生意方面的职业活动,帮助读者理解丢勒的艺术令人着迷的原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