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宇宙探索编辑部》:非影迷群体“禁止入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宇宙探索编辑部》:非影迷群体“禁止入内”

《宇宙探索编辑部》为中国电影找到了科幻题材的另一种可能性。

文|犀牛娱乐  小福

编辑|朴芳

《宇宙探索编辑部》可能是近两年影迷群体期待值最高的一部国产片。

从21年成为平遥电影节口碑爆款,到去年北影节展映的一票难求,提前看过《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观众不多,但期待看到这部影片的影迷数不胜数。

这部在期盼中声量越来越高的影片,仅映前阶段就在豆瓣汇集了超过18万想看用户。口碑方面,截至上映首日,该片豆瓣仍停留在8.6高分。

观众们感叹《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精彩,不仅源于那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天马行空的剧作,更在于为中国电影找到了科幻题材的另一种可能性。

荒诞科幻

《宇宙探索编辑部》很特别。

看过这部影片的绝大部分观众可能都会有这种感想。

开头很“民科”,故事很离奇,结局很意外。这部被划归为科幻喜剧类别的影片,在华语电影范围内很难找到一部可以对标的项目。

荒诞是影片的第一层。

在《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故事里,我们甚至很难找到一个完全正常的人。

主角唐志军,是一位执着追寻外星人多年的标准“民科”。他所任职的科幻杂志《宇宙探索》杂志濒临倒闭,生活中穷困潦倒,寻找外星人过程屡屡碰壁,然而他依然执拗地追寻着外星人的踪迹。

一段神秘电波的指引,让唐志军与几个同伴们踏上了寻找外星人的西南之旅。导演很明确地将这一行人塑造成了“当代版《西游记》”,通过影片的英文片名、角色故事设计,观众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这种互文。

执拗寻找外星人踪迹的“唐僧”唐志军、神秘少年“孙悟空”孙一通、唯一的正常人吐槽役“猪八戒”秦大姐、苦力担当“沙僧”那日苏,就如西天取经般开启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路途。这一行人和行程本身就透着荒诞怪异,因此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了喜剧色彩。

随着旅途的推进,那层荒诞的外壳逐渐剥离,显露出来第二层现实底色。

严格来说,《宇宙探索编辑部》其实算不上是一部典型的喜剧作品。片中的喜剧元素更多来源于角色荒诞行为本身,而严肃现实才是这个故事的本质。

行至深山,最初寻找外星文明的目的性开始模糊,角色的行为动机逐渐明朗。藏在疯癫背后的唐志军,其实是一个困惑的人。

女儿临终前的发问,是唐志军一直捉摸不透的心结。就像寻找外星人本身一样,他与逝去的女儿之间,注定是一场坚持但得不到结果的一厢情愿。

现实生活给予他苦痛,他希望在超脱于现实的外星文明中,得到解答与解脱。

而影片的最后一层是科幻。

如果说荒诞和现实构成了《宇宙探索编辑部》的两面,那么科幻就是将这两面串联起来的粘合剂。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科幻更多是作为一种符号起到象征性意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科幻风潮、追逐科幻的中国科幻迷有了具象化的写照,也赋予了这场荒诞旅途合理性。

影片后半,科幻演变成了一种更高概念的存在形式。

这场荒诞旅途的末尾,当唐志军的寻找外星人之旅有了情感落点,他终于在乡野中找到了他探寻已久的答案。外星人不是任何人的救赎,身为人类的他只能在自我和解中达成自洽。

那一刻,当人类的私密情感被无限放大,似乎与人类探寻宇宙的意义形成某种共振。

这部影片,既是有关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辨,也是人类科幻精神的一种浪漫表达。

格局打开

如果严格评价《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不是那样完美无瑕,说实话,还是差点意思。

作为孔大山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影片强烈的个人风格尽现导演才华。独特的选题视角、较高完成度的剧作水平,显示出了创作者成熟的驾驭能力。而通过伪纪录片形式与跳剪来呈现出的宛如炫技一般的视听风格,又彰显了创作者扎实的基本功。

不过抛开这些正面评价,我们也无法忽略影片形式大于内容的本质。当前半的荒诞喜剧沦为后半程一场“私密情感马杀鸡”的外在装点,那背后略显俗套的情感落点和部分角色薄弱的行为逻辑,也就被暴露出来了。

要么沉浸在诗意里流连,要么回归理性喊上一句不禁推敲。总而言之,只要你不愿浪漫,总会发现些在惊艳之余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为影片扣上一点分。

假设是站在一位非影迷观众的视角来审视《宇宙探索编辑部》,它甚至可能不是一部合格的科幻电影。

普通观众了解这部影片无非是三个标签:国产科幻、郭帆监制、口碑较高。

但事实上,在很多人眼里,该片最大的科幻标签可能都是薛定谔的存在。

在《宇宙探索编辑部》近期的每一场路演里,主创都在开头设置了“道歉”环节。对于那些对“国产科幻电影”有着明确定义的观众而言,这部影片必然会造成预期错位。

而更重要的是,影片中大量的作者性表达,也造成了对商业性的无情剥夺,这是高观影门槛的核心原因。古典乐、诗歌、哲学,大量形而上的内容无形中就赶走了意图放松娱乐的普通观众。还有眩晕摇摆的手持摄影风格,更是用物理攻击撂倒了不少影院前排人士。

(片方下场承认眩晕)

目前在相关平台,影片差评主要集中于镜头摇晃、缺乏科幻、剧情无聊、不够好笑等关键词上。再加上影片本身就疲软的猫淘映前热度以及平淡的首日票房走势,可以预见到《宇宙探索编辑部》在商业市场的表现注定惨淡。

而另一边,随着更多普通观众发表负面观影感受,影片很有可能像大部分文艺片一样,在猫淘和豆瓣平台口碑两极分化。

当然,对这部定位鲜明的小成本影片而言,主要目标受众就是一二线城市影迷群体,高观影门槛其实算不上什么绝对短板。更何况,这部影片为国产科幻电影创造出的“可能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影片的商业价值本身。

恐怕这也是《宇宙探索编辑部》身为一部来自新人导演的作者电影仍然可以被各家头部公司争先押注的本质原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科幻的土壤都是贫瘠的。

从《霹雳贝贝》到《流浪地球》,从《卫斯理》到《三体》,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磨合,中国科幻才逐渐摸索出一些确定性。

而《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最大意义在于,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完成了对科幻题材的全新解构。这使得我们在既定轨迹之外,寻找到了另一条更加具有开创性的、扎根于中国语境下的独特本土科幻方向。

大体量的重工业硬科幻电影可以高举高打,激起全国观众的观影热情;而小体量的国产软科幻,也能完全依靠故事,在一个舒适的土壤和人群中生根发芽。

我们在《宇宙探索编辑部》里,找到了中国科幻的另一种未来模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宇宙探索编辑部》:非影迷群体“禁止入内”

《宇宙探索编辑部》为中国电影找到了科幻题材的另一种可能性。

文|犀牛娱乐  小福

编辑|朴芳

《宇宙探索编辑部》可能是近两年影迷群体期待值最高的一部国产片。

从21年成为平遥电影节口碑爆款,到去年北影节展映的一票难求,提前看过《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观众不多,但期待看到这部影片的影迷数不胜数。

这部在期盼中声量越来越高的影片,仅映前阶段就在豆瓣汇集了超过18万想看用户。口碑方面,截至上映首日,该片豆瓣仍停留在8.6高分。

观众们感叹《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精彩,不仅源于那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天马行空的剧作,更在于为中国电影找到了科幻题材的另一种可能性。

荒诞科幻

《宇宙探索编辑部》很特别。

看过这部影片的绝大部分观众可能都会有这种感想。

开头很“民科”,故事很离奇,结局很意外。这部被划归为科幻喜剧类别的影片,在华语电影范围内很难找到一部可以对标的项目。

荒诞是影片的第一层。

在《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故事里,我们甚至很难找到一个完全正常的人。

主角唐志军,是一位执着追寻外星人多年的标准“民科”。他所任职的科幻杂志《宇宙探索》杂志濒临倒闭,生活中穷困潦倒,寻找外星人过程屡屡碰壁,然而他依然执拗地追寻着外星人的踪迹。

一段神秘电波的指引,让唐志军与几个同伴们踏上了寻找外星人的西南之旅。导演很明确地将这一行人塑造成了“当代版《西游记》”,通过影片的英文片名、角色故事设计,观众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这种互文。

执拗寻找外星人踪迹的“唐僧”唐志军、神秘少年“孙悟空”孙一通、唯一的正常人吐槽役“猪八戒”秦大姐、苦力担当“沙僧”那日苏,就如西天取经般开启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路途。这一行人和行程本身就透着荒诞怪异,因此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了喜剧色彩。

随着旅途的推进,那层荒诞的外壳逐渐剥离,显露出来第二层现实底色。

严格来说,《宇宙探索编辑部》其实算不上是一部典型的喜剧作品。片中的喜剧元素更多来源于角色荒诞行为本身,而严肃现实才是这个故事的本质。

行至深山,最初寻找外星文明的目的性开始模糊,角色的行为动机逐渐明朗。藏在疯癫背后的唐志军,其实是一个困惑的人。

女儿临终前的发问,是唐志军一直捉摸不透的心结。就像寻找外星人本身一样,他与逝去的女儿之间,注定是一场坚持但得不到结果的一厢情愿。

现实生活给予他苦痛,他希望在超脱于现实的外星文明中,得到解答与解脱。

而影片的最后一层是科幻。

如果说荒诞和现实构成了《宇宙探索编辑部》的两面,那么科幻就是将这两面串联起来的粘合剂。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科幻更多是作为一种符号起到象征性意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科幻风潮、追逐科幻的中国科幻迷有了具象化的写照,也赋予了这场荒诞旅途合理性。

影片后半,科幻演变成了一种更高概念的存在形式。

这场荒诞旅途的末尾,当唐志军的寻找外星人之旅有了情感落点,他终于在乡野中找到了他探寻已久的答案。外星人不是任何人的救赎,身为人类的他只能在自我和解中达成自洽。

那一刻,当人类的私密情感被无限放大,似乎与人类探寻宇宙的意义形成某种共振。

这部影片,既是有关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辨,也是人类科幻精神的一种浪漫表达。

格局打开

如果严格评价《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不是那样完美无瑕,说实话,还是差点意思。

作为孔大山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影片强烈的个人风格尽现导演才华。独特的选题视角、较高完成度的剧作水平,显示出了创作者成熟的驾驭能力。而通过伪纪录片形式与跳剪来呈现出的宛如炫技一般的视听风格,又彰显了创作者扎实的基本功。

不过抛开这些正面评价,我们也无法忽略影片形式大于内容的本质。当前半的荒诞喜剧沦为后半程一场“私密情感马杀鸡”的外在装点,那背后略显俗套的情感落点和部分角色薄弱的行为逻辑,也就被暴露出来了。

要么沉浸在诗意里流连,要么回归理性喊上一句不禁推敲。总而言之,只要你不愿浪漫,总会发现些在惊艳之余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为影片扣上一点分。

假设是站在一位非影迷观众的视角来审视《宇宙探索编辑部》,它甚至可能不是一部合格的科幻电影。

普通观众了解这部影片无非是三个标签:国产科幻、郭帆监制、口碑较高。

但事实上,在很多人眼里,该片最大的科幻标签可能都是薛定谔的存在。

在《宇宙探索编辑部》近期的每一场路演里,主创都在开头设置了“道歉”环节。对于那些对“国产科幻电影”有着明确定义的观众而言,这部影片必然会造成预期错位。

而更重要的是,影片中大量的作者性表达,也造成了对商业性的无情剥夺,这是高观影门槛的核心原因。古典乐、诗歌、哲学,大量形而上的内容无形中就赶走了意图放松娱乐的普通观众。还有眩晕摇摆的手持摄影风格,更是用物理攻击撂倒了不少影院前排人士。

(片方下场承认眩晕)

目前在相关平台,影片差评主要集中于镜头摇晃、缺乏科幻、剧情无聊、不够好笑等关键词上。再加上影片本身就疲软的猫淘映前热度以及平淡的首日票房走势,可以预见到《宇宙探索编辑部》在商业市场的表现注定惨淡。

而另一边,随着更多普通观众发表负面观影感受,影片很有可能像大部分文艺片一样,在猫淘和豆瓣平台口碑两极分化。

当然,对这部定位鲜明的小成本影片而言,主要目标受众就是一二线城市影迷群体,高观影门槛其实算不上什么绝对短板。更何况,这部影片为国产科幻电影创造出的“可能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影片的商业价值本身。

恐怕这也是《宇宙探索编辑部》身为一部来自新人导演的作者电影仍然可以被各家头部公司争先押注的本质原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科幻的土壤都是贫瘠的。

从《霹雳贝贝》到《流浪地球》,从《卫斯理》到《三体》,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磨合,中国科幻才逐渐摸索出一些确定性。

而《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最大意义在于,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完成了对科幻题材的全新解构。这使得我们在既定轨迹之外,寻找到了另一条更加具有开创性的、扎根于中国语境下的独特本土科幻方向。

大体量的重工业硬科幻电影可以高举高打,激起全国观众的观影热情;而小体量的国产软科幻,也能完全依靠故事,在一个舒适的土壤和人群中生根发芽。

我们在《宇宙探索编辑部》里,找到了中国科幻的另一种未来模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