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今年国内天然气消费将恢复增长,但增速预测有分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今年国内天然气消费将恢复增长,但增速预测有分歧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预测增速超两成;其他机构预测的增速约为5%上下。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记者 | 侯瑞宁

去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历史首次下降后,今年天然气消费量有望实现增长,但目前各机构的预测增速呈现较大差异

415中国石油企业协会等联合发布《中国天然气行业年度运行报告蓝皮书》下称天然气蓝皮书预测,2023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4440.57亿立方米,增量为778亿立方米,增长21.23%。

这一增长幅度高于2018年的天然气消费增速是年在“煤改气”等政策的影响下国内天然气迎来快速发展,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2803亿立方米,创下18%的增长幅度。这是近十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的最高增速。

去年,在国内经济放缓疫情防控以及高气价影响下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663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7%为历史首次

天然气蓝皮书表示今年受国际地缘政治国际LNG价格中国能源转型政策等影响中国天然气市场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十四五”时期国内天然气消费将从快速发展迈入中高速增长并向稳定发展转变中国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将带动能源和天然气需求刚性增长

该蓝皮书认为目前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不到10%,远低于国际23%的水平中国天然气消费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该蓝皮书由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指数研究中心联合编撰。

与该机构的乐观数据相比国内其他研究机构对今年天然气消费增速的预测保守很多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3月底发布的《2022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数据预测,今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386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3%。

该报告表示在宏观经济稳增长背景下,GDP增速回升将拉动用气需求增长疫情影响减弱用气行业特别是商业服务用气迎来利好在“双碳”战略下天然气继续在能源转型中发挥作用。但国际气价维持较高水平与替代能源快速发展,仍将持续抑制用气需求

此前,天然气行业研究咨询机构北京世创能源预测今年国内天然气市场需求量为3713亿立方米同比增速为4.6%。

北京世创能源认为在经济放缓煤炭供应相对宽松油气价格相对高位的背景下,2023年天然气市场处于不景气期的可能性仍较大

415,中国石油企业协会等还联合发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报告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26%,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这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的二氧化碳。

能耗强度是指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能量。能耗强度越低,说明消耗的能量越少,GDP的质量越高。

长期以来,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态势,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粗放型资源消耗推动,未实现与碳排放脱钩。

2001-201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和GDP一样保持高速增长,一度年增长率高达18%。2005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去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了基础。

谈及2023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展望,蓝皮书表示,应在五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加快建设碳排放数据体系,为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的增加建立基础。

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45亿吨。未来,将延伸到八个高耗能行业,具备碳排放数据基础的子行业有望率先被纳入碳市场。

因此,蓝皮书建议,政府应当加快推动碳监测、碳核算、碳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以帮助企业进行精准的碳排放数据预测与核算,加快建设高耗能行业的碳排放数据体系。

二是推动非履约机构与个人相关细则出台,为全国碳市场丰富交易主体创造条件。当前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主体仍以履约机构为主,从国际经验以及地方试点经验来看,非履约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纳入将是应有之义。

三是引入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发挥风险对冲以及价格发现的作用。

四是尽快出台全国范围内的碳市场稳定调节机制。参照国际与地方试点碳市场的经验,为全国碳市场设置价格限制、持仓限制、成本控制储备等市场调借机制和工具;参照欧洲等市场的改革经验,建立碳市场自身制度的定期审查和修正机制,为碳市场植入制度动态优化的基因。

五是加深与全球碳市场合作,探索国际化道路。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中国应当提前布局碳市场合作方案的研究,为可能面临的问题准备好预案,以便应对未来碳市场深入合作、跨境连接的需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中国石油

4.1k
  • 中国石油首家全资经营药店落户湖南
  • 中国石油在大连成立生态修复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今年国内天然气消费将恢复增长,但增速预测有分歧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预测增速超两成;其他机构预测的增速约为5%上下。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记者 | 侯瑞宁

去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历史首次下降后,今年天然气消费量有望实现增长,但目前各机构的预测增速呈现较大差异

415中国石油企业协会等联合发布《中国天然气行业年度运行报告蓝皮书》下称天然气蓝皮书预测,2023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4440.57亿立方米,增量为778亿立方米,增长21.23%。

这一增长幅度高于2018年的天然气消费增速是年在“煤改气”等政策的影响下国内天然气迎来快速发展,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2803亿立方米,创下18%的增长幅度。这是近十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的最高增速。

去年,在国内经济放缓疫情防控以及高气价影响下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663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7%为历史首次

天然气蓝皮书表示今年受国际地缘政治国际LNG价格中国能源转型政策等影响中国天然气市场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十四五”时期国内天然气消费将从快速发展迈入中高速增长并向稳定发展转变中国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将带动能源和天然气需求刚性增长

该蓝皮书认为目前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不到10%,远低于国际23%的水平中国天然气消费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该蓝皮书由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指数研究中心联合编撰。

与该机构的乐观数据相比国内其他研究机构对今年天然气消费增速的预测保守很多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3月底发布的《2022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数据预测,今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386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3%。

该报告表示在宏观经济稳增长背景下,GDP增速回升将拉动用气需求增长疫情影响减弱用气行业特别是商业服务用气迎来利好在“双碳”战略下天然气继续在能源转型中发挥作用。但国际气价维持较高水平与替代能源快速发展,仍将持续抑制用气需求

此前,天然气行业研究咨询机构北京世创能源预测今年国内天然气市场需求量为3713亿立方米同比增速为4.6%。

北京世创能源认为在经济放缓煤炭供应相对宽松油气价格相对高位的背景下,2023年天然气市场处于不景气期的可能性仍较大

415,中国石油企业协会等还联合发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报告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26%,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这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的二氧化碳。

能耗强度是指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能量。能耗强度越低,说明消耗的能量越少,GDP的质量越高。

长期以来,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态势,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粗放型资源消耗推动,未实现与碳排放脱钩。

2001-201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和GDP一样保持高速增长,一度年增长率高达18%。2005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去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了基础。

谈及2023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展望,蓝皮书表示,应在五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加快建设碳排放数据体系,为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的增加建立基础。

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45亿吨。未来,将延伸到八个高耗能行业,具备碳排放数据基础的子行业有望率先被纳入碳市场。

因此,蓝皮书建议,政府应当加快推动碳监测、碳核算、碳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以帮助企业进行精准的碳排放数据预测与核算,加快建设高耗能行业的碳排放数据体系。

二是推动非履约机构与个人相关细则出台,为全国碳市场丰富交易主体创造条件。当前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主体仍以履约机构为主,从国际经验以及地方试点经验来看,非履约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纳入将是应有之义。

三是引入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发挥风险对冲以及价格发现的作用。

四是尽快出台全国范围内的碳市场稳定调节机制。参照国际与地方试点碳市场的经验,为全国碳市场设置价格限制、持仓限制、成本控制储备等市场调借机制和工具;参照欧洲等市场的改革经验,建立碳市场自身制度的定期审查和修正机制,为碳市场植入制度动态优化的基因。

五是加深与全球碳市场合作,探索国际化道路。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中国应当提前布局碳市场合作方案的研究,为可能面临的问题准备好预案,以便应对未来碳市场深入合作、跨境连接的需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