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产业观察 丁林未
美编|张潞瑶
汉服是我国古典传统服饰代表之一,并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进入当代文化语境。作为当下“国潮”文化在服装领域的分支,依托于传统文化底蕴发展起来的当代汉服,不仅已经渗透进大众日常文化之中,还有着更为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近日,在河南洛阳牡丹节举办期间,城市的街头巷尾出现了大量身着古装的年轻人,他们不约而同地在洛阳各地身着华美的汉服、演绎各种古代场景,共同营造了浓郁的城市历史氛围。
作为“汉服友好型”城市的洛阳何以出圈?“汉服热”又将为城市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洛阳古城中的“国风盛宴”
伴随着文旅经济的复苏,洛阳近期兴起了汉服文化热潮。身着汉服、手提宫灯的洛阳街头,仿佛大型穿越现场。
洛阳古城拥有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四千多年的城市史和一千五百多年的建都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
随着洛阳古城中“国风盛宴”的兴起,“洛阳的汉服氛围太好了”“洛阳这两天是捅了神仙窝了吗”等成为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点话题,点击量突破千万次,古城洛阳成为了主打“穿越”的新晋顶流。
2023年4月21日,洛阳市政府发布了一组数据:自4月1日至20日,短短20天时间内,洛阳共计接待全国游客123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87亿元,成为全国近期最热门的“网红打卡城市”之一。
汉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一丝一线里蕴藏的都是衣冠里的华夏。设于洛阳古城中的“国风盛宴”立足于洛阳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游客们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沉浸式文旅体验。
独一无二的城市标签
随着洛阳古风文旅业的苏醒与兴起,“汉服友好型城市”已然成为了洛阳的一张专属城市标签。
其实,洛阳对汉服的“友好”传统由来已久,早在2014年,洛阳便举办了首场“中国洛阳汉服文化节”,当时的洛阳便已成为汉服亚文化群体心目中的“乌托邦”之一。
近年来,洛阳市相关部门深度整合城市旅游资源,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主动通过大策划引爆了旅游市场,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综合效益。“穿汉服免票”等政策的出台、官方及自媒体平台策展的顺利开展,都为洛阳成为“汉服友好型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从央视中秋晚会到河南春晚,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从《登场了!洛阳》到《风起洛阳》,多个河南特色文化IP的宣传效应彼此叠加,推动洛阳形成了独具文化魅力的隋唐文化标识。
如今,各大景区纷纷迎合洛阳所特有的“汉服友好”城市特质、不断尝试跨界联动,在内容、场景上进一步增强汉服爱好者的沉浸式体验感,从而将“汉服流量”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景区热度,推出了包括国风演绎、原创剧本杀等在内的创意活动,赋予游客在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等特色景点深度感受城市历史的机会。
“汉服热”如何推动城市文旅产业发展
“汉服热”依托于汉服而存在,汉服文化得以出圈,不仅展示了洛阳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更有利于提高洛阳的整体形象。在顺应文旅产业发展沉浸式体验的潮流之时,洛阳市文化产业在未来建设中获得了众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与此同时,汉服文化在洛阳的“出圈”是洛阳展示古都文化、发展文旅产业经济的重要窗口,其发展壮大将进一步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
汉服是传统与时代的对接与碰撞,是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无穷魅力的生动展现。产业建设相关主体应深入挖掘洛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创新文旅产品与服务。
除此之外,在发展文旅产业的后续进程中,建设主体应时刻把握汉服文化建设精髓,避免行业乱象,在进一步引入“沉浸式”体验与创意内容的同时,注重提升产品内容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
围绕“颠覆式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的发展理念,建设主体应依托于古城文化旅游资源,谋划实施更多独具特色的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盘活河南各大特色在地文化IP,推动“汉服友好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汉服友好型”城市的神秘面纱之下,是洛阳古城对自身历史文脉的精准把握、对城市形象气质的精心打造,以及对当代流量密码的精确理解。而伴随着文旅产业经济的快速复苏,“汉服友好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支持、产业链与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乱象防范意识的树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