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傲慢知乎,何以沦为“UC震惊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傲慢知乎,何以沦为“UC震惊部”?

在追求流量的道路上蒙眼狂奔。

界面新闻|范剑磊

文丨螺旋实验室 牧歌

编辑丨坚果

尽管“UC震惊部”已经随着UC浏览器的式微淡出江湖,但在中文互联网的世界里,却并不乏后继者,比如曾经高高在上的知乎。

4月27日,一则有关歌手李玉刚的消息突然引发热议并登上热搜第一,事件起因来源于知乎的一则推送消息,标题中赫然写着“李玉刚跳河自尽的前因后果”,乍一看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但实际上内容写的则是李玉刚成名前的往事。

对于这样的“标题党”内容,连当事人李玉刚也只能无奈回应:电影尚未杀青,还没到宣传期呢?

这种刻意制造联想甚至引发恐慌的内容推送形式,曾经因UC新闻的广泛使用而形成了“震惊部”的互联网热梗,甚至一度被各大信息流资讯平台视为流量密码。但近几年随着自媒体平台对于标题党的大力整治,已经不再是行业主流。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曾经不屑于信息流资讯平台为伍,自诩为“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坚定的排异性”的知乎,却接过了UC震惊部的衣钵,在追求流量的道路上蒙眼狂奔。

1、变了味的知乎

在知乎上曾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知乎质量越来越差,经常贩卖焦虑,推送各种挑起社会矛盾的问题以及各种广告,即使拒绝推送依然如此?”

评论区一位用户的回答一针见血:你真把知乎当成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地方了?知乎不就是一个吸引流量的商业平台?

从商业逻辑来看,平台吸引流量是基因使然,没有流量便没有生存的根基,尤其是对于一个内容平台而言更为重要。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知乎2022财年公司实现营收36.05亿元,收入主要来自广告、付费会员、内容商务解决方案和职业培训,虽然同比增长了21.8%,但净亏损仍有15.78亿元。

严峻的盈利压力使得知乎对于流量的渴望与日俱增,这一点直接反映成为产品侧的诸多改动,比如曾经知乎的推送大多为平台内的优质回答内容,但近两年也开始向资讯平台靠拢,紧跟时事热点推送相关新闻报道。

知乎创始人周源曾经在知乎成立十周年时表示:知乎旗帜鲜明地捍卫科学理性,推崇独立思考,反对愚昧反智,打击嘲讽谩骂。但是在这次的“李玉刚标题党”事件中,却让人看到了一味追逐流量下的动作变形。

平台追求流量其实无可厚非,但是从实现路径上来看,知乎似乎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曾经一度以聚集高净值用户和输出高质量内容著称的知乎,开始变得和信息流平台一样,甚至还把信息流平台踩过的坑又重新踩了一遍。

2018年,百度百家号曾闹过类似的乌龙,某作者发布文章时恶意配黑白照及暗示明星吴京逝世的标题,随后该文章被百度APP首页推荐,使得吴京不得不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回复“健在”报平安。

这种标题党的内容随即引来不少网友的怒批,百家号官方客服出面道歉,事件最后以原文章删除和作者被永久封禁而告终。

2、商业化的平衡

知乎曾经是不屑于和信息流平台为伍的,2017年,今日头条旗下的悟空问答花重金挖角知乎大V,知乎联创张亮在得知某位知乎作者“跳槽”之后表示:“太好了,赶紧让他走。他以为中国就300个写作的人”。

但是随着2021年4月成功在美股上市,资本化运作的知乎不得不要想办法解决盈利难题,在商业化和内容质量的天平上,知乎始终难以找到平衡点。

在这次的“李玉刚标题党”事件之前,知乎的内容实际上已经有过风险预警,今年1月,一位知乎匿名网友在回答中称,自己被江西萍乡女友一家索要“1888万彩礼”,因为文章内容充满各种离奇翻转的戏码,故而引发出圈效应。

但后经查实,该内容系凭空虚构,知乎宣布将永久封禁原作者账号。

对于平台内容的粗放式管控,不仅源于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还基于另一个扎心的现实,那就是优质的创作者越来越少。

和B站类似,早期的创作者也大多是“为爱发电”,但这种创作形式毕竟无法支撑长期稳定的内容输出。在其他平台的内容创作者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知乎能够提供的变现手段却十分有限,愿意留下来的优质作者也越来越少。

为了填补内容上的空缺,知乎启动了另一种内容采买形式,那就是引入了大量的网文小说。这些网文内容混杂在各类回答之中,同时又穿插着虐恋、猎奇、惊悚等吸引眼球的桥段,不仅能够提升平台的用户停留时长,还可以为知乎的“盐选会员”吸引付费用户。

去年7月,知乎宣布月均付费会员数突1000 万,到了2022年第四季度,月平均订阅会员数已达到1300万,增速喜人。

但是在强悍的变现能力背后,知乎平台内原本浓厚的讨论氛围,也在一点一点地消散。

3、挣钱不寒碜

除了在平台内引入大量网文内容之外,知乎近些年还尝试了其他的商业化路径,从较为遥远的“知乎Live”,到后来的试水职业教育,以及眼下较为火热的AI大模型,甚至于短视频和内容电商,知乎都曾有过布局。

正如前文所说,每一次的商业化转型都不可避免的会对平台生态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还极有可能是不可逆的,一部分用户在从知乎出走之后,可能就再难回头了。

但对于知乎而言,如果一味恪守以往的运营模式,不去追求商业化利益,则很容易就会错失时代的船票,很多失败的互联网产品都证明,光靠情怀和内容,根本无法支撑一个社区的长效经营。

近在眼前的例子是已经无法打开网页的天涯论坛,同样曾经是以高知用户聚集,以高质量创作内容出圈的平台社区,但被时代抛弃的时候,一声招呼也没打。

没有哪家社区愿意重蹈天涯的覆辙,更何况如今知乎还是一家上市公司,归根结底,挣钱嘛,不寒碜。

但是在商业化的同时,有些底线不应该被突破。

新京报在评价此次“李玉刚标题党”事件时就表示:当知乎这类互联网平台将此文拎出来,并向用户进行推送,事件的性质显然已经产生变化——平台的推送相当于是一种认证。读者即便知道这篇文章“不正规”,但却知道平台是“正规”的。

无论是曾经的“UC震惊部”,还是后来诸多标题党横行的新闻资讯APP,都早已证明此路不通,即便是如今的知乎想走捷径,也该看看前方是歧路还是坦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知乎

3.6k
  • 知乎:拟最多回购4692.1448万股A类普通股
  • 知乎2024Q2财报:营收9.34亿 经调整净亏损同比降79.9%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傲慢知乎,何以沦为“UC震惊部”?

在追求流量的道路上蒙眼狂奔。

界面新闻|范剑磊

文丨螺旋实验室 牧歌

编辑丨坚果

尽管“UC震惊部”已经随着UC浏览器的式微淡出江湖,但在中文互联网的世界里,却并不乏后继者,比如曾经高高在上的知乎。

4月27日,一则有关歌手李玉刚的消息突然引发热议并登上热搜第一,事件起因来源于知乎的一则推送消息,标题中赫然写着“李玉刚跳河自尽的前因后果”,乍一看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但实际上内容写的则是李玉刚成名前的往事。

对于这样的“标题党”内容,连当事人李玉刚也只能无奈回应:电影尚未杀青,还没到宣传期呢?

这种刻意制造联想甚至引发恐慌的内容推送形式,曾经因UC新闻的广泛使用而形成了“震惊部”的互联网热梗,甚至一度被各大信息流资讯平台视为流量密码。但近几年随着自媒体平台对于标题党的大力整治,已经不再是行业主流。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曾经不屑于信息流资讯平台为伍,自诩为“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坚定的排异性”的知乎,却接过了UC震惊部的衣钵,在追求流量的道路上蒙眼狂奔。

1、变了味的知乎

在知乎上曾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知乎质量越来越差,经常贩卖焦虑,推送各种挑起社会矛盾的问题以及各种广告,即使拒绝推送依然如此?”

评论区一位用户的回答一针见血:你真把知乎当成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地方了?知乎不就是一个吸引流量的商业平台?

从商业逻辑来看,平台吸引流量是基因使然,没有流量便没有生存的根基,尤其是对于一个内容平台而言更为重要。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知乎2022财年公司实现营收36.05亿元,收入主要来自广告、付费会员、内容商务解决方案和职业培训,虽然同比增长了21.8%,但净亏损仍有15.78亿元。

严峻的盈利压力使得知乎对于流量的渴望与日俱增,这一点直接反映成为产品侧的诸多改动,比如曾经知乎的推送大多为平台内的优质回答内容,但近两年也开始向资讯平台靠拢,紧跟时事热点推送相关新闻报道。

知乎创始人周源曾经在知乎成立十周年时表示:知乎旗帜鲜明地捍卫科学理性,推崇独立思考,反对愚昧反智,打击嘲讽谩骂。但是在这次的“李玉刚标题党”事件中,却让人看到了一味追逐流量下的动作变形。

平台追求流量其实无可厚非,但是从实现路径上来看,知乎似乎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曾经一度以聚集高净值用户和输出高质量内容著称的知乎,开始变得和信息流平台一样,甚至还把信息流平台踩过的坑又重新踩了一遍。

2018年,百度百家号曾闹过类似的乌龙,某作者发布文章时恶意配黑白照及暗示明星吴京逝世的标题,随后该文章被百度APP首页推荐,使得吴京不得不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回复“健在”报平安。

这种标题党的内容随即引来不少网友的怒批,百家号官方客服出面道歉,事件最后以原文章删除和作者被永久封禁而告终。

2、商业化的平衡

知乎曾经是不屑于和信息流平台为伍的,2017年,今日头条旗下的悟空问答花重金挖角知乎大V,知乎联创张亮在得知某位知乎作者“跳槽”之后表示:“太好了,赶紧让他走。他以为中国就300个写作的人”。

但是随着2021年4月成功在美股上市,资本化运作的知乎不得不要想办法解决盈利难题,在商业化和内容质量的天平上,知乎始终难以找到平衡点。

在这次的“李玉刚标题党”事件之前,知乎的内容实际上已经有过风险预警,今年1月,一位知乎匿名网友在回答中称,自己被江西萍乡女友一家索要“1888万彩礼”,因为文章内容充满各种离奇翻转的戏码,故而引发出圈效应。

但后经查实,该内容系凭空虚构,知乎宣布将永久封禁原作者账号。

对于平台内容的粗放式管控,不仅源于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还基于另一个扎心的现实,那就是优质的创作者越来越少。

和B站类似,早期的创作者也大多是“为爱发电”,但这种创作形式毕竟无法支撑长期稳定的内容输出。在其他平台的内容创作者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知乎能够提供的变现手段却十分有限,愿意留下来的优质作者也越来越少。

为了填补内容上的空缺,知乎启动了另一种内容采买形式,那就是引入了大量的网文小说。这些网文内容混杂在各类回答之中,同时又穿插着虐恋、猎奇、惊悚等吸引眼球的桥段,不仅能够提升平台的用户停留时长,还可以为知乎的“盐选会员”吸引付费用户。

去年7月,知乎宣布月均付费会员数突1000 万,到了2022年第四季度,月平均订阅会员数已达到1300万,增速喜人。

但是在强悍的变现能力背后,知乎平台内原本浓厚的讨论氛围,也在一点一点地消散。

3、挣钱不寒碜

除了在平台内引入大量网文内容之外,知乎近些年还尝试了其他的商业化路径,从较为遥远的“知乎Live”,到后来的试水职业教育,以及眼下较为火热的AI大模型,甚至于短视频和内容电商,知乎都曾有过布局。

正如前文所说,每一次的商业化转型都不可避免的会对平台生态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还极有可能是不可逆的,一部分用户在从知乎出走之后,可能就再难回头了。

但对于知乎而言,如果一味恪守以往的运营模式,不去追求商业化利益,则很容易就会错失时代的船票,很多失败的互联网产品都证明,光靠情怀和内容,根本无法支撑一个社区的长效经营。

近在眼前的例子是已经无法打开网页的天涯论坛,同样曾经是以高知用户聚集,以高质量创作内容出圈的平台社区,但被时代抛弃的时候,一声招呼也没打。

没有哪家社区愿意重蹈天涯的覆辙,更何况如今知乎还是一家上市公司,归根结底,挣钱嘛,不寒碜。

但是在商业化的同时,有些底线不应该被突破。

新京报在评价此次“李玉刚标题党”事件时就表示:当知乎这类互联网平台将此文拎出来,并向用户进行推送,事件的性质显然已经产生变化——平台的推送相当于是一种认证。读者即便知道这篇文章“不正规”,但却知道平台是“正规”的。

无论是曾经的“UC震惊部”,还是后来诸多标题党横行的新闻资讯APP,都早已证明此路不通,即便是如今的知乎想走捷径,也该看看前方是歧路还是坦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