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产业科技Pro
2022年,是新能源市场换挡加速、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一方面,新能源产业链相关企业经历了前两年的估值飙升,理应进行价值调整,重返稳定增长的基本面。另一方面,多数新能源企业都实现了业绩突破,印证新能源市场的无限潜力,也为接下来的业务升级、蓄势成长埋下伏笔。
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展望未来,新能源产业链依然是非线性增长的核心赛道,伴随行业分工细化,各垂直领域价值充分释放,围绕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风电、充换电等新能源分支的优质资产,将在“双碳”战略前景中备受资本青睐。
更宏大的解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与常规的化石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经济社会发展迎来绿色低碳转型,资本必然会催熟新能源产业链赛道,为新能源企业扎堆上市,寻求融资提供了巨大空间和可能。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项目投资金额高达9.2万亿,光伏、风电、锂电、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领域10余家新能源概念企业陆续登陆资本市场,首发募资超300亿元。
上市的新能源企业集中在产业链的资源端、应用端和技术端。具体来看,资源端包括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替换化石燃料供能,应用端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电力设备替换热机与燃油燃气设施,以及连接资源与应用的储能、充换电技术。
特别是当电动汽车的趋势确立,以充电站为支点,在传统的充电桩制造运营之外,也催生了光储充一体化、虚拟电厂等充换电产业上下游新型商业模式,加速风电、光伏、储能与电网的深度融合、一体运营。部分头部企业正在这些新场景中摸索建立新能力,企图建立更具智能化和高效率的生态壁垒。
在上市热潮的带动下,蓄势待发的万亿级新能源赛道有望迎来百花齐放、充分竞争的新格局。
光伏、风电得势
回顾2022新能源资本轨迹,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上游能源赛道,依然是资本押注的重点。与此同时,光伏企业的赚钱效应明显,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产业上游分支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二级市场情况看,2022年龙源电力(001289.SZ)、晶科能源(688223.SH)、三一重能(688349.SH)、昱能科技(688348.SH)等风能及光能相关企业上市进程加速。2022年伊始,全球第一大风电运营商龙源电力、全球光伏龙头企业晶科能源分别于1月24日与1月26日登录A股,敲响了新能源概念企业的新年期盼,也吹响了登陆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上市号角。
两家企业在各自细分赛道均为市场龙头,龙源电力曾于2009年在港交所上市,此次系首单H股新能源发电央企回归A股,身负“中国新能源第一股”美誉,2022年累计完成发电量7063.3万兆瓦时,同比增长11.61%。其中,风电增长13.66%,其他可再生能源增长44.87%。
晶科能源则是A股第三家美股分拆子公司成功上市的企业,共募集资金100亿元,是世界光伏产业的先行者,共拥有12个全球化生产基地,产品服务于160余个国家和地区。
风电整机厂商三一重能、微型逆变器供应商昱能科技等成功登陆A股市场,彩虹新能源、润阳新能源、古瑞瓦特、时创能源、美科股份、艾能聚六家企业成功过会。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产业链效率增加、成本快速降低,光伏产业在2022年保持高速增长,重回关注效率和技术的赛道,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电站等环节的赚钱效应持续凸显。
据业绩预告,晶科能源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6.6亿元到29.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15.19亿元到18.19亿元,同比增长133.05%到159.33%。
在政策、产业、企业等多方合力下,风能、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有望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根据国家能源局设立的目标,2023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将达到4.9亿千瓦、风电装机规模将达到4.3亿千瓦,两者累计装机达9.2亿千瓦,其中新增装机将达1.6亿千瓦,同比增长超过33%。
出于看好行业整体发展趋势等因素考量,上市以后,多家新能源概念企业传出增资扩产消息,在上市募集资金的加持下,迅速扩张产能建立行业地位成为行业首选。
三一重能称,与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人民政府签订招商引资协议,大兆瓦智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计划总投资90亿元,推动公司在新能源发电制氢制氨的产业布局;晶科能源表示,后续尖山二期11GW和合肥二期8GW电池产能已在建设中,以保持公司在N型技术领域的领先性。
竞逐锂电赛道
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新能源汽车持续提速,带动锂电池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我国迄今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消费市场,形成涵盖基础材料、电芯单体、电池系统、制造装备的锂电池产业链。
当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续航能力和充电速度要求提升,充电难、充电慢矛盾就变得更加突出,超级快充动力电池及相关快充技术的市场空间被打开。华创证券预测,2023年~2025年国内800V高压快充行业复合增速有望超过70%,2025年和2030年800V高压快充行业市场规模有望分别达到324亿、878亿元。
面对日益增长的动储电池需求,国内锂电市场资本浪潮翻滚。投融资方面,根据IT桔子数据,截至2022年12月6日,我国锂电池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56起,投融资金额共217.42亿元。锂电行业正处于投融资上升期。
IPO方面,2022年以来,瑞泰新材(301238.SZ)、华盛锂电(688353.SH)、天力锂能(301152.SZ)、万润新能(688275.SH)、紫建电子(301121.SZ)、帕瓦股份(688184.SH)六家锂电池概念企业上市,蜂巢能源、瑞浦兰钧、金晟新能源冲刺资本市场。
受益于下游电池企业的需求大幅增长,锂电池上市企业产品出货量和产能提升,持续加码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提前做好技术储备和布局。
其中,天力锂能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动自行车及电动工具等小动力锂电池领域,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39亿元,同比增长75.93%。在布局产业链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布局废旧电池回收业务。
同为锂电板块新上市公司,帕瓦股份从事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45亿元至1.6亿元,同比预增73.83%至91.81%。在多晶型NCM811高镍产品批量出货基础上,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并获得相关专利。
充电服务升维
2022年,处于持续增长的不只有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锂电,还有充换电服务。面对汽车产业从油到电的历史性切换,国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市场存在不小缺口。
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据能链智电(NASDAQ:NAAS)副总裁于翔介绍,2030年预计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1.45亿辆,市场至少还需要2600万台公共充电桩。
在充电桩新基建、储能、虚拟电厂、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的政策驱动下,充电桩行业乘上新能源东风,前景广阔。2022年8月,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发文,提出按照“桩站先行、以供促需,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广泛覆盖、适度超前,通用开放、智能高效”的原则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就二级市场情况而言,A股中的充电桩概念股有科士达(002518.SZ)、协鑫能科(002015.SZ)、芯能科技(603105.SH)等新能源企业,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充电桩概念股依然取得了不错的利润净值。其中,科士达2022年业绩预增,归母净利润6亿至7亿,同比上升61%至88%;芯能科技去年业绩同样预增,净利润增幅54.53%至72.71%。
与此同时,充电概念股在2022年也迎来了新成员。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2019年起投身充电服务行业的能链智电(NAAS.US),于2022年6月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
针对充电桩行业公桩和专用桩为主、供给端分散的市场痛点,能链智电扮演起“连接器”的角色,为充电桩制造商、运营商、主机厂、其他行业合作伙伴及电动汽车车主,提供线上、线下充电行业解决方案及非电增值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能源产业链数字化程度加深,能源端、储能端、充电端和用电端一体化进程加快,主营充电业务的新能源企业生态逐渐升维,由单一的充电服务向光储充一体化以及更高阶的虚拟电厂等新场景延伸。
例如,科士达除了布局充电桩业务,还着手拓展光伏、储能等业务。2019年科士达与宁德时代合资成立宁德时代科士达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储能、充电桩、光储充一体化等相关业务。
隶属于能链控股的能链智电一方面借助集团生态优势,打通新能源充电服务全链路;另一方面聚焦新型电力系统等应用场景,自上市后在虚拟电厂、光储充一体化等新商业模式方面持续落地。
此外,能链智电也在积极拓展目的地场景的补能业务。能链智电与住宿产业互联网平台订单来了成立合资公司——智电来了。双方以民宿为核心场景,开展目的地充电场站建设和充电服务业务,推动新能源电动汽车长途旅行。
智电来了将为合作民宿提供从充电桩选址、设备采购、EPC工程到运营管理、保养维修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并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快电,为新能源车主提供一键找好桩、一键充电、一键支付等便捷服务,满足新能源车主在旅游目的地就近充电、随停随充的需求。
在近期的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中,能链智电不仅展示了多种充电桩产品,还重要展示了自主研发的自动充电机器人。该充电机器人汇集深度学习、V2X、SLAM等多项技术,车主只需在手机端一键下单,充电机器人会完成自动寻车、精准停靠、机械臂自动插枪充电、自动驶离、自动归位补能等一系列功能。
全面的业务布局让能链智电实现了自身业绩持续增长。根据最新披露的财报显示,2022年,能链智电实现净收入9320万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179%。总充电量达到27.53亿度,同比增长116%。服务充电运营商1581家,连接超5万个充电站、51.5万把充电枪。能链智电预估,2023财年净收入将在5亿元人民币至6亿元人民币,同比翻5.4到6.4倍。
“展望未来,身处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我们希望依托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和行业卡位,抓住能源变革的历史性机遇,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交通碳减排,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能链智电创始人、CEO王阳表示。
在中金发布的一则关于充电服务研报中,其认为充电行业在建桩主力转变、风光并网增加、峰谷价差拉大的背景下,全链路、光储充、虚拟电厂等新兴商业模式将成为未来市场主流。由此可见,能链智电、科士达等头部企业踩准了新能源发展趋势。
受益于政策红利和市场机遇,新能源产业潜力无限且足够广阔,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能源赛道景气度不断提升,把握技术、产品、业务、资本等主动权的企业,更有可能从万亿级新能源市场中分走一杯羹。
2023,将是新能源企业自证的一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