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岁月如歌,弦歌不辍,砥砺奋进;
三十年初心如磐,追求卓越,履践致远。
从1993年到2023年,青岛大学在四校合并办学的三十年里,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这五大基本职能,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多源汇聚薪火传承 凝聚蓬勃发展力量
1993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当时的青岛大学与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新的青岛大学。合并办学三十年以来,青岛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要,走出了一条追求卓越、创新发展的道路,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审时度势谋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2000年,面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青岛大学着眼长远发展,对学校中长期战略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2001年1月,《青岛大学“十五”改革与发展计划》经一届一次教代会审定后实施,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构建起学校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青岛大学坚持走高质量、有重点的发展道路,加快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18年12月,青岛大学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新时代学校的办学定位,提出“一三五五十”发展战略和新“三步走”发展目标,开辟了学校事业蓬勃发展的新航向。在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学校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不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打造青大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开启了全面推进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新篇章。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党建的引领和保障。长期以来,青岛大学党委始终把政治建设作为抓实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带领广大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和学习教育,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健全理论学习长效机制,落实校、院(部)和党支部三级培训制度,打造“学习型、研究型、谋划型、实干型”干部队伍。充分发挥校党委在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中的领导作用,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健全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建设“务实型、服务型、和谐型、效率型”机关,稳步推进校内巡察。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规范决策运行机制,以党建促“学院办大学”落地生根。
强化质量抓示范,精心培育创样板。近十年,通过深入开展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培育工作,青岛大学有3个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名学生获评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2个学院党委获批山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4个党支部获批山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党支部获批山东省首批研究生样板支部,1个党支部入选山东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4个基层党组织获评省市级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7名党员获得省市级以上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6项党建成果入选山东省高校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优秀成果。3项党建调研成果获青岛市党建研究会重点调研课题优秀成果。学校获批山东省高校党建工作研究基地,学校党委被评为山东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基层党委。
立德树人启智润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大学存在之本。合并办学三十年以来,青岛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加强本科教育顶层设计,构建形成“一二三四五”协同育人体系和“六位一体”思政育人体系。“一二三四五”协同育人体系是青岛大学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生动实践,“一”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体系核心;“二”即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是体系支撑;“三”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育人途径;“四”即有温度、有温情、有温暖、有温馨的“四温”教育,是育人方法;“五”即成人、成才、成器、成事、成功的“五成”教育,是育人目标。“六位一体”思政育人体系,即在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专业思政、队伍思政、文化思政六个方面凝心聚力,构建“大思政”“大融合”“大教育”的协同育人新格局。在协同育人和思政育人体系的牵引下,青岛大学的本科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良好育人生态。“一二三四五”协同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获得山东省第九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四个融合”“四个转变”。学校按照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教育理念,逐渐形成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融合”的“四个融合”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体系。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从宏观学科专业、中观教研室活动、微观课程与教材入手,全面推动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供给为中心向以需求为中心转变、以投入为中心向以产出为中心转变的“四个转变”,实现了本科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拓展卓越人才成长路径。这些年来,学校共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山东省一流学科8个、山东省高水平学科8个。目前,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种,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8种;12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17个学科入选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27个学科入选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17个学科入选USNews2023年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2018年以来,学校动态调整招生专业,陆续停招本科专业23个,新增专业4个,将招生专业由102个优化调整到79个。共有3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治学报国勇攀高峰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三十年来,青岛大学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引领,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融合,产教研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为进一步释放师生创新活力,学校坚持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动力源”,加强科技政策顶层设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优化科研生态,扩大科技管理自主权。近十年来,学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35项,立项数量10年间增长了140%,在2022年公布数据的全国350多所高校中位居第43位。十年间,到账纵横向科研经费从2013年的7642.6万元增长到2022年37612.1万元,增长392.1%。SCI论文数从2013年的666篇快速上升到2022年的4924篇,年均增长63.9%。2022年进入自然指数排行榜全球高校前300位,中国内地高校76位。
不断释放的科技创新活力夯实了学术创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沃土,学校综合科技实力明显增强。近十年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新增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个,新增省协同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山东省科技创新平台22个。青岛大学发起并作为股东单位共建“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与海信集团共建“山东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数字医学临床诊疗与营养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与愉悦家纺共建“山东省医疗健康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
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支撑。青岛大学始终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实施“首席教授”“特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三大人才工程,加快推进“15117”计划。截止2023年5月,青岛大学专任教师总数2602人,教师队伍中博士占比70%,有国(境)外学习工作经历人员比例达到34%。聘任海外院士14人,两院院士12人。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称号17人,泰山学者增加到124人次。26名学者入选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累计招收博士后1121人。博士后在站人数从30人增至802人。共获批博士后类相关基金1098项,“十三五”期间获批博士后基金数量排全国第21位。
胸怀祖国回应时代 担当作为服务社会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青岛大学以青岛城市命名,与青岛市相伴而生、血脉相连。三十年来,青岛大学始终坚持立足青岛、融入青岛、服务青岛,与青岛同频共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大力量。
2018年,继推出《青岛大学服务青岛计划》之后,青岛大学又发布了《青岛大学服务青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白皮书》。面向“十四五”,青岛大学制定服务山东、服务青岛“十四五”行动计划,并提出“一体四翼”的工作思路:“一体”是以学校事业发展为体,“四翼”中第一翼是指上合校区建设,依托上合校区服务上合示范区,服务上合组织经济发展需要;第二翼是指医学医疗事业发展,以科研带临床,以高水平医学带高水平医疗,打造北方重要的医疗高地;第三翼是指师范教育(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以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强的师范教育,服务青岛基础教育发展;第四翼是指科技文化社会服务。
青岛大学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高水平的成果服务山东、青岛高质量发展,校地融合不断走深走实。201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与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青岛大学协议;2020年,青岛市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共建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青岛市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共建青岛大学青岛师范学院战略合作协议,青岛市教育局与学校签署共建青岛大学教育集团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以青岛上合示范区为推进主体,以青岛大学为实施主体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揭牌成立,同年,青岛市科技局与青岛大学联合发布《推进青岛大学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工作方案》。近十年来,青岛大学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战略合作,与青岛市共建青岛企业家学院、青岛律师学院、青岛社会工作学院,与威海市、日照市、菏泽市、东营市共建创新研究院,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获批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共签订横向科技合作协议1730项,实现专利转化285项。
三十年来,青岛大学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循着时代的呼唤,在每一个被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用行动诠释着一所大学的责任和担当。从抗洪救灾到抗击“非典”,从黄岛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救援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从奥帆赛、冬奥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志愿者服务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青大人从未缺席。2020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共派出3批143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上演一幕幕最美逆行。2020年,青大附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列第12位,在复旦中国医院排行榜位列第53位,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百强榜第49位,在守护胶东半岛人民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青岛大学先后派出干部120余人次参与山东省“第一书记”“万名干部下基层”“四进”攻坚工作队、“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等外派挂职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大力量。学校每年有100余名学生选择应征入伍,近400名学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每年有500余名学生进入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就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评价“青岛大学在校地联动,资源互通,共建就业育人大格局等方面做得好”, 学校就业工作案例入选教育部100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经典案例。
内涵发展赓续传统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始终坚守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自信,既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抓手。合并办学三十年以来,青岛大学一直坚持内涵式发展,扎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构建文化传承创新实践体系,不断孕育文化传承创新成果,提高文化引领力,为学校事业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能。
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实践体系。学校依托图书馆、校史馆、浮山书院等文化场馆和“浮山讲堂”“周五之夜”等品牌文化平台,广泛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文化建设活动,推进高雅艺术、非遗文化走进校园,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广大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着力构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实践体系。红色文化是革命基因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坐标,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主要载体。学校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引导广大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担当复兴重任。组织开展“郭永怀先进事迹学习教育”“延安行红色教育”“学党史悟思想跟党走”主题教育和红色文化展演系列活动,推出沈福彭、张嗣瀛《红色追寻》系列纪录片,组织优秀学生党员成立“城市红色记忆宣讲团”,累计在青岛党史纪念馆、青岛一战遗址纪念馆等地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000余次。
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创新实践体系。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高地、实践基地和传播重地。“唱校歌 抒豪情”合唱比赛到2023年已经举办了十九届,是青岛大学参与面最广、参与学生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青岛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多年来已连续举办14届青岛大学舞蹈大赛、14届青岛大学曲艺大赛、9届“我是歌手”大赛、6届青岛大学大学生文艺汇演、16届毕业歌会,为传承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三十年间,青岛大学文化研究与创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孟天运学术著作《先秦社会思想研究》和侯传文学术著作《中印佛教文学比较研究》先后入选2012年和2017年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周海波、于化民、石腾飞等分别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学术论文。最近十年,青岛大学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共获批5项国家级奖项,实现了较大突破。2018—2022年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98项,位列全国高校第67位,其中重点项目立项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81位。
讲好故事推进实践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高校作为科教融合、形象建构、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增进文化融合、科技协作和知识传播,是推进“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当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更大贡献时,现代大学更应该发挥好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合并办学三十年来,青岛大学扎根齐鲁,放眼世界,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学术研究国际化,校园环境国际化,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
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青岛大学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加快学术“走出去”步伐,切实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着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作为国务院侨办的华文基地,青岛大学每年培养大量的海外汉语师资、华侨子女和热爱中国语言、文化的友好人士,为汉语海外推广、中华文化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做出贡献;先后选派人文社科学者近80人次到全球近20个国家“孔子学院”担任教师,教授中国语言,传播中华文化;积极参与“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加强对海外汉籍的保护、整理、研究;成立“一带一路研究院”“青岛自贸区研究院”“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通过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方式,与外国同行展开学术、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力、辐射力和解释力。
为推进中国实践,青岛大学通过抓课程带专业建设、抓国际项目合作交流、抓上合示范区建设机遇,积极推进国际化开放办学,努力培育国际化办学新的增长点。三十年来,学校先后与30个国家的193所高校建立友好关系,设立了交流学生、交流学者、学术合作、联合办学、留学生教育以及海外孔子学院等200余个交流项目。自2009年开始,学校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和外国研究生,汉语国际教育由此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先后成为孔子学院奖学金、中国政府奖学金、山东省政府奖学金及青岛市政府奖学金的委托培养单位,并于2014年获批成为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2013年,学校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联合培养“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6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27所通过全国“来华教育质量”试点认证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年均接受来自60余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1200余人,其中学历留学生近700人;年均接待近600人次的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每学年聘请来自20余个国家的70余名外籍教师长期任教,外籍专家、教师人数居山东省省属高校前列。2013年,学校引进美国高分子领域专家巴菲奥教授,担任国家高分子杂化材料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外国专家首席科学家,成为学校在高端引智方面的重大突破。2019年,巴菲奥教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22年,学校紧紧抓住上合示范区和上合组织经贸学院落户胶州的两个历史性机遇,作为实施主体积极牵头开展上合组织经贸学院建设。依托于此,学校部署“一国一校”方案,即在每个上合组织相关国家至少有一个国际化合作项目,打好“上合牌”。上合组织经贸学院成立一年多以来,先后开展国际物流运输、跨境电子商务等援外培训和经贸培训86个班次,覆盖93个上合组织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8600多人次。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1998年,青岛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学位点建设的重大突破;2006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2007年,学校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实现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2012年,学校成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全面提速;2018年,学校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学校再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奖项取得新突破;2020年,学校成为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高校,拉开了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序幕;2021年,学校在软科(ARWU)、US News、QS亚洲大学和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四大世界权威大学排行榜全部上榜,实现历史性突破;2022年,学校学科集群建设全面启动,高水平学科建设高歌猛进。回望合并办学波澜壮阔的三十年,青岛大学一路风雨兼程,砥砺深耕,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跨越。
跫音浩荡,东方潮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岛大学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着力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奋力书写新时代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5/13 14:1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