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林子人
【上海】
王伊芙苓韬程:参差的对照
展览时间:4月22日-7月9日
展览地点:上海外滩美术馆
门票:60元
“参差的对照”是艺术家王伊芙韬程首次在欧美之外举办的美术馆个展。展览呈现的17件作品均为为上海外滩美术馆创作的全新作品,以戏仿和引用的方式,围绕艺术家的两位灵感缪斯——艺术家阿格妮丝·马丁(1912-2004)和作家张爱玲(1920-1995)展开创作。展览标题取自张爱玲1944年发表的经典散文《自己的文章》。在文章中张爱玲表示,自己小说中的角色大多并不彻底。这些不彻底的人物并非英雄但因为某种“认真”而成为“这时代的广大负荷者”,没有悲壮而只有苍凉。展览分布于美术馆的二楼与三楼,两个展厅一明一暗,向中国传统民居“一明两暗”的常见格局致敬,这也是张爱玲的住所理想。
王伊芙韬程的作品融合了文学、艺术等跨学科的思想资源,东西方的文化传统与绘画技巧,色彩柔和,给人以戏谑荒诞却又宁静温柔之感。比如在《忘不了的画》这件结合了平面设计、文人画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多媒介作品中,作品主体是一张水墨绘制的海报,贴在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风格的背景图上。海报上的文字关于张爱玲对中西方绘画传统和20世纪上半叶盛行的艺术运动的理解。她注意到,中国画家学习西方绘画有西方艺术家不具备的“优势”,因为他们不使用固定的透视,也不需要基于写实标准再现绘画对象。耐人寻味的是,张爱玲做出上述评论的时期恰逢美国艺术界转向抽象表现主义,远离现实主义绘画传统之时。这也是这件作品援引德库宁风格的用意。
王伊芙韬程,现工作和生活于荷兰鹿特丹。她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统艺术系获得学士学位,于法兰克福Städelschule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其作品在亚洲与欧洲广泛展出。其作品涵盖了众多艺术门类,包括绘画、书法文字、环境装置、录像短片、服装设计和表演。她关注的主题包括中国传统与现当代艺术、殖民历史、酷儿、女性文化与女性主义运动等。
(同期展出的还有“王水:生生”。)
雷蒙·德巴东:现代生活
展览时间:4月22日-7月23日
展览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门票:60元
法国摄影师、电影导演雷蒙·德巴东(Raymond Depardon)在中国的首个个展“现代生活”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德巴东1942年生于法国索恩河畔维勒弗朗什,是当今最负盛名的摄影师和电影导演之一。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德巴东在12岁时接触摄影,以父母的农场和乡村作为最初的拍摄对象,而这一主题也深刻影响了他之后的创作——这位从小就知道自己无法从事农业、会离开农村的知识分子在功成名就后不断回到农村,用摄影艺术发掘农民世界的真实状况。1960年代,德巴东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为达尔马图片社供稿。1966年,他与友人共同创建了伽马图片社,1978年他加入马格南图片社。
德巴东以直面现实、关注平淡无奇日常生活瞬间的人文摄影著称,本次展览标题“现代生活”源自2008年德巴东与克劳迪娜·努加雷(Claudine Nougaret)共同拍摄的《农民剪影》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德巴东呈现的“现代生活”与我们对法国的浪漫化想象截然不同——他聚焦的是当代法国的乡村、市郊、灰色地带,讲述了那些全球化进程中并未站在时代浪尖的普通人的生活。
本次展览分为“家庭”、“乡村”、“加雷农场”、“法国”、“农民的土地”等板块,展现德巴东80年代至今的若干重要系列摄影作品。与此同时,展览中还播放了《农民剪影》三部曲中的影片《现代生活》(2008)、关于德巴东的纪录片《法国日记》片段,以及德巴东与努加雷受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委托,为展览“故土:此处即彼处”创作的电影《听他们说》片段。《现代生活》将镜头对准了农民,记录下他们对自己生活和所思所想的讲述。德巴东表示,“我始终确信必须拍摄一部关于农民话语的影片。农民的话语精确、生动、含蓄、现代。我花了很长时间听他们说话,我也记得我父母吃饭时的情形,他们总是提出各种问题。”
(同期展出的还有“一份献给PSA的礼物:程昕东当代艺术作品捐赠展”。)
雅努斯的界面
展览时间:5月4日-8月6日
展览地点:外滩艺术中心185空间
门票:免费(需预约)
今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极大进步,也刷新了人类对科技和未来的想象力。技术进步对个体生活和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物质与精神、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日益模糊?本次展览以“界面”这一关键词为线索,展示了八位艺术家丁世伟、谭永勍、刘建华、林科、李青、佩恩恩、袁可如、周蓬岸对界面的使用和思考,展现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界面”的嬗变。
丁世伟的雕塑作品《光标、路径、身体》在一块状如像素色块的蓝色基座上放置了一条弯曲的黑色管道,管道的一端是一只米老鼠的手,另一端是一个箭头,隐喻的是电脑用户通过鼠标穿过电脑界面,通向无限广阔的网络世界。林科戏谑地把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常见图案作为素材融入他的创作中,《竹影》的表面覆盖的棋盘网格图案让人联想到画图软件界面,又给画面中的竹子造成了影影绰绰的朦胧效果。周蓬岸在装置艺术《1997:通用桌面探险》中复原了90年代的台式机使用场景,观众可以在一台老式电脑上玩90年代的电脑游戏。而在展览的最后,观众将在一个黑暗的空间里观看刘建华的陶瓷作品,通过黑色的釉面看到自己的倒影——反观自身即是人类对界面最初的理解和运用方式。
策展人祝羽捷如此解释本次展览的主题:“传说雅努斯(Janus)门神有两幅面孔,前面的朝向未来,后面的朝向过去,这即是时间和空间的临界、信息交互的接口,也象征了光明与黑暗、过渡与变革。我们的观看行为和身体总处于与界面互动中,每个个体在操作界面的同时也构建了各自的路径和姿势,定义了自我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知。”
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
展览时间:5月16日-8月13日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第二展厅
门票:免费
宋元时期,文学、史学、艺术高度发展,造纸、制墨、印刷技术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令中国古代图书事业进入黄金时代。宋元年间刊刻的典籍多达数万种,但流传至今者数量稀少。上海博物馆收藏了数十部宋元古籍,多为稀有善本,甚至是孤本,兼具版本文献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于2007年初正式启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建立实现国家对古籍的分级管理和保护。上博所藏宋元古籍有24部申报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08年,《上海市珍贵古籍名录》建立,除了上述24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之外,另有8部上博收藏入选。
观众将在“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馆藏宋元古籍展”中见到这些难得一见的宋元古籍。本次展览将展出66部上博收藏的宋元典籍,它们的书写、镌刻采用欧、柳、颜、赵等字体,采用卷轴装、经折装、册页装、包背装、线装等装帧形式,还有部分加装了古锦、楠木的函套或面板,更留有历代藏书家的题跋、批校和观款。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多种古籍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北京】
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
展览时间:4月29日-8月13日
展览地点: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门票:68元起
20世纪80年代,幻灯片曾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没有被充分认识到。此次UCCA携手法国里尔摄影学院,正是想要藉由光影图像作品与档案文献的并置,来探讨“85新潮”的艺术家们如何利用幻灯放映来探索前卫艺术,回看幻灯片对国内艺术实践产生的影响。
展览以梁钜辉的作品《城》(2003)为开篇,这件高大的装置作品呈现出幻灯片的物质性及其在艺术上的表达潜力,也展开了展览的第一章节“传播”,回顾了当时生机勃勃的艺术群体如何利用幻灯投影传播新的艺术观念,比如艺术家郑胜天从美国带来的幻灯片资料上印有西方艺术名画,费大为的文献资料则记录了他在1986年远赴法国讲学,随身携带中国当代艺术幻灯片进行交流的经历。在第二章节“反射”中,艺术家本人的主体性开始凸显出来,在行为表演作品《进入美术史——幻灯活动》中,林嘉华将东西方艺术史的图像投射在自己的身体之上,暗示着中国艺术家重新书写历史的能力。最后,“透明”章节汇集了新老艺术家的作品,他们都尝试通过透明图像的叠加,对观众与投影的亲密关系进行了探讨。
我们共享的河流,从澜沧江到湄公河
展览时间:4月29日-7月30日
展览地点:中间美术馆
门票:20元
“流动但不相聚”,这句话可以用来指代河流奔突的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此次展览中的艺术家们。作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发起的首届泛东南亚研究序列的第七个项目,展览集结了中、泰两国的艺术家,他们沿着从澜沧江到湄公河的上下游行走,在行走的过程中完成关于河流在地性问题的即兴讨论与创作,并生产影像、图片、文字等可被展示的“作品”。
虽然面临诸多无法通行的现实问题,河流上下游的艺术家只能相对集中地进行点状的表达,但该展览的初衷便是将艺术家们通过河流“云”聚集在一起。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是流经赞米亚高地最重要的大河,途径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个国家,这里也是拥有世界上最多元的人文、历史、信仰的跨文化区域。然而,河岸国家为了推动自身经济建设,往往会把河流转变为“私享”的状态,导致对河流的过分开发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本次展览希望再次将河流呈现为我们“共享”之物,在实践中促进交流与互动。
云雕塑——首届学术邀请展
展览时间:5月1日-8月27日
展览地点:松美术馆
门票:112元(限时早鸟票)
“云雕塑”是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旗下的学术平台,其理念是基于肉身经验与雕塑的视野,关注从三维空间出发的雕塑、装置、行为、事件等相关的艺术家与展览。自从2020年创立以来,“云雕塑”一直在通过艺术家随访、讲座和发表雕塑相关文字专栏的形式,推动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
作为“云雕塑”首次走向线下公众的展览,本次展览邀请了六位(组)策展人,每位/组策展人再根据自己的展览主题邀请艺术家,组成各自的单元。值得观众注意的是,“雕塑”在这里并不仅限于传统雕塑,而是超越了它自身的边界,变成从身体出发的种种活动,比如刘成瑞在行走于怒江的过程中创作的影像作品,以及蔡雅玲的作品《Nude》,它是一个绘制着羞涩的亚洲封建时期的女性的巨大珠帘,让观众在保有对“异域东方美”的朦胧想象同时,又需要穿过帘子去看清图像。由此,“雕塑”也打破了过往人们认知中充满男子气概的艺术门类,变得柔软、琐碎而闪耀。
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
展览时间:4月27日-9月10日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1、南2展厅
门票:99元起
乌菲齐美术馆位于欧洲著名艺术中心佛罗伦萨,素以收藏诸多绘画巨匠之作闻名于世,其中,自画像系列藏品是该馆的核心馆藏之一,自17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收藏了超过1800幅自画像藏品。
此次的展览是中意两国的博物馆合作项目,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乌菲齐美术馆共同推出,精选了包括拉斐尔、提香、贝尼尼、鲁本斯、委拉斯凯兹、伦勃朗、安格尔、莫兰迪、夏加尔、草间弥生、蔡国强等50位艺术大师的自画像,希望使观众们在瞥见艺术家容貌再现与表达的同时,也能以此探讨有关“自我”与“现实”的永恒主题。除原作之外,展览也推出了光影体验部分,通过全息投影融合技术,带给观众走入文艺复兴时期画中世界的感官体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