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年前的首部电影开场,到如今第三部结尾,一曲Come and get my love让“银河护卫队”三部曲实现了完美的首尾呼应。即便当年星爵手上的Walkman,已经换成了传递到火箭手上的Zune,但这一系列围绕着银河系里各色边缘人所打造的三部曲,反而成为了如今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漫威电影。
随着这熟悉的音乐响起,“漫威电影宇宙”里最搞怪和有趣的怪诞组合终于曲终人散。
尽管彩蛋里毫不意外的写着“传奇星爵将会回归”,但从电影本身的安排和片外其他角色的采访不难看出,这套班底或许偶尔还会作为彩蛋或客串出现在其他系列中,全员重新集结的场面大概到此为止了。尤其是在该系列的创作核心詹姆斯·古恩已经成为隔壁DC的掌舵者之后,他也不太可能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漫威的作品中。
可以说这部作品也是詹姆斯·古恩的漫威宇宙毕业作品,毕竟和他同期步入漫威的大多数演员、导演几乎都已经离开了这一系列。
在后复联时代里,依然保持着系列恶趣味的《银河护卫队3》(以下简称“银护3”),无论国内外的口碑还是全球票房,都一扫《蚁人3》的阴霾,烂番茄爆米花度96%,豆瓣开分8.7后一度成为“漫威宇宙最高分”,如今小有下滑至8.5分,也依然与《复仇者联盟4》齐平,毫无意外的成为了《复仇者联盟4》之后的“漫威最佳”作品。
在度过上映后第二个周末后,北美次周末三天收入6050万美元,较首周末表现仅下滑49%——为漫威电影过去五年来唯一一次将跌幅控制在五成内的次周末成绩,使得《银护3》全球票房突破5亿美元大关,成为《超级马里奥》之后今年第二部突破5亿美元大关的好莱坞电影。
第二周周末国内票房突破4亿票房后,《银护3》目前也成为了今年有可能再度冲击5亿票房的漫威电影。说起来颇为讽刺,即便是2014年上映的《银护1》,最终票房也只是接近6亿。之后的漫威电影,即使是国内口碑欠佳的《黑豹》和《惊奇队长》,票房跨过5亿也并非难事。到如今,三部曲中口碑最好的《银护3》反而可能是票房最低的一部,票房达成5亿已是“大新闻”。
这大概也是“漫威电影宇宙”如今整体的尴尬所在,依靠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偶尔闪光的创作者才华,仍然能够偶有出佳作,但整体却再难成佳章。超英电影审美疲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漫威本身近乎无止境对IP的增殖与剥削,极大地消解了整个漫威宇宙的世界观。
这种情况在如今的第五阶段显得尤其明显,越来越多的新角色粉墨登场,所有人都知道是在为之后的两部《复仇者联盟》进行铺垫,所有角色都成为了“工具人”,只为服务于一个必然发生的宏大事件。
创作者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去讲好这些人物本身的故事,而这恰恰是“银河护卫队”三部曲如今看来弥足珍贵之处,每一部电影都没有失焦,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颇为完整的人物弧光,使得观众真正得以与这些角色共同成长,甚至最终能听懂格鲁特的话,成为银河护卫队的一员。
而《银护3》的落幕可能是“漫威电影宇宙”最后的高光时刻。戏里戏外,如今整个漫威都面临着巨大危机。就中国市场而言,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热情越来越收缩,并且在经历了过去三年大银幕和小荧幕的系统性脱节之后,新一代的观众大概会想问一个问题:这些层出不穷的多元宇宙关我什么事?
“滚导”风格之下,《银护3》纯粹得不像漫威电影
由于“滚导”詹姆斯·古恩在2018年被翻出早年的不当言论,一度被迪士尼开除,导致《银护3》搁浅。直到2019年漫威才宣布他的回归,也最终使得他成为了罕见的能够一人导完完整漫威三部曲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这三部电影也是由他署名编剧。因此在将近十年后回看三部作品,这一系列是漫威中少有的剧情与人物以及主题表达都具有延续性的作品。
2014年上映的《银河护卫队》,讲述银河护卫队是如何成立的缘起,重点在于介绍各个人物出场;2017年上映的《银河护卫队2》则重点讲述了作为队长的星爵,依靠揭秘他的身世,解释了在第一部里展现出来的“超能力”从何而来;2023年上映的《银河护卫队3》则将主要视角对准了火箭,事实上也是在为两位队长最终的交接做铺垫。
不仅仅是星爵和火箭,卡魔拉、德拉克斯、格鲁特、星云、螳螂女几乎每一个角色,都在这三部曲里拥有非常完整的人物小传,通过不同方式对过去的创伤予以抚慰,最终实现各自的人物性格转变或成长。
最典型便是主要的笑料贡献者——“毁灭者”德拉克斯,从一心为死去的女儿和妻子复仇,到放下一切加入银河护卫队,再到这一部里凭借一门外语出人意料地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再次成为了孩子们的“爸爸”。《银护2》里的“毁灭者”曾说“全宇宙有两种人,跳舞的和不跳舞的”,《银护3》他再次说“只有傻瓜才跳舞”,然而结局他却主动跳起舞来。
十年时间里,观众得以目睹这些角色经历各种危机之后的心境变化,归根结底这种情绪的共振核心还是源于成功的人物塑造。
就连三部曲的反派也可以说具有一以贯之的“邪恶价值观”,不论是《银护1》里动辄要毁灭星球、杀光一族的罗南与隐身在背后的灭霸,还是《银护2》里星爵生父伊戈作为天神族试图对银河系众多星球进行同化,以及《银护3》里身为科学家的“至高进化”,同样依靠着各种残酷的科学实验试图对银河系进行所谓的“纯洁”计划。
这些反派们在执行各自的计划时几乎都是满口“崇高事业”与“至臻至善”,却清一色依靠暴力进行着最变态的勾当。而在这个过程中,每次出现来阻止这些“大善人”恰恰是那些银河系中与“完美”最无关的一群边缘人。可以说,这一贯穿始终的价值观冲突,成为了促成三部曲足够完整的核心。
与此同时,同样是一系列主打友情或家庭价值观的作品,“银护”系列也并没有像即将到来的“速激”系列一样,时时刻刻将“family”挂在嘴边。各个人物之间无时无刻的互相讽刺才是日常,友情的彰显依靠的不是外化的语言,而是危机中不同的表现。
除了有足够创作空间塑造人物之外,由“滚导”自编自导三部曲,也让这一系列形成了最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漫威系列作品。
相比于只能屈服于漫威体系之下的流水线导演们,“滚导”的B级片恶趣味和金曲串烧的个人风格原本就是让《银河护卫队》最初脱颖而出的秘诀,而在《银护3》中,这些风格都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留甚至进一步放大。当然,从他抽空去帮DC重拍《自杀小队》就不难看出,迪士尼的合家欢要求还是对他造成了相当大的限制。
很难说这部电影真的高质量到了8.5分的水准,只能说当下的观众对于超英电影的宽容度依然够高,只要故事连贯、人物丰满、特效能看,再点缀一些怀旧音乐或喜剧元素,片子叫好叫座似乎并不难。
《银护3》通过一个精心塑造了十年的完满结局让漫威电影终于止住了持续下滑的趋势。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银护”系列的出现更像是昙花一现的个例,“漫威电影宇宙”的势头迎来短暂反弹之后或许会加速下滑。
电影与剧集同构的漫威,丢了中国观众的心
漫威迷们应该对去年年底推出的《银河护卫队圣诞特辑》不陌生,因此不会对《银护3》里突如其来的螳螂女和星爵的兄妹关系感到意外。但不知道这件事的普通观众在微博上一抓一大把,很多不明就里的人直到看完《银护3》才重新去把圣诞特辑找来看。类似的情况其实不止是《银护3》,《黑豹2》和《蚁人3》其实都有类似问题,后者甚至更为严重,整部电影的核心大反派早在剧集《洛基》里就已经出现了,很多普通中国观众大概根本不知道这人的前史。
看到这种情况,或许漫威应该庆幸《奇异博士2》没有被引进。如果国内观众莫名其妙发现绯红女巫旺达突然失去了一对双胞胎,可能才会真的以为自己进入了什么“疯狂多元宇宙”。
长期以来,中国观众在各种层面上的叙事脱节,可能才是造就现在“漫威电影宇宙”在国内市场步履维艰的根本原因。
过去三年,迪士尼为了Disney+可谓不遗余力,同期的漫威电影更像是在为剧集服务。不论是《旺达和幻视》和《假如…》还是《洛基》,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奇异博士2》和《蚁人3》的前半部,如果没有看过这两部剧集,光看电影显然很难完整了解其中角色的意图。
而这一问题在接下来只会愈演愈烈,今年11月上映的《惊奇队长2》中两位新加入角色,“惊奇少女”卡玛拉·克汗和莫妮卡·蓝博,前者有自己刚推出不久的单人剧集,后者同样也是通过《旺达与幻视》重点引入的角色。明年五月会上映的《美国队长4:世界新秩序》,大概会直接接上剧集《猎鹰与冬兵》的故事线。更不用说集结了一众通过剧集亮相的二代超英的《雷霆特工队》。
如今的“漫威电影宇宙”其实早已脱离了单纯电影的范畴,是集电影、剧集、动画甚至游戏的多媒体IP宇宙。或许这种形态也和现阶段漫威主打的“多元宇宙”有着事实上的呼应,但面对中国市场,漫威这套“漫威多元媒体宇宙”的叙事逻辑先天就“残缺不全”。
普通观众没有义务去脑补漫威故事的另一半是什么,一向崇尚版权正义的迪士尼更不可能公开鼓励中国观众通过盗版进行私下补课。在叠加了超英审美疲劳、好莱坞IP陷创作窠臼的多重消极影响之后,故事只能讲一半的漫威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远比全球市场更为复杂。
鲍勃·艾格去年年底重掌迪士尼之后,终于让久违的漫威电影重新回到了中国市场。但如今的中国市场显然与三年前他离开迪士尼时有了巨大变化。三年的缺席已经让国内观众不再将漫威电影视为不可或缺的流行文化消费品,甚至就连漫威自身也因为规划问题导致了旗下IP不断贬值。
面对这种困局,或许需要艾格拿出更多“魔法”手段。如果能够借助国内的某家流媒体平台引进漫威剧集,趁“漫威第五阶段”布局尚在途中时,或许还能让国内观众重新赶上这趟“漫威多元媒体宇宙”的末班车。
詹姆斯·古恩和《银河护卫队3》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见好就收与体面收场,只是不知道迪士尼与漫威能否从这一部电影的票房价值之外认识到这一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