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今春沙尘超四成来自境外,治理难在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今春沙尘超四成来自境外,治理难在哪?

蒙古国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造成我国2023年北方沙尘天气的主要粉尘源。其中,蒙古国对我国北方沙尘的平均贡献约为42%,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平均贡献约为26%。

4月下旬北京遭遇沙尘天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旭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沙尘天气再度袭来。中央气象台2023年5月19日6时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称,预计5月19日8时至20日8时,新疆、北京等10个省区市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内蒙古中西部偏北地区局部有沙尘暴。

沙尘天气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性天气且多发生于北方。中央气象台此前表示,2023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过程次数较近十年同期偏多。据统计,截至4月30日,我国北方地区今年已出现12次沙尘天气过程。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研究团队日前发表论文介绍,蒙古国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造成我国2023年北方沙尘天气的主要粉尘源。其中,蒙古国对我国北方沙尘的平均贡献约为42%,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平均贡献约为26%。

这篇发表在英文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的论文全名为《Mongolia Contributed More Than 42% of the Dust Concentrations in Northern China in March and April, 2023》。

为进一步揭示不同沙源对我国沙尘事件的影响,该团队借助HYSPLIT模型和轨迹聚类分析,对2023年3月和4月中国北方沙尘天气过程中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和扩散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

该团队指出,3-4月间的10次沙尘事件中,4次沙尘事件主要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5次沙尘事件主要来自蒙古。在3月7日和4月12—15日的沙尘天气中,中国北方的沙尘天气主要来源于本地。4月9日至11日,约37%的沙尘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而27%的沙尘来自哈萨克斯坦,并通过新疆和蒙古到达中国北方。

该论文第一作者、兰州大学教授陈思宇谈到,3月9—11日的沙尘事件中,蒙古沙尘浓度对中国北方的贡献高达45%,3月12日至15日,蒙古对中国北方沙尘浓度的贡献高达75%。3月19日至24日,蒙古对中国北方沙尘浓度的最大贡献超过63%,导致该地区出现特大沙尘过程。此外,在4月余下的两次沙尘天气(4月3日至4日和4月18日至21日)中,蒙古仍是中国北方沙尘浓度的主要贡献者,贡献率分别为42%和62%。

她认为,冷锋和蒙古气旋这两种天气系统主导了这些沙尘事件,致使蒙古国地区大范围起沙,并推动沙尘跨境输送,导致我国多地出现短时强沙尘暴天气。而随着冷锋不断南推,沙尘也随之向南扩散,致使长江流域也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天气。

界面新闻注意到,在4月11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在以“沙尘”为主题的线上通气会上也曾介绍,从沙尘来源看,2023年的沙尘天气基本都是蒙古气旋带来的大风导致的。

为何蒙古国沙尘频发?界面新闻此前报道,蒙古国面积约156万平方公里,接近中国面积的六分之一,但仅有300多万人口。该国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春季强风雪和沙尘天气频繁。研究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这个内陆国正在经历高温热浪和干旱的恶性循环。持续受高温干旱、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叠加影响的蒙古国,折射了全球许多气候脆弱地区的处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吴波向界面新闻表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例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以及过度抽取地下水等都会造成荒漠化,使得地表植被退化,土壤受到风蚀。“当沙尘暴过境时,风蚀的土壤会为沙尘暴提供更多沙尘来源,从而加强沙尘暴强度。”吴波说。

他指出,以蒙古国南部戈壁荒漠地区为始源地的沙尘暴对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影响最为突出,对华北、东北、华东地区也有重要影响,“作为我国的上游地区,蒙古国南部的荒漠化地区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地方自然条件相似,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开展荒漠化治理工作,为境外沙尘源地的植被恢复提供技术支持,减轻沙尘暴危害。”

实际上,中蒙荒漠化治理合作已由来已久。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消息,2012年,蒙古国荒漠化防治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一行12人访问中国林科院,双方就荒漠化防治技术模式等进行了交流探讨。2013年以来,中国国家林业局组织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为蒙古国举办多期荒漠化防治研修班,促进中蒙治沙经验互学互鉴。2017年以来,由中国防治荒漠化主管部门指导,中科院王新平教授作为技术牵头人,在蒙古国布尔干省南部开展中国治沙典型技术示范,治理示范面积达27公顷,有效固定了当地流动半流动沙丘,示范区草本植物显著增加。

最新一则消息则显示,2023年5月4日—9日,在外交部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支持下,国家林草局邀请蒙古国总统环境与绿色发展顾问巴图胡一行访华,主要目的是与蒙方探讨支持蒙古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及设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有关事项。

据悉,蒙方代表团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实地考察了绿洲防护林、节水灌溉、牧草高产稳产等技术模式,参观了沙尘监测平台和定位监测设备应用,在北京林业大学与中方专家就菌草实用技术、风沙土改良、荒漠化监测、矿山生态修复、桑树生态产业等方面开展了探讨交流。

但是,“目前对来自蒙古的越境沙尘事件的预测能力不够且包含有不确定因素。”陈思宇在上述论文中表示,“由于蒙古国缺乏完善的区域协同观测网络,不同土地覆被上的风蚀机理复杂,目前蒙古粉尘跨界运输的识别和监测能力薄弱,粉尘排放方案的模拟精度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大气环境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她指出,有必要观察蒙古沙尘的长期运输过程,开展实地观测实验,进一步确定蒙古粉尘及其影响区域的主要路径。发展粉尘智能识别和源追踪技术。在不同的下地表(沙漠、牧场、稀疏草地)构建粉尘排放方案,提高蒙古粉尘模拟的精度。此外,将多源数据有机集成,智能提取沙尘事件特征信息,建立沙尘暴标准样本数据库,开发未来基于机器学习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沙尘细化预报系统。

除了对国外荒漠化进行合作治理外,我国国内也在持续强化防治沙尘的努力。

国内荒漠化治理已取得成效,其中的标志性工程是“三北防护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副局长张良曾在2022年7月28日例行发布会上介绍,三北防护林前五期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截至2020年底,三北工程40多年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1月30日,国家林草局在“关于推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回复表示,目前,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相关程序上报审批。

张良曾表示,三北六期工程将以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以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为主攻方向,集中建设一批有特色、上规模、高质量的示范项目。

吴波认为,未来治沙仍需要坚持“近自然恢复”理念,即利用本地乡土物种,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地带性植被接近的生态系统。

吴波对界面新闻指出,“要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工辅助和管理措施,依靠自然生态过程,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受人为干扰前的状态,从而实现恢复后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而建立我国北方防沙生态格局,降低沙尘暴过境时的地表释尘量,减轻沙尘危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今春沙尘超四成来自境外,治理难在哪?

蒙古国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造成我国2023年北方沙尘天气的主要粉尘源。其中,蒙古国对我国北方沙尘的平均贡献约为42%,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平均贡献约为26%。

4月下旬北京遭遇沙尘天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旭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沙尘天气再度袭来。中央气象台2023年5月19日6时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称,预计5月19日8时至20日8时,新疆、北京等10个省区市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内蒙古中西部偏北地区局部有沙尘暴。

沙尘天气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性天气且多发生于北方。中央气象台此前表示,2023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过程次数较近十年同期偏多。据统计,截至4月30日,我国北方地区今年已出现12次沙尘天气过程。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研究团队日前发表论文介绍,蒙古国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造成我国2023年北方沙尘天气的主要粉尘源。其中,蒙古国对我国北方沙尘的平均贡献约为42%,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平均贡献约为26%。

这篇发表在英文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的论文全名为《Mongolia Contributed More Than 42% of the Dust Concentrations in Northern China in March and April, 2023》。

为进一步揭示不同沙源对我国沙尘事件的影响,该团队借助HYSPLIT模型和轨迹聚类分析,对2023年3月和4月中国北方沙尘天气过程中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和扩散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

该团队指出,3-4月间的10次沙尘事件中,4次沙尘事件主要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5次沙尘事件主要来自蒙古。在3月7日和4月12—15日的沙尘天气中,中国北方的沙尘天气主要来源于本地。4月9日至11日,约37%的沙尘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而27%的沙尘来自哈萨克斯坦,并通过新疆和蒙古到达中国北方。

该论文第一作者、兰州大学教授陈思宇谈到,3月9—11日的沙尘事件中,蒙古沙尘浓度对中国北方的贡献高达45%,3月12日至15日,蒙古对中国北方沙尘浓度的贡献高达75%。3月19日至24日,蒙古对中国北方沙尘浓度的最大贡献超过63%,导致该地区出现特大沙尘过程。此外,在4月余下的两次沙尘天气(4月3日至4日和4月18日至21日)中,蒙古仍是中国北方沙尘浓度的主要贡献者,贡献率分别为42%和62%。

她认为,冷锋和蒙古气旋这两种天气系统主导了这些沙尘事件,致使蒙古国地区大范围起沙,并推动沙尘跨境输送,导致我国多地出现短时强沙尘暴天气。而随着冷锋不断南推,沙尘也随之向南扩散,致使长江流域也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天气。

界面新闻注意到,在4月11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在以“沙尘”为主题的线上通气会上也曾介绍,从沙尘来源看,2023年的沙尘天气基本都是蒙古气旋带来的大风导致的。

为何蒙古国沙尘频发?界面新闻此前报道,蒙古国面积约156万平方公里,接近中国面积的六分之一,但仅有300多万人口。该国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春季强风雪和沙尘天气频繁。研究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这个内陆国正在经历高温热浪和干旱的恶性循环。持续受高温干旱、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叠加影响的蒙古国,折射了全球许多气候脆弱地区的处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吴波向界面新闻表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例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以及过度抽取地下水等都会造成荒漠化,使得地表植被退化,土壤受到风蚀。“当沙尘暴过境时,风蚀的土壤会为沙尘暴提供更多沙尘来源,从而加强沙尘暴强度。”吴波说。

他指出,以蒙古国南部戈壁荒漠地区为始源地的沙尘暴对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影响最为突出,对华北、东北、华东地区也有重要影响,“作为我国的上游地区,蒙古国南部的荒漠化地区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地方自然条件相似,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开展荒漠化治理工作,为境外沙尘源地的植被恢复提供技术支持,减轻沙尘暴危害。”

实际上,中蒙荒漠化治理合作已由来已久。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消息,2012年,蒙古国荒漠化防治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一行12人访问中国林科院,双方就荒漠化防治技术模式等进行了交流探讨。2013年以来,中国国家林业局组织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为蒙古国举办多期荒漠化防治研修班,促进中蒙治沙经验互学互鉴。2017年以来,由中国防治荒漠化主管部门指导,中科院王新平教授作为技术牵头人,在蒙古国布尔干省南部开展中国治沙典型技术示范,治理示范面积达27公顷,有效固定了当地流动半流动沙丘,示范区草本植物显著增加。

最新一则消息则显示,2023年5月4日—9日,在外交部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支持下,国家林草局邀请蒙古国总统环境与绿色发展顾问巴图胡一行访华,主要目的是与蒙方探讨支持蒙古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及设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有关事项。

据悉,蒙方代表团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实地考察了绿洲防护林、节水灌溉、牧草高产稳产等技术模式,参观了沙尘监测平台和定位监测设备应用,在北京林业大学与中方专家就菌草实用技术、风沙土改良、荒漠化监测、矿山生态修复、桑树生态产业等方面开展了探讨交流。

但是,“目前对来自蒙古的越境沙尘事件的预测能力不够且包含有不确定因素。”陈思宇在上述论文中表示,“由于蒙古国缺乏完善的区域协同观测网络,不同土地覆被上的风蚀机理复杂,目前蒙古粉尘跨界运输的识别和监测能力薄弱,粉尘排放方案的模拟精度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大气环境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她指出,有必要观察蒙古沙尘的长期运输过程,开展实地观测实验,进一步确定蒙古粉尘及其影响区域的主要路径。发展粉尘智能识别和源追踪技术。在不同的下地表(沙漠、牧场、稀疏草地)构建粉尘排放方案,提高蒙古粉尘模拟的精度。此外,将多源数据有机集成,智能提取沙尘事件特征信息,建立沙尘暴标准样本数据库,开发未来基于机器学习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沙尘细化预报系统。

除了对国外荒漠化进行合作治理外,我国国内也在持续强化防治沙尘的努力。

国内荒漠化治理已取得成效,其中的标志性工程是“三北防护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副局长张良曾在2022年7月28日例行发布会上介绍,三北防护林前五期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截至2020年底,三北工程40多年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1月30日,国家林草局在“关于推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回复表示,目前,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相关程序上报审批。

张良曾表示,三北六期工程将以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以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为主攻方向,集中建设一批有特色、上规模、高质量的示范项目。

吴波认为,未来治沙仍需要坚持“近自然恢复”理念,即利用本地乡土物种,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地带性植被接近的生态系统。

吴波对界面新闻指出,“要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工辅助和管理措施,依靠自然生态过程,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受人为干扰前的状态,从而实现恢复后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而建立我国北方防沙生态格局,降低沙尘暴过境时的地表释尘量,减轻沙尘危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