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大江东|上海与“新青年”双向奔赴!50人论坛倡言“青年发展型”城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江东|上海与“新青年”双向奔赴!50人论坛倡言“青年发展型”城市

上海,正和“新青年”们一起,等待幸福来敲门……

“闯上海,青年孕育无限希望;创巅峰,上海成就多彩青春。领敢为人先之风气、强善作善成之本领、淬百折不挠之斗志、承踔厉奋发之精神,上海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注定成为上海发展交响曲中最澎湃的乐章。”——5月20日,第四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 50 人论坛如约而至,这段青春宣言,道出“闯上海”的“新青年”们的共同心声。思想碰撞,激情洋溢,他们热议今年论坛主题词之一——“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正在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的这座城市,为什么要与青年双向奔赴?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深意何在?向来看重问题导向的上海,为此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大江东工作室注意到,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不久前说过一番话:“青年们来到一座城、喜欢一座城、扎根一座城,归根到底是因为这里能够追逐梦想,拥有无限可能。”他表示,上海要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用心打造青年为之向往、皆有可为的希望之城。为青年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更好服务,发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精神,创设更多创新创业的空间,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场景,帮助解决好成长成才、就业创业、安身安居等急难愁盼。

一席话,让闯上海的新青年,很暖。

5月16日,青年50人论坛创新创业接力站“海创浦东”品牌项目启动,“海创浦东”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在张江科学会堂举办。资料图片

上海不肯坐视“老”去,急切需要提升“青春感”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上海早有谋划,层层递进。

从去年市委党代会明确“要拥抱年轻人、成就年轻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再到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试点、出台一揽子人才政策,上海对青年人才的热情召唤和招揽力度,与日俱增。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是国家大的发展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内在需求两方面的契合。”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这样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去年4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两个月后,45个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发布。向来先行先试的上海,建设步伐应声加快。

上海正在“老”去。

上个月,上海市统计局等部门发布了一组数字——

2022年,上海户籍人口1505.19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53.66万人,占总人口的36.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24.40万人,占28.2%。

即便加上全部常住人口,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也高达25%,这个比例仍在上升。国际上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为判断老龄化的标准,大于7%时进入老龄化,7%至14%为轻度老龄化,14%至20%为中度老龄化,20%以上为重度老龄化阶段。

上海将先于全国,迈进重度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增速放缓、劳动力短缺等问题逐渐凸显。”姚凯直言不讳,“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是优化人口结构,为城市发展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战略。”

他还为这组数字担忧:上海2022年总和生育率仅为0.7,比东京、新加坡等全球知名的低生育率城市还要低;上海0-14岁人口占比、15-24岁人口占比等指标也低于国际水平。“没有青年,就没有未来,高质量发展又从何谈起?”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雄的观点也不谋而合: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就要对标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年轻人口比重、青年的活力,是衡量城市活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除了经济实力、开放水平、创新水平,青年人才密度将成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关键指标,姑且称之为‘青’度,要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人才高地,需要青年人才的塔基。高度需要‘青’度支撑,上海迫切需要提升‘青春感’。”姚凯认为,青年人密度越高,城市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越强。

出现在第四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的部分优秀创业者

向往之地,向往什么——天南海北年轻人,一律“化”成上海人

公平、透明、高效、讲规则、开放、国际化——被问及为什么“闯上海”,“新青年”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上述关键词。这是上海“腔调”,也是上海感召青年才俊的流量“密码”。

“青年发展型城市,也不仅在于拥有多少年轻人口,更重要的是活力,这活力不仅体现在年轻化,更体现在思想的活跃度、对新事物的接纳度以及创新能力。“哲弗智能系统(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飞有些标新立异。他们从2015年就在国内主要城市推广动力锂电池安全防控技术,但尝鲜的是上海公交,继而上海率先在全国推出了动力锂电池安全防控产品标准。

“新技术、新场景应用,上海经常是国内首试、首验。这是一个诞生标准的地方,这里拥有先行先试的成熟环境,政府、行业协会懂行,能和企业共同推动标准制定,愿意从帮助市场主体发展的角度,倾听吸纳企业的意见。”李飞说。

2021年,哲弗公司要申报成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被一道门槛拦住了——按规定,生产型企业主营业务年收入达3亿元以上才能申报。“一些省份只要5000万元以上即可。”李飞在座谈会上向上海市经信委等部门提意见,很快被采纳。今年已将要求调整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吸引着“新青年”,尤其是“海归”们扎根上海。杨雄认为,海派文化有强烈的同化力和浸润力,“把天南海北的年轻人,同化为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多次出席青年50人论坛的寰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逸,深有同感。2015年从牛津大学毕业,他婉拒外企高薪,来到上海创业。他周边很多毕业于海外顶尖大学的青年人,将上海作为回国创业首站。

“海外客户来上海考察,两三天就能遍访上下游供应链、世界前十供应商,这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做不到。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产业链完备,市场空间巨大,融资渠道多元,港口通达世界的港口——这些综合优势便利企业‘出海’,比海外更低的研发成本、更高的研发效率,让研发产品很快验证、上市。”南逸说。

“只计算创业初期的成本,用工、土地价格等,上海不具优势,但预期稳定啊!创业者能预算出付出后得到怎样对应的回报,这让我们敢干敢闯。”80后“金融男”黄震,原本在陆家嘴工作,曾是“两脚不沾泥”的上海囡。他卖掉市中心的房子、押上自己的所有积蓄,到崇明盐碱地开辟生态农场。“崇明区、市农委提供了非常专业化的服务,从田间技术、大棚补贴到产品销售,他们事无巨细,全程跟踪服务。”十几年来,黄震的万禾农业已成长为有口皆碑的农业高端品牌。

“如今越来越多上海年轻人来崇明创业,乡村振兴嘛!”他笑道。

青年50人论坛上备受瞩目的“创新创业十大优秀案例”。资料图片

希望之城,希望在哪——破解“28岁现象”,等待幸福敲门

但是,“新青年”要在上海扎根,压力山大。

姚凯通过人社部门提供的大数据,观察到上海的“28岁现象”——很多闯上海的年轻人,如果28岁还无法解决住房、子女上学,就会离开。落户、住房、子女入学,成为隐形门槛,加之“上岸”“躺平”想法盛行,一些非上海户籍的年轻人,最终选择回乡。

杨雄认为,大量人才涌入,必然带来竞争压力。“内卷”“高压强”加剧了青年人才环境的“不够友好”。

高层次青年人才占比偏低,也是上海人才结构的短板。姚凯说,很多诺奖科学家的成就,往往在青年时代取得。纵观几个全球性科学中心,顶尖人才占比高达20%-30%。目前,上海从事科研的“高被引”科学家117人,占全国8.5%,其中4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占比仅约1/3。

今年初,上海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试点,各试点城区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措施。浦东新区率先试点境内外高校外籍应届毕业生可直接申办工作许可;虹口区在全市创新推出“海归人才驿站”政策,为毕业2年内、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国(境)外高校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的中国籍公民,提供回国过渡期的人才驿站租住。

姚凯关注到今年3月发布的《临港新片区人才筑巢工程实施方案》,从培育前沿产业集群、完善基础教育配置、加大医疗资源供给等10个方面,提出了系统性人才发展支持举措。“这是上海人才政策可喜变化,从过去单打一变为整体配套支持。人才需求多元,要精准施策,更加注重政策的配套性、衔接性和延续性。”

创业者和专家们一致认为,一座青年发展型城市,比拼的是综合性人才环境和人才成长生态。开放是上海最大优势,而最大特点是人才开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青年发展型城市,就是城市和青年互相成就、共生共荣,不仅在有形的平台、政策、服务方面发力,更应注重激发青年内生动力,通过营造对青年更友好的氛围,让青年人融入,成为城市一部分。”姚凯建议,上海一方面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丰富的就业机会、广阔的事业平台和全面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吸引青年人才集聚,另一方面也应关注青年人才生活需求,提升城市温度和人文关怀,以更暖心的措施优化青年人才生活环境,让青年人感到幸福。

上海,正和“新青年”们一起,等待幸福来敲门……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原标题:大江东|上海与“新青年”双向奔赴!50人论坛倡言“青年发展型”城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江东|上海与“新青年”双向奔赴!50人论坛倡言“青年发展型”城市

上海,正和“新青年”们一起,等待幸福来敲门……

“闯上海,青年孕育无限希望;创巅峰,上海成就多彩青春。领敢为人先之风气、强善作善成之本领、淬百折不挠之斗志、承踔厉奋发之精神,上海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注定成为上海发展交响曲中最澎湃的乐章。”——5月20日,第四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 50 人论坛如约而至,这段青春宣言,道出“闯上海”的“新青年”们的共同心声。思想碰撞,激情洋溢,他们热议今年论坛主题词之一——“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正在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的这座城市,为什么要与青年双向奔赴?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深意何在?向来看重问题导向的上海,为此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大江东工作室注意到,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不久前说过一番话:“青年们来到一座城、喜欢一座城、扎根一座城,归根到底是因为这里能够追逐梦想,拥有无限可能。”他表示,上海要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用心打造青年为之向往、皆有可为的希望之城。为青年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更好服务,发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精神,创设更多创新创业的空间,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场景,帮助解决好成长成才、就业创业、安身安居等急难愁盼。

一席话,让闯上海的新青年,很暖。

5月16日,青年50人论坛创新创业接力站“海创浦东”品牌项目启动,“海创浦东”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在张江科学会堂举办。资料图片

上海不肯坐视“老”去,急切需要提升“青春感”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上海早有谋划,层层递进。

从去年市委党代会明确“要拥抱年轻人、成就年轻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再到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试点、出台一揽子人才政策,上海对青年人才的热情召唤和招揽力度,与日俱增。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是国家大的发展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内在需求两方面的契合。”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这样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去年4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两个月后,45个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发布。向来先行先试的上海,建设步伐应声加快。

上海正在“老”去。

上个月,上海市统计局等部门发布了一组数字——

2022年,上海户籍人口1505.19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53.66万人,占总人口的36.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24.40万人,占28.2%。

即便加上全部常住人口,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也高达25%,这个比例仍在上升。国际上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为判断老龄化的标准,大于7%时进入老龄化,7%至14%为轻度老龄化,14%至20%为中度老龄化,20%以上为重度老龄化阶段。

上海将先于全国,迈进重度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增速放缓、劳动力短缺等问题逐渐凸显。”姚凯直言不讳,“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是优化人口结构,为城市发展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战略。”

他还为这组数字担忧:上海2022年总和生育率仅为0.7,比东京、新加坡等全球知名的低生育率城市还要低;上海0-14岁人口占比、15-24岁人口占比等指标也低于国际水平。“没有青年,就没有未来,高质量发展又从何谈起?”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雄的观点也不谋而合: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就要对标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年轻人口比重、青年的活力,是衡量城市活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除了经济实力、开放水平、创新水平,青年人才密度将成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关键指标,姑且称之为‘青’度,要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人才高地,需要青年人才的塔基。高度需要‘青’度支撑,上海迫切需要提升‘青春感’。”姚凯认为,青年人密度越高,城市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越强。

出现在第四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的部分优秀创业者

向往之地,向往什么——天南海北年轻人,一律“化”成上海人

公平、透明、高效、讲规则、开放、国际化——被问及为什么“闯上海”,“新青年”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上述关键词。这是上海“腔调”,也是上海感召青年才俊的流量“密码”。

“青年发展型城市,也不仅在于拥有多少年轻人口,更重要的是活力,这活力不仅体现在年轻化,更体现在思想的活跃度、对新事物的接纳度以及创新能力。“哲弗智能系统(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飞有些标新立异。他们从2015年就在国内主要城市推广动力锂电池安全防控技术,但尝鲜的是上海公交,继而上海率先在全国推出了动力锂电池安全防控产品标准。

“新技术、新场景应用,上海经常是国内首试、首验。这是一个诞生标准的地方,这里拥有先行先试的成熟环境,政府、行业协会懂行,能和企业共同推动标准制定,愿意从帮助市场主体发展的角度,倾听吸纳企业的意见。”李飞说。

2021年,哲弗公司要申报成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被一道门槛拦住了——按规定,生产型企业主营业务年收入达3亿元以上才能申报。“一些省份只要5000万元以上即可。”李飞在座谈会上向上海市经信委等部门提意见,很快被采纳。今年已将要求调整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吸引着“新青年”,尤其是“海归”们扎根上海。杨雄认为,海派文化有强烈的同化力和浸润力,“把天南海北的年轻人,同化为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多次出席青年50人论坛的寰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逸,深有同感。2015年从牛津大学毕业,他婉拒外企高薪,来到上海创业。他周边很多毕业于海外顶尖大学的青年人,将上海作为回国创业首站。

“海外客户来上海考察,两三天就能遍访上下游供应链、世界前十供应商,这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做不到。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产业链完备,市场空间巨大,融资渠道多元,港口通达世界的港口——这些综合优势便利企业‘出海’,比海外更低的研发成本、更高的研发效率,让研发产品很快验证、上市。”南逸说。

“只计算创业初期的成本,用工、土地价格等,上海不具优势,但预期稳定啊!创业者能预算出付出后得到怎样对应的回报,这让我们敢干敢闯。”80后“金融男”黄震,原本在陆家嘴工作,曾是“两脚不沾泥”的上海囡。他卖掉市中心的房子、押上自己的所有积蓄,到崇明盐碱地开辟生态农场。“崇明区、市农委提供了非常专业化的服务,从田间技术、大棚补贴到产品销售,他们事无巨细,全程跟踪服务。”十几年来,黄震的万禾农业已成长为有口皆碑的农业高端品牌。

“如今越来越多上海年轻人来崇明创业,乡村振兴嘛!”他笑道。

青年50人论坛上备受瞩目的“创新创业十大优秀案例”。资料图片

希望之城,希望在哪——破解“28岁现象”,等待幸福敲门

但是,“新青年”要在上海扎根,压力山大。

姚凯通过人社部门提供的大数据,观察到上海的“28岁现象”——很多闯上海的年轻人,如果28岁还无法解决住房、子女上学,就会离开。落户、住房、子女入学,成为隐形门槛,加之“上岸”“躺平”想法盛行,一些非上海户籍的年轻人,最终选择回乡。

杨雄认为,大量人才涌入,必然带来竞争压力。“内卷”“高压强”加剧了青年人才环境的“不够友好”。

高层次青年人才占比偏低,也是上海人才结构的短板。姚凯说,很多诺奖科学家的成就,往往在青年时代取得。纵观几个全球性科学中心,顶尖人才占比高达20%-30%。目前,上海从事科研的“高被引”科学家117人,占全国8.5%,其中4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占比仅约1/3。

今年初,上海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试点,各试点城区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措施。浦东新区率先试点境内外高校外籍应届毕业生可直接申办工作许可;虹口区在全市创新推出“海归人才驿站”政策,为毕业2年内、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国(境)外高校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的中国籍公民,提供回国过渡期的人才驿站租住。

姚凯关注到今年3月发布的《临港新片区人才筑巢工程实施方案》,从培育前沿产业集群、完善基础教育配置、加大医疗资源供给等10个方面,提出了系统性人才发展支持举措。“这是上海人才政策可喜变化,从过去单打一变为整体配套支持。人才需求多元,要精准施策,更加注重政策的配套性、衔接性和延续性。”

创业者和专家们一致认为,一座青年发展型城市,比拼的是综合性人才环境和人才成长生态。开放是上海最大优势,而最大特点是人才开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青年发展型城市,就是城市和青年互相成就、共生共荣,不仅在有形的平台、政策、服务方面发力,更应注重激发青年内生动力,通过营造对青年更友好的氛围,让青年人融入,成为城市一部分。”姚凯建议,上海一方面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丰富的就业机会、广阔的事业平台和全面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吸引青年人才集聚,另一方面也应关注青年人才生活需求,提升城市温度和人文关怀,以更暖心的措施优化青年人才生活环境,让青年人感到幸福。

上海,正和“新青年”们一起,等待幸福来敲门……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原标题:大江东|上海与“新青年”双向奔赴!50人论坛倡言“青年发展型”城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