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T时报记者 钱立富
编辑|钱立富 孙妍
通过四年高质量建设和规模商用,中国5G成果异常显著,彰显了中国5G的广度、速度和深度。
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基础设施·5G应用及6G愿景”分论坛上,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赵策介绍,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264万个,5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县城城区,5G移动电话用户数达6.2亿。在速度方面,5G基本实现了在上下行速率方面比4G快十倍的要求。而深度方面,在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5G应用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52个,应用案例数超5万。
在此基础上,中国5G发展正在向纵深推进,需要网络能力进一步升级来赋能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毫米波5G、RedCap轻量化5G走上场已是板上钉钉之事。外界普遍预期RedCap轻量化5G有望今年实现商用部署,在这次“数字基础设施·5G应用及6G愿景”分论坛上,业界人士表示RedCap成本已降低至与4G基本相当。而在毫米波5G方面,与会人士则预计大概率会在明年上场。
01 毫米波端网已基本具备商用能力
高频演进是无线新型技术发展的方向,毫米波的大带宽、高速率特点,更能满足热点高容量需求,而低时延、精细感知可进一步提升行业数字化能力。
比如在带宽能力方面,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3.5GHz频段上具备200MHz带宽的能力。而26GHz这样的毫米波频段,则拥有800MHz大带宽能力,提供超过10Gbps的高吞吐量能力。另外毫米波还具备超低空口时延、密集小区灵活部署、精细感知能力,能达到分米级精度。
尤其是对于企业客户来说,目前5G使用痛点包括“上行带宽不足”“网络容量受限”等,而且企业客户对于网络延迟的确定性有着明确和较高的要求,对于定位能力的要求较高,如自动驾驶、自主移动、物品追踪等。面对痛点,5G毫米波是非常重要且非常适合的解决方案,能满足To B及To C领域的高容量需求。
“在IMT-2020推进组领导下,中国联通持续推进,5G毫米波端网已基本具备商用能力”,中国联通研究院副院长魏进武在论坛上表示,中国联通稳步推进毫米波闭环技术体系,在新技术研究、新标准引领、新设备研发、新生态构建等方面加速推进毫米波产业链进展。
我国毫米波5G何时上场一直没有明确时间表,不过相关人士在论坛上表示,毫米波5G在国内大概率会在明年上场。
不过从韩国的情况来看,毫米波5G发展并不顺利。就在近日,韩媒消息称,因为未能按照政府要求完成基站建设数量,韩国运营商SK电讯可能放弃使用28GHz频段建设5G网络。而在此前,韩国通信主管部门已经吊销了分配给另外两家韩国运营商(KT、LG Uplus)用于5G部署的28GHz频段的频谱许可证,原因同样是投资不足且没有达到部署要求。在SK电讯退出后,韩国政府正在为28GHz频段寻找新的运营商。
02 RedCap加速“物超人”
在这次论坛上,轻量化5G(RedCap)频频被提及。在5G发展走向纵深阶段的时候,RedCap是提升5G能力、丰富5G应用场景的重要支撑。
RedCap,并非“红帽子”之意,其英文全称是Reduced Capability,中文直译“降低能力”。它是3GPP在5G R17阶段专门推出的一种新技术标准协议,通过降低5G的能力和成本,来满足中等速率物联网场景的需求,进一步拓展5G发展空间。换而言之,这是“轻量级5G”,在降低5G行业终端成本与功耗的同时,充分满足千行百业的中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的需求。
“RedCap轻量化5G终端方案,在功耗方面比LTE降低20%,在成本方面至少比5G降低50%,而在低时延方面能力与5G相当,而且保持着和5G相当的特性”,魏进武用一串数据说明了RedCap轻量化5G终端方案的优势。
而在需求方面,魏进武介绍,RedCap支持工业互联、视频监控、可穿戴、车联网等场景,支持工业11个应用中的6个。
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总裁曹明表示,2022年中国率先实现“物超人”,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超越了移动通信用户规模,“2023年物联网将全面加速,走向全场景应联互联,走向低成本广泛连接、走向无源物联、走向核心生产环节。”在这其中,RedCap是助力实现低成本广泛连接的重要支撑,2023年大约有50多款RedCap终端上市。
业内预测,随着终端模组成本的降低和网络向更高制式演进,RedCap将逐步替代4G物联成为中高速物联的主力,未来3年连接数将达到亿级。不过,RedCap若想最终走向大规模商用,还需要跨越成本、生态等方面的挑战,而这都需要依靠时间来“治愈”。比如在成本方面,RedCap模组单价已经在不断走低,达到60元左右,不断扭转与4G模组竞争的优劣势。而在生态方面,RedCap涉及运营商、设备商、芯片及模组厂商等等,不同环节进展不一,在这次论坛上,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赵策明确表示,要“开展5G增强技术研发,加速5G轻量化芯片研发”。
03 推进6G创新走深走实
移动通信十年一代,按此节奏,2030年6G将迎来商用时代。
“我们也期待在2029年左右能形成6G相关的国际技术标准。同期我们会有产业研发的准备来实现面向2030年前后6G商用的工作。”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移动通信创新中心副主任杜滢表示。
全球云网宽带产业协会董事会主席李正茂称:“为满足6G时代沉浸化、智慧化、全域化的业务与应用场景需求,6G网络将结合通信、感知、计算、数据融合、智能安全等技术要素,打造高速云网融合、通感算一体、弹性智能、内生安全、万物互联的6G网络,构建更加高效联通的数字基础设施,更好地支撑数字经济发展。”
李正茂认为,世界各国均已开展相关研究并就6G研究方向达成初步共识,关键技术逐渐聚焦。但是目前6G具体技术方案尚未收敛,标准制定尚未开始。李正茂呼吁,“全球产业界要持续创新通力合作,避免未来的6G标准出现分裂”。
面向2030年及未来,6G将与先进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实现通信与感知、计算、控制的深度耦合,推动5G三大典型场景,即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低时延高可靠(uRLLC)、大规模机器连接(mMTC)的不断演进和扩展,并在此基础上新增人工智能服务和感知服务两大类超越传统通信的典型应用场景。在论坛上,IMT-2030(6G)推进组需求工作组组长王庆扬对《6G AI即服务(AIaaS)需求研究》报告进行了解读。王庆扬表示,报告以机器学习为核心的AI,包含相关的AI模型算法、数据等基本要素,以算力资源作为支撑,依托AI模型生成训练推理来实现普惠智能目标。6G AIaaS,即6G AI as a Service,是指通过6G系统(包括6G核心网、无线接入网和终端)的连接、计算、数据、模型等资源和功能,构建分布式的高效、节能、安全的AI服务(包括AI模型训练、推理、部署等)和开放生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