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2023年5月26日,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共授奖316项(人)。其中,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具体奖项中,本年度共授予56项成果上海市自然科学奖,47项成果上海市技术发明奖,182项成果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8项成果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
本年度的奖项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获奖数量有比较明显的增长,56项成果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比2020年增加了11项;47项成果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比2020年增加了14项。科技进步奖获奖数量只增加了1项(由181项增加到182项)。授奖项目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占比分别达到18.5%和15.5%,高于前5年均值(12%和11%)。
针对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本年度的奖项中也展现优秀科技成果。其中,生物医药领域获奖11项,集成电路领域获奖10项,人工智能领域获奖9项。
其中,特等奖获奖项目分别颁给了“航空航天大型曲面蒙皮/箱底双五轴镜像铣削技术项目”与“300mm大硅片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
“航空航天大型曲面蒙皮/箱底双五轴镜像铣削技术与装备”项目团队研制了全球尺寸最大的卧式双五轴镜像铣装备、全球首台立式双五轴镜像铣装备,突破了双五轴联动控制系统禁运限制。该装备应用于我国中航工业、商飞、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重点企业,支撑了C919、Y20、J10、CZ-5/6/7等我国飞行器重点型号的研制与批产。
300mm大硅片则解决了我国集成电路领域“能否生存、可否发展”的问题。
此外,张文宏教授致力于老百姓能听懂的新冠疫情下的全民抗疫与健康生活科普,对帮助民众用科学知识抵御病毒,控制新冠疫情都起到了非常重要且积极的作用,获颁科学技术普及奖特等奖。
其他获奖项目中,“超快强光场驱动的空气激光研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组开辟了强场非线性光学的新前沿,开拓了空气激光远程探测应用,为多组分大气分子灵敏检测提供了变革性方案。
“复杂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疗新技术的建立与应用”(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组首次提出血管瘤血清标记物概念,国际首次发现VEGF、ANG等标志物,国际首创“梳子瓣”技术、PEPSI术式等技术,国际首次报道脉管畸形光动力治疗并推动领域国际领先地位。
“真实世界视频智能增强技术及国产化应用”(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团队提出了高阶多层次退化仿真和自适应超分辨算法,发明了多帧高阶建模和场景深度感知的视频插帧等技术,开发了视频增强专用算子库,并构建了全流程自主可控的高效AI视频增强平台。该技术应用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咪咕视讯、云视科技等行业龙头。
“大型飞机高安全机载网络系统及核心设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团队提出了机载网络高安全性传输协议、架构和高置信度确定性分析方法,研制了高安全、高实时的机载网络设备与专用芯片,构建了满足A级适航标准要求的研发体系。该技术实现了核心设备、关键软件、专用芯片、工具链、适航体系的一体化创新,在C919、AG600等大型飞机上得到全面应用。
在今年的获奖奖项中,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数据显示,2022年获奖项目的所有完成单位共919家,其中各类企业合计有452家,占比近50%。从企业性质来看,获奖项目的参与企业中,国有企业数量最多,有245家,占所有参与企业的54%。在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中,有62家是国有企业,占比达71%。
此外,狄增峰、姜雪峰、廖专、米毅、王波兰、武海斌、熊磊、游正伟、周斌、邹多宏被授予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日本籍专家和田章、以色列籍专家伊塔玛尔·威尔纳获本年度的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