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数据显示,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涨4.0%,涨幅较1-4月回落0.7个百分点。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涨12.7%,比上月回落5.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上涨3.5%,回落2.1个百分点。
数据均逊于预期。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采集的7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1-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4%;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6%,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界面新闻表示,伴随上年4月疫情高峰带来的低基数效应弱化,5月各项经济指标同比均有所回落。具体来看,基建投资仍对经济起到支撑作用,房地产依然是最大的拖累,消费总体呈温和修复趋势。
经济学人智库高级分析师徐天辰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一是疫后复苏第一阶段已经走完,经济活动见顶回落;二是外需萎靡;三是国内就业、地产、地方债务等结构性问题突出。
“5月份经济回落是这三重压力的集中体现。”他说。
徐天辰预计,从现在到三季度经济中国经济将处于磨底阶段,随着逆周期政策加力,经济内生动能或在四季度重新回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还显示, 5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月持平。其中,16-24岁、25-29岁劳动调查失业率分别为20.8%、4.1%,分别较上月上升0.4、下降0.1个百分点。
基建面临下行压力
1-5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5%,涨幅较前4个月回落1.0个百分点。虽然基建投资增速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自年初以来增速在持续下行。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基建投资能够保持较高增速主要是依赖新增专项债快速发行,但随着专项债上半年集中发行后,三季度如果卖地收入仍相对较弱且专项债逐步发完,基建到位资金可能存在压力。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4 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1761亿元,同比下降21.7%。天风证券指出,通常情况下,1-4 月土地出让收入占全年比重20%以上,如果全年土地出让节奏和过去两年持平,预计今年土地出让收入在5万亿元左右,较去年下滑1.7万亿元。如果接下来没有增量政策工具作补充,这意味着今年地方政府在基建投资上可能还会面临着财政预算不足的压力。
分析师表示,当前以消费、民间投资为代表的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总体偏弱,加之外需放缓势头进一步显现,这就意味着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核心的基建投资还需保持较高水平。他们预计,三季度有较大概率看到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准财政工具的出台,为基建补充“弹药”。
“政策层面今年不强调刺激,但也不会乐于看到基建投资失速,特别是在近期经济动能放缓的背景下。”徐天辰说。他预计,新增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规模在3000亿元左右,低于去年水平。
房地产投资降幅扩大
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滑7.2%,降幅比1-4月扩大1.0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扩大。
红塔证券宏观研究员杨欣表示,房地产投资始终处于低迷状态,一方面是因为销售恢复力度不够,“销售回款-拿地-开工-交付-销售回款”的良性循环不畅通,房企资产负债表没有充分修复,流动性依然偏紧。而且,在人口增速下滑、“房住不炒”的背景下,房企对未来的预期也偏谨慎,拿地意愿不强。
另一方面,她指出,从土地成交数据来看,地域分化明显,高能级城市土地成交景气度高,但低能级城市遇冷,考虑到低能级城市房地产投资占比更高,房地产投资增速下行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低能级城市的拖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2.6%,降幅较前4个月扩大1.4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0.9%,降幅扩大0.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55958亿元,同比下降6.6%,降幅较1-4月扩大0.2个百分点。
王青表示,在二季度楼市再度转弱的背景下,政策工具箱在放宽购房条件、降低首付成数、下调房贷利率等方面都还有较大潜力可挖。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本周已下调了政策利率10个基点,这可能会为接下来居民房贷利率进一步较快下行铺平道路。
制造业投资下行
1-5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0%,涨幅较前4个月回落0.4个百分点,自去年10月以来增速连续下行。
杨欣表示,制造业企业今年面临诸多挑战叠加的情况,一方面,疫情的“伤痕效应”导致耐用品消费下行,加上海外需求收缩导致出口回落,企业订单来源不够,另一方面,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处于低位,企业扩产投资必要性不大。此外,企业盈利能力偏弱影响到企业资本开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8%,比上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1-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下降20.6%,其中,4月下降18.2%。
徐天辰表示,前期支撑制造业投资的需求侧因素逐渐消退,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企业理应会减少投资。“投资回暖预计至少要等到明后年,潜在契机是全球制成品需求重新回暖、制造业企业利润恢复、以及国家安全、技术自主等政策驱动。”他说。
李超也表示,制造业资本开支取决于中下游需求侧的修复斜率及其对应的持续性,预计年内制造业投资增速将继续震荡走低。
消费增速放缓
随着防疫措施优化带来的前期积压需求的快速释放,消费增速自去年12月以来首次放缓。
王青表示,如果剔除低基数影响,以2019年为基期计算的四年平均增速在4%上下,尽管较前值加快0.6个百分点,但仍仅相当于疫情前8%-9%常态增长水平的一半左右,这意味着当前消费修复动能仍较为温和。
按消费类型分,5月份,商品零售同比增长10.5%,涨幅比4月回落5.4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同比增长35.1%,涨幅比4月下降8.7个百分点。
从主要商品来看,1-5月,增长最快的两类商品分别是金银珠宝类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同比分别增长19.5%和14.1%;增速最低的分别是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较上年下降6.6%和2.0%。
徐天辰指出,当前存在“消费分层”现象,一方面奢侈品销量表现优异,另一方面低价低端消费受追捧,两者之间仿佛存在“鸿沟”。相比对汽车等部分领域的定向刺激,当务之急应是尽快夯实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基础,使之不仅有意愿消费,更有能力消费。
王青表示,短期内,除了出台发放消费券或补贴等促消费政策,有必要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这既能直接推动涉房消费,也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费信心。
工业生产偏弱
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连续上行的势头在5月中止。分析师认为,工业生产偏弱的原因仍与需求不足有关。
“年初在疫情防控优化、地方‘拼经济’需求下产能迎来一波集中释放。但随后因经济内生动力不强,同时外需回落,内外需双紧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产品销售不畅的难题。”杨欣说。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48.8%,比4月下降0.4个百分点,创今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生产指数为49.6%,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为2月以来最低。
王青指出,不仅是中国,全球工业生产普遍在经历一个低迷过程。一季度,德国在发达经济体中率先进入技术性衰退,韩国GDP环比增速出现大幅下滑,这些都表明后疫情阶段,商品消费逐步向服务消费转移。
“这也意味着疫情三年国内工业生产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的阶段已经过去,接下来推动经济复苏,将主要依靠服务业发力。”他说。
徐天辰表示,目前国内外需求还在探底过程中,预计去库将持续至三季度末,之后或有所恢复,具体表现将取决于逆周期政策、特别是基建类融资的力度,以及海外需求侧有无超预期好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