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折叠屏手机折戟背后:魅族沦为吉利“工具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折叠屏手机折戟背后:魅族沦为吉利“工具人”

魅族要继续“小而美”下去了。

文|新摘商业评论 天语 

编辑|南溟 

计划中的折叠屏手机遭遇折戟,在这条赛道上,魅族要慢一慢了。 

2023年5月31日,知名数码博主“数码闲聊站”爆料称,现在魅族在做的折叠屏旗舰手机已经放弃了,“短期内肯定看不到量产机落地”。 

对此,魅族品牌CEO黄质潘对《钛媒体》表示,“我们对折叠屏手机的要求更高了,之前定义的产品竞争力不太够,所以会重新定义,折叠屏这条产品线还是会继续的。”尽管魅族仍将研发折叠屏手机,但可以确定的是,魅族此前计划中的折叠屏手机确实要按下暂停键。 

近两年,智能手机行业大盘触顶,各大厂商纷纷抢抓折叠屏手机赛道的红利,推出相关产品。在此背景下,魅族并不急于推出折叠屏手机产品,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有较高的追求,另一方面,或许也与被吉利收购后,品牌定位调整有一定的联系。

一、魅族PRO 7后,江湖只剩传说

曾几何时,作为小米的“老师”,魅族还是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一线玩家,曾推出数款引领智能手机行业发展趋势的产品。 

2009年问世的魅族M8,搭载了搭载3.4英寸的电容触控屏,是iPhone发布后,最早一批使用电容屏的智能手机。

2015年6月,魅族发布魅蓝Note2时,还同步推出了全新的mBack交互方式,基于全新腰圆按键设计语言的mBack物理Home键,可实现指纹识别、返回、回到主页等操作,影响了当时的一大批手机。 

凭借着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以及资本加持,2015年前后,魅族飞速成长。 2015年12月,年度媒体沟通会上,魅族副总裁李楠透露,魅族手机2015年总销量突破2000万台,同比增长350%。 2016年,魅族手机销量为2200万台,同比增长10%,并实现了年度盈利。 

照此趋势,魅族有可能成为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翘楚,遗憾的是,2017年后,因一系列决策失误,魅族在智能手机行业的声量日渐衰弱。 

IDC数据显示,2017年,魅族销量为2000万台,位列第六。第二年,魅族手机的销量仅为405万台,同比暴跌79%。 

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魅族误判智能手机行业发展趋势所致。2016年10月,小米发布了基于全面屏设计的小米MIX。自此,全面屏手机成为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主流,这给了老大哥魅族不小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2017年7月,魅族推出的年度旗舰产品魅族PRO 7却采用了标新立异的副屏设计。因消费者纷纷选购全面屏手机,魅族PRO 7遭遇滑铁卢,最终不得不打折清库存。 

魅族PRO 7似乎成了魅族创始人黄章绕不开的心结。2018年7月,有“煤油”在魅族论坛询问白永祥现在何处,黄章则直接开怼:“你想他去原价买他的pro7就好了”。 

事实上,黄章也打算重整旗鼓,2018年末,其在魅族社区对外表示,“现阶段是我们主动调整策略,厚积薄发。未来产品更是精品路线,不会用超低端机来弥补销量。” 

然而,多年过去,魅族手机的影响力仍没有明显起色。BCI数据显示,2021年初,魅族手机的市占率仅为0.1%。至此,魅族彻底沦为“Others”品牌。 

二、三年重回TOP 5几乎没有可能

或许是因为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实现复兴,2022年,魅族选择“卖身”吉利。

2022年7月4日,星纪时代发布公告称,已与魅族科技举行战略投资签约仪式,拿到后者79.09%的控股权,并取得对魅族科技的单独控制。公开资料显示,星纪时代成立于2021年,由吉利集团控股。这也意味着,魅族成为了吉利的子公司。 

有了“金主”,魅族终于可以按正常的节奏更新旗舰智能手机产品。 2023年3月30日,星纪魅族集团发布了魅族20系列手机。 发布会现场,星纪魅族集团董事长兼CEO沈子瑜对外表示,“魅族将用三年时间重回国内中高端市场TOP 5”。 

尽管从产品来看,魅族20系列手机延续了魅族优秀的工业设计基因,并且具备一定的性价比,但其或许很难帮助魅族重新杀回国内手机市场的头部阵营。 

难度不仅体现在产品迭代,更与整个智能手机市场面临的大环境有直接关系。随着智能手机行业见顶,红利越来越小,小微品牌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IDC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中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事实上,自2017年以来,出货量下滑,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主旋律。 

因市场红利收窄,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加速“内卷”,纷纷推出高性价比的手机,以抢占市场。也正因此,魅族20系列手机所处的3000元-4000元价位段,2K屏幕、潜望长焦、大内存等配置都屡见不鲜,并不具备超强竞争力。

反观魅族20仍采用“小黄鸭”排列的1080P京东方屏幕、没有长焦镜头,最高只支持67W快充,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魅族20系列手机也确实没有成为爆款。在京东平台,目前魅族20和魅族20 Pro的评论量均仅为2万+。作为对比,同样是在2023年初发布的一加11,目前在京东的评论量已破10万+。 

综合来看,过去几年,中国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一直是OPPO、vivo、小米、荣耀和苹果。由于这几大智能手机厂商更凭借品牌优势与渠道,实现规模效益,二三线的智能手机品牌也愈发难以具备比较优势。因此,魅族想在三年时间重回国内中高端市场TOP 5,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魅族只是吉利的“工具”

事实上,即使魅族不能在三年时间内重回国内中高端市场TOP 5,吉利或许也不会过于焦虑,因为其收购魅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智能手机行业有所作为。 

随着微电子、5G网络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科技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是“万物互联”。IMARC Group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零售物联网市场规模为495亿美元,预计2028年,这一数字将达1470亿美元,2023年-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8.2%。 

对于车企来说,虽然随着汽车的智能化程度逐渐提升,车机将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承载用户的娱乐需求,但因不能随身携带,智能汽车很难成为时代的入口。

比较而言,手机足够便携,并且算力强大,因此,行业一致认为,智能手机将成为IoT时代的入口。比如,华为此前就喊出的“1+8+N”的口号,其中的“1”就是智能手机。这一点几乎成为行业共识,小米的AIoT故事也一直以智能手机中心。 

对此,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曾表示,“未来,智能汽车、智能手机两个行业将不再各行其道,而是共同解决整个行业亟需‘破冰’的难题,基于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真正打通多终端、全场景、沉浸式的智能交互体验,让万物互联成为现实。” 

事实上,李书福的洞见并不是孤例。2022年7月,蔚来汽车CEO李斌就曾透露,公司正推进智能手机业务,将打造蔚来品牌的智能手机。更早之前的2021年3月,小米还宣布首期投资为100亿元,打造自家的智能汽车。 

由此来看,吉利收购魅族,更大意义上,是为自家的智能汽车产品补足移动入口的短板。这种辅助性的策略,也决定了魅族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在智能手机行业开疆破土,而是为吉利汽车服务。

比如,发布魅族20系列手机时,魅族还同步带来了Flyme Auto车机操作系统,搭载该系统的领克汽车,可以与魅族手机无感互联,实现解锁上车、导航流转、应用跨界等功能。 

由此来看,在各大智能手机厂商纷纷推出折叠屏手机的背景下,魅族异常冷静,没有推出相关产品,或许是因为考虑到了折叠屏手机之于智能汽车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直板机,拉不开太大的差距,因而做出的战略取舍。 

作为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第一批玩家,魅族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2018年前后,因一系列的决策失误,其一蹶不振,令人扼腕叹息。 

不过好在,在万物互联的大趋势下,吉利看到了智能手机的巨大战略价值,因而收购魅族,助力其推出了全新的魅族20系列。 

但遗憾的是,因吉利的主业是造车,魅族也从一家纯粹意义上的智能手机厂商,变为了智能汽车的辅助性“工具”。这或许也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魅族要继续“小而美”下去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魅族

3.8k
  • 从手机眼镜到汽车,星纪魅族要跟华为小米抢市场
  • 星纪魅族CEO苏静:研发推进折叠屏手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折叠屏手机折戟背后:魅族沦为吉利“工具人”

魅族要继续“小而美”下去了。

文|新摘商业评论 天语 

编辑|南溟 

计划中的折叠屏手机遭遇折戟,在这条赛道上,魅族要慢一慢了。 

2023年5月31日,知名数码博主“数码闲聊站”爆料称,现在魅族在做的折叠屏旗舰手机已经放弃了,“短期内肯定看不到量产机落地”。 

对此,魅族品牌CEO黄质潘对《钛媒体》表示,“我们对折叠屏手机的要求更高了,之前定义的产品竞争力不太够,所以会重新定义,折叠屏这条产品线还是会继续的。”尽管魅族仍将研发折叠屏手机,但可以确定的是,魅族此前计划中的折叠屏手机确实要按下暂停键。 

近两年,智能手机行业大盘触顶,各大厂商纷纷抢抓折叠屏手机赛道的红利,推出相关产品。在此背景下,魅族并不急于推出折叠屏手机产品,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有较高的追求,另一方面,或许也与被吉利收购后,品牌定位调整有一定的联系。

一、魅族PRO 7后,江湖只剩传说

曾几何时,作为小米的“老师”,魅族还是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一线玩家,曾推出数款引领智能手机行业发展趋势的产品。 

2009年问世的魅族M8,搭载了搭载3.4英寸的电容触控屏,是iPhone发布后,最早一批使用电容屏的智能手机。

2015年6月,魅族发布魅蓝Note2时,还同步推出了全新的mBack交互方式,基于全新腰圆按键设计语言的mBack物理Home键,可实现指纹识别、返回、回到主页等操作,影响了当时的一大批手机。 

凭借着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以及资本加持,2015年前后,魅族飞速成长。 2015年12月,年度媒体沟通会上,魅族副总裁李楠透露,魅族手机2015年总销量突破2000万台,同比增长350%。 2016年,魅族手机销量为2200万台,同比增长10%,并实现了年度盈利。 

照此趋势,魅族有可能成为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翘楚,遗憾的是,2017年后,因一系列决策失误,魅族在智能手机行业的声量日渐衰弱。 

IDC数据显示,2017年,魅族销量为2000万台,位列第六。第二年,魅族手机的销量仅为405万台,同比暴跌79%。 

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魅族误判智能手机行业发展趋势所致。2016年10月,小米发布了基于全面屏设计的小米MIX。自此,全面屏手机成为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主流,这给了老大哥魅族不小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2017年7月,魅族推出的年度旗舰产品魅族PRO 7却采用了标新立异的副屏设计。因消费者纷纷选购全面屏手机,魅族PRO 7遭遇滑铁卢,最终不得不打折清库存。 

魅族PRO 7似乎成了魅族创始人黄章绕不开的心结。2018年7月,有“煤油”在魅族论坛询问白永祥现在何处,黄章则直接开怼:“你想他去原价买他的pro7就好了”。 

事实上,黄章也打算重整旗鼓,2018年末,其在魅族社区对外表示,“现阶段是我们主动调整策略,厚积薄发。未来产品更是精品路线,不会用超低端机来弥补销量。” 

然而,多年过去,魅族手机的影响力仍没有明显起色。BCI数据显示,2021年初,魅族手机的市占率仅为0.1%。至此,魅族彻底沦为“Others”品牌。 

二、三年重回TOP 5几乎没有可能

或许是因为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实现复兴,2022年,魅族选择“卖身”吉利。

2022年7月4日,星纪时代发布公告称,已与魅族科技举行战略投资签约仪式,拿到后者79.09%的控股权,并取得对魅族科技的单独控制。公开资料显示,星纪时代成立于2021年,由吉利集团控股。这也意味着,魅族成为了吉利的子公司。 

有了“金主”,魅族终于可以按正常的节奏更新旗舰智能手机产品。 2023年3月30日,星纪魅族集团发布了魅族20系列手机。 发布会现场,星纪魅族集团董事长兼CEO沈子瑜对外表示,“魅族将用三年时间重回国内中高端市场TOP 5”。 

尽管从产品来看,魅族20系列手机延续了魅族优秀的工业设计基因,并且具备一定的性价比,但其或许很难帮助魅族重新杀回国内手机市场的头部阵营。 

难度不仅体现在产品迭代,更与整个智能手机市场面临的大环境有直接关系。随着智能手机行业见顶,红利越来越小,小微品牌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IDC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中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事实上,自2017年以来,出货量下滑,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主旋律。 

因市场红利收窄,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加速“内卷”,纷纷推出高性价比的手机,以抢占市场。也正因此,魅族20系列手机所处的3000元-4000元价位段,2K屏幕、潜望长焦、大内存等配置都屡见不鲜,并不具备超强竞争力。

反观魅族20仍采用“小黄鸭”排列的1080P京东方屏幕、没有长焦镜头,最高只支持67W快充,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魅族20系列手机也确实没有成为爆款。在京东平台,目前魅族20和魅族20 Pro的评论量均仅为2万+。作为对比,同样是在2023年初发布的一加11,目前在京东的评论量已破10万+。 

综合来看,过去几年,中国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一直是OPPO、vivo、小米、荣耀和苹果。由于这几大智能手机厂商更凭借品牌优势与渠道,实现规模效益,二三线的智能手机品牌也愈发难以具备比较优势。因此,魅族想在三年时间重回国内中高端市场TOP 5,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魅族只是吉利的“工具”

事实上,即使魅族不能在三年时间内重回国内中高端市场TOP 5,吉利或许也不会过于焦虑,因为其收购魅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智能手机行业有所作为。 

随着微电子、5G网络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科技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是“万物互联”。IMARC Group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零售物联网市场规模为495亿美元,预计2028年,这一数字将达1470亿美元,2023年-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8.2%。 

对于车企来说,虽然随着汽车的智能化程度逐渐提升,车机将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承载用户的娱乐需求,但因不能随身携带,智能汽车很难成为时代的入口。

比较而言,手机足够便携,并且算力强大,因此,行业一致认为,智能手机将成为IoT时代的入口。比如,华为此前就喊出的“1+8+N”的口号,其中的“1”就是智能手机。这一点几乎成为行业共识,小米的AIoT故事也一直以智能手机中心。 

对此,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曾表示,“未来,智能汽车、智能手机两个行业将不再各行其道,而是共同解决整个行业亟需‘破冰’的难题,基于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真正打通多终端、全场景、沉浸式的智能交互体验,让万物互联成为现实。” 

事实上,李书福的洞见并不是孤例。2022年7月,蔚来汽车CEO李斌就曾透露,公司正推进智能手机业务,将打造蔚来品牌的智能手机。更早之前的2021年3月,小米还宣布首期投资为100亿元,打造自家的智能汽车。 

由此来看,吉利收购魅族,更大意义上,是为自家的智能汽车产品补足移动入口的短板。这种辅助性的策略,也决定了魅族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在智能手机行业开疆破土,而是为吉利汽车服务。

比如,发布魅族20系列手机时,魅族还同步带来了Flyme Auto车机操作系统,搭载该系统的领克汽车,可以与魅族手机无感互联,实现解锁上车、导航流转、应用跨界等功能。 

由此来看,在各大智能手机厂商纷纷推出折叠屏手机的背景下,魅族异常冷静,没有推出相关产品,或许是因为考虑到了折叠屏手机之于智能汽车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直板机,拉不开太大的差距,因而做出的战略取舍。 

作为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第一批玩家,魅族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2018年前后,因一系列的决策失误,其一蹶不振,令人扼腕叹息。 

不过好在,在万物互联的大趋势下,吉利看到了智能手机的巨大战略价值,因而收购魅族,助力其推出了全新的魅族20系列。 

但遗憾的是,因吉利的主业是造车,魅族也从一家纯粹意义上的智能手机厂商,变为了智能汽车的辅助性“工具”。这或许也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魅族要继续“小而美”下去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