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大厂在裁员,这些互联网小厂却在闷声赚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厂在裁员,这些互联网小厂却在闷声赚钱

“这个公司竟然还活着?还活得很滋润?”

界面新闻|范剑磊

文|每日人物社 卢枕

编辑 | 赵磊

6月炎夏,蒸烤着打工人的身心,外面是40度的高温,很多公司里面,却涌动着寒流。

上个月,阿里巴巴传出裁员,大厂程序员们还没来得及反应,先吓坏了杭州二手房的业主和中介;没过几天,马化腾的一条朋友圈又刷了屏,“收紧队形”四个字,被解读成腾讯要裁员的信号。

这两条消息后来都被辟了谣,阿里说,“我们还在继续大规模招聘”,腾讯说,“这是对外部公司说的,不是对腾讯”。

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双巨头,两家公司多年来争锋不断,但在裁员这件事上,都是“口嫌体直”。最近一年,阿里员工减少近两万人,腾讯也减少了一万人,连带着字节、美团、京东、拼多多,互联网大厂同时达成了共识——形势变了,想要活下去,就得主动收缩战线、降本增效。

扩张时代里,互联网大厂是创新的策源地,一个商业模式被验证,即便短期无法盈利,也可以通过烧钱抢占市场;如果想在一个赛道后发追赶对手,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反馈在财报上,往往是持续的亏损。

以前的大厂,养着许多不赚钱的业务和不赚钱的人,习惯用简单粗暴的高薪从竞对公司挖人,但现在,这些不赚钱的人、不值那么多钱的人,最先被“优化”掉,曾经兵精粮足的大厂,也成了裁员的重灾区。反倒是一些早已消失在公众视野中的小公司,有些甚至被提起来会让人觉得,“这个公司竟然还活着”,事实上,它们不仅活着,还活得很滋润。

我们盘点了一些默默赚钱的小公司,以及它们赚钱的办法,有的靠着曾经享受过的时代红利,积累下资本,有的业务虽小但无法被替代,能持续赚钱。它们可能也会裁员,但开销少、现金流稳定,在寒冬来临时,对比动荡的大厂,显得更加从容。

钱生钱,永远有钱

罗敏的烦恼,可能跟其他老板不太一样,别人愁的是怎么少花点钱,他愁的是钱没地方花。

今年一季度,金融科技公司趣店进账2190万,刨除各种开支后,竟然还有4个亿的利润,定睛一看,原来是账上现金太多,靠着银行利息和投资收益,钱生钱,利滚利,硬是又支棱了一回。

这50多亿现金,都是趣店前几年积累下的财富。2017年趣店上市之后,市值过百亿美元,寒门出身的创始人罗敏成了亿万富翁。那时的他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烦恼,踩中了互联网金融风口的趣店,靠着借消费贷给大学生,实际放贷利率踩在年化36%的合规红线上,每天都有几千万进账,一年下来,利润能有二三十个亿。最后,趣店还把金融坏账的债权卖了出去,又攒了不少家底。

消费贷的生意做起来太轻松,人和公司,就容易迷失。后来,趣店负面缠身,虚假宣传、高罚息、诱导学生过度消费和借新还旧,甚至骚扰、暴力催收,几乎透支了趣店的信用资产,给大众留下了恶劣的印象。

这几年,趣店尝试过多个新业务,大多没离开老本行,比如汽车分期项目“大白汽车”、奢侈品电商“万里目”,还有打算支持10万宝妈创业开线下店、趣店提供无息贷款的预制菜项目。但消费者们确实不如大学生好骗,压根儿不买账,罗敏也变成了一个屡战屡败的“连续创业者”。

目前,趣店拥有的金融牌照已经全部注销,从去年开始,趣店就停止了信贷业务,一季度的财报里,信贷业务收入为零,2000多万的收入主要是靠卖预制菜,不过,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业务,也快被趣店放弃了。

但罗老板不想躺平。他确实不缺钱,推出万里目的时候狠砸几个亿做宣传,结果打了水漂,搞预制菜又在抖音直播间豪掷过亿,后来还被拉来助场的贾乃亮、傅首尔拉黑了,现在,他又打算去海外做快递和生鲜电商。

不管成功与否,趣店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靠吃利息苟活,确实不是长久之道。好在趣店钱多,如果实在自己做不出来,也可能哪天收购一家业务还不错的公司,改头换面,成功转身,罗老板还是成功的企业家。

靠资产活得滋润的公司,搜狐也可以算一个。许多老板也羡慕张朝阳,并不是因为他把搜狐做得多么好,毕竟这家曾经的门户网站巨头没能搭上移动互联网的快车,被腾讯网易远远甩在了身后,股价也随着业务停滞不断下跌,但张朝阳当年买下的几栋写字楼,可是实实在在吃到了房地产的红利。

2006年,搜狐一次性动用30%的现金储备,斥资18亿买入位于北京五道口的搜狐大厦。紧接着,2010年搜狐在中关村核心区域自建了搜狐媒体大厦、花9亿元从融创手里买下位于石景山区八角东街的搜狐畅游大厦。曾有人给这三座大厦估值,高达近70亿人民币,而搜狐的市值,近几年最高时也只有50多亿,现在就剩下27亿。

“辛辛苦苦干了二十多年,不如买几栋楼”,这一度成为对搜狐的讽刺,但这几栋楼也成了搜狐的底气。除了这几处物业,搜狐在2021年把搜狗股份卖给腾讯,进账50多亿,到现在,账上还躺着37亿现金,还有44亿短期投资。不动产和现金都比市值高,在互联网公司里,搜狐也算独树一帜。

搜狐不缺钱,这两年还在搞一些新尝试,毕竟当年张朝阳发下宏愿,要“重回互联网中心”,搜狐还不能真的躺平。目前,搜狐的收入已经下滑到单季度10亿人民币左右,不过占收入八成的游戏业务还能带来稳定的盈利,整体虽然有一些亏损,但日子过得并不紧巴。因为大部分部门都965,六点半之后工位基本都空了,公司也没那么多勾心斗角,搜狐还被冠上了“中关村著名养老公司”的名头。

现在,不管每周按时直播物理课的张朝阳是真佛还是假佛,在这样的寒冬里继续苟着,存粮备战,说不定搜狐真能等来自己的转机。

大厂不做,我来做

电商,一直是互联网大厂们的主战场,爆发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卷进去太多雄心勃勃的公司。刚刚过去的618年中大促,电商的内卷程度堪称地狱级别,淘宝和京东投入巨大,想收复被拼多多、抖音夺走的失地,后者继续按自己的节奏蚕食市场,谁能多便宜一分钱,谁就可能是最后的赢家。

在消费降级中,一家做特卖的网站——唯品会,却在主战场之外的边缘地带默默地捡装备,低调,却赚得很爽。

唯品会的定位是垂直电商,从来没有把淘宝天猫或京东拼多多作为对手,曾经同赛道的聚美优品、寺库、蜜芽、蘑菇街、美丽说,不是退市就是巨亏,没有一家像唯品会活得这么好。2022年,唯品会以仅1752亿人民币的GMV(交易额),赚了68亿的净利润,同年,阿里的GMV高达8.3万亿,超唯品会近50倍,阿里的净利润却只有1364亿,仅为唯品会的20倍。

并不是淘宝天猫不如唯品会能赚钱,只是淘宝天猫把赚来的钱都补贴给了那些烧钱的业务,但守着一亩三分地的唯品会,已经连续41个季度盈利,一赚就是十年,比2020年才首次实现年度盈利的京东爽太多了。

在闷声发大财的十年里,唯品会一直主打“大牌低价”,帮品牌商降低了过剩库存,做着综合电商平台差异化的生意,同行者们接连调整策略,唯品会却坚守特卖。原因在于,唯品会核心的服装品类价格体系复杂,不像高利润的电子产品价格透明,也不像低价白牌9块9包邮靠薄利多销来赚钱,完美避开了补贴大战和流量争夺,不用花那么多费用搞营销,虽然收入不多,但利润还可以。

唯品会还赶上了这两年的消费疲软,不用花钱拉新,用户自己就跑来了,唯品会的用户忠诚度也不错,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越过越滋润。不过,和所有的垂直电商一样,唯品会只能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走出去反而容易走下坡路。

还有一家避开大厂锋芒的公司,不仅避开了激烈的竞争,也避开了毁灭性的政策,就是专注于成人职业与学历考试、技能和资格培训的尚德机构。

这是一家没什么名气的公司,疫情期间因为要求居家办公的员工在电脑上安装监控软件,每隔5分钟就截屏一次,并用摄像头拍一张员工在电脑前的照片,不够89次就算旷工而被骂上了热搜。

在双减之前,成人教育是一个极其没有想象力的赛道,职场人消费理性,做的都是一次性买卖,需要花大量的营销费用来拉客,市场还非常分散,远不如K12阶段学科培训,家长舍得花钱,孩子升学持续性也好,市场十分广阔。

可谁能想到,一夕之间,双减重锤落下,在线教育三巨头——新东方、好未来、高途,主营业务直接关停,收入和股价来了个“脚踝斩”,不得不寻求转型,尚德机构却避开了政策的限制,业务基本没受影响。

当然,尚德和几家巨头本身也没太多交集,也没什么空出来的市场留给尚德,还是在成人教育这个没有想象力的赛道上,业务很难做大。过去五年,尚德机构的年收入维持在20亿人民币左右,2021年之前,每年都有着巨大的营销费用,连年亏损,在2021年终于实现了盈利,去年利润达到6.17亿人民币,今年应该也能维持在近似水平。

跟唯品会有点像,尚德机构也是吃到某种“萧条的红利”。这两年,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人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突然热闹起来,终于不用花那么多钱拉客,这让尚德机构的利润大幅改善。

但在黑猫平台上,对尚德机构的投诉有近三万条,指向退费难、服务差、虚假宣传等问题,资本市场也不看好这家公司。现在尚德的市值只有不到4亿人民币,还没有一个季度的收入多,股价长期低迷,一直在退市边缘徘徊。

维持业务应该是没问题的,毕竟算是这个赛道的老大,但一些往日巨头也在从K12转型职业教育,来抢这本来就不大的地盘,尚德机构赚钱的好日子,怕是很难长久。

成为第一,稳赚钱

想要安稳赚钱,最牢靠的办法,就是在一个领域成为第一名,并一直保持第一名。但这件事情实在是太难了,把握住时代的机缘,能在竞争中胜出,本就是小概率的事情,能抵御对手的围攻,守住用户的心智,更是难上加难。

当年微博就做成了这个壮举。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四大门户网站的竞争从PC来到了手机,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也陆续诞生,几家在2011年掀起大战,疯狂邀请公共人物入驻自家微博,抢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波流量红利。

这场战争,象征性地持续了十年,最终于2020年9月,以腾讯微博停止运营而告终,此时的新浪微博早已独立成“微博”,是国内月活人数排名前几的应用,但凡有社会热点,一定先从微博上发酵,这让微博变得无法被取代。

微博做的是“注意力经济”,通过吸引眼球来赚广告商的钱。这几年,广告行业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比较大,金主们都在降本增效,一边裁员,一边降低营销预算,微博的日子也没有原来那么好过,2022年收入下滑,利润也从前几年三四十亿人民币降到了去年的5个亿左右,但微博只要保持好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除非图文完全被视频取代,微博继续赚点小钱,也没什么难度。

微博也和新浪一样,内卷没那么严重,公司整体比较轻松,就算裁员,也没有其他大厂那么猛烈,是不少互联网人“养老”的备选之一。

稳坐陌生人社交头把交椅的挚文集团,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陌陌,也是闷声发财的典型。很难想象,陌陌和微信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只不过后者靠“摇一摇”和“附近的人”实现早期的快速增长后,就转型熟人社交,慢慢成长为互联网水电煤一样的国民级应用,也堵死了陌生人社交壮大的路。毕竟,人们不管在哪里认识,最后都会回到微信。

陌陌是少数抵御住这种打击的产品,虽然陌生人社交很低频,但也是一种刚需,能带来流量,成功的玩家能把这些流量导入到一些能赚钱的业务上,比如直播打赏、短视频广告。当年陌陌转型初入直播的时候,千播大战打得正猛,明星还是熊猫、映客、花椒这些专业玩家,但陌陌结合了LBS地理位置(以手机基站定位提供信息服务),把人性摸得更彻底,把流量玩得更明白,别家砸钱疯抢大主播,陌陌就让附近的人直播,别家烧钱烧死了,陌陌每年都赚钱。

这些年,陌陌的业务还算稳定,每年收入100多亿,利润二三十亿,在互联网行业以福利好出名,经常在开年会的时候给员工人手发一台当年最新的iPhone手机,也因此作为一家企业出过圈,其他时候则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一直闷声赚钱,账上也躺着50多亿现金。

陌陌并非没有隐忧,虽然不依赖头部主播,但陌陌仍以秀场直播的打赏收入为主,依赖榜一大哥,这些人大多数是有点小钱的小老板,这几年经济不好,他们也没钱打赏了,陌陌的收入和利润已经连续四年下滑。在资本市场上,陌陌也不被看好,市值比最高时跌去了八成,现在也只剩100多亿人民币。

现在对陌陌来说,最要紧的是急需找到新的增长曲线,可这哪有那么容易。

汽车行业头部媒体汽车之家,也没能找到除了媒体业务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创始人李想,也是从汽车之家离职后,创办了车和家和理想汽车,才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增长曲线。

或许李想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即便汽车这个产业足够大,汽车媒体也是众多垂直媒体里最容易赚钱的,但只要是一家媒体,想象力就不如一家做汽车买卖的整车公司。

时至今日,汽车之家上市十年,早已是行业第一,每年也不过七八十亿的营收、二三十亿的利润,理想汽车上市三年,收入已经做到450亿,虽然还处在亏损状态,但市值高达339亿美元,是汽车之家的十倍。

不过,作为一家媒体,每年几十亿的利润,汽车之家也非常成功了,和社交媒体微博、陌生人社交陌陌一样,成为第一之后,即便赛道本身市场空间有限,也能稳坐钓鱼台,不愁赚不到钱。

有趣的是,最近长城汽车表态要在社交平台营销上学习理想,称理想是“微博之王”,还让自家高管集体入驻微博。对此李想回应说,“可惜无法收购微博,这么大一个金矿,市值只有36亿美元,比汽车之家都便宜”。不得不佩服李想,汽车媒体人的出身,算是让他把汽车流量玩明白了,或许李想在微博上的那些嘴炮,为理想省下的营销费用,都能抵得上汽车之家一年的利润了。

结语

互联网漫漫二十年发展史,充满了跌宕起落,不乏“时代的眼泪”,但有些公司是真的成了眼泪,比如前段时间在抖音搞直播带货的天涯社区,一周下来,最后的利润只有20万,根本不可能把天涯救回来;有些你以为是时代的眼泪,比如电脑上的下载神器迅雷,本以为早被扫入了历史的垃圾桶,可人家活得还不错,2022年收入近20亿,创下历史新高,直播、会员、云计算三足鼎立,有了点重新翻身的势头。

历史的机遇,留给一家公司,可能只有短短的几年,就像曾经躺着赚钱的趣店,现在美股还有一众靠一张信贷牌照一年赚十几二十亿的金融科技公司,诸如小赢科技、嘉银金科、信也科技,等待它们的,是否会是和趣店一样的结局?

还有像乐视这样的公司,甚至活成了打工人心目中的“神仙公司”——没有加班内卷996,没有拖欠工资,没有停过社保,时不时还上个热搜,成了调侃和讽刺当下的象征。但留在乐视的人也不知道,靠着《甄嬛传》的版权和卖超级电视,公司到底还能活多久,他们只能被卷入潮水,随波而行。

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是如此。

运营 | 圈圈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厂在裁员,这些互联网小厂却在闷声赚钱

“这个公司竟然还活着?还活得很滋润?”

界面新闻|范剑磊

文|每日人物社 卢枕

编辑 | 赵磊

6月炎夏,蒸烤着打工人的身心,外面是40度的高温,很多公司里面,却涌动着寒流。

上个月,阿里巴巴传出裁员,大厂程序员们还没来得及反应,先吓坏了杭州二手房的业主和中介;没过几天,马化腾的一条朋友圈又刷了屏,“收紧队形”四个字,被解读成腾讯要裁员的信号。

这两条消息后来都被辟了谣,阿里说,“我们还在继续大规模招聘”,腾讯说,“这是对外部公司说的,不是对腾讯”。

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双巨头,两家公司多年来争锋不断,但在裁员这件事上,都是“口嫌体直”。最近一年,阿里员工减少近两万人,腾讯也减少了一万人,连带着字节、美团、京东、拼多多,互联网大厂同时达成了共识——形势变了,想要活下去,就得主动收缩战线、降本增效。

扩张时代里,互联网大厂是创新的策源地,一个商业模式被验证,即便短期无法盈利,也可以通过烧钱抢占市场;如果想在一个赛道后发追赶对手,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反馈在财报上,往往是持续的亏损。

以前的大厂,养着许多不赚钱的业务和不赚钱的人,习惯用简单粗暴的高薪从竞对公司挖人,但现在,这些不赚钱的人、不值那么多钱的人,最先被“优化”掉,曾经兵精粮足的大厂,也成了裁员的重灾区。反倒是一些早已消失在公众视野中的小公司,有些甚至被提起来会让人觉得,“这个公司竟然还活着”,事实上,它们不仅活着,还活得很滋润。

我们盘点了一些默默赚钱的小公司,以及它们赚钱的办法,有的靠着曾经享受过的时代红利,积累下资本,有的业务虽小但无法被替代,能持续赚钱。它们可能也会裁员,但开销少、现金流稳定,在寒冬来临时,对比动荡的大厂,显得更加从容。

钱生钱,永远有钱

罗敏的烦恼,可能跟其他老板不太一样,别人愁的是怎么少花点钱,他愁的是钱没地方花。

今年一季度,金融科技公司趣店进账2190万,刨除各种开支后,竟然还有4个亿的利润,定睛一看,原来是账上现金太多,靠着银行利息和投资收益,钱生钱,利滚利,硬是又支棱了一回。

这50多亿现金,都是趣店前几年积累下的财富。2017年趣店上市之后,市值过百亿美元,寒门出身的创始人罗敏成了亿万富翁。那时的他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烦恼,踩中了互联网金融风口的趣店,靠着借消费贷给大学生,实际放贷利率踩在年化36%的合规红线上,每天都有几千万进账,一年下来,利润能有二三十个亿。最后,趣店还把金融坏账的债权卖了出去,又攒了不少家底。

消费贷的生意做起来太轻松,人和公司,就容易迷失。后来,趣店负面缠身,虚假宣传、高罚息、诱导学生过度消费和借新还旧,甚至骚扰、暴力催收,几乎透支了趣店的信用资产,给大众留下了恶劣的印象。

这几年,趣店尝试过多个新业务,大多没离开老本行,比如汽车分期项目“大白汽车”、奢侈品电商“万里目”,还有打算支持10万宝妈创业开线下店、趣店提供无息贷款的预制菜项目。但消费者们确实不如大学生好骗,压根儿不买账,罗敏也变成了一个屡战屡败的“连续创业者”。

目前,趣店拥有的金融牌照已经全部注销,从去年开始,趣店就停止了信贷业务,一季度的财报里,信贷业务收入为零,2000多万的收入主要是靠卖预制菜,不过,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业务,也快被趣店放弃了。

但罗老板不想躺平。他确实不缺钱,推出万里目的时候狠砸几个亿做宣传,结果打了水漂,搞预制菜又在抖音直播间豪掷过亿,后来还被拉来助场的贾乃亮、傅首尔拉黑了,现在,他又打算去海外做快递和生鲜电商。

不管成功与否,趣店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靠吃利息苟活,确实不是长久之道。好在趣店钱多,如果实在自己做不出来,也可能哪天收购一家业务还不错的公司,改头换面,成功转身,罗老板还是成功的企业家。

靠资产活得滋润的公司,搜狐也可以算一个。许多老板也羡慕张朝阳,并不是因为他把搜狐做得多么好,毕竟这家曾经的门户网站巨头没能搭上移动互联网的快车,被腾讯网易远远甩在了身后,股价也随着业务停滞不断下跌,但张朝阳当年买下的几栋写字楼,可是实实在在吃到了房地产的红利。

2006年,搜狐一次性动用30%的现金储备,斥资18亿买入位于北京五道口的搜狐大厦。紧接着,2010年搜狐在中关村核心区域自建了搜狐媒体大厦、花9亿元从融创手里买下位于石景山区八角东街的搜狐畅游大厦。曾有人给这三座大厦估值,高达近70亿人民币,而搜狐的市值,近几年最高时也只有50多亿,现在就剩下27亿。

“辛辛苦苦干了二十多年,不如买几栋楼”,这一度成为对搜狐的讽刺,但这几栋楼也成了搜狐的底气。除了这几处物业,搜狐在2021年把搜狗股份卖给腾讯,进账50多亿,到现在,账上还躺着37亿现金,还有44亿短期投资。不动产和现金都比市值高,在互联网公司里,搜狐也算独树一帜。

搜狐不缺钱,这两年还在搞一些新尝试,毕竟当年张朝阳发下宏愿,要“重回互联网中心”,搜狐还不能真的躺平。目前,搜狐的收入已经下滑到单季度10亿人民币左右,不过占收入八成的游戏业务还能带来稳定的盈利,整体虽然有一些亏损,但日子过得并不紧巴。因为大部分部门都965,六点半之后工位基本都空了,公司也没那么多勾心斗角,搜狐还被冠上了“中关村著名养老公司”的名头。

现在,不管每周按时直播物理课的张朝阳是真佛还是假佛,在这样的寒冬里继续苟着,存粮备战,说不定搜狐真能等来自己的转机。

大厂不做,我来做

电商,一直是互联网大厂们的主战场,爆发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卷进去太多雄心勃勃的公司。刚刚过去的618年中大促,电商的内卷程度堪称地狱级别,淘宝和京东投入巨大,想收复被拼多多、抖音夺走的失地,后者继续按自己的节奏蚕食市场,谁能多便宜一分钱,谁就可能是最后的赢家。

在消费降级中,一家做特卖的网站——唯品会,却在主战场之外的边缘地带默默地捡装备,低调,却赚得很爽。

唯品会的定位是垂直电商,从来没有把淘宝天猫或京东拼多多作为对手,曾经同赛道的聚美优品、寺库、蜜芽、蘑菇街、美丽说,不是退市就是巨亏,没有一家像唯品会活得这么好。2022年,唯品会以仅1752亿人民币的GMV(交易额),赚了68亿的净利润,同年,阿里的GMV高达8.3万亿,超唯品会近50倍,阿里的净利润却只有1364亿,仅为唯品会的20倍。

并不是淘宝天猫不如唯品会能赚钱,只是淘宝天猫把赚来的钱都补贴给了那些烧钱的业务,但守着一亩三分地的唯品会,已经连续41个季度盈利,一赚就是十年,比2020年才首次实现年度盈利的京东爽太多了。

在闷声发大财的十年里,唯品会一直主打“大牌低价”,帮品牌商降低了过剩库存,做着综合电商平台差异化的生意,同行者们接连调整策略,唯品会却坚守特卖。原因在于,唯品会核心的服装品类价格体系复杂,不像高利润的电子产品价格透明,也不像低价白牌9块9包邮靠薄利多销来赚钱,完美避开了补贴大战和流量争夺,不用花那么多费用搞营销,虽然收入不多,但利润还可以。

唯品会还赶上了这两年的消费疲软,不用花钱拉新,用户自己就跑来了,唯品会的用户忠诚度也不错,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越过越滋润。不过,和所有的垂直电商一样,唯品会只能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走出去反而容易走下坡路。

还有一家避开大厂锋芒的公司,不仅避开了激烈的竞争,也避开了毁灭性的政策,就是专注于成人职业与学历考试、技能和资格培训的尚德机构。

这是一家没什么名气的公司,疫情期间因为要求居家办公的员工在电脑上安装监控软件,每隔5分钟就截屏一次,并用摄像头拍一张员工在电脑前的照片,不够89次就算旷工而被骂上了热搜。

在双减之前,成人教育是一个极其没有想象力的赛道,职场人消费理性,做的都是一次性买卖,需要花大量的营销费用来拉客,市场还非常分散,远不如K12阶段学科培训,家长舍得花钱,孩子升学持续性也好,市场十分广阔。

可谁能想到,一夕之间,双减重锤落下,在线教育三巨头——新东方、好未来、高途,主营业务直接关停,收入和股价来了个“脚踝斩”,不得不寻求转型,尚德机构却避开了政策的限制,业务基本没受影响。

当然,尚德和几家巨头本身也没太多交集,也没什么空出来的市场留给尚德,还是在成人教育这个没有想象力的赛道上,业务很难做大。过去五年,尚德机构的年收入维持在20亿人民币左右,2021年之前,每年都有着巨大的营销费用,连年亏损,在2021年终于实现了盈利,去年利润达到6.17亿人民币,今年应该也能维持在近似水平。

跟唯品会有点像,尚德机构也是吃到某种“萧条的红利”。这两年,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人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突然热闹起来,终于不用花那么多钱拉客,这让尚德机构的利润大幅改善。

但在黑猫平台上,对尚德机构的投诉有近三万条,指向退费难、服务差、虚假宣传等问题,资本市场也不看好这家公司。现在尚德的市值只有不到4亿人民币,还没有一个季度的收入多,股价长期低迷,一直在退市边缘徘徊。

维持业务应该是没问题的,毕竟算是这个赛道的老大,但一些往日巨头也在从K12转型职业教育,来抢这本来就不大的地盘,尚德机构赚钱的好日子,怕是很难长久。

成为第一,稳赚钱

想要安稳赚钱,最牢靠的办法,就是在一个领域成为第一名,并一直保持第一名。但这件事情实在是太难了,把握住时代的机缘,能在竞争中胜出,本就是小概率的事情,能抵御对手的围攻,守住用户的心智,更是难上加难。

当年微博就做成了这个壮举。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四大门户网站的竞争从PC来到了手机,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也陆续诞生,几家在2011年掀起大战,疯狂邀请公共人物入驻自家微博,抢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波流量红利。

这场战争,象征性地持续了十年,最终于2020年9月,以腾讯微博停止运营而告终,此时的新浪微博早已独立成“微博”,是国内月活人数排名前几的应用,但凡有社会热点,一定先从微博上发酵,这让微博变得无法被取代。

微博做的是“注意力经济”,通过吸引眼球来赚广告商的钱。这几年,广告行业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比较大,金主们都在降本增效,一边裁员,一边降低营销预算,微博的日子也没有原来那么好过,2022年收入下滑,利润也从前几年三四十亿人民币降到了去年的5个亿左右,但微博只要保持好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除非图文完全被视频取代,微博继续赚点小钱,也没什么难度。

微博也和新浪一样,内卷没那么严重,公司整体比较轻松,就算裁员,也没有其他大厂那么猛烈,是不少互联网人“养老”的备选之一。

稳坐陌生人社交头把交椅的挚文集团,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陌陌,也是闷声发财的典型。很难想象,陌陌和微信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只不过后者靠“摇一摇”和“附近的人”实现早期的快速增长后,就转型熟人社交,慢慢成长为互联网水电煤一样的国民级应用,也堵死了陌生人社交壮大的路。毕竟,人们不管在哪里认识,最后都会回到微信。

陌陌是少数抵御住这种打击的产品,虽然陌生人社交很低频,但也是一种刚需,能带来流量,成功的玩家能把这些流量导入到一些能赚钱的业务上,比如直播打赏、短视频广告。当年陌陌转型初入直播的时候,千播大战打得正猛,明星还是熊猫、映客、花椒这些专业玩家,但陌陌结合了LBS地理位置(以手机基站定位提供信息服务),把人性摸得更彻底,把流量玩得更明白,别家砸钱疯抢大主播,陌陌就让附近的人直播,别家烧钱烧死了,陌陌每年都赚钱。

这些年,陌陌的业务还算稳定,每年收入100多亿,利润二三十亿,在互联网行业以福利好出名,经常在开年会的时候给员工人手发一台当年最新的iPhone手机,也因此作为一家企业出过圈,其他时候则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一直闷声赚钱,账上也躺着50多亿现金。

陌陌并非没有隐忧,虽然不依赖头部主播,但陌陌仍以秀场直播的打赏收入为主,依赖榜一大哥,这些人大多数是有点小钱的小老板,这几年经济不好,他们也没钱打赏了,陌陌的收入和利润已经连续四年下滑。在资本市场上,陌陌也不被看好,市值比最高时跌去了八成,现在也只剩100多亿人民币。

现在对陌陌来说,最要紧的是急需找到新的增长曲线,可这哪有那么容易。

汽车行业头部媒体汽车之家,也没能找到除了媒体业务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创始人李想,也是从汽车之家离职后,创办了车和家和理想汽车,才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增长曲线。

或许李想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即便汽车这个产业足够大,汽车媒体也是众多垂直媒体里最容易赚钱的,但只要是一家媒体,想象力就不如一家做汽车买卖的整车公司。

时至今日,汽车之家上市十年,早已是行业第一,每年也不过七八十亿的营收、二三十亿的利润,理想汽车上市三年,收入已经做到450亿,虽然还处在亏损状态,但市值高达339亿美元,是汽车之家的十倍。

不过,作为一家媒体,每年几十亿的利润,汽车之家也非常成功了,和社交媒体微博、陌生人社交陌陌一样,成为第一之后,即便赛道本身市场空间有限,也能稳坐钓鱼台,不愁赚不到钱。

有趣的是,最近长城汽车表态要在社交平台营销上学习理想,称理想是“微博之王”,还让自家高管集体入驻微博。对此李想回应说,“可惜无法收购微博,这么大一个金矿,市值只有36亿美元,比汽车之家都便宜”。不得不佩服李想,汽车媒体人的出身,算是让他把汽车流量玩明白了,或许李想在微博上的那些嘴炮,为理想省下的营销费用,都能抵得上汽车之家一年的利润了。

结语

互联网漫漫二十年发展史,充满了跌宕起落,不乏“时代的眼泪”,但有些公司是真的成了眼泪,比如前段时间在抖音搞直播带货的天涯社区,一周下来,最后的利润只有20万,根本不可能把天涯救回来;有些你以为是时代的眼泪,比如电脑上的下载神器迅雷,本以为早被扫入了历史的垃圾桶,可人家活得还不错,2022年收入近20亿,创下历史新高,直播、会员、云计算三足鼎立,有了点重新翻身的势头。

历史的机遇,留给一家公司,可能只有短短的几年,就像曾经躺着赚钱的趣店,现在美股还有一众靠一张信贷牌照一年赚十几二十亿的金融科技公司,诸如小赢科技、嘉银金科、信也科技,等待它们的,是否会是和趣店一样的结局?

还有像乐视这样的公司,甚至活成了打工人心目中的“神仙公司”——没有加班内卷996,没有拖欠工资,没有停过社保,时不时还上个热搜,成了调侃和讽刺当下的象征。但留在乐视的人也不知道,靠着《甄嬛传》的版权和卖超级电视,公司到底还能活多久,他们只能被卷入潮水,随波而行。

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是如此。

运营 | 圈圈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