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留白徐康:对影视工业化的速度,我们曾经过度乐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留白徐康:对影视工业化的速度,我们曾经过度乐观

许多人对留白的关注点,往往在这家公司是如何绑定了作家马伯庸和导演徐纪周。

文|新声Pro  贾晓涛

在最近几年的剧集市场,留白影视(下称「留白」)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留白出品的剧集,《狂飙》不必多说,2023第一爆款;《风起洛阳》《长安十二时辰》都是口碑市场双丰收的历史悬疑类佳作;《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以及《熟年》也是品质在水准之上的口碑作品。

许多人对留白的关注点,往往在这家公司是如何绑定了作家马伯庸和导演徐纪周。

但留白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对做内容这件事情的终局思考和整体认知,以及以此为出发点,构建的企业文化、系统化机制和底层能力。

这是留白能持续生产水准以上剧集作品的基础。

留白影视2014年底成立,创始人、CEO徐康早年做一级市场投资,后来和曾担任欢瑞世纪高管的毛攀锋一起创立了留白。

留白赶上过影视行业最火爆的巅峰时刻,也经历过几乎现金流断绝的行业谷底,过程当中逐渐明确要成为什么样的公司,摸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机制和打法,陆续产出了一系列头部精品剧集。

创始人徐康做事,喜欢从底层逻辑出发,先确立坚定清晰的远期目标,在团队内部反复沟通、形成共识。对他来说,有了清楚的远期目标,做具体选择时才有明确的判断标准。

从长远来看,留白希望能成为一家能持续、规模化输出优质内容的制作公司。

持续、规模化、优质内容,围绕这三个关键词,留白逐步以制片人中心制为基础,建立策划、制片、宣传等各个环节的体系化能力,并且与最顶级的导演、编剧、作家、平台等上下游相互赋能,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徐康相信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他要求每个制片人,从项目开发的最前端一直到最终上线播出,全程跟进,并且中间每个环节,都要有清楚明确的know-how。

对他来说,相比最终结果,过程中的论证、假设、投入、反馈、验证、复盘,以及对每个环节的理解更加重要,这些能帮助团队认知和能力持续提高,快速进步。

目前,留白每年可以产出3-4部、约1600分钟的精品剧集。并不是产能没法再放大,而是为了保障内容品质,现阶段必须往回适当收缩。

围绕头部剧集内容,留白也在尝试IP化的开发尝试,并且保持在动画、短剧、VR等新领域的小规模探索,保持团队对内容领域思考的敏锐度。但徐康一直基于对团队能力的评估和判断,小心地把握尝试和大规模投入的边界。

近期,《新声Pro》与徐康进行了一次交流,话题涉及留白的立项思路、团队管理、决策方式、对行业趋势的判断、未来规划等等。希望对同样在生产优质内容道路上探索的同行们,带来一些启发。

1、从《狂飙》到《熟年》,没有类型限制

新声Pro:很多人觉得《狂飙》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尺度的红利,你怎么看?

徐康:尺度是这个项目火爆的因素之一,但我觉得它连前三都进不了。

如果只要有这个尺度就能做成爆款,市场上应该会有更多爆款。甚至现在市场上我们就能看到一些尺度更大的剧集。

尺度在《狂飙》这个类型上,是一体两面的。大多数不太了解特殊题材创作的人,会看到一体两面中的这一面。

在《狂飙》的创作中,尺度是这个题材本身自带的属性,它可以有生死,可以探讨一些社会议题。

社会议题是很多现实主义题材中都可以探讨的。是不是一定得是生死才能给观众带来冲击感呢?不一定,其实大家看的是人性的变化。

《狂飙》能如此受大家关注,第一是徐纪周导演的剧本确实非常精彩。在刚看到第一单元剧本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事儿是差不了的。换一个类型,能写成这种级别的剧本,也不会差。

第二是演员的选择和表演,事后看是做得非常对的。演员们的优秀演绎为《狂飙》做了非常大的加分。

第三是天时地利的播出,在春节档的发酵。其实当时春节档优质内容很多,没太想到《狂飙》能有这样的成绩。

新声Pro:《狂飙》、《长安十二时辰》,大体都是在悬疑这个方向走。如果持续在这个方向做,理论上效率会更高,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会来,为什么又开了新的赛道?例如《熟年》这种现实主义题材。

徐康:我们自己不是这么看待项目类型的。

留白是制片人为中心的工作制,从公司的角度并没有限制什么方向,更多是来自制片人的偏好。

其次,市场看到的都是后验的。比如因为《狂飙》出来了,《长安十二时辰》出来了,大家觉得这两个都是男性向的、偏悬疑的,就给我们一个标签。

《狂飙》之前,给我们的标签是拍古装的;假如《熟年》大爆了,大家可能觉得我们是拍现实主义的。

我们自己是完全没有偏向的。今年到明年开的项目里,会有非常女性向的项目,还会有比较偏偶像剧的项目。

但从公司的角度,肯定有商业化的考量。有些类型面对的是过于窄众的人群,虽然制片人自己有爱,但我们也会评估制片人处理这类题材的能力,这些都会综合考量。

但总的来讲,我们是不限制类型的。

新声Pro:《熟年》题材非常好,但现在大家观剧不是很能接受这种相对沉重的题材,你应该有预判,当时为什么立这个项?

徐康:我们做项目的时候,会比较多思考拍什么样的片子,给什么人看,这个剧表达的立意、特点等等。

《熟年》立项初期,核心是觉得比较真实,创作团队有一些想表达的东西,希望在社会上某一个层面能获得共鸣。

2、如何持续性、规模化地做出好内容

新声Pro:你之前和我们聊时,举过例子说一年做三四十部剧,这是你真实的目标吗?

徐康:它不是留白的一个目标。当时我的意思是,我非常好奇中国什么时候有一个制作公司可以一年做三四十部剧,这样的公司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组织架构是什么样的?有多少人才能支撑住?平台的格局和统筹方式是什么样的?

我们总是在想,未来剧集公司需要的能力。当然做好内容是最重要的能力,但怎么能可持续性的、规模化的、做出好内容?加上这两个定语之后,全世界能做到的公司也凤毛麟角。

新声Pro:内容和渠道是永恒的话题。剧集行业也一样,你畅想未来格局的时候,这里面留白的位置在哪?

徐康:这两个事儿不是割裂开的,当然在一些行业或者不同的时期,进化的方式不一样。

我觉得在更成熟的市场,一定是相辅相成的。往前走的过程中,其实渠道要更多建立它的内容能力,而不是内容公司靠内容去建立渠道能力。

新声Pro:对留白来说,基本上不太可能有一个自己的渠道能力了。你的选择可能就是现有的渠道当中怎样建立更密切的连接。更直白一点,对你来说密切的连接,是不是就是跟爱奇艺?

徐康:制作公司跟平台的紧密联系,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但我觉得它不应该是仅限于其中一家,它的一个核心逻辑是,这些平台之间到底有没有差异?

如果平台是完全同质的,我觉得可能就是在一家做。如果平台在用户人群和强势的播放剧种上是有差异的,对制作公司来讲,不应该是完全排他的绑定。

比如爱奇艺这两三年对用户的心智开始有影响。大家看爱奇艺的时候,对于它的一些高品质剧,像迷雾剧场等等,是有预期的。这种预期的建立,需要通过经年累月的稳定产出建立。

比如我们以前经常聊,用户什么情况下愿意充年卡?愿意充年卡,核心就在于有稳定的内容供应。

对制作公司来讲,在平台这种大的排播之下,怎么尽量多的输出好的内容?这些内容会有一些平台更适合播出,你跟他的合作会更密切。

从留白来讲,这两年主要跟爱奇艺和腾讯合作。因为我们的产能也不是太大。

新声Pro:你们现在一年产能大概多少分钟?

徐康:4部左右。我们曾经有能力做到更多,但做到更多需要牺牲一些质量,或者说那个时候我们不认为有充分的能力达到更高品质。

这一两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好的坏的经验都有了。公司内部整个机制,制片人、策划的成长,包括我自己的认知,可以达到在一些类型上做顶级剧,一些我们想做的类型也有机会尝试。

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把剧的数量往回缩一缩。目前一年平均做3部-4部,每部平均以四十集为中线,是比较合适的状态。

新声Pro:留白到现在仍然坚持做一个制片管理公司这个方向吗?

徐康:我们现在是一家剧集制作公司,不是制片管理。

新声Pro:你们最早定位是制片管理公司,为什么现在变成了制作公司,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徐康:我们当时对行业的工业化或者成熟的速度过于乐观了。

其实我们没有办法只凭借管理的输出,配合一些中后线的资源、资金和发行,就可以保证好内容的持续输出。我们尝试过,发现是做不到的。

内容的成败,非常大程度依赖于整个完善的机制的输出。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环,不太能只凭管理获得。

举个例子,在开发一个好的剧目时,你是改编一个IP,还是做原创?它的机会成本是非常大的。只这一个过程,就跟很多环节咬合。

比如制片体系,制片人多大程度参与前期开发?制片人做项目时,有多了解这个产品?他制作的时候是否知道拍的核心是什么?

这些可能自己开发出来要花两年,中间经历很多挫折,但只要用的是对的人、公司的体系在沉淀经验,哪怕慢也是有效的。

但如果你只是买了一个剧本,只是拍了,刚才说的这些都获得不了。那就很难持续。

如何总能直接买到好的剧本?那势必会牺牲利润率,这个逻辑就变成一个平台,但本身又都是平台出钱。你赋能提供的价值提升不够,那平台就不需要你了。

所以留白从2019年开始,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公司内部回到了一个非常简单朴素的认知,我们就是做好的内容,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

新声Pro:好的制作公司需要核心抓住的能力或者资源是什么?

徐康:内容是一种产品,核心其实就是做好这个产品。没什么核心抓手,每个环节都不能弱。

作为内容公司,从0到1的时候,可以在于某个优势。比如绑定一名非常优秀的导演,他只跟留白合作,建一个导演工作室,两年制作一个项目,只要持续做的好就非常好。

但如果做一个好的制作公司,每年做4部或者6部剧,每个环节的能力都缺不了。而且这些环节会互相有反身效应,哪块弱了整体都强不了。需要都比较强,互相间又能互相促进,使它更强。

如果一定要我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人。目前来讲,中国的影视公司大部分还是创始人在第一线。所以最重要的是创始人。

创始人要有非常强烈的驱动力,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些是最重要的。因为他要不停改善公司的弊病。

新声Pro:你们公司两位创始人怎么分工?

徐康:现在攀锋(留白影视创始人毛攀锋)管内部管理、中后台更多一些,我管业务更多一些。

留白是非常扁平的体系,这和你想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公司,激励政策、机制,想做成什么样的项目,所有人的认知是不是一致,跟各个方面都有关。

这里面特别重要的是,怎么能让正确的声音被采纳?这件事是特别难的。第一,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分辨出来什么是正确的。第三,能付诸于行动采纳。

这是一个很难的机制,如果你想要这么打造,就必须得让所有人敢发声、有机会发声。

留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远期目标,就是我们要持续性的做好内容,做到剧集内容的最顶尖。

有人问我,你们选一个IP或者过一个项目,立项会投票是不是不记名的?我们完全没有。所有看法建议都直截了当的表达,绝对不会有人觉得这是得罪人的。

而且我们有一个要求,表达看法前一定要思考。详细的了解项目后,自己独立思考。不能只主观表达我觉得不行,或者估计大家不喜欢看,必须得有充分的理由。

在这过程当中,我能看到大家会在这种碰撞当中成长,这点我觉得是比较重要的。

新声Pro:这是多大范围的会?

徐康:基本上前线的制片人和策划都会参加。留白现在有五组制片人,参加立项会的有十几个人。

新声Pro:这听起来是个很理想的状态,每个人都能独立发出自己的思考。但实际操作挺难的,总有人会担心我说的对不对,我说的和老板想的是不是一样的,你怎么避免这种情况?

徐康: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我想什么这件事,在留白不是很重要。

新声Pro:怎么就让它不重要?

徐康:基本上我跟制片人都知道的一个逻辑,就是我会say no,但是他们say yes。

我举个实操的例子。比如《狂飙》一稿剧本出来,我会认为我对剧本内容的要求标准,是所有人里面相对比较低的。如果这个剧本我都觉得不ok,我会站出来表达为什么不好。

反之,我觉得可以过的,我不会说可以往下推进了,必须得是制片人说。因为我默认制片人对项目比我更了解,对内容的要求标准更高。我们确定内容ok的要求标准要拔到多高,是由制片人或者总策划负责。

过程当中,我们会不停讨论哪里还不够好,或者为什么你觉得已经比较好了。

经常有一个剧本我觉得还可以,制片人也觉得可以,到下一个环节就推进不下去了。这种时候,我们会思考,是前面的选择本身就错了;还是这个深水区就是很难克服,但必须要迈过去?

这些判断谁也没有完全准确的答案。大家在不停往前摸。

就像我们当年先做了《刑警之海外行动》,然后再做《狂飙》,对我们来讲,也需要有一个学习曲线。

我们有很多对这种类型剧的思考,并且每一部都非常认真地实践,播出效果是验证的过程。无论好或不好,对我们都会有很多反馈,在这些反馈中,我们需要再进步。每个项目能做到这个,你不会太担心下一个项目不行。

有很多项目成和败都不太知道为什么,这一点比一个项目做折了让我更担心。

比如《熟年》,当然它现在只是播放的第一周,我觉得还会往上走。但是这里确实有我们需要反思的。

比如为什么前几集看不进去?为什么第一集的弃剧率比我们想象的高?为什么里面奕君哥(刘奕君)演的让大家觉得压抑、需要喘口气?是不是能让大家喘口气?还是说根本就不应该拍一个压抑的东西?这些我们都没有标准答案。

核心在于,我们在不停地考虑这件事。

对观众来讲,共情点可以是欢乐的,可以是悲伤的,也可以是感同身受的焦虑、压抑,这些都没问题。问题在于,这些共鸣是不是能让大家比较舒服的看进去?这是在每个作品上我们要想的。

新声Pro:这需要制片人们,自己心里足够强大,接得住任何的质疑和挑战。

徐康:每个人心目中对制片人的定义都不一样。但我觉得一个好的制片人,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是从最开始的产品立项,或者说从剧本的源头到最后项目播出,要全程负责。

从前盯到尾,能认真盯完至少是60分。如果能做到在类型项目上有审美,有经验,还有爱,或者投入了足够大的精力,基本上就会是一个很不错的作品。

如果还碰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主创,碰见了一个就想把项目拍好的导演,这项目就非常稳了。

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前面这些事是公司可以做到的。这些做到了,这个项目的输出就会比行业均值要高。

听起来简单,实际只有极少的公司和制片人真正在这么贯彻。

有很多制片人很难具备前期剧本开发能力 。也有制片人后期可以盯,但是不擅长,这个不擅长又来自他对剧本、对产品没有定位。前面都不知道要什么,后面怎么知道应该剪出来什么呢?

新声Pro:怎么找到这样的制片人?

徐康:我们发现很难招到这样的人。市场肯定有这样的制片人,但要么自己开公司了,要么在一个非常强的公司里面已经站在那个位置了。

所以我们现在更多是自己培养。

第一,优秀的人很少。第二,识别成本非常高。第三,他跟公司的企业文化和预期,是不是能匹配。

也有非常牛的大制片人想挂靠合作,希望我们帮他解决发行问题。这样进来一个大制片,可能每年都会多一个项目,也能多赚一些钱,但从长远来讲,是在带来破坏。

新声Pro:他带来的伤害是什么?

徐康:很简单,新加入的大制片人是否需要融入留白的机制?比如宣传部门、策划部门,留白所有的机制、大家的讨论,他能不参加吗?或者他参加,但他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

如果有一个人这样,其他制片人也都会生出这样的想法。

从留白的角度,我们宁愿自己慢慢耕耘,一点一点找到我们的机制和方法。

我们很清楚我们要什么。

新声Pro:你的精力主要用在哪里?

徐康:我会花比较多时间在帮助大家建立共识上。

比如有人会疑问为什么这个剧不发更贵一点?为什么这剧不卖给这家平台?这种根本是在于,他不太理解你做决策的底层价值选择是什么,我会组织开会,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取得共识。

做企业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明确知道目标,并且知道在什么阶段需要做什么,没有捷径可走。

我们做错过很多决定,做差过一些项目,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是在不停想我们到底要干什么、怎么干,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

新声Pro:拿《狂飙》来说,大家之前可能都没有想会那么爆。但我理解更长远的收益或者当下的plus收益,跟留白是没什么关系的。在利益分配当中,其实你始终很难拿到后面增值的部分,这个怎么破?

徐康:我觉得你问的问题本身就已经回答了,《狂飙》的火爆程度也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句话隐含的意思就是,平台在承担这个风险。它承担了这个风险,当然大头的收益就应该是平台的。

这个事必须是整体水涨船高,当平台有一百亿利润,也许后面游戏规则还会发生一些变化。很难讲留白做出了一个爆款,它就应该像电影或者游戏那样完全to C,但反过来当一部剧市场反馈不好的时候,承制方也不会承担那么大的风险。

新声Pro:你们的股东有变动吗?有一段时间你们股东变更,我第一反应是你们要去香港上市了。

徐康:留白确实做了法律结构的调整,但是其实并没有什么上市计划,所有的股东都没有变。只有爱奇艺后来增资进来了。

新声Pro:平台都想抢占行业最优秀的产能。爱奇艺现在是你的股东,他会有一种比较强烈的冲动把你的产能锁住吗?

徐康:如果生产的是好内容,爱奇艺是希望合作的。但是并没有一个什么具体的措施,规定留白必须和他们合作。

新声Pro:也不会有比如说你要有什么新的项目,你要优先给他们看?

徐康:其实基本上都是同步沟通的。

我们跟腾讯合作的项目都在策划研发阶段,也会陆续筹备起来。

留白和各平台合作都非常顺畅。这是在于各自做内容的一些互相尊重。我们理解平台的一些决策、规章制度,他们也越来越了解留白的做事态度和风格。

新声Pro:从现实来说,内容公司跟平台的关系在动态变化。平台在不断做自己的厂牌,很明确说要加大做自制,采购会越来越少,你怎么面对这种局面?

徐康:这是影视公司共同面临的考验。

和平台合作自制剧,内容策划、拍摄制作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平台管理规范限制,项目利润率也趋于基本固定的比例。

这个比例之所以这么定,是因为对平台来讲,ROC整个衡量下来,会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点。但这只是一个行业基础水准的妥协点。对于制作高于基础水准的优质内容,基本上是不会受到影响的。

3、对未来的持续探索

新声Pro:所以又变成留白怎样能够持续生产出水准以上的剧集,且用比较高效的方式实现。背后本质是人才密度的问题。你怎么提升这家公司的人才密度?

徐康:这是一个从开始做公司的那一刻,就要面临并必须得解决的问题。

人才密度来自于两个。

第一是外部人才,随着公司越来越强大,有更多人愿意和留白合作,行业供给、大家的水平都在提升,更容易找到优秀的人才。

第二是内部人才,我们自己怎么培养出这些人才。每个项目下来,内部都会不同维度的复盘总结思考。几个项目下来积累很多经验,这些经验不仅是内容层面的,对公司内部制作、策划等业务部门的能力成长和提高,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

新声Pro:留住他们且发挥1+1>2的价值,你具体做了什么?

徐康:员工在公司工作最重要的几个需求:第一获得满意的回报;第二,实现自己的目标;第三,公司给员工的赋能。

对有想法的员工而言,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他希望他的想法表达出来能被听到,甚至一些想法能在项目中实现。

我们做的所有事情,其实就是配合人才解决这些。

新声Pro:对一个制片人来说,做了《狂飙》或者做了《熟年》,最后收入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徐康:有一些差异,但不会很大。

因为我们的理解,有一些因素是他们把握不了的。制片人更多的工作和收入,是给他定下来的KPI和他要完成的工作。

干得更好的肯定有一些奖励,但不会非常离谱。因为这里面的偶然性和整个公司的赋能,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不能单独对他进行那么大的奖励。

但我们会很多思考如何奖励和鼓励宣传团队,因为一个好的内容和一个弱的内容,对他们来说难度完全不同。

你设置的目标是什么样?怎么能定合理?哪些是他们更好的表现带来的提升,这些都很难量化。我觉得好的公司,至少能做到目标清晰、规则透明,大家都能有共识和理解。

有的公司不太重视这些事,更倾向于外包给执行团队,但这些其实很重要。它并不来自于给公司节省了多少成本,而是可以激发大家思考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完成的,思考本身和共识的产生是更重要的。

新声Pro:你们公司有酒文化吗?

徐康:很少刻意组织,这是我们不擅长的。留白所有合作,都是基于互相赋能。像和留白长期合作的马伯庸、徐纪周导演,很多人好奇留白是如何绑定合作的。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约,就是大家能相互赋能、相互做成事。

我们都想做一些好的内容。通过项目和一些优秀的主创合作,大家比较熟悉,也建立了信任感。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知道如何发挥他们的优势,也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能怎么用自己擅长的优势。这点对制片人、对我、对留白都是比较重要的能力。

新声Pro:这家公司或你个人最难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徐康:最难的时候是2018年底以及整个2019年。

留白有一个典型的成长曲线。

一上来就是第一个小高峰。在市场比较好的情况下,陆续制作了几部中小型网剧《端脑》《亲爱的,公主病》《亲爱的王子大人》。

那时整个行业网剧刚起步,播出反响都很好,紧接着就启动了《长安十二时辰》。当时我们规划的留白更像一个制片管理公司。

2018年底整个大环境很严峻,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加上一些意外情况,现金流非常非常难。

那个时候,留白处于在寻找我们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公司的过程中。

直到2020年《风起洛阳》,我们尝试改变了一套跟以前不一样的决策流程以及机制,我自己下场当总制片人。之后陆续制作了《风起洛阳》《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熟年》《狂飙》四部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不停在验证着一些思考,这使得整个团队的成长速度,比行业均值要明显快。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打法,才有了现在的留白。我们自己非常清楚现在的不足,离我们想达到的目标还缺什么。

新声Pro:差距在哪?

徐康:蛮多的。比如我们需要拥有更强的策划能力研发剧本,且需要勾勒出更明确的体系。策划和制片人这两套体系,如何互相更大赋能,产出好的剧本,且制片人能继续做成融合的机制,还需要再摸索。

新声Pro:《风起洛阳》的动画是你们自己做的,算成功吗?

徐康:我觉得及格,如果打分可能是70分。

新声Pro:当时为什么要自己做动画?

徐康:第一是在打造或者叫形成一个IP上,我们愿意多摸索一些。

我们当时想在内容的开发上尝试一下,是否有能互相赋能的地方。做动画这件事本身,是一个有可能的第二曲线。因为它的季播形式,生产的稳定性,使得它在一些类型上可以产出IP。这些固化下来后,对未来是比较有价值的资产。

《风起洛阳》动画给了我们挺多的经验教训。我们目前收缩调整了一下,保留了比较重要的策划能力和开发能力。

包括互动游戏,如果全力发力是有比较大的可能性成功的,但留白目前没办法花那么大精力在这上面。摆在面前只有这么多钱,只有这么多人。

核心做这些东西是来自焦虑感,是在思考除了剧集还能延展什么。但我们明确的知道电影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电影真的是需要非常大的精力投入才有可能做得出来。

我们不排斥做一部电影,它可以是一个IP的延伸。如果方方面面正好契合做一部电影,我们不排斥,但它不是留白连续性的主营业务。

包括微短剧、VR,我们也会做尝试,即使不盈利也要了解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了让我们的思考不要被时代甩掉。

新声Pro:你现在已经有了《风起洛阳》这种已经很火的前作了,会更倾向于继续做它的系列,做成IP,还是我再开新的剧?

徐康: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以前我们并没有很强的选择权,能力也没有匹配到想做什么就能做。

后面再做IP,跟以前不太一样的是,我们会从项目初期就做长远规划,不能等第一部火了,再考虑开发第二季。如果有可能,我们希望遇到一个合适的IP,从头带着一个长线的思路去规划开发10年、20年,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新声Pro:现在的模式仍然是to B,to C这件事怎么考虑?比如短剧。

徐康:还是取决于行业或者平台,但你问留白会不会做版权剧,我们肯定会做。

至于抖音短剧,对于留白而言并不是换了一个商业模式,主要还是在于,是不是能以一个这么短的形式讲出一个有竞争力的内容?这竞争力是来自于什么?

如果来自监管漏洞,平台贴补的红利,就不值当这么干。但如果能摸索出一个形式,真能形成一种新的完整的讲述故事的形式,这种表达形式下能给出一个更好的体验,那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三分钟能不能形成一种新的叙事方式?这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一点,毫无疑问一定要重中之重开发的。

新声Pro:内容这件事你打算干多久?

徐康:基于这个问题,我经常会考虑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我自己的驱动力能驱动多久?比如我会想象某一刻,奖项都拿过了,爆款都做过了,钱也赚了很多了,是不是还有驱动力干这件事?我自己也会打一个问号。我只能说现在,每天想起去公司,肯定是非常快乐的事儿。

第二,如果有一刻我没有驱动力了,这个公司少了徐康会有多大的变化?我希望能做到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如果一个内容公司能做到这一点,说明机制、体系、文化,所有都已经贯彻到毛细血管里了,我们肯定远远没到这个水平。

新声Pro:你现在仍然想把留白做成一个伟大的内容公司吗?

徐康:依然是这么想的。

新声Pro:在你的定义里,什么叫伟大的内容公司?在你目力所及,最符合你心目中伟大内容公司是哪些?

徐康:挺难有一个特别标准的定义,大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你做过什么剧。

我觉得皮克斯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公司。我有朋友在皮克斯工作过很多年,他的同事得过奥斯卡。他们都很优秀,对工作投入很大的热情,各自把自己擅长的内容做到极限,大家一起创作出特别优秀的内容,这是非常伟大的。

这当然很不容易。背后除了企业文化和机制,也需要商业能力的支撑。影视行业相对来说比较难,但我们也能看到这些年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比如当年《长安十二时辰》意外对西安的旅游有了带动,水晶柿子成为网络爆款。《风起洛阳》热播时,与洛阳市政府深度合作,洛阳美食胡辣汤,牡丹花、流水席等让大众更了解了现代洛阳。《狂飙》的播出,又带火了江门的旅游业,实现了影视和文旅的「双向奔赴」。

优秀的影视项目是传递思想和价值观的载体,我们能看到其对文化传播、城市经济等领域带动的赋能效应。只是这种赋能效应如何实现规模化的转化,还需要整个行业继续摸索,达到共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留白徐康:对影视工业化的速度,我们曾经过度乐观

许多人对留白的关注点,往往在这家公司是如何绑定了作家马伯庸和导演徐纪周。

文|新声Pro  贾晓涛

在最近几年的剧集市场,留白影视(下称「留白」)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留白出品的剧集,《狂飙》不必多说,2023第一爆款;《风起洛阳》《长安十二时辰》都是口碑市场双丰收的历史悬疑类佳作;《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以及《熟年》也是品质在水准之上的口碑作品。

许多人对留白的关注点,往往在这家公司是如何绑定了作家马伯庸和导演徐纪周。

但留白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对做内容这件事情的终局思考和整体认知,以及以此为出发点,构建的企业文化、系统化机制和底层能力。

这是留白能持续生产水准以上剧集作品的基础。

留白影视2014年底成立,创始人、CEO徐康早年做一级市场投资,后来和曾担任欢瑞世纪高管的毛攀锋一起创立了留白。

留白赶上过影视行业最火爆的巅峰时刻,也经历过几乎现金流断绝的行业谷底,过程当中逐渐明确要成为什么样的公司,摸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机制和打法,陆续产出了一系列头部精品剧集。

创始人徐康做事,喜欢从底层逻辑出发,先确立坚定清晰的远期目标,在团队内部反复沟通、形成共识。对他来说,有了清楚的远期目标,做具体选择时才有明确的判断标准。

从长远来看,留白希望能成为一家能持续、规模化输出优质内容的制作公司。

持续、规模化、优质内容,围绕这三个关键词,留白逐步以制片人中心制为基础,建立策划、制片、宣传等各个环节的体系化能力,并且与最顶级的导演、编剧、作家、平台等上下游相互赋能,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徐康相信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他要求每个制片人,从项目开发的最前端一直到最终上线播出,全程跟进,并且中间每个环节,都要有清楚明确的know-how。

对他来说,相比最终结果,过程中的论证、假设、投入、反馈、验证、复盘,以及对每个环节的理解更加重要,这些能帮助团队认知和能力持续提高,快速进步。

目前,留白每年可以产出3-4部、约1600分钟的精品剧集。并不是产能没法再放大,而是为了保障内容品质,现阶段必须往回适当收缩。

围绕头部剧集内容,留白也在尝试IP化的开发尝试,并且保持在动画、短剧、VR等新领域的小规模探索,保持团队对内容领域思考的敏锐度。但徐康一直基于对团队能力的评估和判断,小心地把握尝试和大规模投入的边界。

近期,《新声Pro》与徐康进行了一次交流,话题涉及留白的立项思路、团队管理、决策方式、对行业趋势的判断、未来规划等等。希望对同样在生产优质内容道路上探索的同行们,带来一些启发。

1、从《狂飙》到《熟年》,没有类型限制

新声Pro:很多人觉得《狂飙》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尺度的红利,你怎么看?

徐康:尺度是这个项目火爆的因素之一,但我觉得它连前三都进不了。

如果只要有这个尺度就能做成爆款,市场上应该会有更多爆款。甚至现在市场上我们就能看到一些尺度更大的剧集。

尺度在《狂飙》这个类型上,是一体两面的。大多数不太了解特殊题材创作的人,会看到一体两面中的这一面。

在《狂飙》的创作中,尺度是这个题材本身自带的属性,它可以有生死,可以探讨一些社会议题。

社会议题是很多现实主义题材中都可以探讨的。是不是一定得是生死才能给观众带来冲击感呢?不一定,其实大家看的是人性的变化。

《狂飙》能如此受大家关注,第一是徐纪周导演的剧本确实非常精彩。在刚看到第一单元剧本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事儿是差不了的。换一个类型,能写成这种级别的剧本,也不会差。

第二是演员的选择和表演,事后看是做得非常对的。演员们的优秀演绎为《狂飙》做了非常大的加分。

第三是天时地利的播出,在春节档的发酵。其实当时春节档优质内容很多,没太想到《狂飙》能有这样的成绩。

新声Pro:《狂飙》、《长安十二时辰》,大体都是在悬疑这个方向走。如果持续在这个方向做,理论上效率会更高,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会来,为什么又开了新的赛道?例如《熟年》这种现实主义题材。

徐康:我们自己不是这么看待项目类型的。

留白是制片人为中心的工作制,从公司的角度并没有限制什么方向,更多是来自制片人的偏好。

其次,市场看到的都是后验的。比如因为《狂飙》出来了,《长安十二时辰》出来了,大家觉得这两个都是男性向的、偏悬疑的,就给我们一个标签。

《狂飙》之前,给我们的标签是拍古装的;假如《熟年》大爆了,大家可能觉得我们是拍现实主义的。

我们自己是完全没有偏向的。今年到明年开的项目里,会有非常女性向的项目,还会有比较偏偶像剧的项目。

但从公司的角度,肯定有商业化的考量。有些类型面对的是过于窄众的人群,虽然制片人自己有爱,但我们也会评估制片人处理这类题材的能力,这些都会综合考量。

但总的来讲,我们是不限制类型的。

新声Pro:《熟年》题材非常好,但现在大家观剧不是很能接受这种相对沉重的题材,你应该有预判,当时为什么立这个项?

徐康:我们做项目的时候,会比较多思考拍什么样的片子,给什么人看,这个剧表达的立意、特点等等。

《熟年》立项初期,核心是觉得比较真实,创作团队有一些想表达的东西,希望在社会上某一个层面能获得共鸣。

2、如何持续性、规模化地做出好内容

新声Pro:你之前和我们聊时,举过例子说一年做三四十部剧,这是你真实的目标吗?

徐康:它不是留白的一个目标。当时我的意思是,我非常好奇中国什么时候有一个制作公司可以一年做三四十部剧,这样的公司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组织架构是什么样的?有多少人才能支撑住?平台的格局和统筹方式是什么样的?

我们总是在想,未来剧集公司需要的能力。当然做好内容是最重要的能力,但怎么能可持续性的、规模化的、做出好内容?加上这两个定语之后,全世界能做到的公司也凤毛麟角。

新声Pro:内容和渠道是永恒的话题。剧集行业也一样,你畅想未来格局的时候,这里面留白的位置在哪?

徐康:这两个事儿不是割裂开的,当然在一些行业或者不同的时期,进化的方式不一样。

我觉得在更成熟的市场,一定是相辅相成的。往前走的过程中,其实渠道要更多建立它的内容能力,而不是内容公司靠内容去建立渠道能力。

新声Pro:对留白来说,基本上不太可能有一个自己的渠道能力了。你的选择可能就是现有的渠道当中怎样建立更密切的连接。更直白一点,对你来说密切的连接,是不是就是跟爱奇艺?

徐康:制作公司跟平台的紧密联系,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但我觉得它不应该是仅限于其中一家,它的一个核心逻辑是,这些平台之间到底有没有差异?

如果平台是完全同质的,我觉得可能就是在一家做。如果平台在用户人群和强势的播放剧种上是有差异的,对制作公司来讲,不应该是完全排他的绑定。

比如爱奇艺这两三年对用户的心智开始有影响。大家看爱奇艺的时候,对于它的一些高品质剧,像迷雾剧场等等,是有预期的。这种预期的建立,需要通过经年累月的稳定产出建立。

比如我们以前经常聊,用户什么情况下愿意充年卡?愿意充年卡,核心就在于有稳定的内容供应。

对制作公司来讲,在平台这种大的排播之下,怎么尽量多的输出好的内容?这些内容会有一些平台更适合播出,你跟他的合作会更密切。

从留白来讲,这两年主要跟爱奇艺和腾讯合作。因为我们的产能也不是太大。

新声Pro:你们现在一年产能大概多少分钟?

徐康:4部左右。我们曾经有能力做到更多,但做到更多需要牺牲一些质量,或者说那个时候我们不认为有充分的能力达到更高品质。

这一两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好的坏的经验都有了。公司内部整个机制,制片人、策划的成长,包括我自己的认知,可以达到在一些类型上做顶级剧,一些我们想做的类型也有机会尝试。

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把剧的数量往回缩一缩。目前一年平均做3部-4部,每部平均以四十集为中线,是比较合适的状态。

新声Pro:留白到现在仍然坚持做一个制片管理公司这个方向吗?

徐康:我们现在是一家剧集制作公司,不是制片管理。

新声Pro:你们最早定位是制片管理公司,为什么现在变成了制作公司,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徐康:我们当时对行业的工业化或者成熟的速度过于乐观了。

其实我们没有办法只凭借管理的输出,配合一些中后线的资源、资金和发行,就可以保证好内容的持续输出。我们尝试过,发现是做不到的。

内容的成败,非常大程度依赖于整个完善的机制的输出。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环,不太能只凭管理获得。

举个例子,在开发一个好的剧目时,你是改编一个IP,还是做原创?它的机会成本是非常大的。只这一个过程,就跟很多环节咬合。

比如制片体系,制片人多大程度参与前期开发?制片人做项目时,有多了解这个产品?他制作的时候是否知道拍的核心是什么?

这些可能自己开发出来要花两年,中间经历很多挫折,但只要用的是对的人、公司的体系在沉淀经验,哪怕慢也是有效的。

但如果你只是买了一个剧本,只是拍了,刚才说的这些都获得不了。那就很难持续。

如何总能直接买到好的剧本?那势必会牺牲利润率,这个逻辑就变成一个平台,但本身又都是平台出钱。你赋能提供的价值提升不够,那平台就不需要你了。

所以留白从2019年开始,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公司内部回到了一个非常简单朴素的认知,我们就是做好的内容,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

新声Pro:好的制作公司需要核心抓住的能力或者资源是什么?

徐康:内容是一种产品,核心其实就是做好这个产品。没什么核心抓手,每个环节都不能弱。

作为内容公司,从0到1的时候,可以在于某个优势。比如绑定一名非常优秀的导演,他只跟留白合作,建一个导演工作室,两年制作一个项目,只要持续做的好就非常好。

但如果做一个好的制作公司,每年做4部或者6部剧,每个环节的能力都缺不了。而且这些环节会互相有反身效应,哪块弱了整体都强不了。需要都比较强,互相间又能互相促进,使它更强。

如果一定要我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人。目前来讲,中国的影视公司大部分还是创始人在第一线。所以最重要的是创始人。

创始人要有非常强烈的驱动力,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些是最重要的。因为他要不停改善公司的弊病。

新声Pro:你们公司两位创始人怎么分工?

徐康:现在攀锋(留白影视创始人毛攀锋)管内部管理、中后台更多一些,我管业务更多一些。

留白是非常扁平的体系,这和你想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公司,激励政策、机制,想做成什么样的项目,所有人的认知是不是一致,跟各个方面都有关。

这里面特别重要的是,怎么能让正确的声音被采纳?这件事是特别难的。第一,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分辨出来什么是正确的。第三,能付诸于行动采纳。

这是一个很难的机制,如果你想要这么打造,就必须得让所有人敢发声、有机会发声。

留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远期目标,就是我们要持续性的做好内容,做到剧集内容的最顶尖。

有人问我,你们选一个IP或者过一个项目,立项会投票是不是不记名的?我们完全没有。所有看法建议都直截了当的表达,绝对不会有人觉得这是得罪人的。

而且我们有一个要求,表达看法前一定要思考。详细的了解项目后,自己独立思考。不能只主观表达我觉得不行,或者估计大家不喜欢看,必须得有充分的理由。

在这过程当中,我能看到大家会在这种碰撞当中成长,这点我觉得是比较重要的。

新声Pro:这是多大范围的会?

徐康:基本上前线的制片人和策划都会参加。留白现在有五组制片人,参加立项会的有十几个人。

新声Pro:这听起来是个很理想的状态,每个人都能独立发出自己的思考。但实际操作挺难的,总有人会担心我说的对不对,我说的和老板想的是不是一样的,你怎么避免这种情况?

徐康: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我想什么这件事,在留白不是很重要。

新声Pro:怎么就让它不重要?

徐康:基本上我跟制片人都知道的一个逻辑,就是我会say no,但是他们say yes。

我举个实操的例子。比如《狂飙》一稿剧本出来,我会认为我对剧本内容的要求标准,是所有人里面相对比较低的。如果这个剧本我都觉得不ok,我会站出来表达为什么不好。

反之,我觉得可以过的,我不会说可以往下推进了,必须得是制片人说。因为我默认制片人对项目比我更了解,对内容的要求标准更高。我们确定内容ok的要求标准要拔到多高,是由制片人或者总策划负责。

过程当中,我们会不停讨论哪里还不够好,或者为什么你觉得已经比较好了。

经常有一个剧本我觉得还可以,制片人也觉得可以,到下一个环节就推进不下去了。这种时候,我们会思考,是前面的选择本身就错了;还是这个深水区就是很难克服,但必须要迈过去?

这些判断谁也没有完全准确的答案。大家在不停往前摸。

就像我们当年先做了《刑警之海外行动》,然后再做《狂飙》,对我们来讲,也需要有一个学习曲线。

我们有很多对这种类型剧的思考,并且每一部都非常认真地实践,播出效果是验证的过程。无论好或不好,对我们都会有很多反馈,在这些反馈中,我们需要再进步。每个项目能做到这个,你不会太担心下一个项目不行。

有很多项目成和败都不太知道为什么,这一点比一个项目做折了让我更担心。

比如《熟年》,当然它现在只是播放的第一周,我觉得还会往上走。但是这里确实有我们需要反思的。

比如为什么前几集看不进去?为什么第一集的弃剧率比我们想象的高?为什么里面奕君哥(刘奕君)演的让大家觉得压抑、需要喘口气?是不是能让大家喘口气?还是说根本就不应该拍一个压抑的东西?这些我们都没有标准答案。

核心在于,我们在不停地考虑这件事。

对观众来讲,共情点可以是欢乐的,可以是悲伤的,也可以是感同身受的焦虑、压抑,这些都没问题。问题在于,这些共鸣是不是能让大家比较舒服的看进去?这是在每个作品上我们要想的。

新声Pro:这需要制片人们,自己心里足够强大,接得住任何的质疑和挑战。

徐康:每个人心目中对制片人的定义都不一样。但我觉得一个好的制片人,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是从最开始的产品立项,或者说从剧本的源头到最后项目播出,要全程负责。

从前盯到尾,能认真盯完至少是60分。如果能做到在类型项目上有审美,有经验,还有爱,或者投入了足够大的精力,基本上就会是一个很不错的作品。

如果还碰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主创,碰见了一个就想把项目拍好的导演,这项目就非常稳了。

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前面这些事是公司可以做到的。这些做到了,这个项目的输出就会比行业均值要高。

听起来简单,实际只有极少的公司和制片人真正在这么贯彻。

有很多制片人很难具备前期剧本开发能力 。也有制片人后期可以盯,但是不擅长,这个不擅长又来自他对剧本、对产品没有定位。前面都不知道要什么,后面怎么知道应该剪出来什么呢?

新声Pro:怎么找到这样的制片人?

徐康:我们发现很难招到这样的人。市场肯定有这样的制片人,但要么自己开公司了,要么在一个非常强的公司里面已经站在那个位置了。

所以我们现在更多是自己培养。

第一,优秀的人很少。第二,识别成本非常高。第三,他跟公司的企业文化和预期,是不是能匹配。

也有非常牛的大制片人想挂靠合作,希望我们帮他解决发行问题。这样进来一个大制片,可能每年都会多一个项目,也能多赚一些钱,但从长远来讲,是在带来破坏。

新声Pro:他带来的伤害是什么?

徐康:很简单,新加入的大制片人是否需要融入留白的机制?比如宣传部门、策划部门,留白所有的机制、大家的讨论,他能不参加吗?或者他参加,但他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

如果有一个人这样,其他制片人也都会生出这样的想法。

从留白的角度,我们宁愿自己慢慢耕耘,一点一点找到我们的机制和方法。

我们很清楚我们要什么。

新声Pro:你的精力主要用在哪里?

徐康:我会花比较多时间在帮助大家建立共识上。

比如有人会疑问为什么这个剧不发更贵一点?为什么这剧不卖给这家平台?这种根本是在于,他不太理解你做决策的底层价值选择是什么,我会组织开会,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取得共识。

做企业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明确知道目标,并且知道在什么阶段需要做什么,没有捷径可走。

我们做错过很多决定,做差过一些项目,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是在不停想我们到底要干什么、怎么干,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

新声Pro:拿《狂飙》来说,大家之前可能都没有想会那么爆。但我理解更长远的收益或者当下的plus收益,跟留白是没什么关系的。在利益分配当中,其实你始终很难拿到后面增值的部分,这个怎么破?

徐康:我觉得你问的问题本身就已经回答了,《狂飙》的火爆程度也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句话隐含的意思就是,平台在承担这个风险。它承担了这个风险,当然大头的收益就应该是平台的。

这个事必须是整体水涨船高,当平台有一百亿利润,也许后面游戏规则还会发生一些变化。很难讲留白做出了一个爆款,它就应该像电影或者游戏那样完全to C,但反过来当一部剧市场反馈不好的时候,承制方也不会承担那么大的风险。

新声Pro:你们的股东有变动吗?有一段时间你们股东变更,我第一反应是你们要去香港上市了。

徐康:留白确实做了法律结构的调整,但是其实并没有什么上市计划,所有的股东都没有变。只有爱奇艺后来增资进来了。

新声Pro:平台都想抢占行业最优秀的产能。爱奇艺现在是你的股东,他会有一种比较强烈的冲动把你的产能锁住吗?

徐康:如果生产的是好内容,爱奇艺是希望合作的。但是并没有一个什么具体的措施,规定留白必须和他们合作。

新声Pro:也不会有比如说你要有什么新的项目,你要优先给他们看?

徐康:其实基本上都是同步沟通的。

我们跟腾讯合作的项目都在策划研发阶段,也会陆续筹备起来。

留白和各平台合作都非常顺畅。这是在于各自做内容的一些互相尊重。我们理解平台的一些决策、规章制度,他们也越来越了解留白的做事态度和风格。

新声Pro:从现实来说,内容公司跟平台的关系在动态变化。平台在不断做自己的厂牌,很明确说要加大做自制,采购会越来越少,你怎么面对这种局面?

徐康:这是影视公司共同面临的考验。

和平台合作自制剧,内容策划、拍摄制作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平台管理规范限制,项目利润率也趋于基本固定的比例。

这个比例之所以这么定,是因为对平台来讲,ROC整个衡量下来,会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点。但这只是一个行业基础水准的妥协点。对于制作高于基础水准的优质内容,基本上是不会受到影响的。

3、对未来的持续探索

新声Pro:所以又变成留白怎样能够持续生产出水准以上的剧集,且用比较高效的方式实现。背后本质是人才密度的问题。你怎么提升这家公司的人才密度?

徐康:这是一个从开始做公司的那一刻,就要面临并必须得解决的问题。

人才密度来自于两个。

第一是外部人才,随着公司越来越强大,有更多人愿意和留白合作,行业供给、大家的水平都在提升,更容易找到优秀的人才。

第二是内部人才,我们自己怎么培养出这些人才。每个项目下来,内部都会不同维度的复盘总结思考。几个项目下来积累很多经验,这些经验不仅是内容层面的,对公司内部制作、策划等业务部门的能力成长和提高,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

新声Pro:留住他们且发挥1+1>2的价值,你具体做了什么?

徐康:员工在公司工作最重要的几个需求:第一获得满意的回报;第二,实现自己的目标;第三,公司给员工的赋能。

对有想法的员工而言,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他希望他的想法表达出来能被听到,甚至一些想法能在项目中实现。

我们做的所有事情,其实就是配合人才解决这些。

新声Pro:对一个制片人来说,做了《狂飙》或者做了《熟年》,最后收入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徐康:有一些差异,但不会很大。

因为我们的理解,有一些因素是他们把握不了的。制片人更多的工作和收入,是给他定下来的KPI和他要完成的工作。

干得更好的肯定有一些奖励,但不会非常离谱。因为这里面的偶然性和整个公司的赋能,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不能单独对他进行那么大的奖励。

但我们会很多思考如何奖励和鼓励宣传团队,因为一个好的内容和一个弱的内容,对他们来说难度完全不同。

你设置的目标是什么样?怎么能定合理?哪些是他们更好的表现带来的提升,这些都很难量化。我觉得好的公司,至少能做到目标清晰、规则透明,大家都能有共识和理解。

有的公司不太重视这些事,更倾向于外包给执行团队,但这些其实很重要。它并不来自于给公司节省了多少成本,而是可以激发大家思考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完成的,思考本身和共识的产生是更重要的。

新声Pro:你们公司有酒文化吗?

徐康:很少刻意组织,这是我们不擅长的。留白所有合作,都是基于互相赋能。像和留白长期合作的马伯庸、徐纪周导演,很多人好奇留白是如何绑定合作的。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约,就是大家能相互赋能、相互做成事。

我们都想做一些好的内容。通过项目和一些优秀的主创合作,大家比较熟悉,也建立了信任感。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知道如何发挥他们的优势,也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能怎么用自己擅长的优势。这点对制片人、对我、对留白都是比较重要的能力。

新声Pro:这家公司或你个人最难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徐康:最难的时候是2018年底以及整个2019年。

留白有一个典型的成长曲线。

一上来就是第一个小高峰。在市场比较好的情况下,陆续制作了几部中小型网剧《端脑》《亲爱的,公主病》《亲爱的王子大人》。

那时整个行业网剧刚起步,播出反响都很好,紧接着就启动了《长安十二时辰》。当时我们规划的留白更像一个制片管理公司。

2018年底整个大环境很严峻,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加上一些意外情况,现金流非常非常难。

那个时候,留白处于在寻找我们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公司的过程中。

直到2020年《风起洛阳》,我们尝试改变了一套跟以前不一样的决策流程以及机制,我自己下场当总制片人。之后陆续制作了《风起洛阳》《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熟年》《狂飙》四部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不停在验证着一些思考,这使得整个团队的成长速度,比行业均值要明显快。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打法,才有了现在的留白。我们自己非常清楚现在的不足,离我们想达到的目标还缺什么。

新声Pro:差距在哪?

徐康:蛮多的。比如我们需要拥有更强的策划能力研发剧本,且需要勾勒出更明确的体系。策划和制片人这两套体系,如何互相更大赋能,产出好的剧本,且制片人能继续做成融合的机制,还需要再摸索。

新声Pro:《风起洛阳》的动画是你们自己做的,算成功吗?

徐康:我觉得及格,如果打分可能是70分。

新声Pro:当时为什么要自己做动画?

徐康:第一是在打造或者叫形成一个IP上,我们愿意多摸索一些。

我们当时想在内容的开发上尝试一下,是否有能互相赋能的地方。做动画这件事本身,是一个有可能的第二曲线。因为它的季播形式,生产的稳定性,使得它在一些类型上可以产出IP。这些固化下来后,对未来是比较有价值的资产。

《风起洛阳》动画给了我们挺多的经验教训。我们目前收缩调整了一下,保留了比较重要的策划能力和开发能力。

包括互动游戏,如果全力发力是有比较大的可能性成功的,但留白目前没办法花那么大精力在这上面。摆在面前只有这么多钱,只有这么多人。

核心做这些东西是来自焦虑感,是在思考除了剧集还能延展什么。但我们明确的知道电影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电影真的是需要非常大的精力投入才有可能做得出来。

我们不排斥做一部电影,它可以是一个IP的延伸。如果方方面面正好契合做一部电影,我们不排斥,但它不是留白连续性的主营业务。

包括微短剧、VR,我们也会做尝试,即使不盈利也要了解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了让我们的思考不要被时代甩掉。

新声Pro:你现在已经有了《风起洛阳》这种已经很火的前作了,会更倾向于继续做它的系列,做成IP,还是我再开新的剧?

徐康: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以前我们并没有很强的选择权,能力也没有匹配到想做什么就能做。

后面再做IP,跟以前不太一样的是,我们会从项目初期就做长远规划,不能等第一部火了,再考虑开发第二季。如果有可能,我们希望遇到一个合适的IP,从头带着一个长线的思路去规划开发10年、20年,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新声Pro:现在的模式仍然是to B,to C这件事怎么考虑?比如短剧。

徐康:还是取决于行业或者平台,但你问留白会不会做版权剧,我们肯定会做。

至于抖音短剧,对于留白而言并不是换了一个商业模式,主要还是在于,是不是能以一个这么短的形式讲出一个有竞争力的内容?这竞争力是来自于什么?

如果来自监管漏洞,平台贴补的红利,就不值当这么干。但如果能摸索出一个形式,真能形成一种新的完整的讲述故事的形式,这种表达形式下能给出一个更好的体验,那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三分钟能不能形成一种新的叙事方式?这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一点,毫无疑问一定要重中之重开发的。

新声Pro:内容这件事你打算干多久?

徐康:基于这个问题,我经常会考虑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我自己的驱动力能驱动多久?比如我会想象某一刻,奖项都拿过了,爆款都做过了,钱也赚了很多了,是不是还有驱动力干这件事?我自己也会打一个问号。我只能说现在,每天想起去公司,肯定是非常快乐的事儿。

第二,如果有一刻我没有驱动力了,这个公司少了徐康会有多大的变化?我希望能做到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如果一个内容公司能做到这一点,说明机制、体系、文化,所有都已经贯彻到毛细血管里了,我们肯定远远没到这个水平。

新声Pro:你现在仍然想把留白做成一个伟大的内容公司吗?

徐康:依然是这么想的。

新声Pro:在你的定义里,什么叫伟大的内容公司?在你目力所及,最符合你心目中伟大内容公司是哪些?

徐康:挺难有一个特别标准的定义,大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你做过什么剧。

我觉得皮克斯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公司。我有朋友在皮克斯工作过很多年,他的同事得过奥斯卡。他们都很优秀,对工作投入很大的热情,各自把自己擅长的内容做到极限,大家一起创作出特别优秀的内容,这是非常伟大的。

这当然很不容易。背后除了企业文化和机制,也需要商业能力的支撑。影视行业相对来说比较难,但我们也能看到这些年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比如当年《长安十二时辰》意外对西安的旅游有了带动,水晶柿子成为网络爆款。《风起洛阳》热播时,与洛阳市政府深度合作,洛阳美食胡辣汤,牡丹花、流水席等让大众更了解了现代洛阳。《狂飙》的播出,又带火了江门的旅游业,实现了影视和文旅的「双向奔赴」。

优秀的影视项目是传递思想和价值观的载体,我们能看到其对文化传播、城市经济等领域带动的赋能效应。只是这种赋能效应如何实现规模化的转化,还需要整个行业继续摸索,达到共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