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毒眸
一年多前,一位男编辑给爱嗑糖的我发了一个B站视频,叫《张勇的手机》,附言:这号挺好嗑的。
我点开一看,发现是“捡手机文学”动起来了。视频以高中生张勇的苹果手机微信录屏为主,内容为自己和朋友们、同桌、父母、班群的聊天记录混剪,辅以搞笑的BGM和转场。
“捡手机文学”常有,虽然动起来的真不常有。早在2017年,我就在LOFTER、微博上刷到过脑补自己偶像的微信对话截图,多是为嗑糖贡献素材。到了2020年,这一类创作被统称为“捡手机文学”,在豆瓣各个小组流行着。
这种创作方式,显然是被“微信”这一网络聊天方式深刻改造的。网文的脑洞里与日常生活紧密联合,除了捡手机外,还有模拟论坛发帖的论坛体,通过知乎问答来说故事的知乎体,还有设定场景为在直播的直播体等等。发生文娱消费的平台,总能有网文创作的素材。
“捡手机”动起来很新鲜,“糖”也给的比较简单、直接。有嗑CP的同好看完对我评价:感觉像我们小时候看的故事。
上个月,我在刷LOFTER的时候,又刷到了《张勇的手机》,连带着刷到的,还有一个以“攻”的名字为名的账号“陆时已作答”。这个故事画风已经改变了,甚至连IP形态都变了。《张勇的手机》是桌面短剧,《陆时已作答》却是一款游戏。
比变成游戏更让我震惊的,是它已经完全成了《张勇的手机》的“B面故事”。在这里,张勇和他的4位朋友们就读的高中,1996年3月就决定要废止,集团撤走大部分管理人员,他们是最后一届仅存的5个人。一年后,学校还发生了火灾。这就进入了游戏里的世界,一场后果未知、也不知道前因为何的面试。
本以为只是个无脑嗑糖的故事,怎么突然变成悬疑解谜游戏了?
无独有偶,同样是我在LOFTER上刷到过的短视频《学渣酷盖和他的冷面同桌》,也在更新了5个月后,宣布即将上线同样是“双男主”的悬疑解谜游戏《栖云异梦》。
带着好奇,我试图找这两位IP的创作者们聊了聊,得知,他们都是年轻的00后。
跨媒介对他们来说,是如此轻易的事情。或者说,跨媒介对他们来说才是互联网的本来状态。虽然《栖云异梦》有4位核心研发成员,但山灰猫本人在运营这个“酷盖”的账号前,是自学的画画。读者们也见证了她从只会画简笔小人,到发布彩绘动画的全过程。
一切好像都是这么简单,但一切,又怎么会这么简单?对这一代创作者们来说,“捡手机”的简短、低门槛,和悬疑解谜游戏的高门槛同时存在。无脑嗑糖只是表象,曲折搭建的异世界才是内核。
我有点整不会了。决定来研究研究,这一代在消费网文时、在嗑糖时,究竟在消费什么,他们更看重什么?也许这些都只是水面上浅浅的波澜,但看到波澜,就能看到风的方向。
微信聊天,也是网文
微信聊天记录,也能算网文啊?这是不少起手就是3000字往上走的“old school”同人文作者的不屑。
奈何,用户就是爱看。几位LOFTER同人文写手对我哀叹:为什么费劲巴拉写的几千字长文,点击率就是不如一些玩旧梗的捡手机文学!
我也为此去问了LOFTER相关负责人,捡手机是真的有流量倾斜吗?这位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会对特定的创作类型从算法或推进机制上对作品进行干预,都是自然的热度。”据他透露,目前LOFTER上的“捡手机文学”已经有超过200万的浏览量,10万+的内容产出量。
不过,这几位太太一边哀叹,一边还是乐此不疲地点开被推荐到首页的捡手机,即使并不是他们心头好的CP。
“我身边爱追同人、嗑cp的朋友尤其喜爱这种阅读模式。”网文作者茄盒小马对我说,“有时候她们分享给我,我看了,感觉是圈外人都觉得贴脸又好笑的程度。”“捡手机”的魅力就在于此,即使你不知道这些人都是谁,也能透过对话和“梗”,嗑到“糖”。
现在提起“捡手机”,几乎相当于“低门槛放糖”的同义词,但是这样的风格,早已席卷网文。
据北大网文研究小组“媒后台”研究发现,2015年,“甜宠”化潮流几乎席卷了女性向网络文学的所有文类。“这种日常-甜宠向小说不再致力于讲述包含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复杂故事,而是着眼于高度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以碎片化的微叙事连缀勾勒出某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与情感模式,探寻羁绊式情感联结中的诗意与趣味,同时为读者带来温馨的陪伴感。”
只要糖够甜,“大纲”都能火。
140字以下的脑洞段子或者几千字至数万字不等的大纲文,普遍存在于微博、LOFTER。他们有时只写CP设定或者关键情节,甚至只有一个梗,偶尔会有一些具体故事发展,看起来类似于故事大纲,被称为“大纲文”或者“脑洞文”。
这就是手机渗透进生活方方面面后,必然带来的影响。“碎片化”是我们生活的方式,而网文也在找最适合切入“碎片化”的表达。
在消费这种文体时,最关键的就是接受者的“脑补”。网络文学研究学者王玉玊曾分析,由于每一个世界设定、每一个人物设定都内置了无数的叙事可能,作者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将这无数的叙事可能全部落实为情节。
“对于读者而言,作为公共数据库存在于脑海中的叙事材料,便是他进行脑补的依凭,具体作品中的各色设定都能作为标签在数据库中索引到丰富的全媒体材料。”
“读者只需要获得这个结构本身,就获得了关于它的一切。”她总结道。
LOFTER相关负责人,认为“捡手机”的流行,与过去每一个时代流行的网文类型并无太大分别。
在他看来,从底层消费偏好来说,大家都是在追求一种具备代入感、沉浸感的内容,从这一个诉求来看,每一代的内容消费者出发点都类似。“不同的是,捡手机等沉浸类文体形式的流行,又与圈层的身份认同有了一定的结合,这样的内容在“圈外人”看来可能是不太具备消费价值甚至难以理解的,这也是用户自然选择出的一种寻找同好的方式。”
一切为了“代入”
“活了20多年,你第一次知道自己原来是一本书中的角色。
机缘巧合下,你看到了书中的内容,不敢置信自己竟会落到那样的下场。”
这是茄盒小马在LOFTER上点赞数最高的文《当你决定取消婚约之后》的开篇。她在LOFTER上发布的90%以上的文章,开篇都是以“你”引入,用这样的第二人称视角展开叙述。茄盒小马爱用这种视角,最重要的是代入感和沉浸感。
“第二人称属于沉浸式阅读,也会给读者一种互动感,相对于传统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我认为第二人称视角是比较新奇的一种阅读/写作视角,在网文市场更符合读者沉浸阅读的要求,自己写起来也很爽,很流畅!”茄盒小马说。
茄盒小马平日里,也很爱看捡手机、对话体和第二人称视角的故事。“这个和我们z世代短平快的阅读、浏览习惯有关,上面提到的这几种文体,都方便我们快速地进入故事、代入角色,而且我们的文化氛围也支持了我们接受这种阅读方式,我们容易理解这些故事的内核和梗,这些故事则为我们带来新奇有趣的阅读体验。”
第二人称视角,天然带着种玩文字冒险游戏的快感,也真的有作者这么做了。LOFTER作者“夜与玫瑰”写作过一篇小说《夜未央》,就是在文字里,带着你跳转和攻略。
我一路玩到最后,正在着急地想知道下一步我要做什么时,文章提醒我,这篇文章改编的游戏已经在网易的易次元平台上线。为了知道结局,我下载了易次元,这个平台上多为文字辅以静态图片进行的攻略型游戏。
文字所强调的这种“代入感”,就这样与游戏链接了起来。对于在电子游戏环境里成长的这一代来说,游戏不是虚拟世界,而是真实世界里渗透的、无法分割出一个具体主体的存在。
网络文学研究学者王玉玊在她所撰写的《编码新世界 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中提到:数码环境与网络空间深刻参与了当代人的生活,形塑着独特的当代经验。相应地,叙事性的文艺作品也开始从现实主义的基于“自然环境”的主导创作模式,转向游戏化的基于(数码)人工环境的主导创作模式。
在这样的主导创作模式下,网文吸收着游戏里的升级打怪、系统、副本等语言,同时也有像《夜未央》这样,自成一个游戏的文章。甚至还有像《张勇的手机》这样,建立一款ARG游戏的。
《小鸡词典》这样解释ARG游戏:侵入式现实互动游戏或平行时空实境游戏,ARG的创作者们通常会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将自己所虚构出的情景伪装成真实事件,激发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吸引玩家(网 友)参与到游戏的互动与讨论当中。
前文提到的《陆时已作答》,就是这样一款游戏。我一直在拖延介绍这款游戏,因为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它。围观这款游戏的发布和玩家们参与过程的我,像在看游戏主播打一款我从来没玩过的游戏。不会玩,但看起来很有意思。
我把这款游戏的参与方式放进来。以下科普来自LOFTER上的“-BIO科技小队”,是《陆时已作答》的重度爱好者们组成的。
点进陆时已作答的tag看大家的分析,我惊讶地发现,同样是看完了《陆时已作答》的全部视频,但我在第一层,他们好像已经抵达第十层。
某一日的推理结后,“考生”们在群里发出了“敬。真相与自由!!!!!”负责整理的用户“粥迟”总结:群体力量是人类文明的赞歌。再附上消息:拥有物理、化学、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且有意愿加入攻略组的老师们请尽快私聊本账号。
游戏还在进行中。
消失的“他”
茄盒小马不仅爱用第二人称写作,还很爱用“GB”作为创作方向。GB是boy&gir的缩写,在这一类型的小说中,女性处于优势地位,而男性处于劣势地位。
在撰写的《那个不好惹的校霸哭起来真好看》一文里,她开篇就表明自己设定是“gb 白切黑学霸你 X 黑切白校霸他”,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别人都以为是校霸追的学霸,其实是学霸在偶尔一次看到校霸时,就很好奇他哭起来会怎么样,于是处心积虑,让校霸注意到自己,并接近他,两人这才在一起。
从小学在学校门口买言情杂志开始,茄盒小马就偏爱大女主文。“那时候看主流小说也看过一些追妻火葬场,但总觉得虐得不够爽,于是就开始找一些女强、女尊来看。总的来说,大概就是女孩子处于支配位的故事会更吸引我。”
最早茄盒小马开始写GB文时,GB还属于冷圈,创作寥寥。但这几年,她发现这类型的文也在越来越多,相反,娇妻文学在减少。“现在的大女主也越来越多,虐女话语体系的文也慢慢在减少,还出现了着重女性意识、女本位的文章。感觉写GB是属于我的反抗传统父权的一种方式,可能其中也有各种不足、不完善,但是也值得探索。”
言情小说里“他”的变化,确实在发生。
媒后台会定期在各大网文网站上进行“扫文”。在观察了晋江文学城言情分区VIP金榜与无CP分区VIP金榜去年9月-12月三个月内上榜的46篇文后,他们发现,灵异、悬疑、基建、科幻等男频常见元素已成为女频金榜文中屡见不鲜的关键词,爱情不再是女频小说的核心内容“言情金榜文作品中的爱情叙事比重普遍地大幅度下降。
他们发现,目前的排行榜正在分隔出“甜宠文”和“事业流”两种分野。前者注重爱情线,后者注重女主角个人奋斗历程,爱情线往往刻画不深或不了了之,男主角在文中主要是背景板般的角色,或作为辅助女主人公“打怪升级”的配角出现。读者的阅读快感主要来源于女主个人奋斗与开金手指而产生的“爽”,男主则可有可无,甚至许多读者担心后续爱情线的出现会干扰原本的故事。
很神奇,在言情文里消失的“他”,广泛出现于嗑糖段子中。“他”需要负责“撒糖”,但真到要解谜、搞事业的时候,没有“他”也无可厚非。
重要的,是“我”。
迷宫的终点(或者不是)
在围观《陆时已作答》的一系列设定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此前在A岛很火的“规则类怪谈”。
以其中最火的“动物园规则怪谈”为例,这是在动物园场景下,游客、员工、馆长等不同角色所要遵循的“行为守则”的集合。每一角色都有自己需要遵守的规则,没有恐怖设定,也不包含具体的故事情节,只是通过各种规则和线索互相交织冲突,展开一个庞大的世界观,隐隐暗示这一切背后的可怖真相。
这和《陆时已作答》一样,都是在有限的设定、规则里,由一个平面的空间展开为一个庞大的世界。当你根据只言片语试图组装起这个世界时,你已经完全沉浸其中。
我还会想到“语C”,都是在给用户们提供一种沉浸感。
语C是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对其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刻画和演绎。玩家所扮演的角色,既可以是已经存在的同人角色,也可以是原创的角色。语C爱好者们通常以QQ群为载体,进群的玩家根据扮演发起人的设定,在群里的对话中进行演绎。这其中,既要根据角色的初始设定说话,也要有自己的创作。
不过,一位《张勇的手机》粉丝义正严词地纠正了我把《张勇的手机》这一IP与“语C”放在一块的联想:“这两件事不一样啊,这就是像在问,你喜欢看话剧表演和你喜欢玩剧本杀有什么关系一样,不能因为桌面短剧和语C都有对话框这个元素就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啊!”
在这位粉丝看来,语C是社交游戏,要有搭档共同参与,有自己的一般格式和规则,正式的对戏要有动作、神态、心情描写,不是纯对话这么简单,也不会有语音条、图片、通话、甚至微信红包这类的元素存在。“我都快解释急眼了。”
看来,不同的圈子与圈子之间,规则分明,戒备森严。虽然都是由一个平面展开,充分需要用户参与构建的世界,但我尝试把他们建立联系的想法,似乎是一种侵犯。
与这些创作者和消费者们对话,是一次特别的聊天经历。这些人几乎全员社恐,最后都是通过文字的方式完成了交流。他们的回答里不乏有括号补充、活泼的波浪线,还有常常出现的感叹号用于加强语气。仅仅看他们打过来的文字,就能感受到满满的元气。想起了小学时在晋江论坛上,看编辑们采访网文作者,他们的回答风格也是如此。
茄盒小马(这个鞠躬真的很可爱)
对他们来说,传统的固定媒介,固定的言情视角,都是可以跨越的、被打破的。他们的叙事表达,早已离开了传统的小说表达,向更加数码的方向前进着。
这是常常被说远离了宏大叙事的一代。有人把他们喜好的、或者创作的网文视为“小学生名著”,事实是,在他们创作和消费的作品里,关于正义、自由、美好、爱情的呼唤,似乎也并未停止。
B站UP主@安迪视频 从《动物园规则怪谈》中,最终解读出:原来在这座动物园里,人类已经与“它”战斗了太久(“它”是一种会污染人类的神秘力量),而人类的一切牺牲、奉献、无私(变成大象、水母),全部为了保护更多的人,永远消失在这场漫长的争斗之中。
那些宏大叙事所振臂高呼的话语,并没有被年轻人们所放弃。他们所放弃的是肯定的话语,是正经的姿态,而不是。他们对于,在尝试给出自己的回答。
《编码新世界: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的第七章,名为《代入感:是谁“代入”了谁》,借此分析了网络文学与纸媒小说里“代入感”的不同,并表示,在宏大叙事瓦解的后现代处境中,作者通过游戏与玩家经验,来让读者们获得“代入感”——
只有当我们首先是个超然旁观的“冒险者”,才能坦坦荡荡地为了故事中的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只有在那些首先声明了“不必当真”的故事里,“真亲实感”才是安全的……这是犬儒主义的另一种格式,这是同时患有“宏大叙事尴尬症”与“宏大叙事稀缺症”的一代人发明出来的最别扭的叙事。
所有声称自己是罪坚定的无神论者的人们正在万圣节的狂欢中乐词不必地扮演者最虔诚的信徒,然而没有人知道终点在何方:我们终将坦然地生存于无神的赤裸世界,还是创造出新的神圣文明?
不说了,我追的网文更新了,我先去玩一会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