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如何用动画讲一个历史故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用动画讲一个历史故事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诗人们追求理想的内核始终没有改变,就是想在人生中做出一番事业,有所成就,成为一个伟大的灵魂。

文|新声Pro  陆娜

修订|张一童

作为追光「新文化」系列下的首部作品,《长安三万里》展现了一种此前几乎没有在动画电影中出现过的面貌:历史题材,并使用了一种以角色回忆为基础的,更加抒情的呈现方式。

影片以老年高适对往事的回忆为主线,在时间、空间转换中,画卷式地展开了李白和高适横跨数十年的成长和情谊,也串联出大唐气象下的诗人群像。处在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屡遭磨难的诗人们成为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代表,又在不懈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时代朝气。

在确立要开启「新文化」系列之后,追光动画明确了一条原则是要「找观众熟悉又陌生的东西」。熟悉感能带来文化共鸣,陌生的部分则能够靠填充历史缝隙打开叙事空间。

诗人群体和其诗歌遗产成为了团队想要扩写的首选。

《长安三万里》开篇定调:在我唐朝,上至君王,下至贩夫走卒,人人都会写诗。跳出今人对于诗歌和诗人的浪漫化想象,在千年前的唐朝,写诗就像一种生活方式,是古人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和记录。

「人、史、诗」成为制作团队在故事创作阶段抓住的三个核心关键词,三者的交织成为《长安三万里》历史厚重感和浪漫气质的来源,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难度。

人是整个故事的核心,第一视角的选择尤为重要。

诗人之中,李白是绕不开的存在。但李白是一个天才一样的人物,团队希望找到一个更接近于普通人的视角。

查阅了众多资料后,主创们意识到高适是一个绝佳选择。《旧唐书》中评价高适,「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而达到如此成就的高适,早期因家道中落处处碰壁,之后多年也无功业,只因理想坚定,终在暮年把握住机遇,官封三镇节度使平乱定边。

主创团队认为,高适非常能代表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中奋斗的状态。不同之处在于,他好像岩石一样,追求理想的火焰始终没被完全浇灭过,而这正能激励当下的人们,去面对变化起伏和极具挑战的人生。

高适和李白、杜甫关系亲密,杜甫曾写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描述的就是三人同游时的场景。这使得影片有机会侧写李白,并通过二人横跨数十载的友谊,对照出各自不同的选择和境遇,再串联出一众大唐名士。

影片呈现了一个更加饱满、世俗化的诗仙形象。于是观众能够看到,李白也曾一心求取功名,又迫于出身限制,无奈入赘,心高气傲,但能苦中作乐,饮酒过量在中年长出了大肚腩,但依然才华横溢又天真。他在入世与出世间的矛盾和纠结,也是他诗歌中巨大力量的来源。

故事跨越高适的一生,历史是其中无法回避的背景。

但为了不在回溯生平时节奏过于散乱,主创通过双线结构的设置,持续为故事提供外部压力。同时,明确内线主题要围绕二人情谊与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挣扎展开,这使得筛选庞杂的历史素材和登场人物时指向更加明确。

在个人和历史之上,已经传唱千年的诗是诗人们,与一个时代精神的凝结。

高适的胜利也并非只是个人的胜利,他不断受到李白、哥舒翰、郭子仪、裴公子等一众人的影响。这些人不断通过自身的选择和行动向他输送着精神力,使得他在完全看不清前路时依然没有放弃自己。

「他们做的这些事情,做的选择、留下的痕迹,汇聚成了他们生命的形状,这个形状通过月光折射到我们今天,就是这个电影的意义。」

以下是《新声Pro》(微信公众号ID:xinsheng-pro)和《长安三万里》导演谢君伟、邹靖的部分对话整理:

1、通过动画走入诗中世界

新声Pro:你们各自对于这个题材的兴趣点分别是什么?

谢君伟:对我来说,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诗在,书在,长安就在」。长安是理想的象征,片子就是在表达这些诗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他们的精神意志蕴含在诗歌中,通过诗歌的传承我们现代人也继承了这种精神。

我也特别想去书写高适和李白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的故事。他们一个坚韧,一个潇洒浪漫,两人互相欣赏,借由他俩的交往也能引出大唐的众多人物。

邹靖:我的兴趣点第一是个体与大时代的关系,人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和挣扎。最初看到这个故事就感觉到了它很大的气量,我们熟知的诗人,故事中这些很伟大的灵魂,他们理想的三万里是如何走过的,是不是能给我,给观众有所启发?

第二点,想通过创作探讨什么是诗,诗到底是在什么情境下表达的,他们如何将自己的经历浓缩在短短的二三十字中?

新声Pro:如何通过具象化的表达呈现这些问题,动画形式对这个题材的加成在哪里?

邹靖:对于诗的整体理解就是我们的主题,诗中蕴含着诗人们对于理想的追求。片中共出现了40多首诗,我们的谋篇布局遵循几个原则:

首先是选大众耳熟能详的,其次是要符合人物情感和故事主题。我们力图设置合适情境让他们自然流露,不能为了念而念,再把这些诗词串联起来,这是一个挑战。

在此基础上,我们想用动画的想象力和它独有的表达形式,帮助观众进入诗中世界,这其中分两大块。

一部分要点到为止,像《黄鹤楼》《燕歌行》,主要就是表现它的东方意境感,给观众一瞬间的触动。《将进酒》就是卯足了劲把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让情感有一个爆发口。

新声Pro:如何把握这个分寸,诗歌视觉化设计的具体操作细节是怎样的?

谢君伟:进入诗中意境一定要有节奏,一步一步来。比如《黄鹤楼》是观众通过高适视角第一次进入,所以我们的画面呈现其实很克制,就是以平面的画卷形式展开的。《燕歌行》也是画卷一般娓娓道来。

到了《将进酒》,情绪开始喷涌而发。李白撒酒一泼成水,仙鹤带着其他诗人和观众进入了李白的精神世界,我们看到了银河和黄河相接,看到腾跃而出的鲲,宫阙里的众仙人,看着他们最终一齐飞向九重天。

李白的自由、悲苦、洒脱、浪漫融汇在这首诗中。通过这种视觉语言,让观众在那一时刻达到一个最强烈的情感点。

新声Pro:高适、李白青年时代的相识场景,无论色彩、灯光、自然环境都做的很浪漫,和团队沟通时怎么去传递核心诉求,以实现这种呈现?

邹靖:这也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段。它的核心是诉说两人的相遇以及开始了自己追梦的旅程,我们和各个部门都表示希望传递出充满朝气和希望的感觉。

譬如场景设计,我们把它设定成一人高的芦苇荡,风一吹随风摇曳。表演上两人策马扬鞭,鱼鸟齐舞。灯光上,要让阳光洒在他们每个人身上。再加上诗词的加成,就能表现出两个怀有志向的年轻人的活力。

新声Pro:人物形象上是怎么考虑的?

谢君伟:我们的总原则是还原大唐风貌,参考了唐俑、唐代壁画和古画中人物的比例和造型。高适我们从8岁做到了60岁,共有25个版本,换衣服、长胡子、皮肤纹理都有变化。李白也有15个版本。

大家都很熟悉李白在课本上的中年形象,但关于青年李白,我们希望他是潇洒的,所以设计了散发。由于剑法出众,所以呈现了偏剑客的状态。

李白高适的服饰是很标准的唐朝圆领袍的制式,但二人性格一个坚韧、中规中矩,一个潇洒不羁,所以各自的圆领制式会有一些变化。

新声Pro:影片中也出现了一众诗人名流的形象,如何选取、塑造人物?

谢君伟:很多时候我们对诗人的了解都来自诗词,但他们也活生生存在过,是有血有肉的人,这其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比如杜甫,他的悲天悯人是我们熟知的,但他从小生在盛唐时代,早期可能也无忧无虑,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在换牙期的顽皮可爱的小杜甫。

像王昌龄、岑参都是边塞诗人,那一定有豪迈之气。再比如岑夫子、丹丘生,如果不是因为李白的诗,可能观众也不会听说过他们,我们就希望能丰满他们的形象。

新声Pro:他们的亮相和在长安的汇聚是以宴席游乐面貌呈现的。

谢君伟:曲江酒肆的场景是李白入世的高光时刻,但这时他和高适的人生价值观是不同的,也是为了形成二人强烈的对比。

新声Pro:黄鹤楼的形象设计是怎么完成的,如何在视觉审美上去提炼要点?

邹靖:黄鹤楼的设定也和我们的主题相关。李白的很多故事都发生这,这是他们圈子中理想的一种象征。

历史上黄鹤楼有很多个版本,我们首先通过文献古画去研究了大唐时它的状态,但留存下来的信息有限。另外也实地考察了它的地貌,基于它是个港口,就涉及到来往船的行驶方向、水的流向。受限于建筑技术,它的层高也会相对低。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做了一些创新,比如把一楼二楼做了一些区别。一楼更多是表演、吃饭,二楼是一个文化交流场景,为此我们做了一个中央构图,也是想体现一种东方感。

新声Pro:诗板的设计和不同书法的选择是怎样的?比如出现在黄鹤楼二楼的诗板和边塞的差异就很大。

邹靖:大原则还是找古迹参考,一些史料中也有记载。包括现在在成都杜甫草堂也还能看见诗板的实体。这很像古代的朋友圈。诗人们到这来,突然间有一个想法,心潮澎湃了,咔咔咔就要写下来。

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书法字迹,表露着他们全然不同的个性特征。我们团队在保留古迹和书法家创作的丰富性基础上,也做了一些处理。

2、自我成就的故事内核

新声Pro:黄鹤楼是诗的意象的一个代表,汇聚了一种理想,长安更是大家追寻的理想之地,二者的区别有哪些?

谢君伟:两者是表达了一个意向,但有强弱之分。长安是当时所有唐朝人的理想之地,蕴含了所有人的精神向往。放到现代,把长安类比西安,其实也有很强的关联性。

黄鹤楼经历了很多次的毁坏和重建,和诗人会经历很多的历史事件一样,但像最后小书童说「可惜黄鹤楼烧了」,高适会说,「只要描写黄鹤楼的这些诗在,黄鹤楼就会在」。所以可以看作是诗人们的精神在物理世界的重建和延续。

邹靖:片子还关乎一个概念,变化与不变。你可以说长安和黄鹤楼都是理想的象征,但长安是不变的那一个,因为它在人们心中一直存在。黄鹤楼有很多版本,外在一直变化,但又有恒定的内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新声Pro:诗人们各自对于理想的追寻也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比如高适曾几度返回商丘故乡,李白也从求功名到求仙问道。他们的几度重逢在叙事层面突出了境遇对照和变化。

邹靖:看上去好像他们一会追求这个,一会追儿追求那个, 但都有一个内核,就是想在人生中做出一番事业,有所成就,成为一个伟大的灵魂。两人虽有截然不同的人生和挣扎,但最后也是殊途同归。片尾又回到了他们初遇的场景,「在下高适」,「在下李白」,就是想传递这种感受。

谢君伟:李白和高适是完全不同的人。高适是有一条成长弧线的,他一生中理想本身没有变,但过程中李白、哥舒翰、裴公子等所有人的出现,各自身上的精神都对他产生了影响。

李白其实在片中从头到尾都没变过。结尾处,老年李白乘着一叶扁舟,就是回归到了最本初的一个状态。

出世和入世都是他的人生理想,并不是因为入世不成才想出世的。也正是因为他是这么矛盾的一个个体,诗中才会蕴含如此大的能量。

新声Pro:有人评价「一部动画片做出了史诗感」,在创作时有带着这个目标吗,具体到创作过程中要怎么拆解?

谢君伟:对我们来说,创作过程一直在抓三个字:人、史、诗。

影片横跨了李白、高适的一生,他们从盛唐到安史之乱经历了很多事。他们是那些历史大事件的见证者,发生的时候他们做出了什么选择,为什么这么做,我们需要呈现出来。诗是他们一生经历体验的浓缩,也是我们理解他们的窗口。

新声Pro:怎么取舍他们人生中的关键节点和情节,叙事节奏怎么把握?

邹靖:首先,故事的发展要跟着人物情感走,主要体现李白和高适的人生交织和友谊发展,还要扣住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挣扎这一主题。

其次,影片通过内外线的方式让这些片段凝练成一个整体。如果只是回忆一生,故事可能会有点散,所以监军程公公的质问、吐蕃大军的逼近,能持续为影片提供一个外部的压力和悬念。

随着内线的推进,观众能看到高适的成长和变化,懂得他最后能赢,就是因为这一生经历的事情、遇到的人。最后内外线「叭」合到一块,达到一个比较大的情绪宣泄。

最后,我们通过很多细节的关联去串成一个主题。比如片中有盛唐时的黄鹤楼、被烧毁的黄鹤楼,歌姬舞蹈的扬州、落寞的扬州,游乐场景中的大象、火烧的大象等等。

音乐上也有两个主旋律,一个是追求理想长安的,一个是高适和李白友谊的。这两个主旋律交替贯穿整部电影中,能让观众始终凝聚着一种情感。

新声Pro:讲好这么厚的一个故事考验哪些能力,你们怎么去完成挑战?

邹靖:我们看了很多史料,也请教了一些专家,这让我们对历史发展和诗词中的细节有了更多理解。比如《将进酒》到底写的是啥?人在那种情境为啥会写这样的诗,情感是怎样的?我觉得这是前期比较难以把握的。

影片中,我们想制造的是人与人情感之间的厚重,或者说是文化的厚重,时代的复杂不是我们要呈现的方向,历史更多是作为一种背景存在。

新声Pro:片中呈现的诗人大多是不得志的状态,为什么?

谢君伟:因为我们的主题是众诗人在不懈地追求理想。如何不懈?如果很顺利获得成功就不需要了,都是在苦难和困境中的选择中体现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在面临或大或小的挑战,在这方面和先贤人们没有区别。

邹靖:而且我们研究历史发现就是这样。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大时代的变化,历史洪流之下,个体没有办法独善其身,只是每个人会做出不同选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用动画讲一个历史故事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诗人们追求理想的内核始终没有改变,就是想在人生中做出一番事业,有所成就,成为一个伟大的灵魂。

文|新声Pro  陆娜

修订|张一童

作为追光「新文化」系列下的首部作品,《长安三万里》展现了一种此前几乎没有在动画电影中出现过的面貌:历史题材,并使用了一种以角色回忆为基础的,更加抒情的呈现方式。

影片以老年高适对往事的回忆为主线,在时间、空间转换中,画卷式地展开了李白和高适横跨数十年的成长和情谊,也串联出大唐气象下的诗人群像。处在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屡遭磨难的诗人们成为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代表,又在不懈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时代朝气。

在确立要开启「新文化」系列之后,追光动画明确了一条原则是要「找观众熟悉又陌生的东西」。熟悉感能带来文化共鸣,陌生的部分则能够靠填充历史缝隙打开叙事空间。

诗人群体和其诗歌遗产成为了团队想要扩写的首选。

《长安三万里》开篇定调:在我唐朝,上至君王,下至贩夫走卒,人人都会写诗。跳出今人对于诗歌和诗人的浪漫化想象,在千年前的唐朝,写诗就像一种生活方式,是古人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和记录。

「人、史、诗」成为制作团队在故事创作阶段抓住的三个核心关键词,三者的交织成为《长安三万里》历史厚重感和浪漫气质的来源,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难度。

人是整个故事的核心,第一视角的选择尤为重要。

诗人之中,李白是绕不开的存在。但李白是一个天才一样的人物,团队希望找到一个更接近于普通人的视角。

查阅了众多资料后,主创们意识到高适是一个绝佳选择。《旧唐书》中评价高适,「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而达到如此成就的高适,早期因家道中落处处碰壁,之后多年也无功业,只因理想坚定,终在暮年把握住机遇,官封三镇节度使平乱定边。

主创团队认为,高适非常能代表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中奋斗的状态。不同之处在于,他好像岩石一样,追求理想的火焰始终没被完全浇灭过,而这正能激励当下的人们,去面对变化起伏和极具挑战的人生。

高适和李白、杜甫关系亲密,杜甫曾写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描述的就是三人同游时的场景。这使得影片有机会侧写李白,并通过二人横跨数十载的友谊,对照出各自不同的选择和境遇,再串联出一众大唐名士。

影片呈现了一个更加饱满、世俗化的诗仙形象。于是观众能够看到,李白也曾一心求取功名,又迫于出身限制,无奈入赘,心高气傲,但能苦中作乐,饮酒过量在中年长出了大肚腩,但依然才华横溢又天真。他在入世与出世间的矛盾和纠结,也是他诗歌中巨大力量的来源。

故事跨越高适的一生,历史是其中无法回避的背景。

但为了不在回溯生平时节奏过于散乱,主创通过双线结构的设置,持续为故事提供外部压力。同时,明确内线主题要围绕二人情谊与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挣扎展开,这使得筛选庞杂的历史素材和登场人物时指向更加明确。

在个人和历史之上,已经传唱千年的诗是诗人们,与一个时代精神的凝结。

高适的胜利也并非只是个人的胜利,他不断受到李白、哥舒翰、郭子仪、裴公子等一众人的影响。这些人不断通过自身的选择和行动向他输送着精神力,使得他在完全看不清前路时依然没有放弃自己。

「他们做的这些事情,做的选择、留下的痕迹,汇聚成了他们生命的形状,这个形状通过月光折射到我们今天,就是这个电影的意义。」

以下是《新声Pro》(微信公众号ID:xinsheng-pro)和《长安三万里》导演谢君伟、邹靖的部分对话整理:

1、通过动画走入诗中世界

新声Pro:你们各自对于这个题材的兴趣点分别是什么?

谢君伟:对我来说,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诗在,书在,长安就在」。长安是理想的象征,片子就是在表达这些诗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他们的精神意志蕴含在诗歌中,通过诗歌的传承我们现代人也继承了这种精神。

我也特别想去书写高适和李白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的故事。他们一个坚韧,一个潇洒浪漫,两人互相欣赏,借由他俩的交往也能引出大唐的众多人物。

邹靖:我的兴趣点第一是个体与大时代的关系,人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和挣扎。最初看到这个故事就感觉到了它很大的气量,我们熟知的诗人,故事中这些很伟大的灵魂,他们理想的三万里是如何走过的,是不是能给我,给观众有所启发?

第二点,想通过创作探讨什么是诗,诗到底是在什么情境下表达的,他们如何将自己的经历浓缩在短短的二三十字中?

新声Pro:如何通过具象化的表达呈现这些问题,动画形式对这个题材的加成在哪里?

邹靖:对于诗的整体理解就是我们的主题,诗中蕴含着诗人们对于理想的追求。片中共出现了40多首诗,我们的谋篇布局遵循几个原则:

首先是选大众耳熟能详的,其次是要符合人物情感和故事主题。我们力图设置合适情境让他们自然流露,不能为了念而念,再把这些诗词串联起来,这是一个挑战。

在此基础上,我们想用动画的想象力和它独有的表达形式,帮助观众进入诗中世界,这其中分两大块。

一部分要点到为止,像《黄鹤楼》《燕歌行》,主要就是表现它的东方意境感,给观众一瞬间的触动。《将进酒》就是卯足了劲把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让情感有一个爆发口。

新声Pro:如何把握这个分寸,诗歌视觉化设计的具体操作细节是怎样的?

谢君伟:进入诗中意境一定要有节奏,一步一步来。比如《黄鹤楼》是观众通过高适视角第一次进入,所以我们的画面呈现其实很克制,就是以平面的画卷形式展开的。《燕歌行》也是画卷一般娓娓道来。

到了《将进酒》,情绪开始喷涌而发。李白撒酒一泼成水,仙鹤带着其他诗人和观众进入了李白的精神世界,我们看到了银河和黄河相接,看到腾跃而出的鲲,宫阙里的众仙人,看着他们最终一齐飞向九重天。

李白的自由、悲苦、洒脱、浪漫融汇在这首诗中。通过这种视觉语言,让观众在那一时刻达到一个最强烈的情感点。

新声Pro:高适、李白青年时代的相识场景,无论色彩、灯光、自然环境都做的很浪漫,和团队沟通时怎么去传递核心诉求,以实现这种呈现?

邹靖:这也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段。它的核心是诉说两人的相遇以及开始了自己追梦的旅程,我们和各个部门都表示希望传递出充满朝气和希望的感觉。

譬如场景设计,我们把它设定成一人高的芦苇荡,风一吹随风摇曳。表演上两人策马扬鞭,鱼鸟齐舞。灯光上,要让阳光洒在他们每个人身上。再加上诗词的加成,就能表现出两个怀有志向的年轻人的活力。

新声Pro:人物形象上是怎么考虑的?

谢君伟:我们的总原则是还原大唐风貌,参考了唐俑、唐代壁画和古画中人物的比例和造型。高适我们从8岁做到了60岁,共有25个版本,换衣服、长胡子、皮肤纹理都有变化。李白也有15个版本。

大家都很熟悉李白在课本上的中年形象,但关于青年李白,我们希望他是潇洒的,所以设计了散发。由于剑法出众,所以呈现了偏剑客的状态。

李白高适的服饰是很标准的唐朝圆领袍的制式,但二人性格一个坚韧、中规中矩,一个潇洒不羁,所以各自的圆领制式会有一些变化。

新声Pro:影片中也出现了一众诗人名流的形象,如何选取、塑造人物?

谢君伟:很多时候我们对诗人的了解都来自诗词,但他们也活生生存在过,是有血有肉的人,这其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比如杜甫,他的悲天悯人是我们熟知的,但他从小生在盛唐时代,早期可能也无忧无虑,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在换牙期的顽皮可爱的小杜甫。

像王昌龄、岑参都是边塞诗人,那一定有豪迈之气。再比如岑夫子、丹丘生,如果不是因为李白的诗,可能观众也不会听说过他们,我们就希望能丰满他们的形象。

新声Pro:他们的亮相和在长安的汇聚是以宴席游乐面貌呈现的。

谢君伟:曲江酒肆的场景是李白入世的高光时刻,但这时他和高适的人生价值观是不同的,也是为了形成二人强烈的对比。

新声Pro:黄鹤楼的形象设计是怎么完成的,如何在视觉审美上去提炼要点?

邹靖:黄鹤楼的设定也和我们的主题相关。李白的很多故事都发生这,这是他们圈子中理想的一种象征。

历史上黄鹤楼有很多个版本,我们首先通过文献古画去研究了大唐时它的状态,但留存下来的信息有限。另外也实地考察了它的地貌,基于它是个港口,就涉及到来往船的行驶方向、水的流向。受限于建筑技术,它的层高也会相对低。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做了一些创新,比如把一楼二楼做了一些区别。一楼更多是表演、吃饭,二楼是一个文化交流场景,为此我们做了一个中央构图,也是想体现一种东方感。

新声Pro:诗板的设计和不同书法的选择是怎样的?比如出现在黄鹤楼二楼的诗板和边塞的差异就很大。

邹靖:大原则还是找古迹参考,一些史料中也有记载。包括现在在成都杜甫草堂也还能看见诗板的实体。这很像古代的朋友圈。诗人们到这来,突然间有一个想法,心潮澎湃了,咔咔咔就要写下来。

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书法字迹,表露着他们全然不同的个性特征。我们团队在保留古迹和书法家创作的丰富性基础上,也做了一些处理。

2、自我成就的故事内核

新声Pro:黄鹤楼是诗的意象的一个代表,汇聚了一种理想,长安更是大家追寻的理想之地,二者的区别有哪些?

谢君伟:两者是表达了一个意向,但有强弱之分。长安是当时所有唐朝人的理想之地,蕴含了所有人的精神向往。放到现代,把长安类比西安,其实也有很强的关联性。

黄鹤楼经历了很多次的毁坏和重建,和诗人会经历很多的历史事件一样,但像最后小书童说「可惜黄鹤楼烧了」,高适会说,「只要描写黄鹤楼的这些诗在,黄鹤楼就会在」。所以可以看作是诗人们的精神在物理世界的重建和延续。

邹靖:片子还关乎一个概念,变化与不变。你可以说长安和黄鹤楼都是理想的象征,但长安是不变的那一个,因为它在人们心中一直存在。黄鹤楼有很多版本,外在一直变化,但又有恒定的内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新声Pro:诗人们各自对于理想的追寻也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比如高适曾几度返回商丘故乡,李白也从求功名到求仙问道。他们的几度重逢在叙事层面突出了境遇对照和变化。

邹靖:看上去好像他们一会追求这个,一会追儿追求那个, 但都有一个内核,就是想在人生中做出一番事业,有所成就,成为一个伟大的灵魂。两人虽有截然不同的人生和挣扎,但最后也是殊途同归。片尾又回到了他们初遇的场景,「在下高适」,「在下李白」,就是想传递这种感受。

谢君伟:李白和高适是完全不同的人。高适是有一条成长弧线的,他一生中理想本身没有变,但过程中李白、哥舒翰、裴公子等所有人的出现,各自身上的精神都对他产生了影响。

李白其实在片中从头到尾都没变过。结尾处,老年李白乘着一叶扁舟,就是回归到了最本初的一个状态。

出世和入世都是他的人生理想,并不是因为入世不成才想出世的。也正是因为他是这么矛盾的一个个体,诗中才会蕴含如此大的能量。

新声Pro:有人评价「一部动画片做出了史诗感」,在创作时有带着这个目标吗,具体到创作过程中要怎么拆解?

谢君伟:对我们来说,创作过程一直在抓三个字:人、史、诗。

影片横跨了李白、高适的一生,他们从盛唐到安史之乱经历了很多事。他们是那些历史大事件的见证者,发生的时候他们做出了什么选择,为什么这么做,我们需要呈现出来。诗是他们一生经历体验的浓缩,也是我们理解他们的窗口。

新声Pro:怎么取舍他们人生中的关键节点和情节,叙事节奏怎么把握?

邹靖:首先,故事的发展要跟着人物情感走,主要体现李白和高适的人生交织和友谊发展,还要扣住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挣扎这一主题。

其次,影片通过内外线的方式让这些片段凝练成一个整体。如果只是回忆一生,故事可能会有点散,所以监军程公公的质问、吐蕃大军的逼近,能持续为影片提供一个外部的压力和悬念。

随着内线的推进,观众能看到高适的成长和变化,懂得他最后能赢,就是因为这一生经历的事情、遇到的人。最后内外线「叭」合到一块,达到一个比较大的情绪宣泄。

最后,我们通过很多细节的关联去串成一个主题。比如片中有盛唐时的黄鹤楼、被烧毁的黄鹤楼,歌姬舞蹈的扬州、落寞的扬州,游乐场景中的大象、火烧的大象等等。

音乐上也有两个主旋律,一个是追求理想长安的,一个是高适和李白友谊的。这两个主旋律交替贯穿整部电影中,能让观众始终凝聚着一种情感。

新声Pro:讲好这么厚的一个故事考验哪些能力,你们怎么去完成挑战?

邹靖:我们看了很多史料,也请教了一些专家,这让我们对历史发展和诗词中的细节有了更多理解。比如《将进酒》到底写的是啥?人在那种情境为啥会写这样的诗,情感是怎样的?我觉得这是前期比较难以把握的。

影片中,我们想制造的是人与人情感之间的厚重,或者说是文化的厚重,时代的复杂不是我们要呈现的方向,历史更多是作为一种背景存在。

新声Pro:片中呈现的诗人大多是不得志的状态,为什么?

谢君伟:因为我们的主题是众诗人在不懈地追求理想。如何不懈?如果很顺利获得成功就不需要了,都是在苦难和困境中的选择中体现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在面临或大或小的挑战,在这方面和先贤人们没有区别。

邹靖:而且我们研究历史发现就是这样。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大时代的变化,历史洪流之下,个体没有办法独善其身,只是每个人会做出不同选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