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遇见小面9年开店200家,快餐为何做成“慢”生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遇见小面9年开店200家,快餐为何做成“慢”生意?

在缺少外部资金注入、花费大量成本搭建数字化系统的情况下,遇见小面仅凭200家门店的营业利润试图再开100家新店,或许有些困难。

文|零售商业财经  正敏

编辑|鹤翔

9年仅开出200门店,餐饮连锁品牌“遇见小面”拓店速度之慢令人好奇。

近日,遇见小面第200店落地上海,并表示未来一年将新增门店100家,同时登陆香港市场。

2021年粉面赛道火热,遇见小面获得了两轮融资,虽估值30亿元却并未加速开店。如今赛道沉寂,在两年没有获得新融资的情况下,遇见小面却逆势而上。

种种反常之举难免令人生疑,遇见小面新一年的百店目标能顺利完成吗?又能否适应即将进入的香港市场?

01、“龟速”开店背后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综合其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品牌“龟速”开店的原因有二。

首先是名为“打磨单店模型”,实为“定位不清晰”的品牌运营策略。

创立“遇见小面”之前,创始团队曾多次在品牌项目上改弦更张,从茶餐厅、东北菜馆、东北饺子馆再到如今的遇见小面,似乎是以“创业”为目的的多番尝试与试错。

有趣的是,在正式改卖“重庆小面”的前一天,餐馆还在卖东北饺子,最终只得仓促拉起横幅遮挡原来的门头。

这种频繁尝试的风格也被团队应用到了遇见小面的产品研发中。

据团队表示,基于“工艺拆解-公司内部测试-部分门店试点上新-全面推广”的上新路径,新产品上架所需时间普遍在三个月到半年之间,与和府捞面(新品储备超10000款、每周研发或升级的产品超100款)的上新速度相比,确实不够快。

另一方面,遇见小面的产品体系也从小面扩展至“主食+小吃+烧烤配菜+饮品”组合,店内还设有单独的零售区域。

笔者认为,若品牌运营策略足够清晰,主打爆款吸金能力足够强,或许店内根本不需要如此多组合产品来抬升整体客单价,以保证门店流水。

其二是遇见小面的扩张策略不够明晰。

2019年遇见小面开放了特许经营;2021年新获两轮融资后,遇见小面提出到2024年要开店1000家的目标。

千店目标显然极度依赖加盟门店来实现,然而2023年已过去一半,遇见小面的门店总数仅达200家。同时,部分加盟意向者反映称,目前品牌仍以直营为主,加盟条件较为严苛且加盟门店占比较少。

直营与加盟门店的管理模式不同,遇见小面现实受挫的扩张结果表明,品牌对于未来何去何从,似乎并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划。

遇见小面能在粉面赛道站稳跟脚,某种程度上也离不开天时、地利的运气加成。

比如团队在广州做重庆小面的另辟蹊径,由于重庆小面这一品类地域特色过强,所以在遇见小面之前,还没有连锁餐饮品牌以此为主营项目。在以鲜美、清淡为主要饮食习惯的广东地区,重庆小面独树一帜,难有替代品。

在选址方面,遇见小面以一线商圈、交通枢纽点为主,保证目标客群的消费能力能够匹配产品价格,顺利打开当地市场。

最后,遇见小面的创立之年(2014年)正处于传统餐饮向新式餐饮的转型期,品牌成立仅三个月便拿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跳过了最原始的资金积累阶段,品牌得以领先。

基于先发优势,即便9年仅开店200家,遇见小面仍未被市场淘汰。但今时不同往日,和府捞面、五爷拌面、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等新式面馆品牌发展迅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遇见小面一步慢,就很可能步步慢。

02、或面临资金压力,百店目标能否达成?

遇见小面联合创始人苏旭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新开的100家门店在计划之内,现有资金足够支撑门店开业。

事实上,较慢的扩张速度并不利于品牌规模化发展,而这背后很有可能受限于资金压力。

企查查显示,遇见小面最近一轮融资在2021年,投资机构为碧桂园创投、大连喜家德水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融资金额为1亿元。

图源:企查查

但从股东认缴信息来看,截至2021年7月22日,汇碧一号、汇碧二号、高德福几大股东分别增加了0元、62.3712万元、0.8181万元投资额,总计为63.1893万元。

图源:企查查

去年,遇见小面团队又组建了技术团队进行数字化系统的优化升级。当前阶段,数字化在餐饮行业是大势所趋,能够帮助企业精准获客,提高门店管理、团队协作效率以及运营服务质量。

当然数字化的发展也是分阶段的,从服务商供应到半定制、再到纯自研系统,遇见小面的数字化进程目前到了第三阶段。苏旭翔曾言:“对连锁餐饮企业而言,数字化是一笔债,早晚都要还。”可见遇见小面并没有还完这笔“债”,且未来还会投入大量资源。

在缺少外部资金注入、花费大量成本搭建数字化系统的情况下,遇见小面仅凭200家门店的营业利润试图再开100家新店,或许有些困难。

此前,遇见小面在进入上海市场时,为减少边际效益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以及资金压力,选择了与CFB集团合资进入,遇见小面输出技术与品牌,CFB集团负责当地发展及运营。

如今,品牌即将进入香港市场,若新开门店再度面临资金压力,遇见小面是否会选择以区域合作的方式进入,还得打个问号。

对于遇见小面来说,开拓香港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

首先,餐饮品牌在香港市场的客单价普遍高于内地,遇见小面将有机会收获更高的营业额,但当地劳动力相对紧缺,企业所面临的用人成本也更高。

其次,当地以重庆小面为主营品类的品牌不在少数,如山城小面、疯狂小面等,市场竞争不比内地容易。

内地市场虽不需要支付如此高昂的用人成本,但消费者对中式快餐的价格预期较低。据艾媒咨询数据,消费者对于中式快餐价格的接受程度多在20元价格带。其中,43.7%的人预算金额在20元以下,85.2%的人可接受价格不超过30元。

一方面,遇见小面人均30元的客单价不在主流价格带以内,而此前被吐槽客单价过高的同类型品牌开始主动降价,面对变化的竞争形势,遇见小面又当如何应对?

另一方面,一线商圈、交通枢纽点附近的消费者更能接受高客单价,当品牌想进入下沉市场,进入社区,又有何优势与当地餐饮品牌一较高下呢?

03、如何跨越品牌发展周期?

2021年,包括遇见小面在内的六大新中式面馆品牌发展尤为迅猛。其中,和府捞面最为高调,获得了8亿元融资,估值达70亿元。主打下沉市场的五爷拌面也在获得两轮融资后加速开店。陈香贵、马记永、张拉拉等品牌则是大把拿钱、大举开店。

中式面馆品牌 图源:品牌官网

不过一年光景,中式面馆赛道投资热情骤降,品牌们也纷纷陷入关店潮。相关数据显示,五爷拌面在全国范围内关店近600家;陈香贵在深圳、武汉和郑州等城市关店率超过50%;同一梯队的张拉拉在上海关店率高达43.75%。

在先后经历了繁花似锦、无人问津的景象后,如何跨越品牌发展周期成为了各大中式面馆的必答题。

笔者认为,品牌若想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首要要解决产品价格与品牌价值不匹配的问题,强调“心价比”。

民以食为天,面食属于高频刚需品类,因此无法承担过高溢价。品牌若想提高客单价,则应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打造独特的消费体验,由此消费者才能形成相应的品牌心智。

现实情况是,部分品牌往往只满足了高客单价这一条件,忽视了其背后的高质量服务与体验。

中式面馆与新茶饮同属民生消费服务行业,参照高端茶饮品牌降价这一举措便知,“以人为本”才是品牌经营之核心。

其次,提升品牌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使其与门店规模相匹配,能够避免品牌陷入到人为性质的经营危机当中。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门店经营管理变得更加精准、便捷,连锁开店的规模效益也日渐凸显。然而门店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尤其是对于以加盟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品牌来说,若无法及时掌握门店经营状况、进行统一管理则会损坏品牌形象,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最后,品牌应当敏锐感知市场变化,根据品牌发展阶段及时调整发展策略。

市场是实时变化的,若只是埋头苦干而忽视变化、掉以轻心,很有可能被后来者反超。

在被问及如何看待新出现的重庆小面品牌时,创始人宋奇认为遇见小面已经积攒了一定实力,且市场足够大,能够容下多个品牌同台竞争。

笔者认为,遇见小面仍要明确自身品牌定位、看清品牌发展周期,已经九岁的遇见小面需要一条更加明确、可持续的成长路径。

“慢工”易出细活、更易错失良机。市场从不缺乏黑马,若是无法把握机遇,未来收复失地则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零售商业财经ID:Retail-Finianc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遇见小面9年开店200家,快餐为何做成“慢”生意?

在缺少外部资金注入、花费大量成本搭建数字化系统的情况下,遇见小面仅凭200家门店的营业利润试图再开100家新店,或许有些困难。

文|零售商业财经  正敏

编辑|鹤翔

9年仅开出200门店,餐饮连锁品牌“遇见小面”拓店速度之慢令人好奇。

近日,遇见小面第200店落地上海,并表示未来一年将新增门店100家,同时登陆香港市场。

2021年粉面赛道火热,遇见小面获得了两轮融资,虽估值30亿元却并未加速开店。如今赛道沉寂,在两年没有获得新融资的情况下,遇见小面却逆势而上。

种种反常之举难免令人生疑,遇见小面新一年的百店目标能顺利完成吗?又能否适应即将进入的香港市场?

01、“龟速”开店背后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综合其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品牌“龟速”开店的原因有二。

首先是名为“打磨单店模型”,实为“定位不清晰”的品牌运营策略。

创立“遇见小面”之前,创始团队曾多次在品牌项目上改弦更张,从茶餐厅、东北菜馆、东北饺子馆再到如今的遇见小面,似乎是以“创业”为目的的多番尝试与试错。

有趣的是,在正式改卖“重庆小面”的前一天,餐馆还在卖东北饺子,最终只得仓促拉起横幅遮挡原来的门头。

这种频繁尝试的风格也被团队应用到了遇见小面的产品研发中。

据团队表示,基于“工艺拆解-公司内部测试-部分门店试点上新-全面推广”的上新路径,新产品上架所需时间普遍在三个月到半年之间,与和府捞面(新品储备超10000款、每周研发或升级的产品超100款)的上新速度相比,确实不够快。

另一方面,遇见小面的产品体系也从小面扩展至“主食+小吃+烧烤配菜+饮品”组合,店内还设有单独的零售区域。

笔者认为,若品牌运营策略足够清晰,主打爆款吸金能力足够强,或许店内根本不需要如此多组合产品来抬升整体客单价,以保证门店流水。

其二是遇见小面的扩张策略不够明晰。

2019年遇见小面开放了特许经营;2021年新获两轮融资后,遇见小面提出到2024年要开店1000家的目标。

千店目标显然极度依赖加盟门店来实现,然而2023年已过去一半,遇见小面的门店总数仅达200家。同时,部分加盟意向者反映称,目前品牌仍以直营为主,加盟条件较为严苛且加盟门店占比较少。

直营与加盟门店的管理模式不同,遇见小面现实受挫的扩张结果表明,品牌对于未来何去何从,似乎并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划。

遇见小面能在粉面赛道站稳跟脚,某种程度上也离不开天时、地利的运气加成。

比如团队在广州做重庆小面的另辟蹊径,由于重庆小面这一品类地域特色过强,所以在遇见小面之前,还没有连锁餐饮品牌以此为主营项目。在以鲜美、清淡为主要饮食习惯的广东地区,重庆小面独树一帜,难有替代品。

在选址方面,遇见小面以一线商圈、交通枢纽点为主,保证目标客群的消费能力能够匹配产品价格,顺利打开当地市场。

最后,遇见小面的创立之年(2014年)正处于传统餐饮向新式餐饮的转型期,品牌成立仅三个月便拿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跳过了最原始的资金积累阶段,品牌得以领先。

基于先发优势,即便9年仅开店200家,遇见小面仍未被市场淘汰。但今时不同往日,和府捞面、五爷拌面、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等新式面馆品牌发展迅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遇见小面一步慢,就很可能步步慢。

02、或面临资金压力,百店目标能否达成?

遇见小面联合创始人苏旭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新开的100家门店在计划之内,现有资金足够支撑门店开业。

事实上,较慢的扩张速度并不利于品牌规模化发展,而这背后很有可能受限于资金压力。

企查查显示,遇见小面最近一轮融资在2021年,投资机构为碧桂园创投、大连喜家德水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融资金额为1亿元。

图源:企查查

但从股东认缴信息来看,截至2021年7月22日,汇碧一号、汇碧二号、高德福几大股东分别增加了0元、62.3712万元、0.8181万元投资额,总计为63.1893万元。

图源:企查查

去年,遇见小面团队又组建了技术团队进行数字化系统的优化升级。当前阶段,数字化在餐饮行业是大势所趋,能够帮助企业精准获客,提高门店管理、团队协作效率以及运营服务质量。

当然数字化的发展也是分阶段的,从服务商供应到半定制、再到纯自研系统,遇见小面的数字化进程目前到了第三阶段。苏旭翔曾言:“对连锁餐饮企业而言,数字化是一笔债,早晚都要还。”可见遇见小面并没有还完这笔“债”,且未来还会投入大量资源。

在缺少外部资金注入、花费大量成本搭建数字化系统的情况下,遇见小面仅凭200家门店的营业利润试图再开100家新店,或许有些困难。

此前,遇见小面在进入上海市场时,为减少边际效益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以及资金压力,选择了与CFB集团合资进入,遇见小面输出技术与品牌,CFB集团负责当地发展及运营。

如今,品牌即将进入香港市场,若新开门店再度面临资金压力,遇见小面是否会选择以区域合作的方式进入,还得打个问号。

对于遇见小面来说,开拓香港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

首先,餐饮品牌在香港市场的客单价普遍高于内地,遇见小面将有机会收获更高的营业额,但当地劳动力相对紧缺,企业所面临的用人成本也更高。

其次,当地以重庆小面为主营品类的品牌不在少数,如山城小面、疯狂小面等,市场竞争不比内地容易。

内地市场虽不需要支付如此高昂的用人成本,但消费者对中式快餐的价格预期较低。据艾媒咨询数据,消费者对于中式快餐价格的接受程度多在20元价格带。其中,43.7%的人预算金额在20元以下,85.2%的人可接受价格不超过30元。

一方面,遇见小面人均30元的客单价不在主流价格带以内,而此前被吐槽客单价过高的同类型品牌开始主动降价,面对变化的竞争形势,遇见小面又当如何应对?

另一方面,一线商圈、交通枢纽点附近的消费者更能接受高客单价,当品牌想进入下沉市场,进入社区,又有何优势与当地餐饮品牌一较高下呢?

03、如何跨越品牌发展周期?

2021年,包括遇见小面在内的六大新中式面馆品牌发展尤为迅猛。其中,和府捞面最为高调,获得了8亿元融资,估值达70亿元。主打下沉市场的五爷拌面也在获得两轮融资后加速开店。陈香贵、马记永、张拉拉等品牌则是大把拿钱、大举开店。

中式面馆品牌 图源:品牌官网

不过一年光景,中式面馆赛道投资热情骤降,品牌们也纷纷陷入关店潮。相关数据显示,五爷拌面在全国范围内关店近600家;陈香贵在深圳、武汉和郑州等城市关店率超过50%;同一梯队的张拉拉在上海关店率高达43.75%。

在先后经历了繁花似锦、无人问津的景象后,如何跨越品牌发展周期成为了各大中式面馆的必答题。

笔者认为,品牌若想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首要要解决产品价格与品牌价值不匹配的问题,强调“心价比”。

民以食为天,面食属于高频刚需品类,因此无法承担过高溢价。品牌若想提高客单价,则应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打造独特的消费体验,由此消费者才能形成相应的品牌心智。

现实情况是,部分品牌往往只满足了高客单价这一条件,忽视了其背后的高质量服务与体验。

中式面馆与新茶饮同属民生消费服务行业,参照高端茶饮品牌降价这一举措便知,“以人为本”才是品牌经营之核心。

其次,提升品牌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使其与门店规模相匹配,能够避免品牌陷入到人为性质的经营危机当中。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门店经营管理变得更加精准、便捷,连锁开店的规模效益也日渐凸显。然而门店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尤其是对于以加盟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品牌来说,若无法及时掌握门店经营状况、进行统一管理则会损坏品牌形象,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最后,品牌应当敏锐感知市场变化,根据品牌发展阶段及时调整发展策略。

市场是实时变化的,若只是埋头苦干而忽视变化、掉以轻心,很有可能被后来者反超。

在被问及如何看待新出现的重庆小面品牌时,创始人宋奇认为遇见小面已经积攒了一定实力,且市场足够大,能够容下多个品牌同台竞争。

笔者认为,遇见小面仍要明确自身品牌定位、看清品牌发展周期,已经九岁的遇见小面需要一条更加明确、可持续的成长路径。

“慢工”易出细活、更易错失良机。市场从不缺乏黑马,若是无法把握机遇,未来收复失地则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零售商业财经ID:Retail-Finianc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