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旅界
时值年中,上市旅企上半年业绩预告基本披露完毕。
熬过漫长低谷,伴随上半年市场的迅速复苏,旅游业终于迎来了“真金白银”的好消息。
扭亏为盈成为上半年主旋律:新旅界重点监测了31家以旅游为主营业务,且已披露上半年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其中有22家实现盈利,占比达71%;21家实现扭亏或大幅增收,占比达60%。对消费疲软、经济下行、投资趋弱保持“谨慎乐观”的业界而言,这一成绩单或多或少高于预期。
从消费端看,人们的出游热情有目共睹。根据国内旅游抽样统计调查结果,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3.84亿,同比增长63.9%;国内旅游总收入(旅游总花费)2.3万亿元,同比增长95.9%。虽然消费疲软、“穷游”盛行,但积压3年的出游需求集中释放,给旅企加速复苏提供了更多机会。
从供给端看,疫情期间的“厚积”成果在此爆发。疫情期间,诸多旅企并非一味“蛰伏过冬”,而是利用暂停期,沉下心来优化产品,开发夜游、剧本杀、文旅演艺、露营等多元化新业态,对内容、场景供给做了全面升级。疫情期间,因游客出行受限,升级效果未能得到真正检验;如今,市场的检验证明,一系列升级行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仍有接近三成的文旅上市企业受地产业务、重资产投入过大等影响,未能实现盈利,部分甚至由盈转亏、大幅增亏。可见,对文旅企业而言,出行限制放开、深耕运营并不等同于“万事大吉”,资产优化水平与盈利能力、其他业务领域的情况同样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巨大影响。
景区、酒店普遍报喜
在诸多文旅企业中,景区企业的恢复最为明显。在新旅界监测的31家上市旅企中,有15家以景区为主业的企业实现扭亏,包括中青旅、丽江股份、西藏旅游、九华旅游、长白山、桂林旅游、黄山旅游、三峡旅游、曲江文旅、*ST西域、峨眉山A、天目湖、三特索道、岭南控股、祥源文旅,这些旅企大多恢复甚至超越了自己的巅峰状态。
其中,净利润超1亿元的有5家,分别为:
中青旅(预告盈利1.07亿元)
丽江股份(预告盈利1.1亿-1.3亿元,历年半年报最高净利润1.19亿元)
九华旅游(预告盈利1.11亿元,历年半年报最高净利润8060万元)
黄山旅游(预告盈利1.9亿-2.28亿元,历年半年报最高净利润2.19亿元)
峨眉山A(预告盈利1.4亿-1.5亿元,历年半年报最高净利润7711万元)
综合各企业在预告中给出的分析,大多数企业的盈利归结于游客回归,景区各类业务全线客流恢复,营收增长。例如,黄山景区上半年接待进山游客209.16万人,同比增长527%。疫情期间“一天仅有个位数人进山”的场景已成过去。中青旅旗下的乌镇与古北水镇也实现了业绩大幅度回升,其中乌镇一季度接待游客127.42万人次,同比增长达626.45%;古北水镇一季度接待游客2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9.59%。
赶上“热点”的企业,成绩单格外亮眼。例如,位列“佛教四大名山”的峨眉山与九华山就“撞上”了寺庙游热点,客流迅速增加。其中,九华山景区仅五一假期就接待游客15.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2023上半年净利润比历史半年度净利润最高值提升近40%。同时期,峨眉山景区共接待游客18.75万人次、较2019年恢复度185.84%。
业绩超越“巅峰”,与企业自身产品升级分不开。以九华旅游为例,疫情期间,其规划建设了以“一山一水一村落”和“徽韵村落、禅意山舍”为文化主题的田园综合体文宗古村,包含森林穿越、水上休闲等多元体验,覆盖运动、休闲、度假、农业等多样业态,并于3月15日建成运营。另外,九华旅游还在推进大九华宾馆商务楼改造、九华山狮子峰景区开发和九华山游客集散中心扩建,以期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旺季游客承载能力。
净利润超出历史最高值近100%的峨眉山旅游,疫情期间持续在多维度上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开发引进雷洞烟云星空露营地、雷洞坪滑雪场等全新业态;同时,峨眉山旅游还发力智慧旅游,控股四川领创数智科技有限公司,为峨眉山景区提供包括游客画像、偏好分析等在内的智慧文旅解决方案。
近期,峨眉山旅游决议投资超3.5亿元实施金顶索道改造提升,包括新建客运交通索道1条,更换客货两用交通索道支架3座及相关配套附属设施,以缓解景区交通压力,提高整体客容量。
除产品升级外,企业盈利能力提升的另一利器是“资产瘦身”。例如,成功扭亏为盈、净利润同比增长190.66%-226.93%的三特索道:2022年时三特索道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较2021年同期下降,幅度分别为17.18%、10.37%,营业总成本较2021年同期降低15.63%。2023年一季度,其贷款规模从上年同期8.69亿元降至3.87亿元。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三特索道完成保康九路寨公司100%股权转让等多项资产处置,获得资产处置收益超过7000万元。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让三特索道在旅游业复苏后得以“轻装上阵”。
祥源文旅是为数不多靠“做好加法”实现盈利的文旅企业。与去年同期相比,祥源文旅成功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合并四家优质景区的运营企业与一家科技企业——北京百龙绿色科技企业有限公司、凤凰祥盛旅游、张家界黄龙洞旅游、齐云山旅游和杭州小岛网络科技。重组完成使上市公司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大幅增加,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重组前有较大幅度增长。
同样迅速恢复的还有酒店类企业。两大酒店龙头企业成功大幅扭亏:锦江酒店2023上半年净利润5亿-5.5亿元,首旅酒店净利润2.6亿-3亿元。作为单体酒店的金陵饭店则实现净利润3100万元,同比增长超900%,实现大幅增收。
上半年,大型会展、活动集中开办,商务差旅消费需求明显释放,经济型酒店普遍涨价。过往单日价格400-500元的房型今年基本在700元/晚以上,涨幅超过50%。五一前后,商旅需求与旅游需求叠加,诸多酒店涨幅超300%甚至500%。
锦江酒店在业绩预告中表示,2023年一季度境内酒店整体RevPAR比去年同期增长41.31%,为2019年同期的103%;4、5月份境内酒店整体RevPAR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13.48%、61.63%,分别为2019年同期的116%、104%;首旅酒店则表示,企业旗下全部酒店RevPAR为147元,比上年同期上升66%;不含轻管理酒店的全部酒店RevPAR为163元,比上年同期上升72%。
未起飞的出境游与难盈利的重资产
旅游业的复苏并不能“拯救”所有企业。部分企业虽然亏损减少,但何时能迎来净利润“转正”仍是未知数。
相比于国内游的火爆,出境游虽重新启动,但距离“火爆”仍有一定距离,目前只是不温不火。疫情期间其他旅游企业的业务或多或少仍在运转,唯有出境游旅行社是所有资源、产品被一口气“冰封”。
反映在上市旅企业绩表现上,是以出境游为主营业务的两家企业虽大幅减亏,但仍未实现盈利:众信旅游预计亏损3100万元-3600万元,同比减亏55.47%-61.66%;已经ST的凯撒旅业亏损7000万元–10000万元,减亏41.16%-58.81%。
对文旅企业而言,另一影响较大的负面因素是营收远小于成本投入的重资产投资。例如,国内头部景区张家界,就受到大庸古城的折旧摊销及财务费用拖累,导致公司仍处亏损状态。
在对深交所针对2022年年报问询函的回复中,张家界表示,重资产投入的大庸古城每年的折旧摊销、财务费用等硬性成本数额巨大,严重拖累公司利润。大庸古城的资产折旧摊销、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财务费用等成本费用,2021年合计8074.88万元,2022年合计约1.29亿元。
2023年4月,张家界与大连万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围绕大庸古城项目开展合作。对于张家界而言,这一“负累”已有太高的沉没成本,且是张家界地区文旅升级的代表项目,没法“甩掉”,只能靠寻求专业团队进行深耕与运营,看能否“起死回生”。但具体成效如何,有待时间验证。
同样面临这一问题的还有云南旅游。除深陷泥潭的新华联外,这是唯一一家增亏的旅游企业。2023年上半年,云南旅游亏损5800万-11600万元,增亏97.7%-295.4%。其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公司旅游文化科技板块业务的开展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报告期内,服务业投资表现低迷,旅游文化科技板块新项目落地及存量项目推进实施周期拉长,经营业绩不及预期。
这其中,“存量项目与新项目”指的是黄石陆公园以及与华侨城共同投资的肇庆华侨城文旅科技(主题公园)项目。2021年,云南旅游对肇庆华侨城项目的长期股权投资增至5.82亿元,并为其提供了一系列财务支持,包括提供担保1.4亿元、累计拆出资金1.5亿元等。
在文旅投资相对疲软,尤其是作为“主要出资人+股东”的华侨城文旅营收难填地产亏损,开始收缩文旅投资战线的当下,相关项目的持续投入给盈利带来的负面影响或将持续。
部分企业如华天酒店、西安旅游,则属于疫情前便连年亏损,行业的复苏也无法解决其资产盈利难“顽疾”。华天酒店自2013年后便呈“一年微利、一年亏损”状态,扣非净利润持续亏损,主营业务难以支撑收入,盈利主要靠出售资产获得收益。西安旅游原以出境游旅行社为主营业务,疫情后核心利润来源改为“乡村振兴+生态商贸”为主的商贸板块,但现阶段商贸板块更多起到的作用比起“带来盈利”,更偏向“减少损失”。业绩预告中,西安旅游业表示,“新业态正处于培育期,扭亏尚需周期。”
受房地产业务拖累深陷亏损
部分综合文旅集团业绩严重受到房地产业务萎缩影响。
最典型的是文旅地产头部企业华侨城——在文旅行业“喜气洋洋”的上半年,华侨城成为唯一由盈转亏的文旅企业。2023年上半年,华侨城预计亏损12亿-17亿元,同比下降1237.92%-1712.06%。业绩预告中,华侨城表示,产生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受房地产市场环境及公司项目结转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公司结转项目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以及为适应市场环境,加快销售去化,公司对部分房地产项目采取灵活销售策略,预计带来部分价值折损。
值得注意的是,业内多次传出消息,华侨城已暂停或转手部分未形成盈利能力或盈利能力偏弱的文旅项目。虽然华侨城的营收减少与文旅行业关联有限,但也说明了在地产无法支撑收入的情况下,文旅项目不仅无法反哺企业,大部分项目还需持续进行投资,自然成为负累。
新华联与三湘印象等综合文旅集团也因地产业务交房结转收入减少导致未能盈利。在地产低迷的当下,两者都选择在文旅上进行更多投入:三湘印象在持续运营《印象丽江》《印象普陀》《印象大红袍》《又见平遥》《又见敦煌》《又见五台山》等成熟文旅演艺项目的同时,打造了国内首个折叠渐进式演艺项目《最忆船政》,结合虚拟及增强现实、浸入式3D Mapping、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手段,试图实现新突破。新华联则聚焦存量资产的运营提升,对此,新旅界在《拯救新华联:傅军的底牌与重整迷雾》一文中进行了详细报道。
整体而言,这是一份文旅人恢复信心的答卷。现在,对文旅企业而言具有“决胜”性质的第三季度即暑期市场已拉开帷幕,比气温更高的市场热情或将带来更理想的营收增长。但另一方面,如何提升资产盈利能力,避免企业被重投资拖累对上市旅企而言仍是重要课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