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上半年吸金200亿,国产龙头减重转舵如何应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上半年吸金200亿,国产龙头减重转舵如何应对?

全球手术量强劲复苏,国内政策助力市场扩容。

图片来源:pexels-Jonathan Borba

文|动脉网

2023年7月20日,直观外科交出超乎预期的Q2业绩,在第二季度营收达17.6亿美元,较2022年第二季度的15.2亿美元增长15%。经过持续不断推动装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在全球装机8042台,每年完成超150万台手术。

疫情后,全球医疗体系建设投入增加,在此背景下,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迎来一次高速增长的机会。手术机器人企业都希望借此扩张版图,但参与者的发展方向却不完全一致。

与直观外科大力开发新的手术机器人创新平台不同,国产龙头微创机器人则进行了收缩聚焦的战略调整,微创机器人在6月30日宣布将变更上市募资用途,将更多资金集中用于已商业化的腔镜和骨科关节手术机器人,缩减对其他产品线的投入。

无独有偶,此前,西门子也宣布将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从心脏病领域撤出,将重点放在神经介入手术领域。另一家与直观外科手术机器人管线高度重合的企业强生,其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进展还停留在几个月前的裁员新闻,此前备受外界期待的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临床进展未在财报中提及。

不难看出,因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全球的手术机器人企业都正处于战略快速调整期,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也不可避免,行业在迎来一波浪潮之后又将走向何方?动脉网对此进行了梳理。

直观外科装机量进入平台期,持续加码中国市场

全球手术机器人霸主直观外科的发展状况可喜。

得益于全球手术量的快速回升,直观外科2023年整体业绩表现强劲,与2022年第二季度相比,2023年第二季度达芬奇全球手术量增长了约22%。反映到业绩上,2023年第二季度的收入为17.6亿美元,比2022年第二季度的15.2亿美元增长了15%。

在全球手术量恢复的背景下,2023年第一季度,直观外科营收16.96亿美元。到2023年上半年,营收达到34.5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200亿元),相比于2022年的30.09亿美元,增长了15%。

直观外科的收入由三部分组成:已装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配件和仪器收入、新装机手术机器人销售收入和服务收入。

2023年第二季度收入中有10.8亿美元来自手术机器人配件和仪器的收入,占比61%,仪器和配件的收入增长了20%。整个2023年上半年,来自仪器和配件的收入占比达到75%,2022年上半年仪器与配件收入占比仅有56%。这表明直观外科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全球手术量的增长。

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新装机量来看,2023年第二季度,新装达芬奇手术系统达到331套,而2022年第二季度为279套,同比增长18%。考虑到2022年全球市场仍然受到疫情影响,此前的需求被压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新装机量保持着稳定增长。

图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新装机部分的营收变化

如何持续高增长将成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接下来的新课题。

故此,直观外科在2023年有四大策略:一是通过市场教育、商业活动和市场准入方面的努力增加不同国家中手术机器人在关键手术中的利用率;二是创新战略,扩大产品适应症和推出新的平台;三是保证供应链的可靠性和连续性;最后是提高生产力,扩大规模。

中国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第二大市场,也是增长最快的手术机器人市场之一。为扩大关键市场渗透率,直观外科在战略上选择加码中国市场。

在适应症渗透率上看,从手术量来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22年完成了超过175万台手术,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手术来自普通外科手术。在中国的泌尿科贡献了最多的手术量。因此,国内还有众多科室有待开发。

直观外科在如何理解中国市场?

此前,直观外科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地区(APAC) 总经理Glenn Vavoso在采访中透露了其如何在中国市场保持增长的秘诀。

“首先你需要为整个医疗生态带来价值。第一步需要证明产品的临床价值,这是最基本的。其次你需要为整个医院以及医院管理者带来价值。甚至,手术机器人系统需要为医疗保健系统或者当地政府提供经济产业价值。当然,这种路径在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

所以这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直观外科在中国建厂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国产的战略意义,这一举措一方面是为国内医疗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维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市场准入时更有优势。

总的来说,手术机器人在整个亚洲医生群体和患者群体中接受度都较高。中国市场的特殊之处在于,中国市场有包含手术机器人在内的大型医疗器械配置计划。企业必须经过一个过程,首先确保从省级政府得到一定的分配,然后医院申请安装配额。我们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团队来支持医院有能力安装手术机器人。”

对于集采,Glenn Vavoso表示手术机器人仍然处于早期,集采更多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中发生,目前中国医疗保健系统仍然会大力支持手术机器人系统。

国产龙头选择商业化优先,收缩研发管线布局

在战略上,直观外科强调创新平台的扩张,而国内手术机器人龙头微创机器人则有所不同。

6月30日,微创机器人发布公告首次调整公开发售所得款项。包括削减脊柱机器人的开发、与国际企业合作引入手术机器人、取得创新的机器人技术及产品三大类别的投入。这三大类别的研发投入将重新分配至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和关节手术机器人鸿鹄的持续迭代研发投入中。

此前,微创机器人招股书中的手术机器人管线多达8条,覆盖了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关节手术机器人、脊柱手术机器人、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TAVR手术机器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自动针头瞄准机器人系统、Mona Lisa机器人前列腺穿刺活检系统。

上市一年多,微创机器人开始收缩战略,瘦身管线聚焦商业化。微创机器人放缓了处于研发中的多条管线,把重点放在了现有市场规模更大,产品也已商业化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和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上。

手术机器人研发是出了名的周期长、壁垒高、投入大。多条管线同时铺开无疑为微创机器人带来不小压力。从微创机器人每年的亏损和研发投入上可以看出,微创机器人2022年净亏损11.46亿元,较2021年的5.85亿元扩大近一倍,其中仅研发投入在2021年为3.9亿元,2022年高达7.5亿元。

在微创机器人上市后,资本市场对于微创机器人的期待更多在商业化表现上。目前商业化前景最好的两款产品:图迈和鸿鹄。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2022年获批应用于泌尿外科手术。图迈亦已完成应用于普外科、胸外科和妇科内窥镜手术操作的注册临床试验,并就其多科室拓展应用递交NMPA注册申请。截至今年上半年,图迈已累计在全国20个省份的40多家医院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胸外科、妇科等科室累计完成逾千例临床手术。

从商业化上看,微创机器人2022年营收2160万元。微创机器人收入主要来自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的贡献,以及图迈手术机器人的销售突破,其中,微创手术机器人的图迈手术机器人在2022年完成五台成功中标,微创机器人首台商业化图迈手术机器人装机于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

微创机器人另一款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已获得NMPA和FDA认证上市,尚未公布商业化数据。

而当微创机器人逐渐将战场聚焦到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时。也有国内企业在持续扩张,天智航关节手术机器人也于今年7月获批。此前天智航的销售的天玑系列更多应用于脊柱手术和骨科创伤手术。本次重要产品关节手术机器人获批,将成为骨科关节手术机器人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

国内腹腔镜手术也不断有新企业加入,目前产品已获批企业包括威高、精锋医疗、思哲睿、术锐,其中术锐获批产品为国内唯一获批的单孔手术机器人。

无疑,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和关节手术机器人市场将成为最主要的覆盖领域,但是也将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政策利好,推动手术机器人市场扩容

从直观外科和微创机器人两大巨头在中国市场的策略中不难看出,双方都早已将中国市场作为核心战场。

而在今年上半年,国内也不断出台利好手术机器人市场的政策。

3 月 21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 年)》,2023 版管理目录与 2018 版相比,管理品目由 10 个调整为 6个,其中,甲类由 4 个调减为 2 个,乙类由 6 个调减为 4 个。甲类大型医用设备兜底条款设置的单台(套)价格限额由 3000 万元调增为 5000 万元人民币,乙类由 1000-3000 万元调增为 3000-5000 万元人民币。将进一步院端释放常规医疗设备采购需求。

4月13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新版配置大型医疗设备标准征求意见稿,对于配置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医院的要求从省级领先医院放宽到外科综合实力较强即可,配置门槛大大降低。相关专科开展腔镜手术时间5年以上,腔镜手术量占1/3 以上的医院”,变为“外科综合实力强,相关专业开展腔镜手术时间不少于3年,腔镜手术量占1/3以上即可配置”。

6 月 29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国规划配置大型医用设备 3645 台,甲类 117 台(此前存量68 台,+172%),乙类 3528 台(此前存量 4501 台,+78%)。其中,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新增 559台(此前存量 260 台,+215%)。

即使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入中国市场多年,2022年在国内装机规模才只有330多台。此次十四五配置规划释放的市场空间可说是史无前例。

持续出台的政策一方面将直接扩大市场规模,进一步释放国内医院对于手术机器人的采购需求。另一方面也将为国产机器人企业带来更多机会,采购有望向国产倾斜。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实现了国产化,直观外科和复星医药联营公司直观复星生产的国产版本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可以预见,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迎来一轮激烈竞争。

一级市场融资火热,创新不断涌现

二级市场多家公司开始聚焦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但在一级市场,手术机器人产品则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023年上半年,国内超过20家手术机器人企业获得融资,赛道热度不减。

2023年上半年手术机器人融资事件 数据来自动脉橙

从赛道分布上看,国内一级市场的手术机器人产品方向不再以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主导,涌现了显微手术机器人、消化内镜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血管介入消融手术机器人、植发手术机器人等创新赛道。

相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产品,显微手术机器人、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的操作范围更为狭窄,对于机器人的操作精度,抗震能力、传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预示着国内手术机器人赛道正朝着更精准化的方向发展,也对手术机器人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市场也需要更多耐心。

直观外科强劲的业绩表现证明了手术机器人领域大有可为,国内市场在政策利好下正在迅速扩容,期待国产企业抓住窗口期,能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上半年吸金200亿,国产龙头减重转舵如何应对?

全球手术量强劲复苏,国内政策助力市场扩容。

图片来源:pexels-Jonathan Borba

文|动脉网

2023年7月20日,直观外科交出超乎预期的Q2业绩,在第二季度营收达17.6亿美元,较2022年第二季度的15.2亿美元增长15%。经过持续不断推动装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在全球装机8042台,每年完成超150万台手术。

疫情后,全球医疗体系建设投入增加,在此背景下,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迎来一次高速增长的机会。手术机器人企业都希望借此扩张版图,但参与者的发展方向却不完全一致。

与直观外科大力开发新的手术机器人创新平台不同,国产龙头微创机器人则进行了收缩聚焦的战略调整,微创机器人在6月30日宣布将变更上市募资用途,将更多资金集中用于已商业化的腔镜和骨科关节手术机器人,缩减对其他产品线的投入。

无独有偶,此前,西门子也宣布将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从心脏病领域撤出,将重点放在神经介入手术领域。另一家与直观外科手术机器人管线高度重合的企业强生,其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进展还停留在几个月前的裁员新闻,此前备受外界期待的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临床进展未在财报中提及。

不难看出,因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全球的手术机器人企业都正处于战略快速调整期,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也不可避免,行业在迎来一波浪潮之后又将走向何方?动脉网对此进行了梳理。

直观外科装机量进入平台期,持续加码中国市场

全球手术机器人霸主直观外科的发展状况可喜。

得益于全球手术量的快速回升,直观外科2023年整体业绩表现强劲,与2022年第二季度相比,2023年第二季度达芬奇全球手术量增长了约22%。反映到业绩上,2023年第二季度的收入为17.6亿美元,比2022年第二季度的15.2亿美元增长了15%。

在全球手术量恢复的背景下,2023年第一季度,直观外科营收16.96亿美元。到2023年上半年,营收达到34.5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200亿元),相比于2022年的30.09亿美元,增长了15%。

直观外科的收入由三部分组成:已装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配件和仪器收入、新装机手术机器人销售收入和服务收入。

2023年第二季度收入中有10.8亿美元来自手术机器人配件和仪器的收入,占比61%,仪器和配件的收入增长了20%。整个2023年上半年,来自仪器和配件的收入占比达到75%,2022年上半年仪器与配件收入占比仅有56%。这表明直观外科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全球手术量的增长。

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新装机量来看,2023年第二季度,新装达芬奇手术系统达到331套,而2022年第二季度为279套,同比增长18%。考虑到2022年全球市场仍然受到疫情影响,此前的需求被压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新装机量保持着稳定增长。

图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新装机部分的营收变化

如何持续高增长将成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接下来的新课题。

故此,直观外科在2023年有四大策略:一是通过市场教育、商业活动和市场准入方面的努力增加不同国家中手术机器人在关键手术中的利用率;二是创新战略,扩大产品适应症和推出新的平台;三是保证供应链的可靠性和连续性;最后是提高生产力,扩大规模。

中国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第二大市场,也是增长最快的手术机器人市场之一。为扩大关键市场渗透率,直观外科在战略上选择加码中国市场。

在适应症渗透率上看,从手术量来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22年完成了超过175万台手术,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手术来自普通外科手术。在中国的泌尿科贡献了最多的手术量。因此,国内还有众多科室有待开发。

直观外科在如何理解中国市场?

此前,直观外科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地区(APAC) 总经理Glenn Vavoso在采访中透露了其如何在中国市场保持增长的秘诀。

“首先你需要为整个医疗生态带来价值。第一步需要证明产品的临床价值,这是最基本的。其次你需要为整个医院以及医院管理者带来价值。甚至,手术机器人系统需要为医疗保健系统或者当地政府提供经济产业价值。当然,这种路径在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

所以这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直观外科在中国建厂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国产的战略意义,这一举措一方面是为国内医疗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维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市场准入时更有优势。

总的来说,手术机器人在整个亚洲医生群体和患者群体中接受度都较高。中国市场的特殊之处在于,中国市场有包含手术机器人在内的大型医疗器械配置计划。企业必须经过一个过程,首先确保从省级政府得到一定的分配,然后医院申请安装配额。我们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团队来支持医院有能力安装手术机器人。”

对于集采,Glenn Vavoso表示手术机器人仍然处于早期,集采更多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中发生,目前中国医疗保健系统仍然会大力支持手术机器人系统。

国产龙头选择商业化优先,收缩研发管线布局

在战略上,直观外科强调创新平台的扩张,而国内手术机器人龙头微创机器人则有所不同。

6月30日,微创机器人发布公告首次调整公开发售所得款项。包括削减脊柱机器人的开发、与国际企业合作引入手术机器人、取得创新的机器人技术及产品三大类别的投入。这三大类别的研发投入将重新分配至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和关节手术机器人鸿鹄的持续迭代研发投入中。

此前,微创机器人招股书中的手术机器人管线多达8条,覆盖了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关节手术机器人、脊柱手术机器人、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TAVR手术机器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自动针头瞄准机器人系统、Mona Lisa机器人前列腺穿刺活检系统。

上市一年多,微创机器人开始收缩战略,瘦身管线聚焦商业化。微创机器人放缓了处于研发中的多条管线,把重点放在了现有市场规模更大,产品也已商业化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和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上。

手术机器人研发是出了名的周期长、壁垒高、投入大。多条管线同时铺开无疑为微创机器人带来不小压力。从微创机器人每年的亏损和研发投入上可以看出,微创机器人2022年净亏损11.46亿元,较2021年的5.85亿元扩大近一倍,其中仅研发投入在2021年为3.9亿元,2022年高达7.5亿元。

在微创机器人上市后,资本市场对于微创机器人的期待更多在商业化表现上。目前商业化前景最好的两款产品:图迈和鸿鹄。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2022年获批应用于泌尿外科手术。图迈亦已完成应用于普外科、胸外科和妇科内窥镜手术操作的注册临床试验,并就其多科室拓展应用递交NMPA注册申请。截至今年上半年,图迈已累计在全国20个省份的40多家医院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胸外科、妇科等科室累计完成逾千例临床手术。

从商业化上看,微创机器人2022年营收2160万元。微创机器人收入主要来自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的贡献,以及图迈手术机器人的销售突破,其中,微创手术机器人的图迈手术机器人在2022年完成五台成功中标,微创机器人首台商业化图迈手术机器人装机于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

微创机器人另一款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已获得NMPA和FDA认证上市,尚未公布商业化数据。

而当微创机器人逐渐将战场聚焦到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时。也有国内企业在持续扩张,天智航关节手术机器人也于今年7月获批。此前天智航的销售的天玑系列更多应用于脊柱手术和骨科创伤手术。本次重要产品关节手术机器人获批,将成为骨科关节手术机器人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

国内腹腔镜手术也不断有新企业加入,目前产品已获批企业包括威高、精锋医疗、思哲睿、术锐,其中术锐获批产品为国内唯一获批的单孔手术机器人。

无疑,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和关节手术机器人市场将成为最主要的覆盖领域,但是也将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政策利好,推动手术机器人市场扩容

从直观外科和微创机器人两大巨头在中国市场的策略中不难看出,双方都早已将中国市场作为核心战场。

而在今年上半年,国内也不断出台利好手术机器人市场的政策。

3 月 21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 年)》,2023 版管理目录与 2018 版相比,管理品目由 10 个调整为 6个,其中,甲类由 4 个调减为 2 个,乙类由 6 个调减为 4 个。甲类大型医用设备兜底条款设置的单台(套)价格限额由 3000 万元调增为 5000 万元人民币,乙类由 1000-3000 万元调增为 3000-5000 万元人民币。将进一步院端释放常规医疗设备采购需求。

4月13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新版配置大型医疗设备标准征求意见稿,对于配置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医院的要求从省级领先医院放宽到外科综合实力较强即可,配置门槛大大降低。相关专科开展腔镜手术时间5年以上,腔镜手术量占1/3 以上的医院”,变为“外科综合实力强,相关专业开展腔镜手术时间不少于3年,腔镜手术量占1/3以上即可配置”。

6 月 29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国规划配置大型医用设备 3645 台,甲类 117 台(此前存量68 台,+172%),乙类 3528 台(此前存量 4501 台,+78%)。其中,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新增 559台(此前存量 260 台,+215%)。

即使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入中国市场多年,2022年在国内装机规模才只有330多台。此次十四五配置规划释放的市场空间可说是史无前例。

持续出台的政策一方面将直接扩大市场规模,进一步释放国内医院对于手术机器人的采购需求。另一方面也将为国产机器人企业带来更多机会,采购有望向国产倾斜。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实现了国产化,直观外科和复星医药联营公司直观复星生产的国产版本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可以预见,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迎来一轮激烈竞争。

一级市场融资火热,创新不断涌现

二级市场多家公司开始聚焦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但在一级市场,手术机器人产品则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023年上半年,国内超过20家手术机器人企业获得融资,赛道热度不减。

2023年上半年手术机器人融资事件 数据来自动脉橙

从赛道分布上看,国内一级市场的手术机器人产品方向不再以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主导,涌现了显微手术机器人、消化内镜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血管介入消融手术机器人、植发手术机器人等创新赛道。

相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产品,显微手术机器人、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的操作范围更为狭窄,对于机器人的操作精度,抗震能力、传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预示着国内手术机器人赛道正朝着更精准化的方向发展,也对手术机器人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市场也需要更多耐心。

直观外科强劲的业绩表现证明了手术机器人领域大有可为,国内市场在政策利好下正在迅速扩容,期待国产企业抓住窗口期,能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