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实习记者 | 薛昱婷
时隔六年,国家政府部门再次出台煤化工新政,要求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已建项目,须在2025年底前完成升级改造。
7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这是继2017年印发《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下称《方案》)后,国家政府层面首次出台专门针对煤化工产业的新政。
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现代煤化工则通过技术和加工手段,能够将煤生产出替代石化产品和清洁燃料。
2017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印发《方案》的通知,首次提出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理念、煤化工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明确了深入开展产业技术升级示范等八项重点任务、严格项目建设要求等六条保障措施。
2022年7月,国家发改委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时表示,已组织咨询机构对《方案》的实施情况开展评估。评估显示,2017-2022年期间,中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在产业规模、节能降耗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能耗水耗较大、“三废”排放较高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资源要素约束加剧。
此次通知作为《方案》的重要补充印发,结合了《方案》的实施情况以及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目的是进一步强化煤炭主体能源地位,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
通知提出六大事项,其中在首条“规范项目建设管理”中强调,从严从紧控制现代煤化工产能规模和新增煤炭消费量。此前《方案》明确的每个示范区“十三五”期间2000万吨新增煤炭转化总量不再延续。
通知还显示,不得通过减少保供煤用于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确需新建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应确保煤炭供应稳定,优先完成国家明确的发电供热用煤保供任务。
中央财经大学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对界面新闻表示,煤化工产业应追求绿色、低碳、高端、多元,是此次通知下发的根本目的。
“过去,国内煤炭企业在寻求多元化发展及产业链延伸的过程中,大多选择了发展煤化工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已取得全面突破,一些关键技术水平居世界先进地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煤化工国。”邢雷称,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空间布局规划不合理、发展盲目、重复投资、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双碳”目标也给煤化工产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对于通知所要求的从严从紧控制现代煤化工产能规模和新增煤炭消费量,邢雷分析称,这背后传递出三个信号。
“上述要求首先说明中国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已经较大,在很多行业已经基本满足大部分需求。”邢雷称。
其次,不能因发展煤化工产业造成煤炭供应量尤其是电煤供应量减少,以确保国内电力供应安全。
“通知提出‘进一步强化煤炭主体能源地位’,如何合理科学高效地利用好国内煤炭资源十分重要。”邢雷表示。
第三,碳排放总量仍在增加,中国碳减排压力很大,需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产业、项目的发展,这就是对碳排放双控的具体表现。
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再次强调要立足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此外,通知要求相关部门经评估论证后,按规定将此前未纳入《方案》的新建煤制烯烃、新建煤制对二甲苯(PX)项目纳入《方案》,由省级政府核准。
通知还明确,在《方案》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基础上,上述项目等应重点向煤水资源相对丰富、环境容量较好地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化、园区化发展;还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实现产业化突破。
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通知还要求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已建项目须在2025年底前完成升级改造,届时能效仍在基准水平以下的项目予以淘汰退出。
邢雷指出,目前中国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已建项目规模约在30%以下,各煤化工行业情况不同,需要加紧完成升级改造。
他表示,目前国内煤制甲醇、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产品及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但其中存在的碳排放、能耗水耗及污染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解决。
前瞻产业研究院援引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煤化工行业中传统煤化工产能包括焦炭6.3亿吨、电石3348万吨、合成氨6676万吨;现代煤化工产能包括煤制油931万吨、煤制气51亿立方米、煤制烯烃1582万吨和煤制乙二醇489万吨。
上述通知还指出,应对加强安全环保监管, 新建项目需布局在一般或较低安全风险等级的化工园区,所在省份需完成国务院督查中关于现代煤化工产业整改事项;各方应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