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室温超导来了?VC:让子弹飞会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室温超导来了?VC:让子弹飞会儿

超导BP趁热,已向VC投来。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猎云网 孙媛

这场热闹,已经持续了两周。

从韩国研究机构Qcenter声称团队成功找到常压室温超导材料LK-99,到全球科学家们加班加点做复现工作,在高呼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的声音下,室温超导从科研机构走向各大社交平台,热度一再飙升。

一线投资机构自然也关注了起来,但却“十动然拒”。

某家机构内部,一个B站的LK-99验证视频转发入群,大老板就室温超导发出提问,但是众群友却支支吾吾不敢多言。再细问之,则无奈回道,“实在不懂,不是深入理解,讲错多尴尬。”

而看不懂也并非个例,在另一家机构,投资人也表示,技术水太深,圈子也小,看不懂也没打算投。更有意思的是,甚至还有研究超导的高校大学生表示,投资人看不懂,可以付费找他们聊。

VC群里很热闹,超导创企也闻声而动,陆续让BP浮出水面,却因无亮点和突破,也并未击中投资人的心巴。但就精力而言,VC坦言,依然会给超导留空间调配。

创投门槛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LK-99陆续被证实无法实现的复现实验结果,也让此次对于超导领域乃至整个凝聚态物理学“圣杯”探索成果显得真假难辨。

但即便是乌龙,投资人侧依然保持乐观,甚至直言“所有的伟大创新,都来自于三个字 ‘试一试’。”然而热闹之下,相关行业暗潮涌动亦在所难免。通过与3位一线VC对话,或将一窥科技背后的创投机会所在。

现有技术看降本增效,新材料讲跨学科创新加速

华创资本 张志超 博士

读博期间,我攻读材料专业涉及超导应用,在近年踏入投资圈后,也依然持续关注超导发展,只不过彼时更多专注于高温和低温超导的研究和企业。

再到去年,超导领域的讨论又聚焦到了下游应用,例如可控核聚变里的线圈和量子计算机等,然后倒推关注底层材料,超导的讨论更多是关于应用驱动的逻辑,只不过今年又因为美国跟韩国的相关研究被连续点燃了业界关注度。

大家会因为一些事件驱动进行讨论,常温超导听起来有很大的颠覆性和产业价值;但是在整个大的超导领域,高压常温超导等技术并不是今天才被关注;从产业逻辑看,更多是从低温到高温再到常温新材料体系的不断演进、拓展应用、提升效率,然后再结合更多新发现,从学术界传导到产业、企业,再传导到创投圈的链条关系。

在学术界,预印本网站arXiv平台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设立的一个公益性组织,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术界在发表研究成果里的宣传跟交流,故而文章发表不需要经过同行评议审核。该平台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学术界关于超导的讨论和信息,只不过这个LK-99内容相对轰动。

当时看到后,我也跟该领域的北大和中科院师兄和老师进行沟通。同时也注意到,公开领域有不同的声音,包括B站等会有一些研究人员、博士后去做相关内容的输出和发声,讨论关于LK-99实验复现的内容。

其实关于超导定义是非常严谨的。所谓的常压室温超导,一定要满足两个且关系的条件,第一是绝对零电阻,第二是完全抗磁性。但凡只满足其一都不能称为超导。所以在今天任何时间节点去说常温常压超导实现了,都是有失公允的。因此,如果LK-99本身不是超导,那么这个事件带来的一系列关注都可能相对短期和偏向于情绪。

所谓的室温超导有两个逻辑,一个是高压室温超导,一个是常压室温超导。前者实验室已经有很多成功例子了,高压是在100万个大气压条件下做出来的超导。某种意义上讲,这没有任何的商业价值。

至于常温常压超导,从被学术界发现,再到有可能大规模商业化所需要的时间,可能答案永远是预期20年或50年以后可以实现,这都相对比较远。从这个角度看,常压常温超导事件催化之后带来实质性产业变化,跟今年OpenAI大模型驱动的底层本质不同——AI是底层技术供给发生变化了,并且大量商业公司真金白银投入了。

从短期进入这个领域的创业项目来看,现在其实蹭热点意义不大,因为室温常压超导没有底层的技术创新驱动。但就超导来讲,它一直是华创关注跟投资的领域,此次事件也引发了整体创投圈包括我们在内,更系统化的超导领域投资方法论构建。

就低温超导中的铌-钛合金而言,是现在市场上占比较大的超导材料,工艺上是否有一些国产替代机会或更好工艺方案是创业公司值得探索的。

而高温超导,也存在不少工艺和材料本身的缺陷。相对来讲超导温度在70-100k左右的材料,本质上是陶瓷,特点是很脆,作为应用来讲,大家都希望把它做大、做长。

但作为脆性材料,做大做长很有难度,在现有材料体系里头去找到新范式的创新,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包括设备等环节,也存在提升和优化的空间。

从过去低温超导业态进展到高温超导,意味着从液氦到液氮的环境里,实际上成本已经有极大突破提升,不需要一定要到所谓的室温,就有很多创新机会。

归纳起来,投资逻辑主要为两点。第一,看现有超导技术工艺和体系里的降本增效,但一定要有创新驱动,例如新工艺新配方和新设备的多角度创新。第二,要找到完全新的材料体系,一定要能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通过跨学科工具去底层加速跟探索。因为室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发现,很像创新药的发现,哪一天实现是未知数但又常常能给到惊喜,因此需要在底层技术和产业逻辑上去做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材料本身是一个经验性学科,超导材料的探索也存在很多经验性范畴,怎么把经验性、非标探索的底层逻辑改善为能够用数据驱动、智能化加速或者智能化发现材料体系的探索,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

例如,AI有机会能够去赋能新药、新材料的发现,而新材料里就包括了所谓的室温超导材料的探索和发现。所以我们的投资,不一定是直接面向所谓的室温超导,但我们愿意从底层材料体系的范式变化,去寻找最终能对室温超导产业化、科学研究等发挥重要价值的跨学科工具。

无商业化不投资,新储能技术或最受影响

普华资本 管理合伙人 蒋纯

虽然LK99常温超导这个事情目前科学界还没有给出权威结论,但我个人倾向于相信这个事情是真的,或者说至少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在我看了美国LBNL科学家对这个现象的模型测算之后。我觉得这事最重要的意义是它开拓了一条研究的路子,很可能能把人类引向常温超导时代。

从低温超导(哪怕原来说的“高温超导”,也是液氮温度,对常温来说还是低温),到前段时间说的高压超导,到现在这种常温超导,我觉得人类对超导的认知是在逐步逼近真理的。

但即使这个研究成果是真的,这个原理是对的,我觉得商业化落地恐怕至少也要十年甚至更长,而我们的一期基金存续期也没有这么久。而且这条技术路线即使是对的,后续也还会发展,今天的这种材料配方和制作过程很可能不是最优的,在后续的发展中,即使原理是这个原理,材料配方工艺可能会演进得面目全非。

所以今天来讨论是不是要投资这方面的成果、这方面的材料,我觉得是太早了,投资毕竟还是一个商业行为。所以这件事情意义虽然重大,我觉得不会对我们团队今天的投资产生什么直接影响。

但间接影响是有的,特别是如果我们知道室温超导会在一个可预见的未来落地——即使我们不知道他会以什么方式——也会微妙地影响我们对一些投资方向的评估。比如储能领域一些长线技术,本身落地时间就可能是接近十年尺度的,如果后面可能跟着一个常温超导技术的落地,这种技术商业上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那我们肯定就会更慎重一些。

至于超导什么时候可以投,还是那句话,投资是个商业行为,要看什么时候能够有预期成为一种商品,有预期可以稳定量产、成本可接受。另外我也想说,我们也不用全部盯着常温超导,因为常温超导虽然重要,面向的主要还是地球的环境,而在太空中,低温超导的应用意义也很重要,而未来的很多科技必然是要面向太空的。

现有超导BP蹭概念居多,材料侧或有所布局

启航投资 管理合伙人 马建平

虽然我对室温超导还没太多的研究,但就超导来说确实研究了100年以上。

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两条路径,已经有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会不会有第6位获得者,现在还不好说,甚至我觉得超导还有点玄学的味道。从低温金属汞到合金、到有机物,连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可能是超导体。

2018年中国年轻学者曹原在《自然》杂志中阐述,自己在石墨烯领域的新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度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虽然在零下二百五六十度实现,但已经足够玄幻。

不得不说,超导体零电阻和抗磁的特性确实是很诱人,应用前景无限广阔,从这个角度看,我倒希望韩国人这次的这个常温无压方案是真的,也希望能复刻出来,那人类社会绝对会向前迈进一大步。毕竟像氧化铅、硫酸铅粉末、铜和铅粉末这些既便宜又易得,LK-99会不会是科技发展的奇点和拐点,真的值得期待。

目前,大家争夺的石油资源是能源基石,而超导实现的大电流远距离的无损传输,节约了海量能耗,同时这种无损耗的电储能方案,可以实现超导磁悬火车、超导电车、超导飞机等等,可以不依赖石油,成为真正的新能源。另外超导体又是可控核聚变的核心线材,能量密度更是几个数量级的跃升。

故而在投资布局上也会有一些调整,比如线缆线材、基础材料、电力电子以及和能源相关内容会更热,原来我们布局较多的是大信息、大健康、大制造,材料不太好投,接下来估计也要布局一些。但就超导材料目前来看,尚未有新创立企业出来路演,路演企业仍普遍在蹭超导概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室温超导来了?VC:让子弹飞会儿

超导BP趁热,已向VC投来。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猎云网 孙媛

这场热闹,已经持续了两周。

从韩国研究机构Qcenter声称团队成功找到常压室温超导材料LK-99,到全球科学家们加班加点做复现工作,在高呼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的声音下,室温超导从科研机构走向各大社交平台,热度一再飙升。

一线投资机构自然也关注了起来,但却“十动然拒”。

某家机构内部,一个B站的LK-99验证视频转发入群,大老板就室温超导发出提问,但是众群友却支支吾吾不敢多言。再细问之,则无奈回道,“实在不懂,不是深入理解,讲错多尴尬。”

而看不懂也并非个例,在另一家机构,投资人也表示,技术水太深,圈子也小,看不懂也没打算投。更有意思的是,甚至还有研究超导的高校大学生表示,投资人看不懂,可以付费找他们聊。

VC群里很热闹,超导创企也闻声而动,陆续让BP浮出水面,却因无亮点和突破,也并未击中投资人的心巴。但就精力而言,VC坦言,依然会给超导留空间调配。

创投门槛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LK-99陆续被证实无法实现的复现实验结果,也让此次对于超导领域乃至整个凝聚态物理学“圣杯”探索成果显得真假难辨。

但即便是乌龙,投资人侧依然保持乐观,甚至直言“所有的伟大创新,都来自于三个字 ‘试一试’。”然而热闹之下,相关行业暗潮涌动亦在所难免。通过与3位一线VC对话,或将一窥科技背后的创投机会所在。

现有技术看降本增效,新材料讲跨学科创新加速

华创资本 张志超 博士

读博期间,我攻读材料专业涉及超导应用,在近年踏入投资圈后,也依然持续关注超导发展,只不过彼时更多专注于高温和低温超导的研究和企业。

再到去年,超导领域的讨论又聚焦到了下游应用,例如可控核聚变里的线圈和量子计算机等,然后倒推关注底层材料,超导的讨论更多是关于应用驱动的逻辑,只不过今年又因为美国跟韩国的相关研究被连续点燃了业界关注度。

大家会因为一些事件驱动进行讨论,常温超导听起来有很大的颠覆性和产业价值;但是在整个大的超导领域,高压常温超导等技术并不是今天才被关注;从产业逻辑看,更多是从低温到高温再到常温新材料体系的不断演进、拓展应用、提升效率,然后再结合更多新发现,从学术界传导到产业、企业,再传导到创投圈的链条关系。

在学术界,预印本网站arXiv平台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设立的一个公益性组织,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术界在发表研究成果里的宣传跟交流,故而文章发表不需要经过同行评议审核。该平台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学术界关于超导的讨论和信息,只不过这个LK-99内容相对轰动。

当时看到后,我也跟该领域的北大和中科院师兄和老师进行沟通。同时也注意到,公开领域有不同的声音,包括B站等会有一些研究人员、博士后去做相关内容的输出和发声,讨论关于LK-99实验复现的内容。

其实关于超导定义是非常严谨的。所谓的常压室温超导,一定要满足两个且关系的条件,第一是绝对零电阻,第二是完全抗磁性。但凡只满足其一都不能称为超导。所以在今天任何时间节点去说常温常压超导实现了,都是有失公允的。因此,如果LK-99本身不是超导,那么这个事件带来的一系列关注都可能相对短期和偏向于情绪。

所谓的室温超导有两个逻辑,一个是高压室温超导,一个是常压室温超导。前者实验室已经有很多成功例子了,高压是在100万个大气压条件下做出来的超导。某种意义上讲,这没有任何的商业价值。

至于常温常压超导,从被学术界发现,再到有可能大规模商业化所需要的时间,可能答案永远是预期20年或50年以后可以实现,这都相对比较远。从这个角度看,常压常温超导事件催化之后带来实质性产业变化,跟今年OpenAI大模型驱动的底层本质不同——AI是底层技术供给发生变化了,并且大量商业公司真金白银投入了。

从短期进入这个领域的创业项目来看,现在其实蹭热点意义不大,因为室温常压超导没有底层的技术创新驱动。但就超导来讲,它一直是华创关注跟投资的领域,此次事件也引发了整体创投圈包括我们在内,更系统化的超导领域投资方法论构建。

就低温超导中的铌-钛合金而言,是现在市场上占比较大的超导材料,工艺上是否有一些国产替代机会或更好工艺方案是创业公司值得探索的。

而高温超导,也存在不少工艺和材料本身的缺陷。相对来讲超导温度在70-100k左右的材料,本质上是陶瓷,特点是很脆,作为应用来讲,大家都希望把它做大、做长。

但作为脆性材料,做大做长很有难度,在现有材料体系里头去找到新范式的创新,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包括设备等环节,也存在提升和优化的空间。

从过去低温超导业态进展到高温超导,意味着从液氦到液氮的环境里,实际上成本已经有极大突破提升,不需要一定要到所谓的室温,就有很多创新机会。

归纳起来,投资逻辑主要为两点。第一,看现有超导技术工艺和体系里的降本增效,但一定要有创新驱动,例如新工艺新配方和新设备的多角度创新。第二,要找到完全新的材料体系,一定要能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通过跨学科工具去底层加速跟探索。因为室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发现,很像创新药的发现,哪一天实现是未知数但又常常能给到惊喜,因此需要在底层技术和产业逻辑上去做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材料本身是一个经验性学科,超导材料的探索也存在很多经验性范畴,怎么把经验性、非标探索的底层逻辑改善为能够用数据驱动、智能化加速或者智能化发现材料体系的探索,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

例如,AI有机会能够去赋能新药、新材料的发现,而新材料里就包括了所谓的室温超导材料的探索和发现。所以我们的投资,不一定是直接面向所谓的室温超导,但我们愿意从底层材料体系的范式变化,去寻找最终能对室温超导产业化、科学研究等发挥重要价值的跨学科工具。

无商业化不投资,新储能技术或最受影响

普华资本 管理合伙人 蒋纯

虽然LK99常温超导这个事情目前科学界还没有给出权威结论,但我个人倾向于相信这个事情是真的,或者说至少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在我看了美国LBNL科学家对这个现象的模型测算之后。我觉得这事最重要的意义是它开拓了一条研究的路子,很可能能把人类引向常温超导时代。

从低温超导(哪怕原来说的“高温超导”,也是液氮温度,对常温来说还是低温),到前段时间说的高压超导,到现在这种常温超导,我觉得人类对超导的认知是在逐步逼近真理的。

但即使这个研究成果是真的,这个原理是对的,我觉得商业化落地恐怕至少也要十年甚至更长,而我们的一期基金存续期也没有这么久。而且这条技术路线即使是对的,后续也还会发展,今天的这种材料配方和制作过程很可能不是最优的,在后续的发展中,即使原理是这个原理,材料配方工艺可能会演进得面目全非。

所以今天来讨论是不是要投资这方面的成果、这方面的材料,我觉得是太早了,投资毕竟还是一个商业行为。所以这件事情意义虽然重大,我觉得不会对我们团队今天的投资产生什么直接影响。

但间接影响是有的,特别是如果我们知道室温超导会在一个可预见的未来落地——即使我们不知道他会以什么方式——也会微妙地影响我们对一些投资方向的评估。比如储能领域一些长线技术,本身落地时间就可能是接近十年尺度的,如果后面可能跟着一个常温超导技术的落地,这种技术商业上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那我们肯定就会更慎重一些。

至于超导什么时候可以投,还是那句话,投资是个商业行为,要看什么时候能够有预期成为一种商品,有预期可以稳定量产、成本可接受。另外我也想说,我们也不用全部盯着常温超导,因为常温超导虽然重要,面向的主要还是地球的环境,而在太空中,低温超导的应用意义也很重要,而未来的很多科技必然是要面向太空的。

现有超导BP蹭概念居多,材料侧或有所布局

启航投资 管理合伙人 马建平

虽然我对室温超导还没太多的研究,但就超导来说确实研究了100年以上。

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两条路径,已经有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会不会有第6位获得者,现在还不好说,甚至我觉得超导还有点玄学的味道。从低温金属汞到合金、到有机物,连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可能是超导体。

2018年中国年轻学者曹原在《自然》杂志中阐述,自己在石墨烯领域的新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度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虽然在零下二百五六十度实现,但已经足够玄幻。

不得不说,超导体零电阻和抗磁的特性确实是很诱人,应用前景无限广阔,从这个角度看,我倒希望韩国人这次的这个常温无压方案是真的,也希望能复刻出来,那人类社会绝对会向前迈进一大步。毕竟像氧化铅、硫酸铅粉末、铜和铅粉末这些既便宜又易得,LK-99会不会是科技发展的奇点和拐点,真的值得期待。

目前,大家争夺的石油资源是能源基石,而超导实现的大电流远距离的无损传输,节约了海量能耗,同时这种无损耗的电储能方案,可以实现超导磁悬火车、超导电车、超导飞机等等,可以不依赖石油,成为真正的新能源。另外超导体又是可控核聚变的核心线材,能量密度更是几个数量级的跃升。

故而在投资布局上也会有一些调整,比如线缆线材、基础材料、电力电子以及和能源相关内容会更热,原来我们布局较多的是大信息、大健康、大制造,材料不太好投,接下来估计也要布局一些。但就超导材料目前来看,尚未有新创立企业出来路演,路演企业仍普遍在蹭超导概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