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魏玛时代十大电台主持人”本雅明是怎么做广播节目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魏玛时代十大电台主持人”本雅明是怎么做广播节目的?

《本雅明电台》译者认为,本雅明在广播事业上的亲身实践,反映和加深了他对新技术的思考。

“电波之中的本雅明——《本雅明电台》新书分享会”,从左至右:李双志、王凡柯、淡豹(摄影:林子人)

界面新闻记者 | 林子人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1927年3月23日,瓦尔特·本雅明开始做广播了——他的广播首秀是在西南德意志广播电台讲述《青年俄国作家》。他的广播事业一直持续到1933年初,据统计,有日期可考的本雅明广播达到87次,包括讲话、朗读、广播剧等节目。

根据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王凡柯的说法,本雅明是在经济压力下成为“斜杠青年”,投身广播事业的。本雅明的学术道路坎坷,《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因太过晦涩,没能让他在法兰克福大学获得教职,犹太富商父亲又停止了对他的经济资助。彼时恰逢大众媒体在魏玛共和国(德意志第一共和国)大爆发,无线电服务和地区性广播1923年在德国出现,收音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

王凡柯认为,未能获得教职某种反而是对本雅明写作生命的一种保护,而他在广播事业上的亲身实践,也反映和加深了他对新技术的思考。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国犹太裔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和哲学家。

王凡柯选取了17篇本雅明广播代表作,从德语直译为中文,从而有了《本雅明电台》一书。这是中文世界第一部关于本雅明广播作品的系统翻译作品。在上海书展首日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她与作家淡豹、复旦大学德文系教授李双志探讨了本雅明这一长期鲜为中国读者所知的面向。

本雅明做广播是不太情愿又自我说服

本雅明曾将其广播节目的写作和播音称为“面包工作”(Brodarbeit),因为这是迫于生计的工作。但李双志指出,这些作品也体现了本雅明的文学才华。本雅明很快适应了广播电台的节奏,没有表现出“走出象牙塔”的矫情和别扭。他最初是面向青少年做广播的,除了可读性之外,他的广播故事还藏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本雅明电台》
[德]瓦尔特·本雅明 著 王凡柯 编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7

事实上,本雅明曾因工作出色被选为魏玛时代全德十大电台主持人。据考证,现存的本雅明广播节目文字稿(包括有残缺的底稿、节目片段)共有90多篇。王凡柯指出,本雅明的广播节目有三种典型模式。一类是青少年广播(在德语语境中,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属于“青少年”的范畴),一类是广播谈话,还有一类是广播剧和教育广播剧。

王凡柯表示,本雅明研究者引以为憾的一件事是本雅明虽然预言了技术复制时代光晕的消失,但他本人没有等到技术复刻的时代,我们如今只能通过文字稿去感受他的广播节目。根据研究,本雅明善于营造“沉浸式的体验气氛”,他的广播不仅是文本文字的输出,还会融入配乐和背景音。她说,本雅明的广播剧和今天的广播剧已无二致,如果剧本中一个人摔门而去,广播剧里就会设置摔门的声音,如果剧情发生在一个嘈杂的假日集市,那么背景音就会出现真实的柏林集市的声音。王凡柯认为,本雅明在广播剧和教育广播剧中展现了其原始的创作激情和与生俱来的表达天赋,他可能受到了好朋友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影响,把舞台戏剧的经验融入了广播剧创作中。

教育广播剧是本雅明开创的一种广播节目类型。在一部典型的本雅明教育广播剧中,本雅明本人通常扮演主持人,他是一个中立的调停者,另外还有两个角色,一个代表明智者,另一个代表愚蠢者。书中收录的《“加薪?你究竟在想什么呢!”》就是一个教育广播剧,讲述的是魏玛时代工薪阶层如何与老板斗智斗勇,争取加薪。

王凡柯说,这是她翻译的最世俗化的一篇本雅明广播稿,她表示,“虽然本雅明总给人一种土星气质——阿伦特说他具有土星一样迟缓、忧郁的气质——但我觉得我们在本雅明的广播稿里会看到一个非常有生命能量的人,永远保持青春、积极。”

对青少年言说城市漫游与女巫审判

王凡柯曾让自己的学生阅读《本雅明电台》,最受这些00后中国读者喜爱的青少年广播节目前四分别为《猎巫审判》《神魔般的柏林》《那不勒斯》和《广州的戏院火灾》。李双志认为,本雅明不会为了青少年听众刻意让自己的口吻低幼化,他把青少年当作能够独立思考的成人,他的青少年广播剧挑选的很多话题都非常有刺激性,通过这些故事激发听众的思考,引导他们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青年人。

《神魔般的柏林》体现了本雅明对城市漫游的兴趣。王凡柯对“citywalk”如今引起的争议感到有些遗憾,因为它明明是德语文学史中如此经典的一个存在——青年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漫游:先是在大自然中漫游,在城市和人类文明的反面中徜徉,唤醒自己的本真力量和原初感官;然后是在城市中漫游,去和与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产生联结,打破对自我、对世界的固有认知。王凡柯猜测本雅明可能是“i人”,他乐意于做一个人类观察家,坐在咖啡厅里打量一切,观察人间百态。

1937年,本雅明在巴黎国家图书馆

《猎巫审判》则告诫听众,不要轻信任何权威的解读。曾有一位读者通过编辑转达告诉王凡柯,自己在阅读这篇广播稿时深受触动的一句话:“在女巫审判中,酷刑已成定局。”本雅明的意思是,我们要警惕猎巫审判的默认前提,即我们在审判过程中确认一个人是有罪还是无罪,但事实是,一旦启动了这一程序,就已经有被告有罪的预设了。王凡柯认为,包括《猎巫审判》在内,本雅明在青少年广播中总用一种童真般的语调和举重若轻的姿态,鼓励有心的听众听完后反过头去思考其背后的内涵。

李双志很喜欢《猎巫审判》的结尾:“将人性置于博学和才智之上是多么重要。”他认为,本雅明对人性的思考是与现代技术密切相关的,“真正走出学院之后,本雅明热情勇敢地拥抱了被别的学院派视为洪水猛兽的新媒体、新技术。反过来说,当我们在今天讨论文学的时候,可能也要意识到文学的可能性包含在一个多媒体时代、一个网络技术时代、一个播客时代。那么当今的文学工作者要做的工作,可能就和本雅明做广播一样,让大家警醒。”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魏玛时代十大电台主持人”本雅明是怎么做广播节目的?

《本雅明电台》译者认为,本雅明在广播事业上的亲身实践,反映和加深了他对新技术的思考。

“电波之中的本雅明——《本雅明电台》新书分享会”,从左至右:李双志、王凡柯、淡豹(摄影:林子人)

界面新闻记者 | 林子人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1927年3月23日,瓦尔特·本雅明开始做广播了——他的广播首秀是在西南德意志广播电台讲述《青年俄国作家》。他的广播事业一直持续到1933年初,据统计,有日期可考的本雅明广播达到87次,包括讲话、朗读、广播剧等节目。

根据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王凡柯的说法,本雅明是在经济压力下成为“斜杠青年”,投身广播事业的。本雅明的学术道路坎坷,《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因太过晦涩,没能让他在法兰克福大学获得教职,犹太富商父亲又停止了对他的经济资助。彼时恰逢大众媒体在魏玛共和国(德意志第一共和国)大爆发,无线电服务和地区性广播1923年在德国出现,收音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

王凡柯认为,未能获得教职某种反而是对本雅明写作生命的一种保护,而他在广播事业上的亲身实践,也反映和加深了他对新技术的思考。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国犹太裔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和哲学家。

王凡柯选取了17篇本雅明广播代表作,从德语直译为中文,从而有了《本雅明电台》一书。这是中文世界第一部关于本雅明广播作品的系统翻译作品。在上海书展首日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她与作家淡豹、复旦大学德文系教授李双志探讨了本雅明这一长期鲜为中国读者所知的面向。

本雅明做广播是不太情愿又自我说服

本雅明曾将其广播节目的写作和播音称为“面包工作”(Brodarbeit),因为这是迫于生计的工作。但李双志指出,这些作品也体现了本雅明的文学才华。本雅明很快适应了广播电台的节奏,没有表现出“走出象牙塔”的矫情和别扭。他最初是面向青少年做广播的,除了可读性之外,他的广播故事还藏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本雅明电台》
[德]瓦尔特·本雅明 著 王凡柯 编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7

事实上,本雅明曾因工作出色被选为魏玛时代全德十大电台主持人。据考证,现存的本雅明广播节目文字稿(包括有残缺的底稿、节目片段)共有90多篇。王凡柯指出,本雅明的广播节目有三种典型模式。一类是青少年广播(在德语语境中,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属于“青少年”的范畴),一类是广播谈话,还有一类是广播剧和教育广播剧。

王凡柯表示,本雅明研究者引以为憾的一件事是本雅明虽然预言了技术复制时代光晕的消失,但他本人没有等到技术复刻的时代,我们如今只能通过文字稿去感受他的广播节目。根据研究,本雅明善于营造“沉浸式的体验气氛”,他的广播不仅是文本文字的输出,还会融入配乐和背景音。她说,本雅明的广播剧和今天的广播剧已无二致,如果剧本中一个人摔门而去,广播剧里就会设置摔门的声音,如果剧情发生在一个嘈杂的假日集市,那么背景音就会出现真实的柏林集市的声音。王凡柯认为,本雅明在广播剧和教育广播剧中展现了其原始的创作激情和与生俱来的表达天赋,他可能受到了好朋友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影响,把舞台戏剧的经验融入了广播剧创作中。

教育广播剧是本雅明开创的一种广播节目类型。在一部典型的本雅明教育广播剧中,本雅明本人通常扮演主持人,他是一个中立的调停者,另外还有两个角色,一个代表明智者,另一个代表愚蠢者。书中收录的《“加薪?你究竟在想什么呢!”》就是一个教育广播剧,讲述的是魏玛时代工薪阶层如何与老板斗智斗勇,争取加薪。

王凡柯说,这是她翻译的最世俗化的一篇本雅明广播稿,她表示,“虽然本雅明总给人一种土星气质——阿伦特说他具有土星一样迟缓、忧郁的气质——但我觉得我们在本雅明的广播稿里会看到一个非常有生命能量的人,永远保持青春、积极。”

对青少年言说城市漫游与女巫审判

王凡柯曾让自己的学生阅读《本雅明电台》,最受这些00后中国读者喜爱的青少年广播节目前四分别为《猎巫审判》《神魔般的柏林》《那不勒斯》和《广州的戏院火灾》。李双志认为,本雅明不会为了青少年听众刻意让自己的口吻低幼化,他把青少年当作能够独立思考的成人,他的青少年广播剧挑选的很多话题都非常有刺激性,通过这些故事激发听众的思考,引导他们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青年人。

《神魔般的柏林》体现了本雅明对城市漫游的兴趣。王凡柯对“citywalk”如今引起的争议感到有些遗憾,因为它明明是德语文学史中如此经典的一个存在——青年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漫游:先是在大自然中漫游,在城市和人类文明的反面中徜徉,唤醒自己的本真力量和原初感官;然后是在城市中漫游,去和与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产生联结,打破对自我、对世界的固有认知。王凡柯猜测本雅明可能是“i人”,他乐意于做一个人类观察家,坐在咖啡厅里打量一切,观察人间百态。

1937年,本雅明在巴黎国家图书馆

《猎巫审判》则告诫听众,不要轻信任何权威的解读。曾有一位读者通过编辑转达告诉王凡柯,自己在阅读这篇广播稿时深受触动的一句话:“在女巫审判中,酷刑已成定局。”本雅明的意思是,我们要警惕猎巫审判的默认前提,即我们在审判过程中确认一个人是有罪还是无罪,但事实是,一旦启动了这一程序,就已经有被告有罪的预设了。王凡柯认为,包括《猎巫审判》在内,本雅明在青少年广播中总用一种童真般的语调和举重若轻的姿态,鼓励有心的听众听完后反过头去思考其背后的内涵。

李双志很喜欢《猎巫审判》的结尾:“将人性置于博学和才智之上是多么重要。”他认为,本雅明对人性的思考是与现代技术密切相关的,“真正走出学院之后,本雅明热情勇敢地拥抱了被别的学院派视为洪水猛兽的新媒体、新技术。反过来说,当我们在今天讨论文学的时候,可能也要意识到文学的可能性包含在一个多媒体时代、一个网络技术时代、一个播客时代。那么当今的文学工作者要做的工作,可能就和本雅明做广播一样,让大家警醒。”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