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董子琪
按照现代高校学术委员会的标准,如果司马迁带着《史记》来高校应聘,会得到这“不是论文,不是学术成果”的评价,司马迁可能被派去资料室整理资料;如果来求职的是清代以研究《史记》为业、写出“研究性著作”《史记志疑》的梁玉绳,倒可以因为作品只是不符合学术写作规范评个“副教授”。
被视为史学偶像和先师的人只能待在资料室,研究他的人反而拿到聘书,历史学家李开元认为,这就是“现代历史学的罗刹海市”。
上海书展期间,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历史空白处的史学、文学和哲学:从司马迁、苏东坡到亚里士多德”的活动中,李开元与读者分享了他对于论文之外的历史写作的思考。
《史记》是司马迁的推想
如何用有限的材料讲述无尽的历史,是古往今来历史学家们一直面对的困境与课题。李开元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惑。他曾用计量史学的方法写就《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又在三部曲《秦崩》《楚亡》《汉兴》中尝试了文学式的“复活往事”的叙述。他在活动中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真实的历史具有不可抵达性,“一切历史都是推想。我们只能合理推测,不能完全证明。合理的推想就是填补历史的空白。”
李开元是这样评价《史记》的,认为它只是一部司马迁基于他收集到的史料合理编撰的史书,是司马迁的推想,但常常被误认为是不可动摇的史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和司马迁一样,都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推想真实的历史,“就像在几何证明题里画辅助线。”
不同于与真实历史相去甚远的历史电视剧,推想历史是试图逼近真实的历史。李开元喜爱推理小说,他感到“推理和历史学的考据在思路上是完全一致的”。他“像写推理小说一样”写《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基于考据把秦始皇身上的种种谜题推理出来。
李开元说,苏东坡和王世贞都曾以文学的形式,填补司马迁在《史记》中未记载的楚汉媾和的详细经过。二人是文学家,但在填补历史空白时有节有度、想象合理。这种合理的艺术建构一度以假乱真,李开元解释道,王世贞的补白是假借地下出土的竹简写成的,却因伪造得太好而让史学研究者们感到困惑——到底是王世贞的假托,还是真有文物出土?
这些作品细节显然是虚构的,但“逻辑的真实性也是一种真实”。他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指出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可信的:“历史记载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文学描述的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可能发生的事比已经发生的事更本质,更富有哲学意义。概括来说,文学比史学更可信。”
合理推想比沉默更有价值
李开元将自己的作品《秦崩》《楚亡》和《汉兴》视为复活往事的历史叙述和纪实文学,这些叙事性颇强的作品也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李开元因此曾被人评价“从颇有见地的学者沦为给大众讲故事的人”,但他自己“为了这种‘沦落’整整努力了二十年”。
当前,论文被视为历史学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李开元这种“有一分材料,说十分话”、试图用合理的推想做构筑性填补的观点,尚未完全被接纳。对历史空白处保持缄默,等待新文物的出土被视作是谨慎的学术态度。
在李开元看来,苦苦等待“永远也不会出土的新文物”只是在回避问题,而“合理的推想是填补历史记载空白的方法”,他说,“这种方法,作为一种抛砖引玉的提示,比沉默不语更有价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