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灵超
编辑 彭朋
青秋浦是苏州城东诸多南北走向的水道之一,短短十公里,北通阳澄湖,南至吴淞江。从空中鸟瞰,河道流过苏州工业园区腹地,与一片片光伏板、工业厂房纵横交汇,形成一片颜色各异的棋盘格。日常开车从现代大道跨越青秋浦大桥的人都会注意到河边的一座大型工地,自去年3月破土动工以来,这里的建筑面貌已经初具雏形。
这是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中国投资约70亿人民币设立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也是这座棋盘上的重要布局之一。一期项目预计将于今年9月完工,明年年初便可以投入生产。二期项目也于3月11取得桩基施工许可。
博世苏州认为,苏州拥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和配套能力。作为博世苏州在园区的第五个基地,该制造基地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以及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进行研发和生产。而在苏州当地政府眼里,博世集团这样的外资企业正在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之一。
“博世秉承的科技成就生活之美的理念与两会上多次提到的‘新质生产力’相契合,我们始终致力于以技术创新驱动业务发展和增长。我们在园区的各大生产基地均采用了博世最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利用全面自动控制及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生产过程自主化与智能化,依托于数字孪生和AI,实现了智能制造的升级,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博世集团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颖介绍。
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素来被称为外资高地,全市外资企业超过1.8万家。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的2023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去年江苏实际使用外资253.4亿美元,占全国比重的15.5%,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首位。而苏州去年实际使用外资69亿美元,占据了全省实际使用外资的近3成。
这些企业看中工业园区,不仅由于这里外资集聚,工业基础好,也因为园区优质的营商环境。博世苏州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公司在工业园区的全新制造基地在签约后,从拿地到开工仅仅用了3天。如今在苏州,这样的审批模式已经常态化,项目从拿地到开工时间由4-6个月最快压缩至4个工作日,去年全市“拿地即开工”项目累计235个,位居全省第一。
据苏州商务局介绍,截至2023年,苏州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1600亿美元、居全国第三;实有外资企业达2.3万家,175家世界500强公司累计在苏州投资了486个项目。
2024年春节假期一结束,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便率队接连飞往新加坡、法国和荷兰,紧锣密鼓地开展招商工作。淡马锡控股、施耐德控股、飞利浦集团等国际巨头都在本次出访的名单上。为期10天的招商之旅,也为苏州带来了施耐德电气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与低碳数智化创新平台、梅里埃血培养瓶亚太区生产基地、法雷奥汽车特殊照明、苏科思科问生态系统、飞利浦苏州基地扩产等新项目。
本次刘小涛出国访问的首站新加坡,对苏州而言有着颇为特殊的意义。1994年,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共建的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动工,今年恰逢其成立30周年。经过多年发展,2023年工业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86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如果将这个数字置于全国300多个地级行政区中,则可以排入前百名。
数字背后,外资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州工业园区是目前全省首个且唯一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全江苏近五分之一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落地于此。
据苏州工业园区自贸区综合协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近30年来,引进外资项目数累计超5500个,累计引进104家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74个。2023年,园区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9.51亿美元,同比增长1.4%,约占全市三成,其中高技术产业使用外资约占总额62%。规上工业外企以六成企业数,贡献了园区近75%工业产值和近80%的入库税收。园区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两个主导产业均已形成超千亿产业规模,其中外资占比80%以上。
针对外资总部企业,苏州工业园区推出专员、专有档案、专窗、专属产业生态、专有平台等服务。还线上升级 “园区总部经济服务平台”,逐步建立“总部重点企业动态看板”,整理分析总部企业及其母公司的动态信息,实现动态监控和分析。
园区投资促进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近年来,以博世等外资企业为代表,一批跨国企业首次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博世苏州已集聚研发人才2000多名;飞利浦医疗、艾默生环境等研发中心贡献了集团50%的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罗氏诊断、赛诺菲生物医药、大金、TOWA等设立了集团在亚洲或中国首个研发中心。
2023年,园区平均每三天就组织专人前往海外招商,还邀请罗氏董事会、执委会全体成员等诸多跨国公司总部高管来园区实地考察。这样的高频出海今年也将延续,开年以来,园区招商的脚步已经遍及欧洲、中东、日韩及北美。
与此同时,工业园区还借助苏州自贸片区、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等政策争取平台,为跨国公司寻找合适的定制创新扶持政策。
截止至2023年底,园区集聚各类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企业超2000家,产业产值达1523亿元,其中不乏赛默飞、罗氏等业界领头羊。医药企业进行研发时,时常面对进口未注册医疗器械、试剂、原料困难的问题。工业园区为此设计了“易研达”和“易研购“等白名单制度,“白名单”企业向园区海关申报时,不需提交《进口药品通关单》即可办理通关手续。去年,日本眼科巨头参天制药将集团全球最大制造基地设立在了工业园区,奥林巴斯医疗器械产品生产研发基地也落户这里,这是奥林巴斯首次将核心产品生产研发开拓到日本本土之外。
更多的日资企业则选择与工业园区隔着姑苏老城区的苏州高新区。这里是著名的日资重镇,高新区很早就在东京开设了事务所,吸引有意向来华拓展的日企。目前全区累计引入日资企业751家,占全区外资企业三分之一,其中松下、佳能、富士等世界500强企业18家,累计投资总额超200亿美元。放眼全国所有区级行政单位,这一数字遥遥领先。
近年来,受疫情、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日本企业在华扩张有所减缓。由日本政府注资建立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每年会发布海外日资企业实况调查,今年2月最新发布的一期调查显示,关于今后1~2年业务开展的方向,回答“扩大”的企业占比为27.7%,首次低于3成;但回答“转移、撤退”的企业占比下降了0.7个百分点,这体现了日本企业对待中国市场的谨慎态度。
而中国日本商会1月发布的《会员企业景气・事业环境认知的问卷结果》中,有一项按照地区分类的营业收入判断指标,江苏参与问卷调查的日企回答2023年第四季度收入下降的比例较2022年第四季度减少了16%,收入上升的比例则提高了4%。
据苏州高新区产业招商中心对日招商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高新区日资企业逆势增加了51家,其中有不少来自存量企业的扩产,或是被本地日资聚集而吸引来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该负责人表示,30多年来,全球化高速发展,日企如果有意愿来到中国发展,多数都已经生根发芽。近几年高新区对日资的招商重点也将放到存量企业的扩产上。该负责人表示,在这两年全国乃至全球经济态势变化较大的背景下,高新区存量企业的发展成效就是最有力的招商宣传。
日资企业对高新区的青睐同样始自九十年代。彼时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国内劳动力成本高企。另一方面,许多日企在上海设有销售公司,随着产品在国内的销量逐渐上升,这些企业考虑在海外寻找新的生产基地。
岛津仪器1998年落户苏州高新区,这家企业主要生产精密分析仪器及环境水文监测仪器。岛津仪器(苏州)有限公司管理部长张伟民告诉记者,公司当年选择苏州,一方面是由于这里距离上海仅一个多小时车程,与销售公司开会比较方便。另一方面来说,苏州作为传统的制造业重镇,产业链上下游较为齐全,且人才综合素质较高,符合精密仪器制造的要求。
高新区对外资企业的热情也是岛津仪器选择苏州的原因。“一直到今天,高新区都会定期和我们沟通,了解我们生产经营上的需求和困难,并及时解决。”张伟民说,“当时高新区在税收、人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也很有吸引力。”
起初,岛津仪器只是将低端产品的生产线搬到了苏州。随着岛津仪器在中国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岛津中国集团公司还建立了一支由当地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实施推进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的开发及运用。苏州已经成为岛津在海外最大的生产基地。
去年进博会,岛津仪器将苏州制造的在线总有机碳分析仪带到现场。这款专门检测TOC的污水监测仪器,原先只在岛津日本三条工厂生产,如今由岛津苏州工厂生产。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分析仪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且采用一种一种少试剂、无二次污染的监测方法。
2022年开始,岛津仪器开始在苏州生产更为高端的质谱联用仪,并计划将高端医疗设备的生产线也搬到苏州。为此,公司投资1.5亿元开建了第四期工厂,并计划于今年10月投入使用。公司预计到2026年,岛津仪器的年产值可以从现在的5亿元提升到7亿元。
张伟民说,受限于产能,今年一季度公司在华业绩有所下滑,但是他相信中国经济发展的向上趋势和巨大的市场空间,许多石化行业、制药行业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及政府部门都是岛津仪器的客户。“公司还是会在苏州稳定扩张。”张伟民说,“2021年苏州公司有员工300人左右,我们计划2026年扩容至400人。”
苏州对外资的吸引并不局限于高新区和工业园区,其代管的地级市太仓和昆山同样发展出了极具特色的外资产业集群。3月15日,太仓市第500家德企伯曼集团的输送分拣系统项目在这座县级市开工。太仓的德企从0到100家用了14年,而从400家到如今的500家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紧邻太仓的昆山全年外贸进出口额首次突破7000亿元,达到7610.6亿元,同比增长10.3%。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去年在昆山投产,总投资20亿元的太古可口可乐项目也落户昆山。
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市长吴庆文指出苏州将实施“全球行”计划,广泛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国内外展会,支持在海外举办苏州特色展会,帮助重点外贸企业组团拓市场、争订单。在接下来的三年中,苏州将力争突破GDP的3万亿大关,外资利用仍将扮演重要角色,这座“最强地级市”的新挑战才刚刚开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