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工信部等四部门首批确定9个联合体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此举标志着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推进上的一个新的阶段,继2023年11月提出智能网联汽车试点框架后,政府现已启动具体的试点实施工作。
据了解,汽车生产企业和使用主体可以组成联合体,根据《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实施指南》提交申报方案。这些方案需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随后由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进行初审,并上报至国家级部门进行终审,最终由四部门联合的专家评审团进行筛选和优选。
相较于2023年11月的初步通知,新的指南更加详细地说明了试点的阶段和意义。需要注意的是,被选中的联合体可以进入试点阶段,但并不意味着自动驾驶车辆即刻可以上路。车辆还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产品准入测试和安全评估,这些测试和评估是确保车辆性能和安全的关键。
首批进入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及上路通行试点联合体的单位包括长安、比亚迪、广汽、上汽、北汽蓝谷、一汽、上汽红岩、宇通客车、蔚来汽车九个。
值得注意的是,极越、极氪、奔驰和宝马等制造商在2023年获得了L3测试牌照,但并未出现在2024年的试点名单中。其中极越在今年3月宣布,其点到点领航辅助已覆盖全国超40万公里道路,2024年根据计划将实现覆盖全国100%高速高架的领航能力。
此外,小鹏汽车旗下的G9 SUV早在2022年就获得了L4级别的广州市测试牌照,随后也获得了在中国道路范围内的自动驾驶路测资格。该公司在6月4日于社交媒体表示,预计今年第三季度,旗下搭载XNGP的车型将具备全国范围内NOA的能力。
政策对于未进入首批名单的汽车公司/联合体明确了持续申报的机会。对于在此次申报中未被选中的企业,政府鼓励相关单位根据实施指南加强能力建设和产品功能,以便在未来能再次申报参与试点。
试点的预期效果是促进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加快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的形成。试点还将加强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运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对于装备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这意味着汽车公司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功推出首款在中国上路的L3自动驾驶量产车,将极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对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可能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
此外,试点的推进也标志着生产模式的转变,从以往的售后改装向车厂流水线上的前装生产转变。这不仅提高了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控制,还意味着参与试点的车辆将从使用临时牌照转向挂载正式的蓝牌(燃油车)或绿牌(新能源车),显示了行政管理上的调整和自动驾驶车辆在法律政策层面获得的正式承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