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我们跟一家“非典型”新兴造车公司聊了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跟一家“非典型”新兴造车公司聊了聊

虽然电动超跑更能吸引投资人。但威马汽车不准备这么做。取而代之的是,他们首先要做一款符合“泛90后口味”的优质电动车。

陆斌坐在高脚圆凳上,左腿勾起踩在圆凳的横杠上,右腿支撑着地面。讲话时双臂的张开姿态让他呈现出一种轻松、开放、自信的状态。他的背后是威马汽车(WM Motor)的logo,WM是德文单词weltmeister的缩写,意为“世界冠军”。

在诸多新兴造车企业中,威马汽车不是一个典型。或许与上海这座城市的调性一样,决策层中上海人居多的威马汽车没有大部分创业者“急吼吼”的吃相,没有令人高潮的鸡血故事、更没有“大制作”的PPT。如同它的战略规划副总裁陆斌一样,威马汽车向外界传递的同样是一种不紧不慢、运筹帷幄之中的态度。

非典型,换句话说就是与其它新兴造车企业存在着差异化。之所以将其称为“新兴造车”而不是“互联网造车”是基于不同的创业类型而来。陆斌说:“新兴造车分为三种。第一种,互联网人造车。他们的套路是发布概念车(或者PPT),然后融资,再用这个钱开始造车。”这是最典型的新兴造车。

“第二种,本身是零部件供应商或核心技术供应商,转型成为造车公司。”由工程设计技术公司转型而来的长城华冠属于这一类。“第三种,原本深耕整车行业,对产业链很了解,并且有人才技术和资本积累。”

在陆斌看来,威马汽车属于第三种。

这家2015年12月成立的新能源车企收纳了不少汽车行业尖端人才。创始人沈晖是前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沃尔沃全球高级副总裁兼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杜立刚除了在吉利担任过重要职位外,还在西门子、卡夫、GSK等跨国企业担任过中国财务总监;COO徐焕新、CFO张然,也分别在沃尔沃、吉利、福特等车企担任过高管;营销团队则是清一色的“上汽通用帮”。

这群在“打工” 路上走到顶端的汽车人,想借助互联网的风口再飞一次。

与一部分新兴造车企业类似,威马汽车的最终愿景是成为一家智能出行方案提供商——但它的第一步并不是产品。相比创业之初就高调推销概念车的做法,这家公司将精力优先花费在了更基础的事情上。

公司成立的1年之后,2016年12月,其在温州瓯江的试制车间竣工,15台样车已经试制完毕。

虽然电动超跑更吸睛——也更能吸(投资人的)金。但威马汽车不准备这么做。取而代之的是,他们首先要做一款符合“泛90后口味”的优质电动车。“优质不意味着豪华,两者从来就不是划等号的”陆斌说。“泛90后口味” 翻译成白话就是代表着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威马明白一个很简单但常被忽略的道理——讲科幻故事,公司会有估值。真正卖得掉车,公司才有市值。

这将从制造方式上体现。在工厂内,除了按照“标配”生产的车型以外,有一定比例将采用按需生产的方式进行。陆斌说:“根据用户对产品每个细节的不同需求,最多能够产生1000多种不同的配置。”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利润一般来说要高于普通量产产品”。

在威马汽车内部,这种制造方式被称为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智能制造。“定制”在保时捷、特斯拉等豪华车企看来并不新鲜,但新鲜的是“我们的定制车型交付周期将是特斯拉的1/3。”

根据规划,位于瓯江地块的汽车产业园区将来会有大量的零部件供应商入驻。这成为了威马汽车做出上述表态的依据——定制化零件能直接从隔壁的供应商那里下订单。隐藏得更深的一点是,威马汽车中那几个曾经主导了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核心人物,在沃尔沃国产化落地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零部件制造商的人脉。

在解决了制造难题以后,威马汽车想明白了产品的规划方向。首款新车定位在15-30万之间,续航最高不超过300公里。未来在一个Teke架构下,衍生出STD和PL两个平台,每个平台生产4款车型,共8款。从2018年起,每年将推出一款新车。

与此同时,陆斌坦然表示:“根据目前A轮的10亿美元融资,大概能支持我们推出两款新车。”他似乎很有信心在首款量产车面世以后,能够获得更多的投资。但如果威马汽车的规划都顺利实现,首款走量的“国民电动车”或许能帮助这家公司离实现财务自由更进一步。

在实现其最终愿景——成为智能出行服务提供商之前,威马汽车还有另一道阻力——充电网络。不仅是对于一家新公司而言,即便是政府主导以及深耕充电桩领域的公司当前都没有做到令人满意充电体验。

陆斌说:“如果做私人充电桩。用户首先需要有车位,其次要排线、要装桩。如果做公共充电桩,则需要解决查询位置、导航到位、开始充电、完毕付款的闭环。解决这两个闭环,就是解决了充电难题的三分之一。”陆斌透露,他们设计了3种充电方式,今年4月将公布第一种。剩下的“三分之二”,将交给另两种充电方案解决。

在政策层面上,能否拿到新能源车资质从来不是这家公司担心的问题。自去年底申请资质以来,目前进展“非常顺利”。陆斌说:“我们不只是按照国家标准做的,而是按照自己一套更严格的标准。如果我们也拿不到,那就……呵呵。”

自第11张新能源车生产牌照被兰州知豆电动车公司获得以后,此前“发改委只发10张新能源车生产资质”的传闻已不攻自破。不过在这之后,生产企业的工厂还需要经过国家评审,再之后其产品还需要经过验证评估以进入“新能源车推荐目录”。经过了这三道坎,一家新能源车企才算是正式进了“圈子”。

眼下,高调如乐视、蔚来,低调如威马汽车、车和家,尚没有一家新兴造车企业拿出了量产车。巧合的是,他们的首款量产车都计划在2018年左右推出。

是弄潮儿还是裸泳者,答案明年揭晓。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威马汽车

2.8k
  • 正威能源威马汽车合资公司经营异常
  • 威马汽车旗下星晖新能源经营异常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跟一家“非典型”新兴造车公司聊了聊

虽然电动超跑更能吸引投资人。但威马汽车不准备这么做。取而代之的是,他们首先要做一款符合“泛90后口味”的优质电动车。

陆斌坐在高脚圆凳上,左腿勾起踩在圆凳的横杠上,右腿支撑着地面。讲话时双臂的张开姿态让他呈现出一种轻松、开放、自信的状态。他的背后是威马汽车(WM Motor)的logo,WM是德文单词weltmeister的缩写,意为“世界冠军”。

在诸多新兴造车企业中,威马汽车不是一个典型。或许与上海这座城市的调性一样,决策层中上海人居多的威马汽车没有大部分创业者“急吼吼”的吃相,没有令人高潮的鸡血故事、更没有“大制作”的PPT。如同它的战略规划副总裁陆斌一样,威马汽车向外界传递的同样是一种不紧不慢、运筹帷幄之中的态度。

非典型,换句话说就是与其它新兴造车企业存在着差异化。之所以将其称为“新兴造车”而不是“互联网造车”是基于不同的创业类型而来。陆斌说:“新兴造车分为三种。第一种,互联网人造车。他们的套路是发布概念车(或者PPT),然后融资,再用这个钱开始造车。”这是最典型的新兴造车。

“第二种,本身是零部件供应商或核心技术供应商,转型成为造车公司。”由工程设计技术公司转型而来的长城华冠属于这一类。“第三种,原本深耕整车行业,对产业链很了解,并且有人才技术和资本积累。”

在陆斌看来,威马汽车属于第三种。

这家2015年12月成立的新能源车企收纳了不少汽车行业尖端人才。创始人沈晖是前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沃尔沃全球高级副总裁兼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杜立刚除了在吉利担任过重要职位外,还在西门子、卡夫、GSK等跨国企业担任过中国财务总监;COO徐焕新、CFO张然,也分别在沃尔沃、吉利、福特等车企担任过高管;营销团队则是清一色的“上汽通用帮”。

这群在“打工” 路上走到顶端的汽车人,想借助互联网的风口再飞一次。

与一部分新兴造车企业类似,威马汽车的最终愿景是成为一家智能出行方案提供商——但它的第一步并不是产品。相比创业之初就高调推销概念车的做法,这家公司将精力优先花费在了更基础的事情上。

公司成立的1年之后,2016年12月,其在温州瓯江的试制车间竣工,15台样车已经试制完毕。

虽然电动超跑更吸睛——也更能吸(投资人的)金。但威马汽车不准备这么做。取而代之的是,他们首先要做一款符合“泛90后口味”的优质电动车。“优质不意味着豪华,两者从来就不是划等号的”陆斌说。“泛90后口味” 翻译成白话就是代表着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威马明白一个很简单但常被忽略的道理——讲科幻故事,公司会有估值。真正卖得掉车,公司才有市值。

这将从制造方式上体现。在工厂内,除了按照“标配”生产的车型以外,有一定比例将采用按需生产的方式进行。陆斌说:“根据用户对产品每个细节的不同需求,最多能够产生1000多种不同的配置。”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利润一般来说要高于普通量产产品”。

在威马汽车内部,这种制造方式被称为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智能制造。“定制”在保时捷、特斯拉等豪华车企看来并不新鲜,但新鲜的是“我们的定制车型交付周期将是特斯拉的1/3。”

根据规划,位于瓯江地块的汽车产业园区将来会有大量的零部件供应商入驻。这成为了威马汽车做出上述表态的依据——定制化零件能直接从隔壁的供应商那里下订单。隐藏得更深的一点是,威马汽车中那几个曾经主导了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核心人物,在沃尔沃国产化落地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零部件制造商的人脉。

在解决了制造难题以后,威马汽车想明白了产品的规划方向。首款新车定位在15-30万之间,续航最高不超过300公里。未来在一个Teke架构下,衍生出STD和PL两个平台,每个平台生产4款车型,共8款。从2018年起,每年将推出一款新车。

与此同时,陆斌坦然表示:“根据目前A轮的10亿美元融资,大概能支持我们推出两款新车。”他似乎很有信心在首款量产车面世以后,能够获得更多的投资。但如果威马汽车的规划都顺利实现,首款走量的“国民电动车”或许能帮助这家公司离实现财务自由更进一步。

在实现其最终愿景——成为智能出行服务提供商之前,威马汽车还有另一道阻力——充电网络。不仅是对于一家新公司而言,即便是政府主导以及深耕充电桩领域的公司当前都没有做到令人满意充电体验。

陆斌说:“如果做私人充电桩。用户首先需要有车位,其次要排线、要装桩。如果做公共充电桩,则需要解决查询位置、导航到位、开始充电、完毕付款的闭环。解决这两个闭环,就是解决了充电难题的三分之一。”陆斌透露,他们设计了3种充电方式,今年4月将公布第一种。剩下的“三分之二”,将交给另两种充电方案解决。

在政策层面上,能否拿到新能源车资质从来不是这家公司担心的问题。自去年底申请资质以来,目前进展“非常顺利”。陆斌说:“我们不只是按照国家标准做的,而是按照自己一套更严格的标准。如果我们也拿不到,那就……呵呵。”

自第11张新能源车生产牌照被兰州知豆电动车公司获得以后,此前“发改委只发10张新能源车生产资质”的传闻已不攻自破。不过在这之后,生产企业的工厂还需要经过国家评审,再之后其产品还需要经过验证评估以进入“新能源车推荐目录”。经过了这三道坎,一家新能源车企才算是正式进了“圈子”。

眼下,高调如乐视、蔚来,低调如威马汽车、车和家,尚没有一家新兴造车企业拿出了量产车。巧合的是,他们的首款量产车都计划在2018年左右推出。

是弄潮儿还是裸泳者,答案明年揭晓。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