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见财经
赛道越清晰,未来的确定性就越高。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经说过:“2021年将是我国快速发展的元年,行业格局将加速调整,百年变革从春秋时期即将进入战国时代。”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也曾说过:“未来5年,锂电池市场将迎来井喷期。”
当下,对于每一个中国车企和新能源产业链企业而言,都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但是风险同样巨大,因为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会催生出新的企业,一些跟不上步伐的企业就会被无情地淘汰。
2月1日,市场消息称阿斯顿·马丁将在2026年前淘汰内燃机汽车,这就意味着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可以预见,未来五年新能源车企、传统车企以及新能源产业链的替代将会进一步提速,而变化和升级将会成为车企的核心关键词。
过去的两年里,同特斯拉一道不少车企都出现了十倍以上的涨幅。其中国产车里,长城和比亚迪算是佼佼者,但相比于比亚迪,长城汽车却显得异常地“低调”,一方面这是一种态度,另外一方面也是对于自身发展的聚焦。
虎年前夕,长城汽车内部发生了一场比较大的人事变动。
1月24日,长城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收到了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王凤英,执行董事杨志娟的书面辞职报告。
辞职之后,王凤英继续担任公司总经理职务,杨志娟继续担任公司生产技术开发中心总经理助理职务。
对于王凤英的辞职,长城汽车表示,这属于公司的正常董事换届,各自负责的工作不会调整。实际上,在外人眼中,这是一场对于未来的“冒险”。
1989年,魏建军的叔叔魏德良因车祸去世,给他留下了一家创办了五年的合资企业长城工业。为了叔叔,也为了家族,时年24岁的魏建军挑起了大梁,扛起了这家处于破产边缘的乡镇企业。
为了延续公司的寿命,前几年长城工业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改装车生意。1991年,21岁的王凤英加入长城,两年之后她便被魏建军提拔为销售总经理。
两人这种搭档关系一持续就是三十年。
1996年,长城汽车研发出了第一代皮卡车长城迪尔,由于价格只有六七万,“低廉”的价格加上车本身就结实耐用,所以这款车型很快就为长城汽车圈了一波粉,而这款车同样也让王凤英一战成名。
仅仅用了两年时间,这款车型就以年销7000辆的成绩成为了行业冠军。
1998年,保定南大园乡政府开始了长城汽车的第一次股权改革,这一次魏建军取得了25%的股权。一年以后,魏建军又以800万元的价格取得了长城汽车21%的股权,就这样魏建军成为了长城汽车的控股股东。
2000年,长城开始向SUV领域拓展。2002年,长城就推出了一款售价只有7.78万元的SUV——赛弗。推出一年之后,这款车型就成功地成为了SUV市场的前三名。
2003年,长城汽车冲击IPO,并很快在港交所上市。此时,王凤英也建议魏建军进入轿车领域。她说:“如果长城不做轿车,外界就会认为长城是个边缘性的企业,不入主流。”
此后魏建军听从了王凤英的建议,开始向轿车领域拓展,但让两人没想到的是,这一次他们的策略失灵了,第一款轿车“精灵”的市场反应远低于预期。当时王凤英回忆,2008年长城已经花了100亿在轿车领域,而且推出了五六款车型不管是质量还是性能都非常出众,但就是打不开市场。
后来在外部咨询公司的建议下,砍掉了轿车业务,深度专注SUV市场。聚焦SUV之后,长城汽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2011年至2021年,哈弗SUV连续11年成为了中国SUV的销量冠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长城汽车就彻底安全了。2018年,长城汽车爆发了一波离职潮,从WEY品牌CEO严思离职,到长城汽车副总经理郝建军离职,再到后来的刘智丰离职、WEY品牌营销总经理柳燕离职、欧拉品牌总经理宁述勇离职,一时间这家老牌车企也陷入了留不住人的窘境。实际上,如果比较细心你会发现,也是从这一年起,王凤英在公开场合露面的也少了很多。
2020年12月,王凤英在“福布斯中国女性领袖论坛”上曾回顾了长城汽车30年的历史,她说她只做对了三件事:
第一,让企业做减法;
第二,让决策有共识;
第三,让执行不走样。
“资本不会一直感性,也不会一直理性”,这是特斯拉给丰田上的最贵的一堂课,也是资本给魏建军上的最深刻的一堂课。
魏建军曾表示:“作为传统车企,我们也在向蔚来、特斯拉、小鹏等新势力学习。”如今,这三家车企的市值均低于长城汽车3690亿的市值(长城汽车市值最高达近6500亿),这也侧面证明了长城汽车的行业地位,但对比行业15倍左右的市盈率,长城汽车47.8倍的市盈率仍然明显偏高。
2021年6月长城汽车2025战略发布会上,魏建军也曾提出:“中国汽车品牌的机会只有一次”。他认为,因为窗口期非常短,所以只有在这三至五年的时间里,快速放大优势,才有可能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个新赛道上领跑。
如今,对于长城企业来说,一年128万辆总销售量、12.7万辆新能源销量还不足以让这家企业在未来的新能源战场上躺赢,所以变革就成了第一要务,而企业的变革往往都是从人开始,因此长城的“二把手”王凤英辞任董事就可能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