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红与黑》译者罗新璋去世,曾抄写傅雷译作两百多万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红与黑》译者罗新璋去世,曾抄写傅雷译作两百多万字

他形容自己的这种学习方法是“笨人用笨办法”。

据《文汇报》,法语翻译家罗新璋于2月22日下午去世,享年86岁。

罗新璋1936年出生,于1953年考入北大西语系。上大学二年级时,教材中有《约翰·克利斯朵夫》选段,他找到傅雷的译本阅读,对比原著和译作,他发现傅雷译得竟然这么好。那时候开始,他对翻译产生了兴趣。

毕业后,罗新璋服从分配去了文化部下属的国际书店,每天和订单发票打交道,这种工作状态让他有一种走投无路之感。在这种环境下,他决定专门研究傅雷译本。开始的时候,他下班有空就把傅雷译得好的句子记在法语书上,不知不觉,这种逐句抄写竟然抄了两百多万字。其中,在抄写《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百多万字前,他先理了个发以表决心,等到两个半月后抄写完毕,头发已经“长得像个囚犯”。后来他形容自己的这种学习方法是“笨人用笨办法”。

罗新璋 图片来源:中国作家网

在抄写的过程中,《世界文学》杂志约罗新璋翻译小说,因为熟于“傅雷笔法”,八千字译了三晚就完成了。罗新璋还曾和傅雷进行通信,把自己的译文寄给傅雷,对方也指出了他的问题:虽然每个句子都译得没错,但是全篇看起来,每个句子各自为政,缺乏连贯性。后来又告诉他,译文应该要“重神似不重形似”。

1963年罗新璋调到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学》编辑部,只能暂时告别傅雷,转向将中文作品翻译成法语的工作,成为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的同事1973年,罗新璋赴法从事文物展的翻译工作,在巴黎国立图书馆,看到了善本室珍藏的巴黎公社公告原件,接连四十余天,每天四五个小时,公告原件抄录下来,逐字校对,回国后把这389份公告译成中文出版。

在《中国文学》编辑部工作17年,翻译过陶渊明、柳宗元,也翻译过巴金、老舍、艾青罗新璋发现作为中国人,无论如何努力,译出来都还是中国法文。于是在1980年罗新璋申请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在钱钟书的建议下,终于开始翻译自己想要翻译的作品。他先后翻译了《红与黑》《列那狐的故事》等著作。

虽然那时候《红与黑》已经有了赵瑞蕻、罗玉君、郝运和闻家驷等多个版本,但罗新璋依然接受了挑战。为了翻译《红与黑》,年过半百的他黎明就起床,从四点译到七点,再去上班,晚上临睡前他又当天的翻译内容进行复查,翻译时,他也学习傅雷的方法,致力于把字里行间的意思也译出来后来翻译家柳鸣九说:“我生平有一志,只想译出《红与黑》来,但得知他(罗新璋)在翻译《红与黑》后,我心服口服,从此断了这个念想。”翻译家罗国林也表示,有出版社约他重译《红与黑》,但因为“有罗新璋的译本在先”,自己就没有接受

除了进行翻译实践以外,罗新璋在翻译理论上也有所建树。1979年他写了中国最早对傅雷译作的评论《读傅雷译品随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又完成了《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这与他随后发表的一系列翻译研究论文一起,形成了他的翻译理论。

生前,罗新璋认为时下翻译的速度太快了。他听说现在的大学老师如果不上课,一天可以译三千字,但是他自己翻译《红与黑》时每天只能译500字。而且以前的翻译总是要改三四遍,但现在有些译者一遍就发给编辑了。他认为,文字要推敲才有质量。

 

参考文献:罗新璋先生访谈录: “译似看山不喜平”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721/c405057-32164906.html

訪翻譯家羅新璋:傅譯傳人 悟而后譯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n1/2016/1215/c22219-28950736.html

文学翻译是乞灵巧悟,悉心修辞的文字工作——记文学翻译家罗新璋https://new.qq.com/omn/20191230/20191230A04TBY00.html?pc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红与黑》译者罗新璋去世,曾抄写傅雷译作两百多万字

他形容自己的这种学习方法是“笨人用笨办法”。

据《文汇报》,法语翻译家罗新璋于2月22日下午去世,享年86岁。

罗新璋1936年出生,于1953年考入北大西语系。上大学二年级时,教材中有《约翰·克利斯朵夫》选段,他找到傅雷的译本阅读,对比原著和译作,他发现傅雷译得竟然这么好。那时候开始,他对翻译产生了兴趣。

毕业后,罗新璋服从分配去了文化部下属的国际书店,每天和订单发票打交道,这种工作状态让他有一种走投无路之感。在这种环境下,他决定专门研究傅雷译本。开始的时候,他下班有空就把傅雷译得好的句子记在法语书上,不知不觉,这种逐句抄写竟然抄了两百多万字。其中,在抄写《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百多万字前,他先理了个发以表决心,等到两个半月后抄写完毕,头发已经“长得像个囚犯”。后来他形容自己的这种学习方法是“笨人用笨办法”。

罗新璋 图片来源:中国作家网

在抄写的过程中,《世界文学》杂志约罗新璋翻译小说,因为熟于“傅雷笔法”,八千字译了三晚就完成了。罗新璋还曾和傅雷进行通信,把自己的译文寄给傅雷,对方也指出了他的问题:虽然每个句子都译得没错,但是全篇看起来,每个句子各自为政,缺乏连贯性。后来又告诉他,译文应该要“重神似不重形似”。

1963年罗新璋调到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学》编辑部,只能暂时告别傅雷,转向将中文作品翻译成法语的工作,成为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的同事1973年,罗新璋赴法从事文物展的翻译工作,在巴黎国立图书馆,看到了善本室珍藏的巴黎公社公告原件,接连四十余天,每天四五个小时,公告原件抄录下来,逐字校对,回国后把这389份公告译成中文出版。

在《中国文学》编辑部工作17年,翻译过陶渊明、柳宗元,也翻译过巴金、老舍、艾青罗新璋发现作为中国人,无论如何努力,译出来都还是中国法文。于是在1980年罗新璋申请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在钱钟书的建议下,终于开始翻译自己想要翻译的作品。他先后翻译了《红与黑》《列那狐的故事》等著作。

虽然那时候《红与黑》已经有了赵瑞蕻、罗玉君、郝运和闻家驷等多个版本,但罗新璋依然接受了挑战。为了翻译《红与黑》,年过半百的他黎明就起床,从四点译到七点,再去上班,晚上临睡前他又当天的翻译内容进行复查,翻译时,他也学习傅雷的方法,致力于把字里行间的意思也译出来后来翻译家柳鸣九说:“我生平有一志,只想译出《红与黑》来,但得知他(罗新璋)在翻译《红与黑》后,我心服口服,从此断了这个念想。”翻译家罗国林也表示,有出版社约他重译《红与黑》,但因为“有罗新璋的译本在先”,自己就没有接受

除了进行翻译实践以外,罗新璋在翻译理论上也有所建树。1979年他写了中国最早对傅雷译作的评论《读傅雷译品随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又完成了《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这与他随后发表的一系列翻译研究论文一起,形成了他的翻译理论。

生前,罗新璋认为时下翻译的速度太快了。他听说现在的大学老师如果不上课,一天可以译三千字,但是他自己翻译《红与黑》时每天只能译500字。而且以前的翻译总是要改三四遍,但现在有些译者一遍就发给编辑了。他认为,文字要推敲才有质量。

 

参考文献:罗新璋先生访谈录: “译似看山不喜平”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721/c405057-32164906.html

訪翻譯家羅新璋:傅譯傳人 悟而后譯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n1/2016/1215/c22219-28950736.html

文学翻译是乞灵巧悟,悉心修辞的文字工作——记文学翻译家罗新璋https://new.qq.com/omn/20191230/20191230A04TBY00.html?pc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