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餐饮老板内参 王菁
严守制度,规范经营,是每一个餐饮人义不容辞的义务。
在315再度来临之际,我们除了对于餐饮经营的“爆雷点”进行梳理和预测,还想聊点更实际的东西——餐企的“守法成本”。
今年315,这些地方可能会让餐饮人惹上麻烦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餐饮品牌的负面新闻时有发生,其实不少是跟消费者权益相关的。内参君梳理了大大小小数十起事件,总结出了这些集中的“爆雷点”。
1. 供应链尚不成熟的食材
随着餐饮品类赛道的不断细分,许多曾经的小众食材,成为了“爆款”被广泛应用。相关餐饮品牌激增,对原材料的需求也呈几何倍数增长,这给供应链端的食安保障带来了很大压力。
在过去两年里,牛蛙、黑鱼、巴沙鱼、虾蟹等热门食材,先后多次被爆出过农残超标的新闻,采购了这些不合格食材的餐饮品牌都蒙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猪肉、鸡鸭等传统食材供应链,早已诞生了产量可观、出品可靠的大型企业,如山东如康、广东温氏等。而小众食材很多都来自个体养殖户,寻找绝对安全的采购渠道谈何容易。
2. 鞭长莫及的“加盟店”
食材缺斤短两,死蟹当活蟹卖,鸡块掉地上接着用,这些曾在网络上引起一片哗然的餐饮负面新闻,往往出自某个品牌的加盟店。
一家加盟店出事,就会引来有关部门的“特殊关照”。多地检查所会相继出手,对辖区内该品牌的门店进行“地毯式”排查。这一查,多多少少会查出问题,再由媒体进一步曝光。
涉事餐饮品牌的负面新闻会在一段时间里,如同放鞭炮一般四处炸响,给品牌声誉造成持续而沉重的打击。
3. 涉嫌虚假宣传的广告
咖啡里没有放白砂糖,宣传“无糖”后,却被投诉称产品中其实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为了宣传自家茶饮原料优质,声称使用了云南石屏、浙江仙居东魁杨梅,被投诉后有关部门一看进货单,立刻露馅。
在过去,因为虚假宣传被查处的,大多是快消类品牌。如今随着餐饮品牌的营销意识不断加强,这个领域的爆雷也逐渐增多。除了对广告法和相关法规了解不透彻以外,品牌往往还带有一分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可惜这些动作,往往躲不开有关部门和“职业打假人”的双眼。
4. 被“打假人”盯上的“合规”
广告是“职业打假人”重点关注的领域,证照也是。
餐饮开店,要办营业执照、员工健康证、餐饮服务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等一系列证件,然后才能开店迎客,其中餐饮服务许可证还需要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或者摆放。
这些基本的操作,本来是常识,但在这上面的栽跟头的餐饮品牌前赴后继,其中不乏全球闻名的头部品牌。门店装修完毕,员工物料到位,开店箭在弦上,很多时候证照还差那么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下来,这个时候本不该开业。
但不少餐厅迫于成本压力,或在物业催促下,冒险提前开业,以为证照马上下来了,没关系的,殊不知职业打假人只要开业当天到店里盯着墙上一看,马上就能知道今天有没有“收获”。
借助对于相关法规的熟稔,职业打假人能够发现很多餐饮或出于无知、或出于侥幸的违规操作,比如,卖冷食、生食的餐厅,是否设立了单独、封闭的凉菜间?凉菜间有没有独立的空调?预进间和洗碗间呢?
5. 潜入了“卧底”的后厨
餐饮后厨食品安全,历来是国内餐饮企业管理中最棘手的部分。
“卧底3个月,中国90%以上的食品企业都可以找出或大或小的事;卧底半年,95%都能发现鸡毛蒜皮的毛病。”对于近来记者频繁卧底爆出餐饮黑料,长期从事食品安全调查报告的记者洪广志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说道。
餐饮的管理链条太长、需要人为的环节太多。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到上桌甚至售后,“从头到尾都是细节”。
灶台上有污渍能否及时处理,掉在地上的食物怎么安置,在高峰期混用刀具案板等问题……都是后厨最为常见的话题。“但凡涉及到人,就需要管控,就容易有纰漏。
只要有“卧底”存在,迟早能抓到问题。
疫情重压下,餐饮行业“守法成本”有多高?
我们必须承认,不论因为任何原因,一家餐饮品牌被抓了现行,它都不是无辜的。餐饮行业是民生行业,关乎全体食客的生命健康权,严守法规既是这个行业的最根本原则,也是每一个餐饮人的良知所在。
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的是,在租金、人工、原材料飙涨,疫情绵延收入锐减的这两年,餐饮行业的“守法成本”,确实非常高。
重塑商业模式的成本
为什么加盟商总管不好,原因并不复杂。当一个春风得意的品牌快速铺开的同时,却没有输出标准化的、强有力的内控制度,没能把单店的个体利益统合于“品牌声誉”这一更大的价值系统之内。
原因简单,解决却并不容易。许多品牌方既无法为门店创造更多利润空间,又无法约束门店严格管理,必然会有加盟商去不择手段地“降低成本”。
可想而知,想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需要许多餐饮品牌重新审视自己的初心,到底是想赚加盟费、采购费,还是想做品牌,才能真正与加盟商形成利益共同体。
经营合规的成本
一位做门店设计的专业人士举过一个例子,他在商场为客户设计的日料烤肉店,后厨面积几乎要占到一半。别看是一家小店,后厨需要分为七大区域:粗加工、热厨房、出餐区、凉菜专间、刺身专间、预进间、洗碗间。
如今商场餐饮的租金压力奇高,月租金动辄上千元一平方,合规的成本实实在在地就是高昂的房租成本。
除了门店合规,还有用工合规、财务合规,对于大部分餐企来说,如果全部合规,企业是否还能赚钱,这是一个十分苦涩的问题。
打造供应链的成本
我们看到,许多经营牛蛙、烤鱼的餐饮品牌,都在着手建立自己的养殖基地,试图彻底杜绝农残隐患。但这绝非一日之功,在打造自有供应链的过程中,餐企也背负上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压力。
正视“守法成本”,也许是摆脱内卷的第一步
每到315,都会有大量“教程”,告诉餐饮人如何才能安全度过。事实上,保证餐饮店高质量运行的方法,写在每一家餐企的运营手册里,又何须外人指导?
这两年,做餐饮很难,之所以这么难,恰恰是因为大量餐饮企业在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和财务模型时,并没有把“守法成本”当成一项硬成本,却将其视为利润空间:不用付出就是赚了,不得不付出时,就大喊活不下去。
当大家都在比拼,谁能在河边一直走而不湿鞋时,内卷就产生了。不但游走在灰色空间的餐企面临着随时爆雷的风险,严格守法的餐企日子也好过不到哪去。
一面是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另一面餐企也早已不堪重负,因为在这里面,藏着一些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矛盾”,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餐饮人扭转思维,监管部门有效执法,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并不是一日之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