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由社 艾尔登法环
从本轮疫情开始,一直被封控在寓所内的某位比亚迪潜在客户,或许会在生活重回正轨之后,发现王传福留给自己的选项,只剩下了新能源产品。
作为这位安徽企业家一手创办的汽车企业,比亚迪上周日(4月3日)晚间宣布,“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比亚迪汽车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
“未来,比亚迪在汽车版块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这家总部位于深圳的汽车制造商,在一份提交给香港证券交易所的声明中写道。
此举也令比亚迪成为中国首家做出此类承诺的汽车制造商。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6家汽车制造商签署了《关于零排放汽车和面包车的格拉斯哥宣言》,承诺到2035年在全球“主要市场”停止销售内燃机汽车,到2040年在全球范围停售。
除比亚迪外,沃尔沃、福特、通用汽车、梅赛德斯-奔驰和捷豹路虎也基于上述协议,为停售内燃机产品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
一则价值6亿的广告?
乍一看,比亚迪的决定颇令人吃惊。
该公司今年3月底公布的2021年年度报告显示,比亚迪去年共实现乘用车销售713,437辆。其中,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销量分别达到554,980辆和158,457辆。
2021年,比亚迪实现新车销售71.3万辆,同比增长83.9%
2021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产量近60万辆,获补贴58.7亿元
这意味着,2021年,燃油车销量在比亚迪乘用车业务中所占比重达到22.21%。
从年报发布,到宣布停产燃油车,比亚迪只用了5天时间。一个销售占比超过1/5的业务部门,说砍就砍了?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你会发现,比亚迪发布这份声明,除了履行上市公司披露重大决策的法律义务外,更像是用可控的成本打了一次效果不错的广告。”披士讯咨询公司汽车分析师关文琰表示。
尽管,燃油产品在过去一年中为比亚迪带来了不错的销量,但其盈利空间正在收窄。
在该公司宣布停产燃油车之前,其在售燃油车型包括两大车系,共计3款,其中包括宋Plus、宋Pro及比亚迪F3。
截至今年2月,比亚迪在售燃油车共3款(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售价方面,宋Plus和宋Pro较同系列的新能源车型低24.2%-30.1%。
但其制造成本却难以进一步精减。
截至停产前,宋Plus和宋Pro车型均基于比亚迪“全擎全动力”系列中的宋平台打造,采用由BYD476ZQD发动机和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构成的动力总成。
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而从丰田花冠平台衍生而来的比亚迪F3,则采用“BYD473QF发动机+5速手动变速箱”的动力组合。
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3款车型、两个平台、两套动力总成,较低的零件共享率令比亚迪很难从成本控制方面,提升燃油车的利润表现。”关文琰分析道。
正因如此,对王传福来说,针对燃油产品做出停产决定,并不艰难。
如果,再结合消息公布后比亚迪的“收获”来看,那么停产声明的广告价值,将变得更加显豁。
4月4日,“比亚迪”词条的微信搜索指数达到100,127,163,环比提升178.03%,达到近30日峰值;同日,其百度搜索指数则达到37,250,创造近7日最高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比亚迪在港交所的股价,也于清明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达到243.8港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8.6%。
那么,打一则这样的广告,比亚迪需要花费多少钱?
结果可能低于外界想象。
“显然,停产燃油车的决定不会是在一夜之间做出的。实际上,自今年年初以来,比亚迪已在生产制造方面做出了调整。”关文琰表示。
根据比亚迪4月5日晚间披露的最新产销快报,2022年一季度,该公司累计产销量分别为29.22万辆和29.14万辆。
其中,新能源产品的产销规模分别达到28.75万辆和28.63万辆,而燃油产品的产销量分别为4,700辆和5,100辆。此外,比亚迪3月份燃油车的产量已趋近为0。
如果不停产,按照比亚迪年初月均2,550辆的燃油车产销节奏,该企业全年的燃油车销量也只能达到30,600辆。
另外,按照该公司去年195.6亿元的毛利计算,即便均价10万元左右的燃油产品,能与其新能源产品盈利能力持平,其燃油车版块的所创造的最大毛利润约为43.4亿元,折算成单车平均毛利约为2.74万元。
2021年,比亚迪汽车业务毛利润为195.6亿元
照此计算,比亚迪停产燃油车,对今年其余10个月所造成的利润影响,不会超过7亿元。
这还未计入产品结构调整后,比亚迪旗下热销的新能源产品,对燃油车的利润抵偿、股价上升带来的资本扩张,以及新能源产品更高的平台化率所形成的成本节约。
以新能源补贴为例。去年,比亚迪所获新能源补贴合计5,867,322,000元,单车平均补贴10,572.1元。
如果后续25,500辆新车产能均转产新能源车型,结合新能源补贴退坡等因素,其最高补贴仍然可达1.3亿元。
如此算来,停产燃油车所造成的代价,可能会进一步缩小至6亿元以内。
什么好卖,造什么!
而更重要的是,停产燃油车将有助于比亚迪进一步释放产能,以生产更多受市场欢迎的新能源车型。
今年一季度,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比重均超过了98%,其中,纯电和插电混动车型的产销规模基本达到了1:1的比例(纯电动14.3万辆、插混14.2万辆)。
根据比亚迪方面的规划,其九大基地2022年的规划产能合计可达305万辆。考虑到投产时间不同步,其实际可利用的产能约为180万-190万辆。
对于一家有志在2025年前后,将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提升至300万辆的汽车制造商来说,这一数字与企业目标之间仍存在一定缺口。
在停产燃油车后,负责生产秦、宋车型的西安基地,将从其30万辆的产能中释放出相当一部分制造能力,作为补充。
此外,常州基地2期、合肥长风2期、郑州2期,以及新增的襄阳基地也将在2023年投入使用。届时,其十大生产基地的新能源汽车合计规划产量有望达到390万辆,实际可用产能也能达到320万-330万辆。
至2023年,比亚迪实际可用产能最高可达330万辆(制图:路由社)
在新能源产品层面,比亚迪形成了清晰的双路线规划。基于刀片电池的DMi平台和E3.0平台正以较高的频率,为市场输出全新产品。
以宋Plus车系为例。去年3月,采用插电混合动力系统的宋PLUS DM-i上市。次月,比亚迪宣布旗下所有新能源产品均完成刀片电池切换,同时,基于宋Plus车型推出EV纯电动版本,9月又推出DM-i AMD插混全驱车型。
一年之内,比亚迪基于最新电池技术,对同一车系动力系统所进行的高速切换,也充分揭示了其全面转向新能源的决心。
除此之外,比亚迪还计划于今年年内,陆续陆续推出一系列新能源产品。
其中,包括王朝系列的汉DM-i/DM-p、唐DM-i/DM-p及改款车型,海洋系列的海豹、海狮和海鸥车型,军舰系列的驱逐舰、巡洋舰和登陆舰车型。同时,腾势品牌和高端品牌车型也在规划中。
该公司预计,今年年销量将达到200万辆,且几乎均由新能源产品组成。
这或许也可以被视作比亚迪在业务的扬长避短过程中,所做出的一种自然选择。
新能源产品对这家公司而言,长期扮演着一张极具代表性的名片。
目前,比亚迪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2021年,其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幅达到了231.6%。
“对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来说,对比亚迪品牌产生认知,是从其插电混合动力产品——秦开始的。在计划购买燃油车的时候,比亚迪不太会成为第一个进入脑海的品牌。”关文琰说。
但在新能源领域,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比亚迪较长的新能源产品开发历史,以及深厚的相关技术积淀,给该企业在各细分市场上的竞争带来了优势。
2021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到106.27亿元,同比增长24.20%,占其营业收入的4.92%。同时,在其主要的8大研发项目中,与汽车业务相关的技术达到了6项。
目前,该企业已掌握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DM-p技术平台、DiLink 4.0(5G)、e平台3.0等多项与下一代智能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核心技术。
此外,对于MCU、IGBT等车规级芯片的自主开发及制造,也帮助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谋求发展的过程中,降低了源自供应链的风险。
作为回报,该企业在过去9年中,持续位居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位。
2021年,比亚迪纯电乘用车和插混乘用车的销量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了1.4倍和4.7倍。
今年一季度,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则分别实现了416.96%和422.97%的同比增长。其中,纯电车型和插混车型的同比增幅分别达到271.1%和857.4%。
这似乎也符合中国汽车市场当前的发展趋势。
202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小幅增长3.4%和3.8%。但新能源汽车市场却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年产销量分别达到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增幅均接近1.6倍。
同时,新能源汽车全年渗透率则增长8%,至13.4%。其中,12月单月渗透率更是高达19.1%。
对于海外业务同样处于高速增长期的比亚迪来说,一个更乐观的信号是,类似欧洲这样的发达汽车市场,也逐步呈现出针对新能源产品的偏好。
截至2021年12月,欧洲当地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30万辆,纯电动和插混车型的渗透率则达到20%左右。
比亚迪此前曾通过新能源客车进入欧洲汽车市场,目前,正谋求在乘用车领域取得增长。去年12月,比亚迪在挪威市场交付了第1000台唐EV。
今年,该公司则计划于第二季度,在新加坡正式推出两款续航里程分别为400公里和500公里的元PLUS车型。
写在最后
作为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全球第四大纯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的今天,做出停产燃油车的决定,显得既合情合理,又恰逢其时。
对比亚迪来说,产品线结构的调整,或许会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营收损失,但在更大的时间框架内,这一决策无疑将显现出一本万利的效应。
从中国监管者制定的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目标来看,去内燃机化已成为汽车制造行业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因此,比亚迪的此次提前摊牌,或可为国内其他大型汽车制造商——例如,上汽集团——提供可资参考的范本。
尽管,拥有庞大的燃油车产销基础,但上汽集团同时也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纯电动汽车制造商。
上汽集团纯电车全球销量排名第三,仅次于特斯拉及大众汽车集团
对于类似这样的企业而言,做出与比亚迪相同的决定,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