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能源汽车评论EV 王怜花
5月20日,马斯克与巴西政府商谈SpaceX合作时,提了一嘴特斯拉。他说,特斯拉将在大约一年后拥有无需人工驾驶的自动驾驶汽车。
而就在此前2天,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通报了一起特斯拉车祸致三人死亡的案件,表示其或与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有关。
NHTSA披露,目前正在调查30多起涉及特斯拉的车祸案件,这些事故均涉嫌使用了特斯拉Autopilot等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一位特斯拉车主Kevin George Aziz Riad,曾在开启特斯拉Autopilot后,以119公里的时速闯红灯撞上了一辆本田思域,导致思域车内2名乘客死亡。
年初,Kevin被法院按驾车杀人罪名起诉。若罪名成立,他将会成为全球历史上第一个在自动驾驶事故中承担全责的人。
而一份NHTSA数据显示,2016-2021年,与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有关的八起事故中就造成10人死亡。
接下来我们想聊聊:
1.新能源汽车为何都在重仓自动驾驶?
2.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如何?
3.多位车主遇难,自动驾驶有必要吗?
01新能源汽车终局之战
对于各个厂商布局自动驾驶,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看是有必要的。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就曾表示,车一定会变成一个智能终端,自动驾驶等智能化技术将和当下智能手机一样普及。
而电池,未来会基建化,就像燃油车之于中石油、中石化,动力方面都被基建化,而不需要某个燃油车自己建设加油站、炼油厂等。
也即是说,未来新能源汽车主要比拼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智能化。为此,李想早在2020年的演讲中就提到,理想汽车自己会做操作系统(智能化),不做电池。
为此,该品牌一创立便选择了饱受行业诟病的增程技术,借此缓解用户续航焦虑,从而提升车辆销售规模。
规模一定意义上是智能化的门槛。拥有一定规模市场知乎,其用户量及其背后的使用数据将成为品牌私有。而这些数据,将是整场新能源汽车淘汰赛中的弹药库——它们支撑着汽车智能化、驾驶无人化等核心技术的炼成。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新能源汽车最终的智能化,特别是自动驾驶,将在汽车出行领域实现更多维的应用。
比如一度火爆的汽车分时租赁行业,曾经最大的问题是租赁网点密度不够,用户借车和还车便利性不够。他们要的不是更多的租赁网点,而是那辆能送他去目的地的车。就好像出门打车一样,人们总爱在家里叫个滴滴,司机把车开来了才下楼。
怎么解决“停车场到用户”这最后一段距离?无人驾驶能办到。
早在2017年11月,力帆、盼达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50天后,三方合作的无人驾驶共享汽车发布。在试乘试驾环节,大批受邀人士参与体验。
打开App寻找车辆,选择车辆并点击“我要上车”按钮,输入上车地点,车辆就可以自动驶来。车辆到达后,乘客可以选择手动驾驶或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决策行驶路线,驶向目的地。
不再是把车开进离目的地最近的停车点了。乘客到达商场、酒店等门前,只需点击“我要泊车”,汽车便自动驾驶到相应停车点。
当时,其无人驾驶“取、还车项目”已在重庆两江新区试点。只可惜,由于当时自动驾驶技术不成熟,以及不具法律条件,盼达用车最终没能等来这样的场景规模化。
02自动驾驶派系之争
要达到盼达用户畅想的那种场景,其实是马斯克那辆无需人工驾驶的自动驾驶汽车。
按照根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 International)的分级,其已达到了L5级别,车辆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随时驾驶,不需要驾驶员手动控制。
在L5之前,还有5个级别,分别为:
L0级别,纯手动控制。
L1级别,类似巡航控制等辅助系统。
L2级别,车辆可自己控制转向和加/减速,抖音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沃尔沃自动避让“鬼探头”,即是这一级别。
L3级别,车辆能够自己检测环境,根据环境变化做出驾驶决策,甚至可以自己超车。
L4级别,基本可以时间大部分时间的自动驾驶,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驾驶员来接管。
最后才是神级L5,完全自动驾驶。
而当前,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主要分为两个派系:第一是激光雷达派系,第二是纯视觉感知派系。
激光雷达派系,主要以高精地图+激光雷达为核心传感器实现车辆自动驾驶。代表企业包括百度Apollo、小马智行,以及华为也入局了。
这种方案在现有技术上可以实现3D建模,但对于对芯片算力需求大、成本高昂。
此前,极狐和华为深度合作的纯电车——极狐阿尔法SHI版上市。其自动驾驶硬件配备了3个激光雷达、13个摄像头、6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被余承东奉为全球量产车中的最强者。
但这也让该款车型起售价接近于40万。
马斯克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昂贵的激光雷达方案,认为“只有傻瓜才会用”。所以,特斯拉FSD选择了纯视觉感知路线,以机器视觉为核心,利用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解决方案实现自动驾驶。
除开特斯拉,以色列的Mobileye,以及百度探索的Apollo Lite都是纯视觉感知方案的代表。曾有小道消息表示,小鹏汽车内部也已确定了纯视觉路线是正确的,激光雷达只是为了差异化。
纯视觉感知路线,相对而言成本较低且符合人眼逻辑。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机器视觉还在积累数据阶段,何时能够达到质变规模无从知晓。
只是小鹏汽车副总裁吴新宙曾直言:“长期来看,视觉是无所不能的”。
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来看,全球销量领先的特斯拉,最有可能率先达到实现“质变”的数据规模。马斯克在TED访谈中透露,特斯拉的FSD测试项目已经超过10万名司机参与。
此外,特斯拉已经将其纯视觉研发成果开源代码,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其专利。马斯克还表示,也许会有一些车企希望获得特斯拉自动驾驶的许可,特斯拉对此持开放态度。
可以想象,未来特斯拉可能会在自动驾驶领域建设一个生态。而生态体系中多个车企的用户数据,将不断反哺FSD——这将推动汽车在纯视觉感知能力的大幅提升。
03坚持善的真实性
在自动驾驶大步向前的道路上,质疑从未停下。
彭博年初就报道,NHTSA收到354起对特斯拉的投诉,悉数关于“制动系统意外启动可能导致快速减速”。
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26日,涉及特斯拉事故的死亡总数达到261人,其中特斯拉Autopilot事故10起,死亡12人。
当然,新能源汽车事故不只是发生在特斯拉。包括蔚来、Nissan、雪佛兰、雷诺、捷豹、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都发生过事故致人死亡事件。其中2021年蔚来事故,也有报道车主驾驶时启用自动驾驶功能(NOP领航状态)。
在新能源汽车推动自动驾驶的发展中,那些因自动驾驶而死去的车主,似乎成了一个个“小白鼠”。死了这么多人,自动驾驶真的有必要继续吗?
对此,马斯克曾在媒体专访中谈到,“我们的自动驾驶,实际上已经非常接近比人类更好的安全驾驶水平。”而从受伤的因素看,其表示特斯拉自动驾驶最终可能比人类驾驶安全10倍。
事实如此,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尽管国内汽车保有量连年上涨,但交通事故却从2002年的549166起下降到了2015年的129155起。这其中,ABS等L1级、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引入,贡献良多。
而另一份IIHS的数据称,自动刹车技术的应用平均减少了40%的追尾事故,前碰撞警告频率降低了23%。而特斯拉在其汽车上使用了Autopilot,事故率下降了39%。
但大多数普通人并没有这样的感知,他们只知道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一众新能源汽车接二连三出事故。
这主要在于三点:
第一,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势力,更为媒体所关注,故其动态被报道的几率更大。
第二,人们普遍存在孕妇效应,就像当人怀孕了更更容易发现孕妇一样,大家会因偶然因素随着自己的关注而让你觉得是个普遍现象。比如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老出事、身边总在地震、飞机总在失事……
最后一点是,当自动驾驶出事故后,这是一个大众知道的结果。但很多时候,自动驾驶已经通过紧急刹车、自动避让等,避免了一些鬼探头、擦刮,而车主、行人都没有意识到。
大部分被拯救的人毫无意识,而那些未能被救下的人,却在不断放大“自动驾驶杀人”的观念。
智能电动汽车、换电、储能行业观察家《超源力》曾援引过马斯克的一句话,“什么是道德上正确的决定,我坚信善的真实性远超所谓对善的感知,我完全鄙视那些强调善的感知而忽视善的真实性的人。”
仅凭善的感知,一部分人在反对自动驾驶的研发;而坚持善的真实性,整个行业都在顶着舆论压力做长期来看正确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斯克和一众汽车领域企业家,都是伟大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