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还记得魅族吗?李书福带着吉利闯进了手机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还记得魅族吗?李书福带着吉利闯进了手机圈

收购确认!吉利拟购魅族79%股权。

文|中国品牌杂志

6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纪时代”)收购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魅族科技”)股权案案件公示。

根据公示信息,星纪时代已与魅族科技以及涉及交易的股东签署协议,星纪时代拟收购珠海魅族79.09%的股权。

本次交易前,黄秀章与淘宝中国分别持有珠海魅族49.08%、27.23%的股权,共同控制珠海魅族。

本次交易前,黄秀章与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淘宝中国”)分别持有珠海魅族49.08%、27.23%股权,共同控制公司;交易完成后,黄秀章持股比例将降至9.79%,淘宝中国退出持股,星纪时代将持有魅族79.09%股权并对其单独控制。

不过双方都对外回应,交易细节尚在协商,且需履行相关机构审批手续。

“本次交易尚需履行相关监管机构的审批手续,交易细节还在协商中。而关于高端手机新产品的进展,目前还没有明确时间线。在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公司将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通过投资并购、战略合作、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构建‘护城河’和生态。”星纪时代相关负责人回应称。

“手机业务对整个吉利汽车工业来讲,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手机更好地发展就能带来车机更好地发展,车机更好地发展就能够推进智能座舱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能够帮助智能电动汽车竞争力不断地提高。”对于造手机,李书福去年曾公开表示。

两大悬念待解

去年9月28日,星纪时代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悉,该项目总部落户武汉经开区,定位高端智能手机,整合全球技术和资源,服务全球市场。

不过,宣布成立后几个月,市场始终未见吉利造手机动向,外界也一直疑惑,作为跨界入局者的吉利集团,将如何在门槛较高、高度集中的手机业突出重围。

今年1月22日,有媒体报道,其从相关交易的知情人处获得确认属实消息,吉利集团旗下手机公司“星纪时代正与手机厂商“魅族”接触洽谈收购事宜,目前处于尽职调查阶段。不过,对此消息,吉利控股集团及星纪时代方面则回应称:“对市场传闻不予置评,星纪时代高端手机研发业务正在有序进展,我们希望打造开放融合的生态伙伴关系”。

“此次股权收购案的公示,意味着吉利收购魅族案正式尘埃落定,这一方面吉利从此拥有了手机领域的品牌、研发专利、供应链资源等手机业入门基础,另一方面魅族后续将重新开启崛起之路,包括新品等,预计内部已有时间表,只是暂未对外公开。”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飙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但此次收购仍有较多悬念,具体双方将如何合作,魅族能否再度崛起仍是悬念,而吉利将在手机领域如何展开竞争,也是悬念。

4月27日,吉利手机关联公司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两项“手机”外观专利获授权。摘要显示,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为移动通讯或人机互联,设计要点在于形状。此外除了手机专利,5月3日,该公司申请的“AR 眼镜”外观专利也获得授权。

除了吉利,此前特斯拉、蔚来也有传出造手机的计划。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近日还公开表示,蔚来将在不久后推出手机,和蔚来电动汽车进行匹配。

手机赛道薪火相承?

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看起来进入发展低迷期的智能手机领域,依然有新进入者前赴后继,“卷”入战局。

手机,尤其是在国内市场,是一个公认极其内卷的行业。“卷”性价比、“卷”细节配置、“卷”处理器首发日期、“卷”自研芯片等,这导致规模效益是其中重要的支持指标,当然还包括渠道部署、产品节奏把控等。

尤其在近两年间,行业处在持续受外部环境冲击而变化波动中,前有缺芯,后有砍单,非常考验掌舵者的应对和判断。

所以也不难发现,近期重回手机行业的,大多是经历过鼎盛进程的“老人”,且发展方向其实也有所变化延伸。

前述创业高管俞雷谈到除了手机外,新发展方向就包括AR;宣布退网再创业的罗永浩也直指AR领域。至于尚未有新业务进展的星纪时代,一种观点认为,旗下推出的手机产品不排除与汽车搭配销售,从而获得发展空间。

而目前的国产头部大厂,也都在积极突围AR相关技术,OPPO甚至已经推出商用的AR眼镜产品。虽然目前主要是作为辅助功能,但这无疑显示出,整个手机行业已经在向未来的智能互联时代寻求新发展空间。

备受关注的标杆苹果也不例外。其近期在汽车生态联动方面的展示就是一个答案,而在明年呼之欲出的AR/MR设备也颇受期待。

手机赛道或许不会消散,而是在近年间不断扩大外延生命力,成为更丰富的“智能互联终端”;而魅族等厂商在这种演进中,或许也并非只有关闭一条路,而是在行业的自我演进中,谋求新的注脚。

综自:证券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

责编:高万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魅族

3.8k
  • 星纪魅族汽车年内上市,它要如何与华为和小米竞争?
  • 星纪魅族COO廖清红:星纪魅族汽车将在今年内和大家见面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还记得魅族吗?李书福带着吉利闯进了手机圈

收购确认!吉利拟购魅族79%股权。

文|中国品牌杂志

6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纪时代”)收购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魅族科技”)股权案案件公示。

根据公示信息,星纪时代已与魅族科技以及涉及交易的股东签署协议,星纪时代拟收购珠海魅族79.09%的股权。

本次交易前,黄秀章与淘宝中国分别持有珠海魅族49.08%、27.23%的股权,共同控制珠海魅族。

本次交易前,黄秀章与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淘宝中国”)分别持有珠海魅族49.08%、27.23%股权,共同控制公司;交易完成后,黄秀章持股比例将降至9.79%,淘宝中国退出持股,星纪时代将持有魅族79.09%股权并对其单独控制。

不过双方都对外回应,交易细节尚在协商,且需履行相关机构审批手续。

“本次交易尚需履行相关监管机构的审批手续,交易细节还在协商中。而关于高端手机新产品的进展,目前还没有明确时间线。在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公司将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通过投资并购、战略合作、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构建‘护城河’和生态。”星纪时代相关负责人回应称。

“手机业务对整个吉利汽车工业来讲,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手机更好地发展就能带来车机更好地发展,车机更好地发展就能够推进智能座舱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能够帮助智能电动汽车竞争力不断地提高。”对于造手机,李书福去年曾公开表示。

两大悬念待解

去年9月28日,星纪时代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悉,该项目总部落户武汉经开区,定位高端智能手机,整合全球技术和资源,服务全球市场。

不过,宣布成立后几个月,市场始终未见吉利造手机动向,外界也一直疑惑,作为跨界入局者的吉利集团,将如何在门槛较高、高度集中的手机业突出重围。

今年1月22日,有媒体报道,其从相关交易的知情人处获得确认属实消息,吉利集团旗下手机公司“星纪时代正与手机厂商“魅族”接触洽谈收购事宜,目前处于尽职调查阶段。不过,对此消息,吉利控股集团及星纪时代方面则回应称:“对市场传闻不予置评,星纪时代高端手机研发业务正在有序进展,我们希望打造开放融合的生态伙伴关系”。

“此次股权收购案的公示,意味着吉利收购魅族案正式尘埃落定,这一方面吉利从此拥有了手机领域的品牌、研发专利、供应链资源等手机业入门基础,另一方面魅族后续将重新开启崛起之路,包括新品等,预计内部已有时间表,只是暂未对外公开。”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飙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但此次收购仍有较多悬念,具体双方将如何合作,魅族能否再度崛起仍是悬念,而吉利将在手机领域如何展开竞争,也是悬念。

4月27日,吉利手机关联公司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两项“手机”外观专利获授权。摘要显示,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为移动通讯或人机互联,设计要点在于形状。此外除了手机专利,5月3日,该公司申请的“AR 眼镜”外观专利也获得授权。

除了吉利,此前特斯拉、蔚来也有传出造手机的计划。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近日还公开表示,蔚来将在不久后推出手机,和蔚来电动汽车进行匹配。

手机赛道薪火相承?

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看起来进入发展低迷期的智能手机领域,依然有新进入者前赴后继,“卷”入战局。

手机,尤其是在国内市场,是一个公认极其内卷的行业。“卷”性价比、“卷”细节配置、“卷”处理器首发日期、“卷”自研芯片等,这导致规模效益是其中重要的支持指标,当然还包括渠道部署、产品节奏把控等。

尤其在近两年间,行业处在持续受外部环境冲击而变化波动中,前有缺芯,后有砍单,非常考验掌舵者的应对和判断。

所以也不难发现,近期重回手机行业的,大多是经历过鼎盛进程的“老人”,且发展方向其实也有所变化延伸。

前述创业高管俞雷谈到除了手机外,新发展方向就包括AR;宣布退网再创业的罗永浩也直指AR领域。至于尚未有新业务进展的星纪时代,一种观点认为,旗下推出的手机产品不排除与汽车搭配销售,从而获得发展空间。

而目前的国产头部大厂,也都在积极突围AR相关技术,OPPO甚至已经推出商用的AR眼镜产品。虽然目前主要是作为辅助功能,但这无疑显示出,整个手机行业已经在向未来的智能互联时代寻求新发展空间。

备受关注的标杆苹果也不例外。其近期在汽车生态联动方面的展示就是一个答案,而在明年呼之欲出的AR/MR设备也颇受期待。

手机赛道或许不会消散,而是在近年间不断扩大外延生命力,成为更丰富的“智能互联终端”;而魅族等厂商在这种演进中,或许也并非只有关闭一条路,而是在行业的自我演进中,谋求新的注脚。

综自:证券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

责编:高万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