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我做傅雷奖评委会主席时才40多岁,当时有人提出质疑,觉得我太年轻。14年来,傅雷奖改变了大家对译者甚至翻译家的印象。”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董强说,译者和翻译家不是备受仰慕的大权威,也可以是年轻人。他称,这次傅雷奖的十位入围译者中,八零、九零后占到了八位,获奖者“年轻化的趋势会增强”。昨日,第14届傅雷翻译出版奖举办初评发布会,董强揭晓了十部入围终评作品,分为文学和社科两大领域。
社科类包括:埃里克·侯麦《美丽之味:侯麦电影随笔》,汇集了侯麦于1948—1979年间撰写的重要评论文章;皮埃尔·克拉斯特《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关注一群巴拉圭密林中的游牧印第安人,英文译本曾由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翻译;萨宾娜·梅尔基奥尔-博奈的《爱情的破碎:一部分手史》,史学家将目光投向爱情的破碎这一主题;乔治·杜比的《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本书是杜比关于中世纪心态史的重要著作;雅克·勒高夫的《中世纪的知识分子》,这本书建构了“一门中世纪知识分子的人类学”。
文学类包括:埃德蒙·雅贝斯的《界限之书》,是一部介于诗歌、散文、格言警句与哲学随笔之间的跨文体实验作品;《退稿图书馆》是法国当代作家大卫·冯金诺斯于2016年出版的畅销小说;《庭院深处,是哪辆镀铬把手的小自行车?》为法国先锋作家乔治·佩雷克的早期杰作;《滑稽小说》是法国17世纪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保罗·斯卡龙的代表作,也是法国滑稽讽刺文学的范本。
“此次入围作品年轻译者多、女性译者多、译本既包括了经典作品,也有最新的作品。”2022年傅雷奖评委会主席余中先介绍称,当然,入围作品中也有“中老年男译者”。他介绍,《界线之书》的译者刘楠祺就是一位“50后”,一直在翻译法语诗歌,退休之后翻译了七卷埃德蒙·雅贝斯的著作,“很可贵”,也并非第一次入围傅雷奖了。今年的另一个熟面孔则是法国历史学家乔治·杜比的译作。今年入围的是顾晓燕翻译的《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此前在2018年,由梁爽、田梦合译的乔治·杜比的《布汶的星期日》曾获过傅雷奖。
今年傅雷奖邀请了华文作家陈冠中和作家苗炜担任特邀评委。在活动现场,陈冠中谈到,他自己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法国新浪潮电影开始“一生的文青生涯”的,但问题是,那个时代的法国理论家反对清晰、好读的作品,乃至于他很多时候读书有“不明觉厉”的感受。“有些书很重要,有些书则很难译”,而根据六七十年代的理论家们,“好看”并不是标准,那么评价译作如何可能呢?对此,董强回应称,某个时代的作品或者理论或许会给译者构成难度,但是,“一本书看不下去,99%是因为译者没有译好。”董强认为,即便一本书再难读,也都有自己的逻辑,即一套游戏规则。译者能够理解其中的游戏规则,译文就能厘清。他以文学为例,作家的生命就在于其风格,如果味道不对,不是该作家会有的写作风格,那么就是译得不好;以社科为例,一个历史时期会有其特定的机构、职称等,译得不对就是有问题。总而言之,“书是有机体,是有生命力的”,如果译者没有把握好,其生命力就会下降。
今年的傅雷奖颁奖典礼将于11月19日举办。11月20日,数场文学讲座将在北京市外文书店举行,据悉外文书店即将停业整修两年,预计2024年重新与读者见面。
附:10部入围终评作品及入围理由
社科类
本书汇集了侯麦于1948—1979年间撰写的重要评论文章,这些文章曾刊登于《现代杂志》、《艺术》、《战斗报》以及侯麦于1957-1963年担任主编的《电影手册》中。侯麦认为,电影的本质在于作为艺术的本体,而非其语言的独特性,这一观点贯穿了所有文章。此文集展示了侯麦对文学改编、作者电影等彼时电影风潮及新概念的刻画、阐释或批评,以及对茂瑙、希区柯克、德莱叶等名导的作品评论等,是现代电影美学研究的补充。
瓜亚基人,一群巴拉圭密林中的游牧印第安人,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信仰与社会制度。从16世纪起,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居民不断占领、吞食他们的领地,他们躲避、抗争、流亡,最终被逼入绝境。1963年,本书作者、法国人类学家皮埃尔·克拉斯特进入了这个部落,八个月间,克拉斯见证了部落族人的出生、成年、婚配、复仇、死亡、节日与仪式……以及他们最大的秘密:同类相食。克拉斯特用毫无偏见的头脑探寻他们行为背后微妙且不自觉的逻辑,记录下“他们的存在所产生的分量”。
也许很久以来,有关爱情的一切就已经被说尽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比如至今仍未有历史学家将目光投向爱情的破碎这一主题。史学家萨宾娜·梅尔基奥尔-博奈的这部作品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从“感性史”角度出发,探究爱情萌发和幻灭的根源;并通过对个体爱情悲剧的解读,剖析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法制、文化和风俗对婚恋的影响。
乔治·杜比是第一位作品进入“七星文库”的当代法国历史学家。他研究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本书是杜比关于中世纪心态史的著作,他告诉读者:艺术品创作的管理权是如何在11世纪从封建诸侯的手中转移到修道院手里;在一百年之后,复兴的城市又是如何将艺术的创新力赋予了大教堂;而到14世纪时,大型艺术又为何回归王侯手中,成为彰显世俗价值的工具。
知识分子是一个现代词,其内涵丰富而复杂。本书所说的“知识分子”,指的是中世纪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以思考和教授他们的思想为职业的人。该阶层出现于中世纪早期,在12世纪的城市学校中得到发展,从13世纪开始在大学中兴盛。勒高夫从社会、政治、宗教、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考察了这些“贩卖词语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建构了“一门中世纪知识分子的人类学”,一部“西方知识分子的历史社会学导论”。
文学类
《界限之书》是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系列”的第三部,分为四卷,分别是《未被怀疑之颠覆的小书》《对话之书》《旅程》和《分享之书》。作为一部介于诗歌、散文、格言警句与哲学随笔之间的跨文体实验作品,本书是雅贝斯的沉思之作,也可看作他的自言自语。本书记录了雅贝斯对不可言说者的探求,并展现了在此过程中他与自我主体、身份以及写作行为的斗争。
法国布列塔尼地区有一座“退稿图书馆”,十几年来专门收藏由作者本人亲手交付的无法出版的书稿。年轻的女编辑黛尔菲和他的未婚夫,也是失意的小说家弗雷德里克在探访图书馆时发现了一部杰作:《爱情故事的最后时分》,作者名叫“亨利·彼克”。在调查作者身份的过程中,黛尔菲和弗雷德里克发现这是一位已过世的披萨师傅,而在他的遗孀和女儿眼里,亨利·彼克和写作完全沾不上边。借由这一神秘的书稿来历,书稿在黛尔菲的运作下出版后收获了巨大成功,鲜有人问津的退稿图书馆也由此名声大振。一部神秘的书稿如同扇动翅膀的蝴蝶,显露了许多隐秘的过往,改变了书中各个角色的生活,亦为作者提供了探讨众多主题的契机。
一位名叫亨利·波拉克的年轻中士,每天骑着那辆带有镀铬把手的小自行车,往返于故乡蒙帕纳斯和位于万塞讷新堡的兵营。为了和女友长相厮守,避免被派往阿尔及利亚参战,他和好哥们卡拉XX及其他朋友,费尽心力想各种办法试图免除兵役。佩雷克在小说中尝试充满实验性的叙述手法、互文技巧和大量的文字游戏,例如仅主人公的名字卡拉XX就有七十二种变体。文末作者所附的索引,为解读作品提供了一些线索。
此书描绘了一个剧团在勒芒巡演时遭遇的一连串滑稽事。同时,作者又通过倒叙、回忆、镶嵌等手段,穿插了风格迥异的短故事。总体上看,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搬迁。斯卡龙以外省小城为舞台,以现实生活为底色,以身边人物为材料,戏仿英雄,书写真实。书中没有线性叙事中常见的引人入胜的情节,也没有着意刻画的英雄主角,线条杂乱却内含秩序,除了插入的故事外,尽是反讽与嘲弄。
亨利·米肖创作的独特性在于:他使字词褪去矫饰,复归本真;使世界远离俗常表象,潜入隐秘现实。“内心的远方”将读者抛向潜意识的幽微边界:梦与惊恐之地,由绝望牵引前行。此间暴烈、沉重尽压于身,诚如米肖笔下一个叫“羽毛”的人,历经起伏,因不入时宜饱受苛待,因拒绝迎合生而有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