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牙韩翔
12月14日,雅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更专注于不断增长的医学营养品业务,并逐步停止中国大陆市场的婴幼儿和儿童营养产品的运营及销售,包括菁挚、恩美力、亲护、喜康宝、小安素等品牌。
“过去数年,该公司在中国大陆快速变化的市场上参与了激烈的竞争。然而,消费者对婴幼儿以及儿童营养产品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雅培公司称。
目前,消费者仍然可以在线上线下各渠道购买和放心使用相关产品。公司的跨境购电子商务平台不受影响,将继续运营,从全球市场向中国消费者提供雅培婴幼儿及儿童营养产品等。
此外,雅培在中国大陆的其他业务包括诊断、医疗器械和药品等领域均不受影响,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长期投入没有改变。
根本上,雅培奶粉推出中国大陆市场的原因是它认为面对已经变化的市场,投资回报率并不高。
制药巨头雅培由美国人华莱士·雅培(Wallace C. Abbott)创立于1888年。1964年,雅培收购营养品巨头M&R Dietetics,获得了配方奶粉业务,开始涉足营养品业务至今。
它带着奶粉业务进入中国大陆时的境况与当下已经不再相同。
相较于美赞臣、菲仕兰等外资奶粉品牌,雅培奶粉跟随其制药业务在更早的时间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外资奶粉品牌在中国市场得到巨大的利好空间。
2016年前后,雅培与达能、惠氏、皇家菲仕兰等企业,成为海外购消费者的首选品牌。而雅培菁挚、小安素等产品也成为代购渠道的爆款,在国内高端母婴店,这些产品也必须在货架上“撑门面”。
但随着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逐步下沉,婴儿出生率持续下滑,以及国产奶粉品牌再次崛起,原本在一二线城市拥有大量消费群体的外资奶粉品牌,纷纷开始向下沉市场寻求增量空间。
而不论是通过推出亲民价格的产品、或者通过捆绑更多的经销商,外资奶粉品牌在三四线城市始终不适应。在这之前,美赞臣卖掉了中国业务,而菲仕兰则放弃了此前针对低线城市推出的子母牌奶粉。
界面新闻自咨询公司欧睿国际获得的近5年中国奶粉市场近份额的数据显示,按国内奶粉零售额计算,雅培在2017年至2021年期间的市场份额持续下跌。2017年,雅培奶粉在中国市场份额为5.4%,排名第五;至2022年已经下滑至3.1%,排名第九,被健合、君乐宝、伊利超越。
2022年,奶粉市场份额前五名分别飞鹤(20.4%)、伊利(14.4%含澳优)、达能(12%)、雀巢(10%)、君乐宝(7.5%)。
乳业行业研究员宋亮告诉界面新闻,事实上,雅培的境况并不是普遍现象,外资奶粉品牌在下沉过程中并非都束手无策。例如,达能较早在跨境购中洞悉到线上订单的红利,并在三四线城市培育了大量客群,所以在和内资奶粉品质的竞争中,抗风险能力也较强。
所以,雅培在中国大陆这几年有点“摆烂”的意思,最终它决定直接干脆放弃这块业务。
除了发展下沉市场不利,雅培还多次深陷产品问题。
在去年5月,雅培就曾因一款1段奶粉中被查出违规添加“香兰素”被罚款909万元并上了热搜。
今年2月,海关总署发布新闻称,雅培中国召回其销售的一款特医产品,并且提醒消费者“暂不通过任何渠道购买”以及“立即暂停食用”雅培公司旗下相关婴幼儿产品。
原因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四名婴儿食用了雅培公司生产的奶粉感染了坂崎克罗诺杆菌和新港沙门氏菌,坂崎肠杆菌是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能对0-6月龄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以及免疫力缺陷婴儿存在较高健康风险。
今年10月,雅培在美国对其部分婴儿奶粉进行自愿召回,原因是存在变质风险。此次召回的产品为部分批次的婴儿和儿童即食液体产品,其中不到1%的产品瓶盖可能没有完全密封,导致产品有变质风险。
而奶粉业务退出中国大陆市场,对于雅培来说属于及时止损,对于这家公司的整个业务基本面来说或许没有太大影响。
事实上,婴幼儿奶粉在内的营养品业务在雅培整个业务版图中的占比不大。
除了营养品业务之外,还有药品、医疗器械、诊断业务等三大业务板块。从雅培2022年第二季度的财报看,营养业务营收为19.53亿美元;诊断业务营收43.22亿美元;医疗器械销售额为37.57亿美元;药品业务的营收为12.23亿美元。
不但这块业务不大,而且还拖了后腿。雅培三季报显示,雅培儿科营养品国际市场收入为4.70亿美元,同比有机增长率为-2.6%。对此雅培指出,这块国际业务的销售收入是“受到中国充满挑战的市场情况”的负面影响。
所以,及时放弃从商业策略的角度来看是一个理想的决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