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电网
近期,小米可谓遭遇多事之秋。
据界面新闻消息,小米12月30日内部全员信称小米副总裁崔宝秋因个人原因离职,他离职前掌管的集团学习发展部(原清河大学)被并入集团人力资源部。
内忧之外还有外患,此前杭州鸿雁电器有限公司与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相关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件新增开庭公告,被告为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该案于12月28日在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开庭审理。自2020年起,鸿雁电器在智能家居领域与小米多次发起了专利维权行动。
离职高层为小米技术关键人物
小米副总裁崔宝秋,历任小米首席架构师、人工智能与云平台副总裁、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集团学习发展部总经理。可以说提起小米的技术研发,他是绕不开的人。据悉,崔宝秋是雷军在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的同学(据说还是同寝室),拥有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计算机系博士学位。
从早期的搜索与推荐系统在小米电商、金融上的应用,到2016年开始深度学习技术在手机、相机、小爱同学等产品落地,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崔宝秋在小米内部推广了开源文化,在他的带领下,曾出现Apache Hbase分布式数据库大陆10位Committer中,5人出自小米的佳话,当时小米还只是一家创业公司。
另外崔宝秋还为挖来了国际AI语音大牛、开源语音识别工具Kaldi之父Daniel Povey。
同时,他也是又一位从小米离职的“创业派”。从2018至2019年,黎万强、黄江吉、周光平离职到现在,小米包括8位联合创始人在内的“创业派”所剩无几,以卢伟冰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派”上位。
在技术上,小米与竞争中的同行不仅没有优势,而且不停有专利侵权的事件传出。年前与杭州鸿雁电器有限公司的官司纠纷,就是关于智能插座的专利纠纷。鸿雁公司主张小米公司、创米公司生产、销售的2款智能插座分别侵犯了其享有的1件中国发明专利和1件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并要求小米公司和创米公司停止侵权、赔偿损失。
虽然在12月28日的庭审中,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就上述四起案件一并作出(2021)沪73知民初1285、1286、1290及1292号民事判决书,判决确认各款被诉侵权产品与所主张的各项涉案专利权利要求相比均存在多项区别技术特征,未落入涉案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并据此驳回了鸿雁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但是该四案中的2件涉案专利目前仍处于无效宣告程序中,未有国家知识产权局就其权利效力作出的认定结论。
有业内人士担忧,高层离职加上官司纠纷,小米2023年可谓是“开年不利”。
内忧外患是否影响造车?
回看2022年,小米可谓是经历了“多事之秋”。
这一年,市场对智能手机的需求日渐疲软,国内的手机销量总下滑严重,当然小米也不例外。
据Canalys数据消息,今年上半年,小米手机的国内出货量为2120万台,相较于去年同期的2610万台,下降了近500万台。
全球范围内也不容乐观,上半年小米共卖出7760万台手机,比2021年同期少卖了2470万台,降幅约四分之一。
主营业务下滑,对小米的公司经营影响是巨大的。根据公开财报显示,进入2022年以来,小米进入了持续下滑的窘境。相比于去年第四季度856亿元的营收规模,今年前三个季度小米的营收分别为734亿元、702亿元和704亿元。
不只是营收规模,小米在盈利上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今年三季度小米亏了14.7亿元,根据金十数据的计算,每卖出一部手机,小米就要赔上22元。
除手机业务外,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品营收同比下滑9%至190.6亿元;互联网服务业务营收同比减少3.7%至70.7亿元。后两者都是各自自上市以来的最低数据。
这一背景下,造车的支出就显得额外“沉重”:三季度,小米的研发投入高达41亿元,近乎利润的两倍,其中仅智能电动汽车一项的投入就来到了8.29亿元。
为了保证造车顺利,2022年年底,小米突如其来地进行了一波裁员:12月11日当晚小米召开新品发布会的同时,就有员工接到了裁员通知。12日,脉脉上小米裁员的消息就已经登上了热榜。有小米员工称,12月12日还正常办公,12月13日起被要求居家办公,当晚即通知被裁,12月14日HR找谈话。还有备注小米员工的网友在脉脉上发帖称,有部门整个被解散,手机部是重灾区,小米有品基本被裁光。
同时,外界也传出对小米造车的质疑声。为回应这些质疑,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1月2日就“小米造车遇坎且小米汽车品牌没批下来”的传闻回应称,该消息不实,不存在所谓品牌需要批准的说法,此外小米汽车进展顺利。
如今,小米宣布造车已逾600天,按照小米汽车2024年上半年量产下线的计划,也已经走入中局,除了在小米集团三季报电话会议上,小米集团副总裁兼CFO林世伟披露了小米造车的最新动态表示一切顺利之外,小米造车暂时未有新的动作公布。此外,有不少小米员工也对小米汽车缺乏信心。据媒体报道称,一位高级别员工表示:“明面上看起来在顺利推进,但实际进度慢了不少。一些本该交付的功能和产品,会被砍掉一部分。”
有行业人士表示,当下,留给小米造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的快速上升,留给小米汽车的时间、市场份额已经越来越少。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11月,新能源市场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36.2%,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已推出第二代车型。如何保质、按时地完成汽车量产工作,将是小米面临的一次大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