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速途车酷研究院 李昊泽
编辑|李昊泽
1月12日,比亚迪印度子公司高级副总裁戈帕拉克里希南(Sanjay Gopalakrishnan)在受访时说,比亚迪希望到2030年能占领印度电动汽车市场40%的份额。而在此番发言之后,1月12日当天,比亚迪即上涨3.09%,盘中一度涨超5%,港股盘中一度涨超9%,创下4个月以来的新高。
资本市场的态度,往往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人们对一家公司的信心。
显然,无论是销量,产业链的完整性,还是三电技术的积累,如今的比亚迪都已经站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位,是国产新能源车行业之翘楚。比亚迪的出海战绩,是所有国产自主品牌中最成功的;它的出海模式,也是目前少有的已被验证有效的模式之一。所以,我们今天就来梳理一下:比亚迪出海之路是怎样炼成的。
01 比亚迪的全球扩张之路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2003年,也就是特斯拉成立的那一年,王传福力排众议收购秦川汽车,迈入了造车行业,在那个年代就早早开始了新能源车的研发,成为了国产新能源的排头兵。
在国内磨砺了近十年后,比亚迪的汽车便早早踏上了出海之路。2012年,公司成功拿到荷兰的电动大巴订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全球捷报频传,英国、美国、日本、德国……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强国通通引入了比亚迪的电动大巴,从2014年到2017年,比亚迪连续四年位居纯电动大巴全球销量第一。
图源:@比亚迪官方微博
除大巴之外,比亚迪的商用车出海还涵盖了机场摆渡车、城市物流等多个领域,如瑞典、墨西哥、荷兰等国家先后采购了比亚迪的电动卡车,公司还在萨尔瓦多、巴西等地与当地政府合建了云轨线项目,成功开拓海外轨道交通业务。如今,比亚迪的纯电动商用车全球累计交付超过8.5万辆,其中纯电大巴已突破7万辆。
在商用车领域征战了多年以后,近两年,比亚迪终于开始在乘用车领域发力。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比亚迪的乘用车出海像是按下了加速键:7月份在东京召开品牌发布会,宣布进军日本乘用车市场,发布ATTO 3(即元PLUS的海外版)、海豚和海豹三款电动车型;当地时间8月1日,宣布与欧洲最大的经销商之一的Hedin Mobility合作,进军瑞典和德国市场;8月8日,在曼谷召开品牌发布会,进入泰国市场;9月28日,召开新能源乘用车欧洲线上发布会,正式进军欧洲,并推出汉、唐及元PLUS三款车型;10月17日,携以上三款车型在全球五大车展之一的巴黎车展上亮相……
图源:@比亚迪官方微博
也正是从去年7月开始,比亚迪便将海外乘用车的销量在月度产销快报中单独列出,从7月到12月,这一数字分别是:4026辆、5092辆、7736辆、9529辆、12318辆以及11320辆,去年总计出口超过55916辆。其中,ATTO3还在以色列还以2333辆的销量获得了11月单车销量冠军。尽管外海销量在公司的整体销量中占比仍然不高,但在国产自主品牌中已属翘楚。
图源:@比亚迪官方微博
从开始造车到电动大巴出海,比亚迪用了近十年;从商用车出海到乘用车出海,比亚迪又用了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比亚迪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企业的史诗般的征程。
02 从商用到乘用之路
纵观比亚迪的出海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公司采取了“先B后C”的策略——先主攻B端公共交通,再考虑C端乘用车。
选择这一路线的原因不难解释:乘用车市场对于技术、品牌等的综合实力要求极高,竞争极其激烈。特别是品牌影响力方面,如今市场上来自国外的高端车大多有着几十上百年的品牌积淀,而这仅仅靠着产品质量是无法追上的。而商用车则并没有这么高的要求,讲究的是耐用,因此对于比亚迪这样的国产品牌来说,先以性价比优势拿下商用车市场,通过这种类似于“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慢慢提高人们对品牌的接受度,不失为初期一个明智的选择。而且,长期的商用车出海经验,也训练了比亚迪的团队、打磨了其销售体系,这也为乘用车的快速扩张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种“先B后C”的策略也有其弊端:商用车一方面对品牌起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束缚了它——它可能让品牌形象从此与低端绑定,为以后向高端进军埋下了隐患。这一方面,国内的广汽埃安就是前车之鉴:它最初靠着网约车撑起了大半销量,但它的品牌形象便也自此与“网约车”绑定,成为品牌升级之路上的一道难题。如今的比亚迪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也是“仰望”品牌诞生的根本原因。
图源:@仰望汽车官方微博
而且,在海外的销售与服务渠道方面,比亚迪往往选择的是“轻资产模式”,和当地经销商开展合作。这种模式固然便捷,有利于迅速铺开,也可以降低投入,但需要与当地经销商分成,更重要的是,这对于品牌建设也是不利的。
总之,在商用车的战场,靠着性价比优势可以大杀四方;但对乘用车来说,就必须更加长远地考虑到品牌建设、销售网络等因素,而它们的建构都需要时间,这也是国产车相对于海外品牌最大的短板。
03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比亚迪的出海不仅循序渐进,而且注重战术。
比如,在进军乘用车市场的同时,比亚迪也没有忘记自己大后方的基本盘,即B端市场。去年10月,它拿下了德国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SIXT的大订单,将在随后六年里为其提供10万辆电动汽车,这已占到SIXT现有汽车数量的四成多;又如,比亚迪的野心并未止步于产品出口,而是多领域布局。去年9月,比亚迪与泰国当地机构签署了土地认购及建厂的相关协议,预计泰国工厂2024年开始运营。另外,比亚迪在印度的全资工厂也已经提上了日程,还与壳牌等国际能源巨头达成合作,在海外布局充电服务。
我们可以感觉到:与其他品牌相比,比亚迪的出海更加沉稳有力,有章法、有组织。这当然离不开比亚迪多年的技术积淀和全面的产业链布局,这些也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但说到这,我们也必须稍微泼点冷水:在技术积累方面,比亚迪的优势主要集中于硬件的三电方面,但正所谓“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包括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等在内的智能化领域是比亚迪的短板,长久以来也饱受诟病。如何尽快弥补这一短板,是整个公司接下来的重大课题。
总而言之,比亚迪乘用车的出海历程才刚刚开始,究竟能否复制其在商用车领域的成功,还有待时间来检验。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现阶段,比亚迪所代表的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天花板。
评论